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附「語言癌不癌」座談會台北場實況紀錄 DVD)

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附「語言癌不癌」座談會台北場實況紀錄 DVD)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王品服務生:「現在讓我為您做一個上菜的動作」!
  阿基師說:「有做一個擁抱的動作,也做到了嘴對嘴的動作」!
  你聽過這種說法嗎?
 
  你上台報告時,說了多少次「其實」、「然後」?
  這樣的中文到底正不正確?
  這種說話現象媒體廣泛稱之為「語言癌」。
  不過這樣的語言到底「癌不癌」?
  這樣的語言從何而來?
  現在就讓語言學家來告訴你!
 
  語言會生病嗎?病了可以治療嗎?
  本書由六位語言學界知名教授解讀所謂語言癌的現象,精采分析現代語言的問題,讓你對語言生成的背景更加認識,一窺語言的奧秘!
 
專家、名人一致好評推薦!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曹逢甫、
  京劇、歌仔戲、影視演員 朱陸豪、
  TED × Taipei 創辦人暨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傾力推介

  科技部部長 徐爵民:
  「欣見語言學家能以科普提高人們對語言科學的認識,本書讓我們不僅能更客觀且深入的看待語言,也更能享受探索語言的樂趣。」
 
  中央研究院院士、總統科學獎得主 李壬癸:
  「相當難得,國內幾位傑出的語言學者,願意撥出時間來談我們今日面臨的各種語言的問題,從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和說明,提出如何更準確地運用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並希望能改善我們語文的表達能力。」
 
  哲學普及作家 朱家安:
  「這本書提供了語言癌的初步『解方』:或許語言癌本來就不存在。讀了這幾位語言學家的洞見,我感覺我的語言癌痊癒了。」
 
  知名作家 朱宥勳:
  「語言學的專業長期被文學界忽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很慶幸有這本書的問世,藉著『語言癌』的事件切入,用科普的精神以清晰明確的文字扼要示範了幾個語言學重要領域的思路,真的非常精彩。」
 
  中正大學講座教授 戴浩一:
  「本書的六位資深語言學家,這次跳脫他們長年鑽研的議題,就社會大眾關心的「語言癌」提出他們的看法給大眾參考,也意圖把語言學以科普的方式介紹給社會,精神可嘉。」
 
  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 謝妙玲:
  「語言學『重新與日常生活產生聯繫』,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當下語言使用的豐富樣貌,還能讓我們重新詮釋過去所未曾仔細思考的有趣現象。」
 
  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 張郇慧:
  「從『做一個 XX 的動作』的說法開始,這幾位語言學家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特質、語言的創新能力、人們理解語言的能力,讓讀者能用更客觀的態度看待語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萬順

  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及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特聘教授;2003 年創辦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曾任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近年來研究語言中數詞系統與分類詞的地理分布、語言形式、歷時演變與認知心理,且積極推動「回歸大學教育精神、廢除英語畢業門檻」。
 
蔡維天

  1994 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學位,師事 Noam Chomsky 教授;同年回到母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及中文系任教。蔡教授自 2013 年起擔任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聯合主編一職。其近年研究領域涵括漢語句法、南島語句法、製圖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
 
張榮興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為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長為認知語言學、句法學、手語語言學,著有《跨時空手語詞彙認知結構比較》、《台灣手語地名造詞策略研究》、《聾情覓意:我所看見的聾人教育》、《漢語事件結構的句法》等專書。
 
徐嘉慧

  語言學教授,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要以口語語料為基礎,研究語言的使用、手勢與語言共同的表達模式、兩者的認知表徵及神經基礎。
 
魏美瑤

  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著有兩本專書-Virtual Missiles: Allusions and Metaphors Used in Taiwa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與  Language Choice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aiwan,及許多篇期刊論文和專書篇章,都是關於語言政策、語言選擇、身份認同等議題。目前研究聚焦於台灣與中國之性別隱喻和政治,分析兩地卓越女性從政者自己、媒體和選民所使用之隱喻、框架和典故。
 
何德華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教學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南島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曾任美國惠頓學院跨文化英語教學研究所教授、靜宜大學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綺色佳中文學校創辦人。兒時為中廣公司兒童播音員與卡通配音員。
 

