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快轉年代的應變指南文/古爾雷(Alex Gourlay)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任何想知道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裡,要靠什麼才能勝出的領導者,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解答。在我投身零售業的 32年歲月裡,親眼見證了改變速度的大幅加快,以及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遭到徹底顛覆。購物行為的徹底改變,終結了讓 163年的博姿(Boots)成為經典品牌的優勢。消費者不再像以往那樣包容企業的錯誤,博姿也無法倖免於這樣的轉變。
2006年,當博姿和單化聯盟公司(Alliance UniChem)合併為聯合博姿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麥奎斯的概念。在兩家公司合併之初的喘息期間,正是轉型的大好機會。當下,我們決定以全然不同的方式經營 ——以客為尊,並與策略思想家麥奎斯合作,把這本書裡的許多原則落實到新組織的領導思維中,持續至今。我們想辦法加快速度,果斷決策,更坦率地經營,不論正、負面消息都更快地傳播出去並立即因應。我們比以前花更多時間思考未來,破除組織內的孤立架構,以便即時把握商機,統一行動。最重要的是,我們努力培養勇敢的領導者,讓他們對飛快的競爭速度感到刺激,並充分參與打造靈活的組織,大膽地把握契機,並在商機不再時,果斷地切換策略和商業模式。
當我們啟動這個進化流程時,許多觀察家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說,博姿這個品牌已經出現疲態,價值下跌,策略不明,執行不佳。此外,我們新採用結合 B2B的批發業務和顧客導向的零售業務以往,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是,博姿後來的成果證明,這些批評者都看走了眼。不論品牌知名度、顧客滿意度、員工投入度都創下了史上新高,每年獲利成長至少 10%,而且是在全球衰退的情形下達到如此佳績。
這一連串的進化就像你們的情況一樣,目前尚未結束。我們認為,本書提出的策略概念相當難能可貴。策略需要改變,因為當前的顧客、市場都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變化中。本書為這個充滿瞬時競爭優勢的世界,提出了一套大家都迫切需要的指南。
(作者為博姿健康美妝事業群執行長)
瞬時競爭的致勝智慧文/黃永仁
身為金融業的創辦人,時常有人問我,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祕訣是什麼?企業要如何因應快速、複雜、多變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要如何帶領企業邁向永續經營?
我認為要從確立企業根本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共同願景」開始做起,持續深耕厚植「建立制度、培育人才、發展資訊」三大基礎工程,以「精準的策略、超強的執行力」進行各項業務的發展,透過「創新」創造新的價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大眾共創更美好的未來。如此一來,企業就有機會從好到更好、從優秀到卓越、邁向基業長青。
但是,近年來隨著網路及行動科技的興起,對於企業經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僅世界是平的,就連產業也變成平的,策略具有長期且穩定的特性已被打破,尤其是產業的界線模糊後,繼之而起的是短期的策略與動態的競爭優勢,企業進行策略擬定時,已經無法只用五力分析、成長占有率矩陣、 SWOT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法來因應,而本書作者麥奎斯所提出的競技場思維、瞬時競爭優勢、策略腳本、重組再造、良性割捨、資源配置及系統化創新等觀念及方法,正是面對現代劇烈競爭環境的因應之道。隨著時代的演進,企業經營的智慧,也必須與時俱進,因應新的變化與挑戰。
掌握內在穩定性與外部靈活性的節奏
若將企業經營比喻為馬拉松競賽,近期大家所關注的跨界競爭,不論是跨產業、跨國界、跨虛實的競爭,並非是將企業經營變成了百米賽跑,而是在原本平直的跑道上出現了許多彎道,在彎道中有許多預期之外的跑者加入,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在彎道加速?如何在彎道取勝?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只是要越過這個彎道,讓競爭的態勢和順序重新洗牌,我們的心中更要清楚明白,贏得整場競賽才是最終的目標。因此,同時要堅持朝向最終目標邁進的長期願景,又要展開迅速行動面對眼前多變混亂的彎道競爭,關鍵就在於穩定與靈活的相互融合,掌握內在穩定性與外部靈活性的節奏。
