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展_領券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 定價:580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國百年命運的劇變與滄桑
民國知識分子的希望與悔恨

  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
  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西方中國研究的里程碑。」——費正清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是無可爭議的。」——余英時

  ★《洛杉磯時報》歷史書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非文學類好書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翻譯獎
  ★余英時專文作序.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故事,一齣波瀾壯闊的史詩悲喜劇,記錄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間劇烈變動的中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群維新人士意圖改造清廷,到保皇與革命兩派導致清廷覆亡;從二十世紀初共和政府和軍閥割據的對立,到國民黨和共產黨鬥爭的大悲劇;從二十世紀中國土淪陷與光復,到中國政府激進的農村與文化改造。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變的原動力,另一方面又被巨變的浪潮一一吞沒。這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場悲劇,而在演出過程中又隨時透露出無奈而自嘲的喜劇意味。

  史景遷精選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討,交織成一幅中國精神面貌的整體圖像。其中以康有為、魯迅、丁玲等主線作為貫穿全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則橫插在不同階段,構成了「緯」。在經緯交錯間,還有無數相關人物隨時進進出出,包括無可迴避的政治領導人孫文、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引領一時風騷的文化領袖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胡適、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風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書中觸及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風貌和生命力量,遠非「集體傳記」所能呈現的;史景遷藉其生花妙筆勾勒他們的人生,著墨知識分子在時代鉅變下,對自我定位的摸索與反省,也讓讀者瞭解一連串不尋常的事件,以及由這些事件堆疊構成的「中國革命」。當這群人物被捲入近代中國百年間的暴力和重生的過程中時,史景遷以歷史文化意涵豐饒的「天安門」之名,穿越一個世紀,召喚出繁花盛開的文人思想與時代精神。

  全書命名為《天安門》,說明他已敏銳地察覺到: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功用正在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
  甚至可以說,他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
  --余英時    

名人推薦

 
 西方中國研究的里程碑。——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是無可爭議的。《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的傑作,而且也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典範。四十年來史景遷寫了一部又一部的史學專著,上起明末(如《利瑪竇的記憶之宮》)下至二十世紀的終結(如《天安門》)。一九九○年他寫了一部最暢銷的中國近現代史通論,始於晚明,終於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這是他一生教學和研究的全部範圍,先後跨越了四個世紀。他在其中每一個世紀都選擇了一、兩個專門題目,寫出生動的敘事長篇,從正面或側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史學家的真本領,也是史學的最後歸宿。就我閱覽所及,在並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之中,好像祇有史景遷一人具有這一特殊的本領。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他不但史學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學的造詣也超出儕輩。「才兼文史」正是司馬遷在中國史學史上所開闢的一條大路。——余英時

書評

  絕對的上乘之作;形式大膽、內容嚴謹,道出人世的起伏跌宕,筆下充滿熱情。——《星期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他以驚人心力譜成一首神妙的交響曲,成就傳統歷史所不能及,向世人訴說一個國家的苦痛。——哈里森‧沙里斯伯瑞(Harrison E. Salisbury),《芝加哥論壇報書的世界》(Chicago Tribune Book World)

  秉持小說家的敏銳與史學家追求事實的訓練……本書的全面、生動、流露人性,其他著作難以望其項背。——《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譯者簡介

溫洽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校譯《太平天國》。
 

目錄

余英時序
繁體中文版序
序    
第 一 章  鼓天下之氣
第 二 章  願景與暴力
第 三 章  徬徨
第 四 章  遠處的天空
第 五 章  餓鄉
第 六 章  贊美涅槃
第 七 章  誰家的小孩兒
第 八 章  叫醒了春
第 九 章  告別世界的一切
第 十 章  難胞
第十一章  整風
第十二章  新秩序
第十三章  變節者的喧嘩
參考書目
 

余英時序

  我的朋友史景遷的名著《天安門》即將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刊行中譯本,這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承林總編輯馨琴的雅意,要我為此書寫一短序,我覺得義不容辭,因此雖自感力不勝任,還是一口答應了下來。

  史景遷在中國近代史領域的重大貢獻早已舉世皆知,用不著我來介紹。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七年,我在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和史景遷幾乎天天見面,成為終身的朋友,對他的治學與為人都有比較親切的認識。我不但欽佩他的史筆文才而且也敬愛他的高雅和溫厚的人品。現在讓我以老朋友的資格,稍稍說一說他作為一位傑出史學家的最大特色所在。