目錄

推薦序一/謝妙玲
推薦序二/張郇慧
專家、名人推薦
 
主編的話/何萬順
「語言癌」相關報導選集
 
第一章:語言癌不癌?/何萬順
第二章:別鬧了,余光中先生!――從生成語法的角度檢視語言癌之生成/蔡維天
第三章:譬喻與修辭/張榮興
第四章:語言癌?語言使用的觀點/徐嘉慧
第五章:語言潔癖 PK 語言癌/魏美瑤
第六章:語言癌:必也正名乎!附「語言癌不癌」座談會 Q&A 精采紀錄/何德華
 

推薦序一

謝妙玲/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長久以來台灣語言學界引頸企盼的第一本語言學科普書籍終於誕生了,我們推動科普的夢想也踏出了第一步。

  語言與語言的使用者密不可分,無可厚非的,只要是跟語言有關的問題,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但是如果語言「生病」了,我想多數的人會同意須要找語言的醫生,然而語言的醫生是誰呢?這時候把語言學當成一門學科研究的語言學家就責無旁貸了,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就是先了解問題在哪裡,語言學家幫我們知道有沒有問題或是問題在哪裡了以後,才能「對症下藥」。

  這本書的發想跟語言「生病」有關。在 2014 年年底「語言癌」這個議題首先在《聯合報》引起熱烈的討論,當時諸多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觀點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意見,可見社會大眾對此議題之重視,但是很可惜的是,沒有語言學家從語言學的觀點加入討論。

  為了彌補此明顯的缺憾,隔年的 3 月14 日,台灣語言學學會與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和科技部語言學門舉辦了一場相關的座談,作為語言學門思想交流系列之一,名之為「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由於引起熱烈的迴響,同一團隊於 5 月 16 日假高雄師範大學與高師大華研所、台研所合作舉辦了語言癌南部場,得到聯合報派員參加報導,再度回應此議題。

  在兩次的座談裡,與會的五位講者分別從理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譬喻與修辭、語言變異、言談分析等不同視角,檢視語言癌究竟應被視為一種疾病、需要介入治療――(「不要再說『做一個點菜的動作』了!」)――或是,應視其為反映語言自然演進的過程?這本書主要就是收錄這五位講者的文章,將他們的精闢分析與大眾分享,同時也囊括了相關的報導和第一場座談會的問答紀錄。

  在這本書裡五位作者不談深奧的語言理論,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許多討論語言學的專論中得到智性挑戰的樂趣。本書的所關切的是語言學研究如何「重新」與日常生活發生聯繫。

  早在二十世紀初,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把語言學塑造成為影響巨大的一門獨立學科,將語言視為一個符號與意義的科學,然而,他的研究素材並非來自於歷史典籍或是官方文書,而是來自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語使用,最終從這些表象的變異中分析出其共性與規律。亦即,由言語使用的觀察出發,經過科學研究的假設-推論-驗證過程,且最後將研究結果連結至問題的源頭,讓即使不是研究語言學的讀者也能了解「是什麼」背後的「為什麼」。

  索緒爾區別語言的能指與所指,誠如浪漫的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所指的對象都是一樣的,都能表達愛慕之心。但是,語言不同的使用是否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情緒反應?為什麼燒燙傷治療所使用的「屍皮」會因更名為「大體皮膚」而給人不同的觀感?儘管兩者所指涉的實體並無不同。語言的使用是否會影響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方式,甚或是對其親近接納、抗拒排斥的情意態度?

  另外一方面,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青少年廣泛使用、表示拒絕涵義的「打槍」是一個動詞加賓語的結構,「約會」這個詞也是同樣的結構,按照道理,應與具相同結構的「見面」、「買單」一樣,後面不再直接加上賓語或是補語,但在網路上,充斥著「某某人打槍某某人」、「某某人約會女朋友」的例子。我們使用的語言是不是總是在經歷句式結構的重整或是擴大使用的彈性?如果仔細觀察,這些隱微的語言現象無所不在,甚至在我們還沒意識到其存在之前,可能即已不知不覺地開始使用了。

