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

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

  • 定價:530
  • 優惠價:9550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7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中國人何去何從?信了耶穌的中國人,不拜祖先的中國人還是不是中國人?當擁有全世界最多信眾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與全球人口最多、五千年來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相遇,兩者自晚明迄今產生了不少衝突。

  本書由淺入深,從中國基督教信徒所面臨的兩種價值的矛盾,到基督教與晚清社會的碰撞,以至與新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的認識、交流與交鋒。

  本書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現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遇的面貌,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志弘(1978–)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2006–2014年,任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文及歷史學系;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包括:唐宋思想與文學,宗教與中國文化;著作包括《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大學詩選》(編)(東岸書店,2001)等,並在《清華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人文中國學報》、《新亞學報》、《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等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導論
人間神話:傳教士•早期華人信徒的故事
第一章   三百年孤寂:王徵與申氏的故事
第二章    吃飯!馬禮遜的重大問題
第三章   梁發的屋子:第一位華人宣教士的屋子毀掉了─ 兼論威廉•裴利的「鐘錶匠類比」 中國不在天地之中:晚清與民初的中國基督宗教
第四章  宣傳,茲事體大:「上帝會」如何招兵?
第五章    成也宗教、敗也宗教:太平天國覆亡的一種假設
第六章   「愚昧」與「無知」之別: 從晚清破除西洋妖術的「糞桶妙計」說起
第七章  血淚未乾的吵架: 1922–1927年「非基督教運動」的幾個觀點
第八章  等待三百年的發現:晚清與民國反教風潮有何不同?五星照耀下:當代中國政權管治下的基督宗教
第九章  為人民服務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基督宗教的「統戰」
第十章  為人民服務之二:「教義」與「為祖國多作貢獻」
第十一章 難以解拆的糾結:中梵關係
第十二章 大題小做:「共產主義,可以讓宗教消失嗎?」不可「憑信心」:歷史材料與文獻可靠度問題
第十三章 盤古•女媧•阿無羅漢: 讀「明清開封猶太人碑」隨筆
第十四章 歷史材料的拿捏:以曾國藩公文、私人書信對 天津教案的敍述差異為例
第十五章 文獻「可靠度」之一:關於孫中山信仰的兩條材料
第十六章 文獻「可靠度」之二:宮崎滔天、宋慶齡對 「孫中山信仰觀念」的論述和詮釋問題
第十七章 文獻「可靠度」之三: 關於1949年蔣介石求籤的「記述」終篇
第十八章 信則有不信則無?宗教導人向善?: 關於宗教的本質和功能
 

導論

  ─課堂裏有些經歷,讓人印象難忘。正如寫這篇序文的時候,我始終想起,那位同學問我的問題。
 
  那是一節「中國文化課」課後,一位男同學向我走過來,說:「老師,抱歉,我想問:『我是基督徒,不拜祖先。請問,我還算是中國人嗎?』」
 
  我有點錯愕,可又完全明白發生了甚麼事。
 
  那一課,我講的是「華夷之辨」─就是如何定義「中國」和「非中國」,或者「中國人」和「非中國人」的問題。我舉了「地域」、「種族」、「法律國籍」、「文化認同」等幾個衡量標準。講到最後的「文化認同」準則,我向同學提問:「如果熟悉或認同中國文化就可以稱為『中國人』,那麼,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還有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他們是否可以稱為『中國人』呢?」
 
  上述困惑是中國基督徒面對的難題。─或者也是我們在寫作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時候,必須面對的問題。
 
  近數十年來,研究「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成果相當豐富。不計算明清來華傳教士的著述─單說與本書名字相近的著作就有好幾本 。由德禮賢(Pasquale M. D'Elia 1890–1963)的《中國天主教傳教史》 和王治心(1881–1968)的《中國基督教史綱》 算起,研究中國或香港基督宗教史的通論專書也有不少  。謝扶雅  、林治平  、 夏其龍  、謝和耐(Jacques Gernet) 、卓新平  、梁家麟  、莊祖鯤  、戚印平  、邢福增  、趙建敏  、杜小安   等專門研究中國基督宗教史的名家,或篳路藍縷,或至今筆耕不輟。台灣周聯華曾出任蔣介石、宋美齡的牧師,出版了《基督信仰與中國》 。羅香林  、呂實強  、梁元生  、李金強  、黃一農  、黃正謙   等,都有與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關的專題著作。典範在前,再多寫一本《基督宗教與中國》,意義何在?
 
