BL輕小說展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的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的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 定價:299
  • 優惠價:926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灣文化多元?
現今有哪個國家不是多元化呢?
臺灣人善良?
那麼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善良呢?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全書收錄了 陳慶德對於21世紀台灣文化深沈思索

  本書作者同時為ETtoday東森新聞雲、udn【鳴人堂】及【故事】專欄作家
  以上媒體未曾釋出之五十篇稿件
  全部披露於此以饗讀者

來自學界與媒體的推薦

  宮城佳奈(日本,新羅大學教授)

  透過陳老師的筆,讓我更加了解臺灣人。

  李寶英(南韓,牛津博士後研究,全州大學教授)
  慶德他對於韓國社會文化的觀察以及沈思,連我這一位韓國人也自嘆不如!

  近藤剛(日本,中央大學教授)
  它是我看過最棒的臺灣人論書籍,強力推薦給每一個臺灣人。

  王永一(臺灣,嘉義大學通識課程教授)
  他真誠的治學理念,對教育的熱忱,以及筆耕不斷,他為臺灣教育界投入一股清流。

  鄒美蘭(臺灣,嘉義大學韓語講師)
  在他 28 歲時就已經出版第一本專業語言分析,他是我看過最有爆發力的學者。

  孫思源(臺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除了他的博學,更令我驚豔的是他的謙遜有禮,在學問面前,他永遠都是一位認真的學習者。

  許伯崧(udn【鳴人堂】帥氣主編)
  他者的視線,貫穿慶德的書寫軌跡。

  涂豐恩(臺灣知名教育網站主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與臺灣最大網路平台傳播媒體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合力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慶德


  臺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系雙學位,畢業報考同校哲研所,以第一名成績錄取。後輾轉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習讀現象學,2005至2006年為中山大學與韓國高麗大學首位校際交換學生前往韓國交流,回國之後以〈論尼采道德系譜學〉論文,為中山哲研所創所首位畢業生。

  目前為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西洋哲學組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師學南韓現象學大家李南麟(이남인)教授,且榮獲大韓民國BK(Brain Korea 21),GSI全額獎學金支援。

  而在博士階段,更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自己學習語言經驗以及文化觀察,已在兩岸三地發表近二百萬字書寫、四十本作品,目前常以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臺灣知名教育網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udn鳴人堂【再寫韓國】,以及ETtoday東森新聞雲【fun眼亞洲】。

  【韓語學習著作】
  《背包韓語》、《公事包韓語》、《學慣用句說道地韓語》、《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簡單快樂韓國語1、2》、《韓語40音輕鬆學》、《韓語超短句:從「是」(네) 開始》、《韓半語:從「好啊」(콜) 開始》等十餘本。

  【文化差異詮釋著作】
  《韓國人入門》、《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以及翻譯作品二十餘本。
 

目錄

臺日韓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代書序:描述臺灣的三種寫作策略

一、21世紀的臺灣
  反後藤新平的治臺三策
  飢餓的臺灣人
  無鏡子的臺灣?
  臺灣人的時間觀念
  臺灣人的價值觀與價錢觀
  以成敗論是非的臺灣人
  臺灣人的國旗恐慌症?
  愛好口號的臺灣人
  臺灣人的二元思維
  熱愛選舉的臺灣人
  臺灣政論節目中的「特別來賓」?
  歷年來臺灣代表字
  相信直覺,臺灣人的「感」
  又愛又恨韓國的臺灣人
  隨便先生傳
  318輓歌──致3.23被打的臺灣人民

二、他人的目光──日本人、韓國人、大陸人以及臺灣人
  韓臺時間差
  他人的目光
  臺灣女生重?
  臺灣人的第一名觀
  愛「撿現成」的臺灣人
  臺灣產品的強項?
  拒買HTC手機吧!
  沒有漢堡店的臺灣
  沒關係,來臺灣觀光有「吃」的
  從Running Man看到無歷史感的臺灣人
  臺灣混雜性格的紀念日
  象徵國家的動物,從足球隊徽看起
  這些國家的共通點?
  一場讀書會,專屬於臺灣人的問題
  臺灣人自殺論