  語言學的「重新與日常生活產生聯繫」,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當下語言使用的豐富樣貌,還能讓我們重新詮釋過去所未曾仔細思考的有趣現象。在語言學家蓋依.多徹(Guy Deutscher)《小心, 別踩到我北方的腳!》(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一書中,提到荷馬史詩所描述的海洋和公牛都是酒色的(winecolored),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是色盲?是當時的海洋、公牛與現代海洋、公牛的顏色不同嗎?還是儘管在視知覺上確實存在差異,只是當時語言的顏色分類未能顯示其區別?反過來,儘管典型的藍色與綠色在視覺色彩空間中占據相異的兩端,但當我們提到「青天白雲」時,所產生的天空心象究竟是符合色彩空間中的哪一端?多徹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

  當我們嘗試解決一個問題時,往往會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掘更多問題,而也正是因為好奇心以及對問題的探索,讓我們得以不斷推進智識的疆界。本書的各主題,正是以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為素材,從不同視角加以剖析,並鼓勵讀者除了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外,也能正面看待自己從這個議題所思考到的其他衍生問題,並能以本書的剖析框架為基礎,嘗試將語言學與日常生活的觀察相聯繫。

  本書各章節的作者都是一時之選。首先,另一位為此書做序的是張郇慧教授,她的研究領域為句法學、構詞學、語料庫語言學,以及口譯。而主編以及第一章的作者何萬順教授的專長為形式句法學、漢語語言學及計算機語言學。何教授將句法學「論證」的科學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搬出貼近日常生活的實例,要我們思考:詩人余光中有沒有語言癌?有沒有可能名廚阿基師其實是說話大師?以此帶領讀者的思緒一步一步進入語言學的世界,介紹語言學家看待語言的方式,也為讀者面對接下來各章的主題做了十足的暖身操。

  第二章的作者蔡維天教授的專長為語法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漢語句法及南島語句法。蔡教授在此章裡,運用了形式語言學的句法理論分析被冠上「語言癌」的種種語言現象。他進而提出所謂「做一個……的動作」可以「輕動詞」的概念分析,並且利用自身研究南島語的成果佐證類似的句式其實也出現在其他的語言裡。因此,蔡教授呼籲大家 “Don’t panic!”,冷靜下來理性觀察,才能察人所未察,見人所未見。

  第三章作者張榮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語言學、句法學、台灣手語及語言習得。在這章,張教授發揮所長,以認知語言學的譬喻相關理論審視「語言癌」議題,描繪出「做一個……的動作」的認知概念圖。他認為,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釐清使用者的認知概念才是消除「語言癌」的關鍵。「認知如果清楚,語言癌自然就不見了!」

  徐嘉慧老師是第四章的作者,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言談分析、語言與手勢、語言與認知及口語語料庫。在這一章中,徐教授運用了自身的研究專長,提出語料庫分析的實證數據,輔以人耳目一新的看法,認為所謂的癌語句都具有符合溝通情境所需的語用功能,所以「我們的中文沒有癌呀!」。

  魏美瑤老師負責第五章,魏教授專精於人類語言學、語言與政治、權力與認同、性別與政治。在此章中,魏教授探討台灣語言、政治政策與身分認同相互依存的關係,並根據她長期的觀察,能近取譬地以立法院質詢等實例帶出相關議題,說明語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擁有萬花筒般的面貌;我們應因地制宜,考慮場合、身分等等社會因素,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做一個成功的溝通者。

  最後,何德華教授負責本書的結語與座談會問答的部分。何教授的專長為社會語言學、南島語言學以及應用語言學。在這一章裡,何教授將五位講者各自的觀點分為「科學派」和「批判派」,總結語言學家們對於「語言癌」指控的兩種作戰策略。何教授並藉此順勢點出「語言癌」和語言學家的密切關係,展現出語言學家對於推廣知識應有的使命感以及推動語言學科普的決心。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重新將語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觀察聯繫起來,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關心語言相關議題的讀者能與我們一同探索埋藏在語言現象之下有趣且迷人的知識,並且殷切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語言學科普的書籍問世。

  語言學學界的同仁加油,也期待各界的批評指教。
 
推薦序二

張郇慧/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副教授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
 