  而且,我還要說:我不習慣批評別人著作的不足。當我閱讀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我馬上對王徵和申氏的故事着迷。因此在這本書中,我情不自禁大量引述了黃一農已經作了介紹的材料,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動人又哀傷的故事。去年,我寫了一篇研究「進化論」(或譯演化論)對孫中山信仰影響的論文 ;最大原因,正是我讀了黃宇和研究孫中山倫敦蒙難的巨著  ,由此深深明白考據的艱難和快樂,同時喚起了我對孫中山的關注。還有,讀了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太平天國》 ,我明白了甚麼是「史識」。對於這些著作,我怎可能不佩服?
 
  但另一方面,中國歷史的專家學者,自然對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課題着迷,但歷史專科以外的大學生呢?我們憑甚麼要求主修經濟學或物理學的同學,必需好好讀一讀「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然後問心無愧地告訴他們:值得的?
 
  就是說:當我們把「基督宗教與中國」這個科目,或者這本書,放置在大學通識教育的範疇裏─它應當擔演怎樣的角色,又有何使命?或者,這正是這本書的意義,也是這本書和上述專門研究的不同之處。我們固然關注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本書着重說明「基督宗教與中國」這個課題,可以與大學通識課程強調「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發現」(discovery)、「創新」(innovation)的理念相聯繫。建基於這個想法,這本書的構想和定位是這樣的:
 
  一.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應該停留在只讓同學認識歷史材料和故事的層面。它們應當喚起同學思考的衝動。並且,通過研究中國「基督宗教」的種種變化,形象鮮明地呈現中國人/傳教士/信徒遇到的難題、掙扎、希望、出路,藉此讓同學以小見大,掌握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正因如此,我期待讀者特別留意本書處處強調思考─這將是一次思辨的旅行。
 
  二. 這本書並不擔負宣教使命。但是,無論讀者是否信仰宗教,我期望這本著作,能夠讓同學對宗教的本質、以至對人們的「信仰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或者,這樣同學會稍為明白全球逾50億相信「神」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宗教情感與思考模式。這種認識是必需的,因為這關乎在全球化中,不同宗教或文化體系的人,如何相處、自處的問題。
 
  三. 這本書並非包羅萬有,面面俱圓;但我渴望它可以是一個不錯的示例,建立同學對歷史材料的敏銳觸覺─要懂得注意材料的「可靠度」,不可人云亦云。在判斷歷史「善惡是非」之前,但願同學願意弄清楚歷史「事實」,不要冤枉古人,不要冤枉好人。正因如此,本書的定位是學術隨筆,不追求長篇累牘,文字但求深入淺出,甚至運用了若干文學敍事技巧。另一方面,本書每一篇文章都認真查閱了所有引述資料,探用嚴謹的學術注釋,確保言必有據。
 
  四. 這本書想說許許多多的心靈故事,想說人的故事。沒有人像沈從文一樣,能夠寫出這樣透徹的話,完全呈現了我的心情:「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我期望本書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寫出了一如沈從文所嚮往的人性。
 
  按着這四個期望,筆者擬訂了寫作重點;由於「基督宗教與中國」課題的內容非常豐富,暫定出版兩本著作。現在出版的第一本書,集中寫「歷史」、「哲學」和「思想」的文章。之後出版續篇,再延續至其他文化和藝術領域。
 
  這本書分四部分,分別以1)「人物」、2)「事件」、3)「當代政教關係」、4)「文獻材料」為切入點。書中每一篇文章都着力緊扣「分析」和「思考」的向度。這四個切入點雖然各有偏重,但綜合起來,應能體現以人帶事,因事見義、以點串線、由古入今的不同敍述意義。本書每一篇文章後面,都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好讓對相關課題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尋。「延伸閱讀」材料包括原始文獻、普及讀物,也有學術專著。有些是幾頁紙的精品文章,有些是煌煌巨著,這些材料都是本書作者認為值得一看的。例如,如果您想研究太平天國,怎可能不讀一讀簡又文、羅爾綱、茅家琦、史景遷的大作?我始終認為,學術上的經典和權威,自有長久的意義。不是說權威的著作一定沒有錯誤,而是說:經典之為經典,是由於它們有一種歷久彌新的眼光和識見,正因如此,閱讀名家學者的文字,我們會震撼,會感動。
 
