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共十四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共十四冊)

  • 定價:28000
  • 優惠價:92520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00

分期價:(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取) 分期說明

3期0利率每期84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是十四位名家半生著述精華所在,精采可期,將是臺灣史研究的一座豐功碑及里程碑,可以藏諸名山,垂範後世,開啓門徑,臺灣史的未來新方向即孕育在這套叢書中。展視書稿,披卷流連,略綴數語以說明叢刊的成書經過,及對臺灣史的一些想法,期待與焦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志宇


  1965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田中鎮,1988年移居臺中。現為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專任教授,曾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臺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等職。專攻臺灣史、臺灣宗教及民俗、方志學,並對近代中國史頗有涉略,著有《臺灣的恩主公信仰》、《苑裡慈和宮志》、《儒家思想的實踐者-廖英鳴先生口述歷史》、《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等書,編有《片雲天共遠》、《傳承與創新-逢甲大學近十年的發展,1998-2007》、《閩臺神靈與社會》、《大里市史》等書,並著有相關論文三十餘篇,也參與《集集鎮志》、《竹山鎮志》、《苑裡鎮志》、《外埔鄉志》、《臺中市志》、《南投縣志》、《新修彰化縣志》、《大村鄉志》、《續修南投縣志》等方志的寫作,論述豐碩。

汪毅夫

  1950年3月生,臺灣省臺南市人。曾任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現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撰有學術著作《中國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區域社會研究》、《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地方史研究》、《閩臺地方史論稿》、《閩臺婦女史研究》等15種,200餘萬字。曾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

卓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歷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現在佛光大學歷史系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臺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化部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臺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向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八十本,已出版學術著作有《清代臺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歷史》、《寺廟與臺灣開發史》、《古蹟.歷史.金門人》、《竹塹媽祖與寺廟》、《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著作等身,為臺灣知名學者。

周宗賢

  臺灣臺南市人,生於1943年。文化大學史學碩士。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主任、所長,內政部暨文建會古蹟評鑑委員。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臺北市、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學術專長為臺灣史、臺灣民間組織、臺灣文化資產研究、淡水學等,著有《逆子孤軍──鄭成功》、《清代臺灣海防經營的研究》、《黃朝琴傳》、《臺南縣噍吧哖事件的調查研究》、《淡水輝煌的歲月》等。是臺灣知名的臺灣史、臺灣文化資產研究的學者。

林仁川

  1941年10月出生於龍岩市。1964年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67年研究生畢業。教育部文科百所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兼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常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現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廈門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大陸與臺灣歷史淵源》、《閩台文化交融史》、《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閩台緣》等多部專著。編寫十三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海峽兩岸歷史淵源》劇本和國家級博物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展覽文本。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多次承擔國家文化出版重點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文科重點項目,均任課題組長。主持編寫《現代臺灣研究叢書》、《圖文臺灣》、《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臺灣卷》、《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分冊》。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林國平

  歷史學博士,兩岸協創新中心福建師範大學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主要從事閩臺民間宗教信仰研究,代表作有《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建民間信仰》、《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等。

韋煙灶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地理學】(2003)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學術專長:鄉土地理、水文學(地下水學)、土壤地理學、地理教育

  主要著作(專書):《鄉土教學與教學資源調查》(2002)、《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土壤篇)》【與郭鴻裕合著】(2010)、《與海相遇之地:新竹沿海的人地變遷》(2013)

  研究領域:早期的研究偏向於自然地理學,奠定後來地理研究之厚實知能。2004年以後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鄉土地理、歷史地理(閩客族群關係)與地名學研究,已發表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約40篇。

徐亞湘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兼任教授、《戲劇學刊》主編、中華戲劇學會理事、華岡藝校董事。學術專長為臺灣戲劇史、中國話劇史、中國戲劇 及劇場史。著有戲劇專書《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Sounds From the Other Side》、《臺灣劇史沉思》等十餘冊。

陳支平

  1952年出生,歷史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院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兼任中國西南民族學會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主要著作有《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明史新編》、《福建族譜》、《客家源流新論》、《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歷史學的困惑》、《透視中國東南》、《民間文書與明清族商研究》、《臺灣文獻與史實鉤沉》、《史學水龍頭集》、《虛室止止集》等,編纂大型叢書《臺灣文獻彙刊》100冊等。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訪問美國時,曾把《臺灣文獻彙刊》作為禮品之一贈送給耶魯大學。是書2009年入選「建國60周年教育成就展」。