  我沒有向他直接求證過,但是我相信他的中文姓名「史景遷」,也許是他早年師事過的房兆楹先生和夫人杜聯?給他取的。房、杜二老都精熟明、清史事,他們和恆慕義(Arthur W. Hummel)、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先後合作編寫的《清代名人傳略》和《明代名人傳》是兩部有長久價值的參考書,西方治明、清史者往往從此二書入門。史景遷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曾在房、杜門下受過一番很嚴格的薰陶;論文(《曹寅與康熙帝》)出版之後即一舉成名。房、杜二老慧眼識英才,早就看出他不同凡響,因此才把他和司馬遷連在一起。

  無論我上面的推測是否準確,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則是無可爭議的。《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的傑作,而且也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典範。四十年來史景遷寫了一部又一部的史學專著,上起明末(如利瑪竇)下至二十世紀的終結(如《天安門》)。一九九○年他寫了一部最暢銷的中國近現代史通論,始於晚明,終於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這是他一生教學和研究的全部範圍,先後跨越了四個世紀。他在其中每一個世紀都選擇了一、兩個專門題目,寫出生動的敘事(narrative)長篇,從正面或側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史學家的真本領,也是史學的最後歸宿。就我閱覽所及,在並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之中,好像祇有史景遷一人具有這一特殊的本領。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他不但史學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學的造詣也超出儕輩。「才兼文史」正是司馬遷在中國史學史上所開闢的一條大路。

  史學必須與文學融化為一體,然後才能產生雅俗共賞的敘事作品,當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觀念,西方也有同樣的傳統。我們首先便想到英國的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1800-1859);他的五卷本《英國史》曾在英語世界風行了幾十年。據說辜鴻銘(1857-1928)早年留學蘇格蘭,對於這部《英國史》已達到了熟讀成誦的地步,曾多次在北京大學表演過。這個傳說是否可信,我不敢確定。但由此可知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史》在英語世界的地位已和《史記》在傳統中國差不多。與麥考萊同時的德國蒙遜(Theodor Mommsen, 1817-1903),是古史大師,最以開拓史料的彊域著稱於世。但他的三卷本《羅馬史》卻是文學的傑作,一九○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認為史學家毋寧更近於藝術家,而不應僅僅是一個學究。麥考萊對於他理想中的史學家曾列舉了許多特徵,我現在要特別介紹以下幾項:

  第一、他的作品具體而微地展示出一個時代的性格和精神。第二、作品中所敘述的事實和其中人物的言行,其真實性無不建立在充足的文獻根據之上。第三、通過對史料的精心取捨和安排,他用小說家的巧妙手段,說出整個故事的真相,讀來津津有味。第四、在他的敘事中,用墨或濃或淡,或隱或顯,一切都遵守著適當的章法。第五、在人物描寫方面,幅度的大小或輕重並不以他們的身分或地位之高下為標準,而是看相對於闡明當時的社會狀態和一般人性而言,他們究竟可以發揮多少作用。第六、對於人物的處理,他並不僅僅止於外在的描寫,而是讓讀者對他們有親切的認識,有如曾接晤過其人一樣。

  我特別挑選出這六項特徵,是因為它們恰恰都在《天安門》一書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天安門》寫的是近八、九十年來(一八九五——一九八○)劇烈變動中的中國。史景遷想通過形形色色的知識人怎樣在這個大變動中自處,以窺測其整體的趨向。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中國知識人一方面是激起巨變的一股原動力,另一方面又毫無例外地被巨變的浪潮所一一吞沒。這是中國史上空前甚至絕後的一場悲劇,但在雄偉悲劇的演出過程中,隨時隨地又透顯著無奈而自嘲的喜劇意味。他當然不可能把所有知識人都蒐羅在一部敘事之中,所以必須精選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的探討,然後交織成一幅中國精神面貌的整體圖像。康有為、魯迅、丁玲是貫穿《天安門》的主線,可以稱之為原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也橫插在各個不同的階段,構成了全書的「緯」。在經緯交錯之中,還有無數有關的人物隨時進進出出,其中包括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茅盾、林徽音、胡風、王實味等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天安門》全書是根據作者胸中的全面構想組成的。所以無論是「經」是「緯」還是偶然出場的人物都服從於全面構想的需要而苦心設計的。例如三位「經」的人物不但代表了三個世代,而且有男有女。若從身分、地位來看,丁玲的分量自然遠不能與康有為、魯迅相提並論,但是沒有她,敘事便無法溯源循流,上接清末的鑑湖女俠,下引一九七九年的傅月華了。六位「緯」的人物則顯然代表了背景各異的知識人的典型。作者在自序中說,他的「經」、「緯」安排純粹是就敘事的方便而設,並不表示「緯」中六人在整個敘事中的意義小於「經」中三人。這一點尤與上舉麥考萊的第五項若合符節。