  語言,再普遍不過的工具,人人都會使用至少一種語言,有人會更多的語言,每個人使用語言的時間很長,使用的場合也很多;語言,人人都懂,因此人人也都覺得他懂得有關語言的知識,談到語言時每個人都是專家,都能質疑別人的「語言觀」。這對像物理、化學、天文、經濟或數學領域的專家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對其他專業不會像對語言一樣,理直氣壯的隨時提出想法與意見。以語言為專業的語言學家沒有其他專業的「優勢」,因為一般大眾對於物理、化學或是天文等常常是所知有限,但對語言卻有很多「主觀」的知識。這些主觀意識可能包括「中文沒有語法」或是「有些語言比其他的語言合邏輯」這樣的認知。

  語言學家在一般的社交場合裡都有過以下的經驗:

  初見面的友人:你是教什麼的?

  語言學家:語言學。

  (此時空氣有一點凝結)

  初見面的友人:「喔,語言學?語言學是什麼?」

  語言學家:「用科學方法研究語言。」

  (停頓無言。)

  初見面的友人:「那你會幾種語言?」

  語言學家:「呃,語言學不是學語言,而是分析語言。」

  初見面的友人:「那我怎麼把英文學好?」

  語言學家:……

  這樣的對話顯示大部分人會使用語言卻不了解語言或語言學的本質,人人都能運用語言,但不見得知道語言運作的機制。語言學家一直沒有什麼機會跟大眾解釋如何客觀地剖析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而現在正是時候。

  這本書可以說是第一本以中文撰寫而成的語言學科普的書,從「做一個 XX 的動作」的說法開始,本書的幾位語言學家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特質、語言的創新能力、人們理解語言的能力。我們能用很少的規則,創造出無數的用法。

  就拿這本書的題目來說,「語言癌不癌」中有「X 不 X」的結構(X 代表任何的語言形式),何萬順教授在第一章中提到這個結構中的 X,只能是動詞或形容詞,如「吃不吃」、「美不美」,我們不說「書不書」或「石頭不石頭」,因為這個結構中的 X 不接受名詞。然而「癌」很顯然是名詞,何萬順使用它時卻打破了這個規則,我們也都能理解他想表達的概念。我們甚至可以把其他語言的詞彙套用到這個結構,如「O 不 OK」或是「ha 不 happy」,但同樣的我們也不說「lunch 不 lunch」。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語言的母語使用者,均有語言能力,能嫻熟運用內建的規則,創造出新的用法,而這個新的用法能被接受,並衍生出新的用法,就如同細胞一樣,一直生長,再分裂,又有新的「細胞」長出來。這就是語言,有其創造性;規則是有限的,但創造出的用法卻是無限的。

  用「癌」來說明語言中某些用法的大量滋長,擴散與傳播,這是一個譬喻(metaphor),是人們使用語言時常用的一個手段。例如我們想讓人了解人生這個抽象的概念,我們會說「人生是一齣戲」,一齣戲有不同角色,有劇情起伏,有悲有喜,高潮迭起,就像人生一樣,每個人扮演一個角色,經歷各種經驗,有時快樂,有時悲傷,就好像演戲一樣,人們用這種具體方式來了解很多抽象的概念。這是張榮興教授在第三章「譬喻與修辭」中提到人類的認知概念及人們說話時凸顯概念的不同面向。語言提供了我們很多溝通的方式,是語言的創造性,只是很不幸的我們用了「語言癌」這個說法,凸顯了「癌」的負面特性,認定是「不正常」增生。殊不知像癌的變化、滋生是語言的特質,而所謂「不正常」的增生是人們在面對不同目的,不同情境時所演化出來的說法(見徐嘉慧:「語言癌?形式、結構與語用」)。聽見「做嘴對嘴的動作」、「做一個拍照的動作」不必聞癌生懼,這是語言的適用問題,文體與語體的衝突問題(見蔡維天:「別鬧了,余光中先生!――從生成語法的角度檢視語言癌之生成」),與語言的形式是無關的。語言本身無罪(見何萬順:「語言癌不癌?」),之所以有「語言癌」或是「語言潔癖」是語言使用者的態度問題(魏美瑤:「語言潔癖 PK 語言癌」)。我們創造出一些詞彙來掩飾我們不願意討論的事物,例如,我們不說「大便」,而說「上大號」、「方便」,或是「上洗手間」、「化妝室」,這些詞彙我們不會當作是語言中的「癌」吧!?