三、臺灣人「借」的意識    
  多元文化?臺灣人「借」的意識
  與其說追問臺灣價值,倒不如說是建構臺灣價值!
  無建國神話,來探討精神的臺灣
  從楊逵用日文寫作〈新聞配達夫〉史料,談臺灣人「借」的意識
  亞細亞的孤兒長大了
  從臺灣畫家──陳進、陳澄波的作品談起,一種殖民地下的參賽畫展
  注定無古裝、有他者的臺灣電影
  由識正書簡文化政策,來看臺灣人「借」的意識
  從臺語文字,來看臺灣人「借」的意識
  대만,たいわん,台湾,臺灣
  臺灣「借」的「國民」女神──全智賢
  鬼島人
  「借」的都市──天竜人(てんりゅうびと)?
  God bless Taiwan?
  臺灣「借」的面具──模仿
  臺灣的KUSO海報中,「借」的意識
  黃色小鴨還是薑母鴨?OK還是CK?
  「借」的領域──夜市
  借的反噬

四、結論
 

代書序(節錄)

描述臺灣的三種寫作策略


  從巨船蓬萊丸底甲板上凝視著臺灣底春天,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楊逵〈送報伕〉

  借,假也。從人,昔聲。

─《說文解字.人部》

  2014年3月18日,在臺灣社會上,發生了學生抗議臺灣政府在審核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黑箱作業,進而攻占立法院的學運運動,也就是人稱的「太陽花學運」,這樣的學運並不是第一次在臺灣發生,早在90年代,確切地說,應該是1990年3月16日到3月22日,就有將近六千位學生來到中正紀念堂,抗議「萬年國會」議題的「野百合學運」運動。

  但是這次的318學運卻是衝擊著我。1990年的我,當初還是懵懂求學時期,上國小的毛頭小子,當然無法體會到國內社會運動的「價值」(Value),但是,目前已經為「三十而立」的青年,且旅居在韓攻讀博士班的我,在異鄉看著臺灣社會發生這樣的一場大學運,不禁令我重新反省,當然也包含在臺灣的人民,重新質問著自己,「臺灣價值是什麼?」、「臺灣人到底是什麼?」,而這樣的一本小書,就在這樣的機緣下寫成。

  在坊間,要找到論述有關於臺灣文化,或者是臺灣價值的書籍可以說是很少,甚至跟其他鄰國比較起來,臺灣反倒取代了韓國,成為了當今亞洲的「神秘之國」。

  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臺灣缺乏了「論述」(Narration)。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當我們目光轉向亞洲鄰國,如早在上個世紀,有關於日本人論的探討、議題早在全世界發酵著,如在中國有著第一本論述日本文化,即戴季陶寫的《日本論》,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詳,蔣百里寫的《日本人》等;在國外學者,最著名的莫過於是在二戰之時,國際知名的美國人類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1887-1948)於1946年出版的《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書開啟了「日本人論」風潮;但是,其實在日本國內,早在1899年,日本人新渡戶稻造(にとでいなぞう,1862-1933)就於美國寫作出《武士道》一書來探討日本民族性格,且又如同之後提出日本人有著「嬌慣」意識的精神科醫生土居健郎(どい たけお,1920-2009)的《嬌慣的結構》(「甘え」の構造),以及日本當地社會人類學家中根千枝(なかね ちえ,1926-)的《縱向社會的人際關係》(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等等眾多傑出的著作,都可以看到不論是在日本國內外,對於日本人特性、日本民族性都做出一次次的反省,且有著相當程度的成就、結果。