內在的穩定性,指的是企業內部要有穩定的力量,穩定力量的基礎工程來自於遠大的抱負、共同的願景、企業的文化、正確的價值觀、精準的策略以及人才的培育,這些基礎工程,需要以近乎執著與信仰的態度,排除萬難一直做下去,如果能夠持續堅持,我們就會發現,即使遭逢巨大的變化,企業內部依然能夠自我產生強大的穩定力量,支持著企業建立新的瞬時競爭優勢,度過艱難的挑戰。
外部的靈活性,指的是對外要有靈活應變的能力,應變能力的建立來自於將創新和變革融入日常營運中,建立迅速配置資源的流程,進行小規模的各種實驗。人才與創新是外部靈活性的核心,在人才方面,主要是培育人才有因應改變的心態與能力,讓人才可以根據不同的瞬時優勢,肩負不同類型的工作,打造企業最佳的戰鬥隊型;在創新方面,創新應該是持續且完善的核心流程,主要是為了找出新的成長主軸,找出新興成長曲線,創新經過了解顧客需求、定義概念、測試假設、衡量商業模式及發展詳細規劃後,接下來就是資源在不同成長曲線中的移動與配置,以及因應瞬時優勢的波段浪潮。
綜觀全局思維與自我成長的關鍵
從以往產業思維的策略規劃到現在競技場思維的策略腳本,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依然不變,企業不只需要單一戰場致勝的能力,更需要綜觀全局的策略與智慧。分析企業經營的邏輯,其實就是一種歸納和演繹的心法、拆解和組合的過程、收斂和發散的作為,這是科學也是藝術。在以往的競爭環境中,策略一旦形成後,就能夠較長期維持不變,但是在現今的競爭環境裡,長期的大策略要能夠確實達成,必須拆解為許多短期的小策略,同時間在不同競
技場中進行不同階段的布局。
麥奎斯的理論除了運用在企業經營,同樣也可以運用在個人的學習成長上。在過去的職場,成功需要專業且深入的能力,要成為各領域的達人,都是累積數十年單一領域的功力,但是身處跨界競爭的現代職場,想要脫穎而出,大部分須具備兩項或多項的專業能力,甚至若要成為成功的主管,還需要再加上行銷、管理及領導能力。
這樣多元的能力,有些人可以透過轉換不同公司獲得,有些人在既有的工作崗位上就可以學習而得,不論哪一種學習途徑,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心態與熱情,不要將自己局限在所負責的工作職掌範圍內,主動離開舒適圈,挑戰各種任務,參與各種專案,尤其是跨部門的整合型或創新專案,儘量學習新的能力,就會具備競技場式競爭所必須的能力。
觀察企業或個人的未來發展,是否能夠在動態競爭的環境中勝出?要從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核心與創新、穩定與靈活、理性與感性等各個面向綜合判斷。從這本書我們學習到,如何善用「變」的策略是重要的,如何保持「不變」的價值是可貴的,因應環境變化掌握「變與不變」之間的節奏,使其相輔相成、相互融合,交織成悅耳動人的交響樂,是企業邁向卓越最重要的祕訣,也是最困難的挑戰。
最後,想要說的是 “ To change, or not to change, that is the question.”
(作者為玉山金控董事長、玉山金控/銀行創辦人)
導讀
創新接力賽/邱奕嘉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說:「唯一持續不變的事情就是變。」(The only thing that is constant is change.)中國哲學經典《易經》也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然「變」是常態,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如何在變動的現象中追求永恆不變的價值,就是所有企業經營者的終極目標。
傳統上,企業經營幾乎可以在可預期的節奏下展開,經理人只要在固定時間依序執行各項管理任務,重複使用或修正類似的管理工具。但新經濟與技術匯流快速地改變經營版圖,讓產業的界限愈來愈模糊;行動科技與物聯網悄悄地改變互動模式,使經營的節奏愈來愈失焦。舊式的思維與管理工具已無法在多變的環境下運作。此時,企業必須在未來的競局中,掌握關鍵的策略定位,建構新的經營節奏。
經理人更必須體悟,真正可怕的不僅是新節奏所帶來的破壞,而是在舊節奏未被完全取代前,如何在新舊之間達成完美而和諧的雙重奏。