  這本書從語言的不同角度分析人們使用語言背後的原因,語言不同的學門包括語法(語言的結構)、語意(句子或詞彙的意義)、認知(對事物概念的看法)、語用(語言使用及語言功能)、社會語言(語境、語言調適、個人風格)。這些角度指出了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的兩個面向,語言形式的創新是為了達成不同的溝通目的。語言因為使用情境、語言使用者、語言歷史的洪流而更凸顯了語言的複雜性。本書還提出了有關「標準語」的問題。到底有沒有「標準國語」、語言教育到底應該包括甚麼內涵等等問題的討論(見何德華:「語言癌?:必也正名乎!」),或許可以滿足一般人對語言的好奇。這些語言現象不是個別語言的問題,而是跨人類語言的現象。

  讀這本書你可以知道語言學家關心的是什麼。希望讀者看完後不再簡化語言現象,能用更客觀的態度看待語言。

主編的話

何萬順/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暨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在讀者手中的是台灣第一本語言學科普的書。主要的目的不僅是希望能讓讀者透過語言學家的分析,對所謂的「語言癌」現象有更客觀的看法,也希望經由這個議題的討論,讓讀者對於「語言學」這門科學多一點認識。

  「語言」是每一個人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因為每一個人至少都會一個語言,無論是口語或是手語。可是「語言學」是什麼,大多數的人就陌生了。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上 過國文課、英文課,但是很少人上過「語言學」的課,即便是大學生也只有主修語言的專門科系或是心理系、人類學系、民族系等相關的鄰近科系,這些學生才比較 有機會上到「語言學概論」或是更細的課程,像是「語音學」、「構詞學」、「句法學」等等。大多數的學科在大學部都有主修,但是全台灣的大學都沒有「語言 學」的主修,只能在研究所的層級攻讀碩博士學位。這些事實使得「語言學」在看似熟悉的外表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當然台灣的語言學家們也難辭 其咎,不僅在語言學的科普上甚少著力,在媒體上對與語言相關的議題也鮮少發言。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例外是,十幾年前在「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爭議中, 倒是有不少語言學家投書媒體。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個議題被高度的政治化,當時本身就是心理學家也是語言學家的教育部長曾志朗還因此去職。這恐怕對語言學家 多少產生了些後續的寒蟬效應。政治凌駕專業的結果是,台灣的拼音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一國兩制」甚至「一國多制」的亂象比爭議產生之前更為嚴重。

  當《聯合報》在 2014 年年底首創了「語言癌」這個名詞,並且對相關的議題大肆報導,電視媒體也趨之若鶩,在諸多報導中對此發表意見的人相當多。我相信台灣所有的語言學家都和我 一樣,很快就注意到語言學家的缺席。缺席的原因我想有兩個:一個是記者與主編根本不曉得有語言學家的存在,另一個原因當然是語言學家們不敢或不願意挺身而 出。但是從語言學科普的角度來看,再沒有比這個議題更適合語言學家發言的了,因為這幾乎是每一本語言學概論教科書在第一章就會討論到的議題。所以我覺得這 個絕佳的機會,實在不應錯過。因為身兼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已經與台灣語言學學會合作在「語言學門思想交流系列」下,舉辦了三次的座談會,所以決定就在 這個機制下,擴大舉辦一場開放給社會大眾與媒體的座談會,主題就訂為「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這也是讀者手中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於是我和 學會會長謝妙玲與政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郇慧商訂邀請幾位台灣最優秀的語言學家,從語法、言談、認知與社會這四個不同的層面來檢視與「語言癌」相關的議 題。蔡維天是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與前所長,世界一流的語言學家、形式句法學的頂尖高手。徐嘉慧是政大英文系教授,也曾任語言所所長,是語用學與言談 分析的專家,在語言與手勢方面的研究,全國無人能出其右。以上兩位也都是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得主。張榮興是中正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精認知語言學的 研究,利用認知架構解析文本往往有獨到洞見。魏美瑤是東吳英文系教授,也曾擔任系主任,長期關注語言、社會與政治方面的議題,是聲譽卓著的社會語言學家。 台灣語言學學會副會長何德華,中正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與前任所長,則負責主持座談會最後的 Q&A。身為學門召集人及此次座談的發起人,我負責座談會的引言,對所謂的「語言癌」現象從語言學宏觀的角度指引一個方向。