  而在韓國人個性以及反省,我們可以提出第二代韓僑金兩基《朝鮮古代信仰史入門》、《古代朝鮮歷史和文化》,從藝術、歷史探求韓國人特性,以及韓國當地,鄭秀福(音譯,정수복)《韓國人文化定則》(한국인 문화적 문법),由韓國「儒教」、「宗教」來論述起韓國人的文化特性。除此之外,還有朝鮮日報論說委員李圭泰(이규태)《韓國人的陋習1、2》(한국인의 버릇1, 2),從觀察日常生活韓國人的習性,寫作出一篇篇韓國人歷久以來的生活「壞習慣」雜文,最後,還有李御寧(이어령)《土地與狂風──這就是韓國人》(흙 속에 저 바람 속에)、金文學寫作諸如《醜陋的韓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等通俗、入門等介紹文化差異書籍,來做為反省韓國民族性的著作,且就目前韓流席捲全世界的趨勢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坊間書店對於韓國特性、社會解讀、翻譯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問世。

  而提到對中國研究的書籍,更不用說了,從古至今,國內外對於中國大陸社會、教育、個性等層面的研究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的,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魯迅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到柏楊《醜陋的中國人》 等等眾多著作,且最近在各國際間興起老外學中文,研讀中國經典四書五經、詮釋的「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就可證明此點。

  唯獨缺少的,就是臺灣。

  臺灣成了亞洲最神秘的一角、一個國家。

  回過來重新審查臺灣自己國內大多論述臺灣的書籍,多是從觀光角度、工具書的角度來看臺灣,介紹給他人臺灣有什麼好吃、好玩、好逛的地方,根本無助於人們觀察到臺灣精神;繼之,在另一方面,「近年」來臺灣國內解讀臺灣、論述臺灣人的言論,大多從政治角度出發,如李登輝1998年10月14日提出的「新臺灣人論」,或者是蔡英文2011年7月9日提出的「臺灣人論」等等,這些論述都從政治、選舉上考量的口號,從某個角度而言,根本是沒有論證的。如當年李登輝言:「無論是什麼族群,不管何時來到臺灣或來自何處,只要愛臺灣,認同臺灣這個安全繁榮的民主社會的人,就是臺灣人!」或者如同蔡英文:「其實,任何住在臺灣、認同臺灣的,都是臺灣人……『我是臺灣人』,那代表著民主社會、進步的價值。」等等,這些言論都是出現在「選舉場合」,已經帶某種「目的」而被說出。

  除此之外,端看近代選舉場合所提到的「臺灣人論」,是跟中國大陸連在一起講,若是沒有中國大陸威脅的存在,基本上,在選舉場合上,這些言論是沒有太大「效用」的。

  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解決「臺灣人是什麼?」、「臺灣價值是什麼?」 等等,這些讓現今臺灣人倍感焦急,而需解答的問題。

  而今,如果我們不從「實用性」角度出發,不把臺灣當做一個觀光場所,或者跳脫「政治角度」(選舉)來看臺灣,試圖轉變個「態度」(Einstellung, attitude),從文化、價值上來重新反省臺灣,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也因此,在有著留學背景的我,能與臺灣保持點距離觀看臺灣,且又專攻哲學背景,在國內進行了幾場文化差異講座之後,整理了這幾年的所思所得,決定以這本小書拋磚引玉,來試圖描述「臺灣的現象」、「臺灣價值」等問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071044
  • 叢書系列:唐山論叢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由識正書簡文化政策,來看臺灣人「借」的意識
 

如果1949年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帶來的最初的價值,就是以中華民族正統文化的姿態來到臺灣,這也難怪蔣中正來臺,為什麼要運出這麼多中國文物的原因,就是因為希望能在臺灣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
 
可惜的是,臺灣人「繼承」不了這樣的中華文化價值,更可惜的是「遺忘」之。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臺灣人喊的「去中國化」政策;但是臺灣人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若要去中國化,自己首先必須要提出一個價值,必須已經有一個價值,才有可能去中國化?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價值,在去中國化之後,臺灣呈現出來的會是怎麼樣的面貌呢?這才是值得我們反省的。
 
回到馬英九所言的「書簡」一語,就是一種臺灣人「借」的意識。他看到現今國際這麼重視簡體字,大家都在學簡體字,臺灣若要趕上全球化、沾個光,無疑就是要「書簡」,故馬英九提倡大家要「書簡」。
 