陳哲三

  1943生,南投縣竹山鎮人,東海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退休。先治中國現代史,著有:《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鄒魯研究初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中國革命史論及史料》(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問學與師友》(臺中,大學圖書供應社,1985)等書。後治臺灣史,著有《竹山鹿谷發達史》(臺中,啟華出版社,1972)、《臺灣史論初集》(臺中,大學圖書供應社,1983)、《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教學研究之餘,又主修《逢甲大學校史》(未刊稿,1983)、《集集鎮志》(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1)、《南投縣志》(南投縣政府,2010)、《南投農田水利會志》(南投,南投農田水利會,2008)等書。

陳進傳

  1948年生,台灣宜蘭人。淡江大學歷史系、歐洲研究所畢業,曾任宜蘭大學副教授、教授,嶺東科技大學教授,現為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教授。早年先治明史,著有論文多篇,其後研究轉向宜蘭史,並曾擔任宜蘭縣文化、文獻、古蹟、藝術各種委員會委員及宜蘭縣政府顧問,撰述《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合著)、《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合著)、《宜蘭布馬陣—林榮春生命紀實》(合著)、《宜蘭的傳統碗盤》(合著)等及論文約80篇。

鄭喜夫

  台南市籍澎湖人,民國三十一年生。財校財務科畢業、興大歷史所碩士。高考會審人員考試及格。曾任臺灣省及北、高二市文獻會委員,內政部民政司專門 委員。編著有臺灣史管窺初輯、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民國邱倉海先生逢甲年譜、清鄭六亭先生兼才年譜、重修臺灣省通志財稅、文職表、武職表、武職表三篇、南投縣志商業篇、臺灣當代人瑞綜錄初稿等書十餘種。

鄧孔昭

  1953年生,福建省三明市人。1978年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系任教。1982年轉入臺灣研究所。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教授。1996年起,兼任臺灣研究所副所長,2004年改為副院長。2012年退休。現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調創新中心成員。

  已經出版的著作有:《臺灣通史辨誤》、《鄭成功與明鄭在臺灣》等。

戴文鋒

  1961年生,臺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日本國立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學術領域為臺灣史、臺灣民俗、臺灣民間信仰、臺灣文化資產,重要專著有《府城媽祖行腳》、《萬年傳香火、世代沐法華──萬華寺廟》(以上2002)、《萬華観光案內》(2004)、《走過‧歷史‧記憶──鏡頭下的永康》(2008)、《萬年縣治所考辨》(2009)、《東山鄉志》、《在地的瑰寶──永康民俗祭儀與文化資產》、《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以上2010)、《九如王爺奶回娘家傳統民俗活動之研究》(2013)、《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2014)、《山谷長歌――噍吧哖事件在地繪影與歷史圖像》(2015)等十餘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初編)即將印行,忝為這套叢刊的主編,依出書慣例不得不說幾句應景話兒。

  這十幾年我個人習慣於每學期末,打完成績上網登錄後,抱著輕鬆心情前往探訪學長杜潔祥兄,一則敘敘舊,問問半年近況,二則聊聊兩岸出版情況,三則學界動態及學思心得。聊著聊著,不覺日沉西下,興盡而歸,期待半年後再見。大約三年前的見面閒聊,偶然談出了一個新企劃。潔祥兄自從離開佛光大學教職後,「我從江湖來,重回江湖去」(潔祥自況),創辦花木蘭出版社,專門將臺灣近六十年的博碩論文,有計畫的分類出版,洋洋灑灑已有數十套,近年出書量及速度,幾乎平均一日一本,全年高達三百本以上,煞是驚人。而其選書之嚴謹,校對之仔細,書刊之精美,更是博得學界、業界的稱讚,而海峽對岸也稱許他為「出版家」,而不是「出版商」。這一大套叢刊中有一套《臺灣歷史文化叢刊》,是我當初建議提出的構想,不料獲得彼首肯,出版以來,反映不惡。但是出書者均是時下的年輕一輩博、碩士生,而他們的老師,老一輩的名師呢?是否也該蒐集整理編輯出版?

  看似偶然的想法,卻也是必然要去做的一件出版大事。臺灣史研究的發展過程,套句許雪姬教授的名言「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她擔心的理由有三:一、大陸學界有關臺灣史的任務性研究,都有步步進逼本地臺灣史研究的趨勢,加上廈大培養一大批三年即可拿到博士學位的臺灣學生,人數眾多,會導致臺灣本土訓練的學生找工作更加雪上加霜;二、學門上歷史系有被社會科學、文學瓜分,入侵之虞;三、在研究上被跨界研究擠壓下,史家最重要的技藝──史料的考訂,最後受到影響,變成以理代証,被跨學科的專史研究壓迫的難以喘氣。中研院臺史所林玉茹也有同樣憂慮,提出五大問題:一、是臺灣史研究受到統獨思想的影響;二、學術成熟度仍不夠,一批缺乏專業性的人可以跨行教授臺灣史,或是隨時轉戰研究臺灣史;三、是研究人力不足,尤其地方文史工作者,大多學術訓練不足,基礎條件有限,甚至有偽造史料或創造歷史的情形,他們研究成果未受到學術檢驗,卻廣為流通;四、史料收集整理問題,文獻資料躍居成「市場商品」,竟成天價;五、方法問題,研究者對於田野訪查或口述歷史必需心存警覺和批判性。