  在台灣語言學學會與政大語言所的通力合作下,兩百人次的報名額度很快就滿額了,2015 年 3 月14 日在政大舉辦的座談會座無虛席十分成功。負責主辦的政大語言所雖然在會前已儘量通知媒體,但僅有幾個學生刊物與網路媒體到場採訪並且做了報導。

  最令我們振奮的是,有許多學生、老師與民眾因為報名額滿或因為人在中南部而無法參加,因此要求我們到中南部再辦一場。於是謝妙玲會長聯絡了高師大華文所鍾鎮 城所長和台文所王本瑛所長;感謝兩位所長的鼎力相助,原班人馬於 2015 年 5 月 16 日在高師大國際會議廳再次合體。這一次《聯合報》來了兩位記者,文字記者徐如宜和攝影記者劉學聖,在隔天做了大篇幅的報導。

  《聯合報》的報導給了本書由聯經來出版的契機。當時我正和講者們籌劃將演講內容改寫成書,於是很快地就與總編輯胡金倫先生和編輯李芃小姐見了面,相談甚歡。對於出版本書的提議,發行人林載爵先生也展現了高度的興趣。幾個月後,台灣第一本語言學科普的書於焉誕生。

  為了讓讀者更了解「語言癌」的背景,我們在書中加入了過去一年媒體中相關報導與討論的剪輯;此外,為使書中內容能更活潑的呈現,我們特別把第一場座談會的錄 影製作成 DVD,附在書裡。在了解「語言癌」的背景之後,讀者若能先觀看座談會的演講與談話,再看文章的話,想必會更容易了解各篇文章所論述的內容。

  英國的語言學家尼爾.史密斯(Neil Smith)在一本很精彩的語言學科普書裡,一開始「前言」的標題就是:How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如何成為宇宙的中心?)答案是:Be a linguist.(做一個語言學家。)他提供了右邊這個圖作為解釋。

  的確,人類的生活與文明中,語言是無所不在的。因此,語言學的研究除了語言本身的語音、詞彙、句法、語意之外,跨領域的語言學研究真的是海闊天空,幾乎涵蓋 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領域。我只給大家一個小小的例子:各位手機中的語音辨識與輸入系統(例如iPhone 裡的 Siri)或是大家上網常用的 Google Translate 就都是語言學家參與合作研發的結果。

  沒有一本書可以給你整個宇宙,本書當然也不例外。「語言癌」相關的議題所 牽涉的學術領域與可分析的層面,其實也超過本書所涵蓋的句法、認知、語用、社會等這幾個層面。但是我們希望本書中的討論,能為您開啟一扇知識的窗,不僅能 一窺語言的奧秘,也能因此對語言學這門科學產生一點興趣。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6744
  • 叢書系列:創新觀點
  • 規格:平裝 / 18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語言癌不癌?
何萬順/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暨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1.「語言癌」到「語言癌不癌?」
 
第一次在《聯合報》看到「語言癌」這個名詞,我很快就注意到相關報導中完全沒有語言學家的看法。於是我認為這是推廣語言學科普的絕佳機會,應該舉辦座談會讓語言學家與社會大眾交流。當下靈光一閃的題目就是「語言癌不癌」;我相信你從來沒聽過這種說法,可是我相信你一定自認你懂我這麼說的意思。這不是很有趣嗎?一個前所未聞又十分怪異的說法,但絲毫不影響你的理解,這是為什麼?
 