深入分析,「書簡」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丟掉「繁體字」的動作了,試圖「借」他國的價值,來反噬自己已經繼承的文化價值。
 
反噬的動作在哪呢?我們設想這樣的文化政策如果可能成功,十年、二十年臺灣人書寫簡體字,舉凡書籍、店家看板、新聞報紙等等,都充斥著「簡體字」,那麼「繁體字」從哪來呢?又有哪來的「識正」這個問題呢?目前大陸連印四書五經都是「簡體字」了,哪來的書給臺灣人「識正」呢?最後臺灣一定是來到「識簡又書簡」的地步,那麼跟大陸開導出來的「書簡」漢字文化價值,又有何不同呢?
 
一言以蔽之,「識正書簡」這一句話,揭露出臺灣文化價值的兩個面向,過往的臺灣文化既是「繼承」、「遺留」著中華文化(繁體字)而來,但是在歷史發展中,臺灣人試圖去拋棄它的話,使用的便是「借」的意識,借用「簡體字」(象徵大陸所產生出來的漢字文化價值),來形成與亞洲價值接軌的「簡體字」的趨向。
 
所以,臺灣知名文人張曉風作家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很保守地說「識正」即可!
 
「識正」即可,但我更要加上一句:「臺灣人,書簡就免了吧!」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16/07/04

評書人:羅翊宬(東吳大學歷史系,專攻韓國歷史)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這本書分成三部分,各部分有十幾則文章,是闡述、批判臺灣文化與社會氛圍的書。第一部分敘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接著將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進行比較,最後再以前面敘述的內容為基礎,透過「動詞」來勾勒出臺灣主體性,帶出作者所要說明的重點,即關於臺灣人借的意識。
此書是市面上少數反省臺灣文化的書,透過此書,作者不僅完整呈現臺灣的文化、歷史特色,更能夠透過臺灣的歷史、文化背景點出臺灣目前面臨的問題。而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陳慶德以長年留學韓國的經歷,帶入被臺灣人長年誤解的韓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氛圍,當作一面鏡子,每每敘述臺灣人借的意識時,就會與之相比,但卻不下價值判斷,任由讀者想像。且作者也並非無憑無據,在書中引用的部分,資料龐大,但令人欣賞的是,作者對其文化見解的補充與其思考之細膩獨到,是一本讓讀者對我們的家鄉—臺灣具有深刻省思能力的書。

當拿到這本書時,我愣了一下,如果不仔細看,會被「無鏡の国度」標題吸引,以為這是本小說,但當翻開第一頁,為作者「刻意」把之前發表的演講稿,當作專文「代書序」(〈描述臺灣的三種寫作策略〉)收錄,來解說用形容詞描繪臺灣文化時的「相對主義」時,卻突然讓我倍感興趣。在平時的新聞、報章雜誌,經常可以聽到關於臺灣的評論,或外國人評論臺灣的言論,大部分都是描寫臺灣美好的一面,諸如臺灣充滿人情味、美食王國、四季如春…等,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那時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會寫出那些關於臺灣的評論。
當我開始閱讀時,不禁為作者的文筆所著迷,作者描寫臺灣社會、文化現象時,雖然書中文筆較為白話,不像梁啟超的《新史學》等早年的批判作品文字艱澀,且使用的字詞卻是淺顯易懂、甚至一針見血,且語調獨到,具個人特色,將臺灣社會「無鏡の国度」的歷史、文化、政治、娛樂、語言等面向完整的呈現給讀者,帶給讀者無限的震撼與對這片土地的省思。