  本書推薦的延伸閱讀材料,絕大部分都能夠通過香港高校圖書聯網「港書網」(Hong Kong Academic Library Link /HKALL)找到。
 
  我要感謝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編輯小組委員會慨允出版本書,使我的文字能夠和讀者見面。感謝出版社陳家揚先生、陳明慧女士給予建議─有了你們的指導,我才更明白怎樣的著作,才是真正體貼讀者需要。感謝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城大中文及歷史學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給予我在大學教學和研究的機會和使命。對我來說,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次課堂,既是理性的探索,也是抒情。

  我想用最懷念的心情,在這裏寫上黃正謙博士的名字。2010年,正謙博士和我一同構思「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這個科目,一同撰寫計劃書。後來正謙博士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其後轉職香港大學任教,我們就無緣一同教學了。2011年,王景松老師接棒和我並肩作戰。後來,又邀得林學忠博士和徐麗莎博士加入。黃正謙博士已經辭世。我一直記得,2010年8月那個盛夏的晚上,我們如何在黔東南古樸的村寨裏,一同敞開心靈,像敞開一個世界一樣,真誠地說着彼此生命的故事。在這篇序文中,我不打算添上太多神學色彩,所以我只說,我記得正謙博士的快樂。我希望他仍然記得那年盛夏的快樂。
 
  最後說,我如何回應那位男同學的提問:「基督徒,不拜祖先。那還是中國人嗎?」
 
  我沒有馬上向他說明利瑪竇對中國祭祖問題的看法  ,那不是時候。我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他的情緒,我知道那不是說歷史材料的時候─這可以留待日後慢慢向他說明。
 
  我的回答是:「如果您不在乎中國人的身份,你不會問我這個問題。除非您認為『只有』上香、獻祭、向塑像鞠躬這些儀式,才能夠讓您更愛你的祖先和親人─相反不這樣做,您的愛就有了虧損─」我仔細地端詳着他的眼睛,我知道可以繼續說了:「如果不是這樣,您可以真心地愛着自己的祖先,然後你一定要記得,你們有同樣的血緣。」他好像舒緩了下來。我說:「您的祖先是中國人,他們是您的祖先,你們命定有相同的身份,沒有誰能奪走這個身份。」
 
  那已經是幾年前的話了,我們講了不過幾分鐘。上面一段書面語,我作了文字潤辭,大意是保留下來了的。
 
  我這樣回答,對嗎?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9372422
  • 規格:平裝 / 271頁 / 15.9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或者,我們常常聽到這些說法:
 
—中國是東方的,基督宗教是西方的
 
—儒家(儒教)、道教,以及中國化的佛教是本土的,基督宗教是外來的
 
—中國是包容的,基督宗教是排他的這些論斷,從宏觀角度鉤勒了「基督宗教」與「中國」的大不相同。但我常常疑心:這種認識,除了在大格局裏提供了極其便利的「定論」之外—它是否過於高高在上?—以至,無法反映一個又一個,關於「文化相遇/文化衝突」的心靈故事?
 
這正是本書序文裏,提出「利瑪竇(Matteo Ricci)和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是否中國人」這一疑問的原因。從「對中國的認識」甚至在某程度上「對中國的認同」而言,利瑪竇和戴德生是很夠資格的。這兩位分屬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教士,他們在不同年代,穿着中國人的服飾,向中國人述說他們的信仰。利瑪竇說中文,熟悉中國經典,還能用中文撰述,有《天主實義》等名著;他死在中國,埋在中國。
 
戴德生的名言,至今華人基督徒仍然耳熟能詳:「我若有一千英磅,中國可以全數擁有。我若有一千條性命,中國可以全數擁有。」(If I had a thousand pounds China should have it—if I had a thousand lives, China should have them)[1] 今天,戴德生的第五代後人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還在臺灣宣教。像利瑪竇和戴德生,他們有着中國人的名字,比許多不諳中文的華僑後代,「中國」得多。但是,為甚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仍然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英國傳教士戴德生」—而不說中國人利瑪竇、中國人戴德生?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