首先,請問「語言癌」中的「癌」是什麼詞?我想你一定同意是名詞。因為「皮膚癌」的「癌」是名詞,而皮膚癌是一種長在皮膚上的癌;所以「語言癌」的「癌」也是名詞,是長在語言上的癌。那再請問你,「語言癌不癌」,這裡的「癌」是什麼詞?我設想的是形容詞,為什麼呢?因為「語言髒不髒」的「髒」是形容詞,所以類推的話,「語言癌不癌」的「癌」就跟「髒」一樣,當形容詞用了。然後若我們問「這樣的語言髒不髒?」,可以回答「很髒」或是「不髒」,同樣,我們也可以問「這樣的語言癌不癌?」,但答案可能有兩種,有人認為「很癌」,而我倒認為「不癌」。今天我之所以可以把名詞的「癌」當作形容詞用,不但沒被批評,而且大部分的人大致上都還能懂我的意思,這其實要歸功一個人,就是余光中。余光中1961 年在〈重上大度山〉這首詩裡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美麗的句子。
 
撥開你長睫上重重的夜
就發現神話很守時
星空,非常希臘
 
「星空,非常希臘」幾十年來膾炙人口;如果你沒聽過,那你大概不是台灣人。但是有件事大家一定要知道,余光中當年造出這個句子,當時以及往後的十幾年很多人可是不以為然,如清大前任校長沈君山在《浮生三記》裡所記載的這段話:
 
大概是 1973 年,我邀請詩人余光中到清華來作對象是教授的講演,在滿座博士之前,他朗誦了他的新詩:星空非常希臘……等等,正在自我享吟哦的樂趣時,忽然一位聽眾,唬的站起來,也不打招呼,劈頭的說:『你這詩不通,希臘是名詞,怎麼可以當形容詞?……』

會員評鑑

3.5
4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0
|
2016/07/20

既然名為「語言學家的看法」,在進入本書之前就應該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或先備知識,作者群是學者、教授,不是小說家、新聞記者,談論的內容、使用的名詞當然難免「道學氣」,稍比起文章農場、臉書新聞還要來的不易咀嚼。從日常的問題切入到專業領域,語言學專家的現身說法以及本書出版的必要性,我想不亞於暢銷的勵志書。

現代人的日常閱讀奠基於新聞媒體、臉書文章,因為日常、所以習慣於淺白輒止、乏善可陳的文字語言,網路媒體只做到「傳遞訊息」的義務,當然不需要文字優美、語言精練等等我們常對小說家、暢銷作家的最低要求,難道我們對於垂手可得的八卦新聞、事故消息如此放縱?如同最近陸客團26人遊覽車燒車意外,蘋果、聯合新聞網在臉書上用「車內有人尖叫!21歲菜鳥警滅火器砸車窗 左手掛彩」,底下網友便紛紛撻伐媒體試圖用「菜鳥」一詞掀起民粹,蘋果變立即更改標題並留言道歉。在日常的飲食使用上,我們會希望專家、醫生群現身說法;在更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上,學者們反被指責「充滿著學術氣息」、「搞得像是論文一樣」,我認為是過而不實,為評論而評論。

之所以會拿起這本《語言癌不癌?》這本書,想必是對「語言癌」的問題有相當程度的興趣,書本中所使用的語料也都是非常流行的電視節目,例如「爸媽冏很大」、「型男大主廚:阿基師」。六名作者都是語言學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試圖擺脫平時做研究的道學氣息,深入淺出的剖析語言癌的各種面向,由專家學者們輪流操刀,語言癌的各種剖面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像是一份檢驗報告,共同來檢視並了解現代人共有的文明病。

最後,語言研究或語料分析在中文相關領域中都是比較科學的、精準的科目,在學習或是嘗試分析的過程中,難免枯燥乏味,畢竟這不是文學小說,是講求證據、數據的。這本《語言癌不癌?》就是一本分析過程,非相關領域的人士若能夠耐住性子讀完統計資料跟分析過程,會發現那些因為「為您做一個…的動作」、「這個、那個、其實、然後」而生的厭惡煩膩,「其實」是輕動詞或是動詞名詞化的現象,毋需多慮。專有名詞的存在是必要的,否則我們只能說語言癌就是一個「這樣那樣」的現象了。
展開
user-img
2.0
|
2016/06/09

這本書不推薦購買,裡面充滿著學術氣息,盡用一些專有名詞和學者腔,搞得像是論文一樣,乏味可陳,不建議一般大眾購買。
展開
user-img
Lv.2
3.0
|
2016/04/05

請注意!這是一本"語言學"的書!而不是"語言教學書"!
如果你是想學習"正確的說話方式",那這本書不適合你!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語言學習】城邦年終暢銷展|電子書82折、有聲書75折起|從概念開始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