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到,在韓國的街道上很常見到鏡子,那是因為韓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與他人的目光;但反觀臺灣卻沒有那麼多鏡子。為了讓讀者更了解那種「無鏡」的意識,作者帶入了孫觀漢、柏楊先生對於臺灣人性格論述的文章,裡面提到臺灣人患了一種「屬於別人不屬於我的病」,過分自私、有我無人、不守法等。
此外,作者直接指出臺灣人不懂得照鏡子、不懂得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如同裡面引用到的柏楊先生言論:「我們先承認自己的缺點是很重要的,應該先照照鏡子,應該先照照鏡子確定自己是紅光滿面,或憔悴不堪,可是現在很多人的反應卻是『摔鏡子』。」此時,我腦中浮現蔣渭水先生為臺灣開的藥方。非常遺憾的是,裡面有些症狀,與作者、孫觀漢先生的見解不謀而合。時過境遷,現今臺灣人的習性也未曾見改變,對此感到難過,也非常感謝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諸多觀點,讓我們重新省思,到底甚麼是臺灣的主體價值、臺灣為何無法擁有獨立的文化價值。

本書與其他評論臺灣的書籍之最大的差別是,本書懂得運用周邊國家的「資源」,即藉由描述中、日、韓的文化與社會氛圍的同時,來觀察出臺灣與周邊國家的不同,凸顯臺灣「無鏡」的缺點。作者以其親身經驗,告訴讀者們,臺灣和韓國面對棒球等運動賽事時截然不同的態度,並觀察出有趣的民族性。作者發覺韓國人在國際賽時會竭盡全力替自己國家球員加油;反觀臺灣人則是不斷的以非理性、情緒性的方式挑釁對手,臺灣文化的醜陋與缺點,在此表露無遺。

此書中所要敘述的第二個重點,即為臺灣人「借的意識」。有趣的是,這裡指的不是臺灣人借錢,或是沒有金錢觀念,而是指文化的抄襲與複製。作者舉出,中、日、韓三國都各有自己的歷史主體價值觀、建國神話等,但唯獨號稱「多元文化」的臺灣卻是舉不出實例,甚至在國外,是否可能看到「臺灣文化」的出現嗎?進而言之,臺灣國民對外國的了解遠勝於自己臺灣歷史、土地精神,其實這都是一種文化上的警訊。作者在此警示我們,臺灣雖有多元文化,但卻是承襲自過去殖民觀念的「文化殖民」,誰有錢、誰有勢、誰能引領國際,就引入誰的文化,但是真正回首反思自己的主體文化時,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完整、明確的關於臺灣自身的價值。

但我覺得關於此點,還有個爭議的地方,那就是臺灣是漢人居多的移民社會。因為臺灣是個漢人移民社會,所以文化發展自然與韓國、日本截然不同。尤其韓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又有數千年歷史,自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發展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化觀、價值觀;反觀臺灣,如果以原住民(原住民又分13族)神話為臺灣代表神話、原住民服飾為代表傳統服飾的話,國民黨來台後以中華文化繼承人自居的臺灣,又有哪幾個漢人會同意呢?

在既有的殖民地歷史下,又是漢人移民社會、四面環海的臺灣,自然較難發展自己的文化主體,以及對擁有自己文化主體的渴望。歷經多個政權殖民統治,臺灣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不斷祈求在這個外來政權下,能夠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不要再受外來者侵略。臺灣人只是被迫接受外來者的文化,而好不容易自己有思考的空間時,又馬上受到打壓,在反覆的過程中,臺灣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去的傷害,使臺灣人只靠二分法、靠感性做事,不懂得何謂提出問題、反省、實踐。這不僅能體現臺灣人在歷史、文化面的不足,也是其沉痛的過去、沉痛的歷史遺留下來的永遠彌補不了的傷痛。但若是臺灣人無法獨自覺醒,走出這循環的悲劇的話,情況只會更加惡化,無法以自身的主體價值,與其他強勢文化抗衡,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藉由一篇篇小短文,拼湊出臺灣既有趣、又無奈的社會、文化、政治現象。不同於其他反省臺灣文化書籍,集中在政治,或者是有個特定的批評對象著眼,且透過作者的留學生活,使讀者能夠從他國的語言、文化中,體察出臺灣的不足。面臨多變的地球村時代,除了能夠以開闊的眼光了解世界各地,更能夠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國家的缺失,這也算是一種「觀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概念,而這種概念,我想就是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遞的概念與方法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