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傳世經典──
回顧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本書寫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從一六二○年代到一九五○年代這三百多年來,這些人貢獻優異技能,供中國人驅策。初則引入天體運行理論,終則讓中國人見識到空戰戰術與原子科學的神乎其技。史景遷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中挑選十六位代表人物。這十六人各有所長──有天文學家、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才、翻譯家、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家。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他們經歷了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折,在行為中映射出他們的時代,也突顯了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
本書不採「通史」的寫法,而是深入描寫十六位西方顧問的內心世界,追索個別人物心理狀態的變化,因此除了史籍之外,也大量採用私人書信日記。他們帶著西方的技術與思維,滿懷自信地前來中國,卻幾乎鎩羽而歸或埋骨他鄉,他們身處兩種行為規範、兩種思維方式針鋒相對的關鍵地帶,從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讀者或許能看出兩種文化的特質。藉西方文明代言人的角度來觀看中國,自然也鉤勒出自明清、民國、國民政府、中共政府以來中西文明的互動,以及中國的變與不變。台灣讀者不難從史景遷富有感情的筆鋒,在這些前仆後繼的先驅身上讀出無數的弦外之音,對於未來的國際互動和局勢發展,也可作為後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