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64年9月我進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始從鄭師因百(騫)、張師清徽(敬)治戲曲。1967年6月以《洪昇及其長生殿》獲臺大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9月以《明雜劇概論》獲教育部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嘗離開教職,未嘗離開戲曲,而行年將屆七十有五,皤然一翁矣。
五十二年來,我的學術和教學範圍,以戲曲為主體,而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檢點總體成績,有兩本學位論文,和《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1981)、《說民藝》(1987)、《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1988)、《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1991)、《俗文學概論》(2003)、《戲曲腔調新探》(2008)、《戲曲源流新論》(2008)、《地方戲曲概論》(2011)等專書十一種;另有期刊論文一百四十三篇,結集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1975)、《說戲曲》(1976)、《說俗文學》(1980)、《詩歌與戲曲》(1988)、《參軍戲與元雜劇》(1992)、《論說戲曲》(1997)、《從腔調說到崑劇》(2002)、《戲曲與歌劇》(2004)、《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2007)、《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2009)、《戲曲與偶戲》(2013)、《戲曲新論十題》(2016)等十二書之中。
去年春間,臺大中文系所主任李隆獻教授,一再要為我於今年(2016)四月舉辦「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何德何能敢膺此榮寵;然盛情難却,乃冒犯不諱。
而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方芷絮,聞知其事,更要為我出版1987年以來所撰京劇、崑劇、豫劇、歌劇、歌仔戲劇本18種,編輯為《蓬瀛五弄》和《蓬瀛續弄》,交由國家出版社印行;並發動所屬國光劇團、豫劇團兩單位,同時徵得戲曲學院張瑞濱校長欣然允諾其學院之京崑劇團共同參與,以配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研討會期間,分別演出其中七齣折子戲和全本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使大會添加光彩;我真不知如何感激才好。
而三民書局發行人劉振強先生,禮遇敬重讀書人不遺餘力,久為吾輩所景仰;既已為我出版《俗文學概論》、《地方戲曲概論》,又三度預付部份稿酬,與我簽訂《戲曲學》之約,使我感激之餘,不敢稍事懈怠;前年(2014)十月,縱使我大病一場,於療養期間,亦未曾疏懶。而今,文稿初就,乃將《戲曲學》分作以下十二論:
壹、導論
一、戲曲源流簡說
二、戲曲學之建構
三、兩岸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
貳、資料論
一、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
二、論說戲曲文獻資料之解讀
參、劇場論
一、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二、戲曲劇場之五種類型
肆、題材關目論
一、地方小戲劇目之題材內容特色
二、元人北曲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三、宋元南曲戲文劇目之題材內容
四、明清傳奇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五、地方四大腔系劇目之題材內容
六、戲曲劇目題材可注意的三種現象
伍、腳色論
一、中國戲曲腳色概說
二、前賢「腳色論」述評
陸、結構論
一、戲曲之外在結構:戲曲劇種體製規律論
二、戲曲之內在結構:戲曲劇種排場論
柒、語言論
一、語言之字詞句式
二、戲曲語言格式變化的因素
三、戲曲語言格式的錯誤示範:曲譜的又一體
四、戲曲語言與戲曲評論
五、南北戲曲語言之特色
捌、藝術論
一、中國戲曲的本質
二、男扮女妝與女扮男妝
三、元人雜劇的搬演
四、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
五、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六、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
玖、批評論
一、「拗折天下人嗓子」評議
二、散曲、戲曲「流派說」之溯源、建構與檢討
三、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曲」應有之態度與方法
拾、戲曲學要籍述論
一、宋代以前與戲曲相關的記載
二、元代戲曲學專書述論
三、明代戲曲學專書述論
四、明代戲曲學之零金片羽
五、清代戲曲學專書述論
六、清代戲曲學之零金片羽
七、近代戲曲學專書述論
拾壹、曾永義戲曲史論文彙編
含論文43篇,錄其要目十種如下:
一、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
二、先秦至五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
三、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
四、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
五、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
六、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
七、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
八、論說「折子戲」
九、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
十、中國歷代偶戲考述
拾貳、論說「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一、歌樂之關係
二、戲曲音樂本身之構成元素
三、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
四、戲曲曲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曲聯套
五、戲曲曲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六、宋代樂曲對南北曲聯套之傳承
七、戲曲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
其中第壹論至第柒論合為第一冊,第捌論至第拾論合為第二冊,第拾壹論含論文四十三篇合為第三冊,第拾貳論為第四冊,依次出版。全書約一百五十餘萬言。其第四冊《論說「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為科技部「行遠計畫」委託撰著之書,謹此致謝。而三民書局編輯同仁也加緊作業速度,希望趕在四月為我出版《戲曲學》第一冊,使能與研討會「共襄盛舉」,我同樣銘感於心。
《戲曲學》可以說是以上述拙著二十三書為基礎,重新建構體系,聯鎖融會其相關論述,又或補苴其不足,或修訂其疑義,或創發為新論,庶幾使讀者能更清楚的看出我對戲曲的整體見解。而我也打算此後以《曾永義戲曲史論文彙編》之重要觀點和創發,效靜安先生《宋元戲曲史》之撰述方法,寫作《中國戲曲史》。希望天假我年,使我健康,完成我的宿願。
2016年2月8日晨6時歲次丙申元旦曾永義序於森觀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