  十數年過去了,這些現象與憂慮仍然存在,臺灣史學界仍然充滿「焦慮與自信」,這些焦慮不是上文引用的表面問題,骨子裡頭真正怕的是生存危機、價值危機、信仰危機,除此外,還有一種「高平庸化」的危機。平心而論,臺灣史的研究,不論就主題、架構、觀點、書寫、理論、方法等等。整體而言,已達國際級高水準,整個研究已是爛熟,不免凝固形成一僵硬範式,很難創新突破而造成「高平庸化」的危機現象。而「高平庸化」的結果又導致格局小,瑣碎化、重複化的現象,君不見近十年博碩士論文題目多半類似,其中固然也有因不同學門有所創見者,也不乏有精闢的論述成果,但遺憾的是多數內容雷同,資料重複,學生作品如此;學者的著述也高明不到哪裡,調研案雖多,題材同,資料同,析論也大同小異。於是乎只有盡量挖掘更多史料,出版更多古文書,作為研究創新之新材料,不過似新實舊,對臺灣史學研究的深入化反而轉成格局小,理論重複,結論重疊,只是堆砌層累的套語陳腔,好友臺師大潘朝陽教授,曾諷喻地說:「早晚會出現一本研究羅斯福路水溝蓋的博士論文」,誠哉斯言,其言雖苛,卻是一句對這現象極佳註腳。至於受統獨意識形態影響下的著作,更不值得一提。這種種現狀,實在令人沮喪、悲觀,此即焦慮之由來。

  職是之故,面對臺灣史這一「高平庸化」的瓶頸,要如何掙脫困境呢?個人的想法有二:一是嚴守學術規範予以審查評價,不必考慮史學之外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等,二是返回原點,重尋典範。於是個人動了念頭,很想將老一輩的著作重新整理,出版成套書,此一構想,獲得潔祥兄的支持,兩人初步商談,訂下幾條原則,一、收入此套叢書者以五十歲(含)以上為主;二、是史家、行家、專家,不必限制為學者,或在大專院校,研究機構者;三、論文集由個人自選代表作,求舊作不排除新作;四、此套書為長期計畫,篩選四、五十位名家代表作,分成數輯分年出版,每輯以二十位為原則;五、每本書字數以二十萬字為原則,書刊排列起來,也整齊美觀。商談一有結論,我迅即初步擬定名單,一一聯絡邀稿,卻不料潔祥兄卻因某些原因而放棄出版,變成我極尷尬之局面,已向人約稿了,卻不出版了。之後拿著企劃書向兩家出版社商談,均被婉拒,在已絕望之下,幸得蘭臺出版社盧瑞琴女史遞出橄欖枝,主動找我,願意出版,才解決困局。但又因財力、人力、市場的考慮,只能每輯以十人為主,這下又出現新困擾,已約的二十幾位名家如何交待如何篩選?兩人多次商討之下,盧女史不計盈虧,終於同意擴大為十五位,並不篩選,以來稿先後及編排作業為原則,後來者編入續輯。

  我個人深信史學畢竟是一門成果和經驗累積的學科,只有不斷累積掌握前賢的著作,溫故知新,才可以引發更新的問題意識,拓展更新的方法、理論,才能使歷史有更寬宏更深入的研究。面對已成書的樣稿,我內心實有感發,充滿欣喜、熟悉、親切、遺憾、失落種種複雜感想。本叢刊初編自有遺珠之憾,也並非臺灣史名家只有這十四位,此乃初編,將有續編,我個人只是斗膽出面邀請同道之師長友朋,共襄盛舉,任憑諸位自行選擇其可傳世、可存者,編輯成書,公諸同好。總之,這套叢書是十四位名家半生著述精華所在,精采可期,將是臺灣史研究的一座豐功碑及里程碑,可以藏諸名山,垂範後世,開啓門徑,臺灣史的未來新方向即孕育在這套叢書中。展視書稿,披卷流連,略綴數語以說明叢刊的成書經過,及對臺灣史的一些想法,期待與焦慮。
 
卓克華
2016.2.22元宵 於三書樓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33479
  • 叢書系列:台灣史研究叢刊
  • 規格:精裝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