這樣的困難在這本書裡有了答案。作者麥奎斯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創新與策略」多年,著有許多與創新、不確定管理相關的書籍。在這本書裡,她提醒讀者一項看似平常卻意義深遠的事實:沒有一項競爭優勢是持久的;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企業根本應捨去追求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信念,轉而思考如何不斷地創造瞬時競爭優勢,讓企業的經營就像是不間斷的創新接力賽。這種接力賽與傳統馬拉松比賽,在競爭場域、競爭方式、組織活動與經營節奏都截然不同。
沒有界限的競爭場域
作者特別指出在競爭場域上,過去以同業競爭的模式將全然被推翻,跨產業或競技場式的競爭將一躍成為主流。事實上,若觀察這幾年的消費趨勢,各種不同社群平台不斷興起,使用者在不同平台中自行創造「內容」並且互相「加值」分享,尤其是年輕的族群,他們自有一套解讀、創造、分享資訊的模式。太陽花學運即是最好的例子,年輕人充份發揮資訊平台的優勢向全世界發聲。可預期的是,目前的內容創造產業,例如雜誌、媒體等,它們未來最大的競爭者,絕對不會僅是同業而已,各種流行的社群平台,甚至是Google搜尋平台,都有可能成為競爭者。而這也絕不會是特例,任何產業都有可能因為新興技術、產業、甚至潮流的興起,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
這種競爭場域的改變,使得企業必須改變傳統競爭的模式。首先,企業經理人必須誠實面對過去的成功模式,正式地、系統性地終結過去優勢,這種良性的割捨其實是成長的必要之惡。明基材料本以光碟片起家,卻在光碟片仍有前景且藍光片興起之時,毅然決然宣布不新增藍光設備資本投入,轉而投入TFT-LCD偏光片的生產,雖然當時有集團友達公司的支持,但在技術與設備全無的狀況下,也走了一段艱辛的轉型路。但從現在的角度分析,當初的決定應該是對的。這種勇於放棄既有的事業,投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是面對未來挑戰所必須具備的。而其背後更需要有全新的資源管理模式與足夠的事業靈活度。本書花了許多篇幅,介紹如何系統性割捨過去優勢與提高經營靈活度,並提供相當多的實例供參考。
創新的真材實料
在割捨與調整的同時,企業仍須不斷從事創新。這樣的努力不應只是零星、暫時的,或遇到成長瓶頸時,才邀請大家來集思廣益。反之,企業內部應有系統化的創新流程與制度,持續不斷地突破,讓創新成為組織成員的DNA之一。許多台灣企業主常把創新掛在嘴上,甚至把它列為文化與價值觀的一部份,但仔細檢視,公司並沒有支持創新的制度,更沒有培養創新文化。3M公司容許員工每天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工作以外的事,並且要求每年營業額應有一定比例來自於新事業;Google甚至從空間設計到員工福利皆是以創新為依歸。但對許多口口聲聲強調創新的公司而言,「創新」的花費仍是一項費用,而不是投資。
另外,本書特地點出,若公司運作仍以「規劃」為導向,將無法有效地支持創新;若要以創新為本,則必須轉為以「實驗」為導向:從顧客角度出發,不斷思考與實驗可以替顧客完成什麼工作,而且必須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甚至鼓勵智慧型、有學習效果的失敗。但多少企業主能有足夠的勇氣接受失敗?又能有多少的智慧,從學習成本的角度來看創新。若沒有這種勇氣與智慧,創新對許多公司而言,仍只是公關語言的一部份。
企業不可不知的策略腳本
面對瞬時競爭優勢下,企業需要全新的運作模式與一套新的策略腳本,它至少應該包含了如何進行舊企業的重組再造(第二章),良性地割捨舊的事業(第三章),透過有效資源配置以培養靈活度(第四章)與創新力(第五章);更重要的是,領導人如何培養變革的領導力與思維(第六章),並建構成功的個人職涯規劃(第七章)。
本書在撰寫上有幾項特色:1、使用大量的案例:與一般管理書籍著重理論框架的陳述方式不同,本書以淺顯易懂的示例,說明企業如何逐步放棄舊有的思維運作模式,立基於瞬時競爭優勢,進行突破與創新;2、新舊比較:為了讓讀者清楚了解新舊運作模式的不同,本書在每一個章節皆採用表格,清楚列出兩者模式的差異。
從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到網路革命,人類的生活品質日新又新,也造成許多企業經營典範的移轉。在可見的未來,隨著技術匯流與行動科技的多元運用,企業經營典範勢必又有一波大革命。對於那些想要在變中圖強、在亂中求勝,並且搶灘登陸,插旗峰頂的人而言,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如何利用「變」的策略,漸漸達到「不變」的企業價值。這本書也告訴了你:企業的成功並非來自於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是來自於持續的創新接力。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