  全書終於一九七九年魏京生和傅月華的入獄。以當時的社會地位而言兩人都是「小人物」:一個是有軍人背景的青年,要求「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另一個則是北京建築單位的年輕女工,控訴上司對她的強暴。但是在史景遷筆下,這兩個小人物出現在天安門前卻具有重大的意義,象徵了中國歷史的新動向。史景遷作為一位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在這裡顯露得最清楚。全書命名為《天安門》,說明他已敏銳地察覺到: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功用正在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甚至可以說,他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中共在一九四九年以後擴展天安門廣場是為了把它變成莫斯科的紅場,從而宰制全中國的老百姓。「文革」時期毛澤東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天安門上接見數以百萬計的紅衛兵,把廣場的宰制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然而天道好還,物極必反,一九七○年代以來天安門廣場已一變而為反宰制的舞台,至一九八九年而全面演出。一九九○年史景遷寫《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便止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悲劇,他在全書結尾處指出:

  儘管中國政府運用思想和政治的鎮壓,我們並沒有半點理由相信:一九八九年的抗議是最後的一次。

  十七年過去了,我仍然相信史景遷的判斷是正確的。

二○○七年一月八日於普林斯頓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6241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5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2.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鼓天下之氣
 
一八九五年初春,日軍在大沽外登上一艘中國汽輪,還大肆搜查。甲午戰爭從一八九四年八月打到一八九五年二月,日本勢如破竹,重挫了中國海軍、陸軍,之後像登船搜索這類蠻橫無理的舉動就有如家常便飯。表面上,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因爭奪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而起,日本以脫胎換骨之後的經濟與工業基礎為後盾,打造了現代化的鐵衛雄師,初試身手就令人刮目相看。
 
康有為是當時那艘汽輪的乘客,對於朝廷威信橫遭如此冒犯,心中自是憤慨難平。將近這十年來,康有為多次條陳上奏朝廷,籲請著手經濟軍事制度之改革,然而當道充耳未聞,如今,康有為所憂心且極不樂見者,已然成真:「日人來搜船,當頗憤」,康有為後來在一八九五年寫道,「以早用吾言,必無此辱也。」康有為的心中確實憤慨,這個出身南方的儒生師傅既非朝廷命官,又無族人位居要津,但他還是一心相信朝廷當道會採納他的陳請。康有為想的沒錯,清朝雖然在一六四四年就已一統江山,但是日本的勝利足證清朝有覆亡之虞。放眼天下,卻無人敢公開議論這種事,不過康有為倒是告訴此番隨行的廣州萬木草堂的門生,中國必會步上土耳其的後塵:兩個都是大國,也都積弱不振,雖有傲人的傳統,然而在列強環伺之下,只能任憑宰割。
 
康有為進京參加會試,途中卻碰到日軍搜船,對他的衝擊尤大。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目的在網羅秀異儒生,以為朝廷效力。康有為最後終於到了京城,所見所聞卻讓他嗤之以鼻:考棚蕪穢,考官索賄,金榜早已內定的流言沸沸揚揚,學子若是來自廣州,索價更高;就連抬考生赴考場的轎夫也是漫天要價,伺機偷竊糧食財物。放眼京華,盡是人性墮落:「京師四方觀望」,康有為在那年五月寫道,「乞丐遍地,其他孤老殘疾,無人收恤,廢死道路,日日而有。公卿大夫,車聲隆隆,接軫不問,直省亦然。」
 
一八九五年那一年,康有為三十七歲。他一路走來,過程可說和當時中國很多富人家子弟頗為類似。康有為受業於私塾先生與既慈且嚴的祖父,十歲能背四書五經;十五歲中生員,苦讀準備鄉試;十八歲娶了長他三歲的妻子,這門親事在康有為七歲時,父母就已訂下;康有為常常遊歷廣州附近的城鎮,有所見聞則發而為詩;八股文拘泥形式,但是要登科及第,非得寫一手好八股文才行,偏偏康有為不喜此道,於是退而涉獵考據之學,或浸淫在佛學冥想的寧謐世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領券截止
  • 共和國領券截止
  • 天下雜誌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