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 1909-2005)在《下一個社會》一書指出,未來十年全球社會將面臨急速老化的現象。社會是人們生活的共同體,是人們各種活動的組織者。高齡化社會及其衍生的議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臺灣邁向高齡化社會無可避免,一項推估:二○一八年,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增加到百分之十四,將成為「高齡社會」;二○二六年,則邁入「超高齡社會」;五十年後,老年人口將占全臺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人口老化趨勢來得既快速又迅猛。檢視其因,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現代化導致產業結構改變,從農業、工業進步到後工業社會,許多年輕人脫離大家庭到都市生活、成家,傳統家庭價值變得淡薄;加上女性勞動力增加、教育程度提高、自我意識上升,女性猶豫是否該結婚、生兒育女,造成生育率越來越低,經濟的發展及醫療水準的提高,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地延長,高齡人口快速成長已成為社會的趨勢,形成高齡社會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老年關懷作為,是社會邁向高齡化的重點。
有鑑於先進國家人口結構老化現象將日益嚴重,對經濟及社會將產生重大影響,各國已實施相關因應政策。聯合國在一九九二年發表了「老化宣言」,希望各國政府展開滿足老人需求的規劃,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於一九九九年宣布為「國際老人年」。現今世界中,正面臨著一次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巨大變革-人類壽命延長的結果,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體驗老年的生命歷程。這樣的一種變革,不僅牽動了世代間關係的重新調整,也對當代社會的結構與制度提出挑戰。人類預期生命延長與老年人口比率增加的趨勢,必然對既有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造成莫大的衝擊。因此,探討人口老化的議題,需要結合包括:醫護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專業知識,並藉由文化的觀點探索個體在老化過程中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方面的變化現象。以發揮肯定人性尊嚴,秉持正義,發揮仁愛精神,關懷社會,服務人群,使得老年人日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一個有著自身特點和需求的社群。
老年社會學(Sociology of Aging)是以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體系來探討和認識老年現象,特別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高齡化及其議題,是以老化過程-不論是個體的老化或是社會的老化-以老年為考察對象,思索它們對人類社會所代表的意涵,以及應如何因應它們所帶來的挑戰。「預期壽命延長」並不單指出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事實,其背後交錯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面向。從鉅觀角度來看,伴隨出現的還有婚姻、家庭結構與勞動年齡的改變,以及對於終身教育和高齡照顧的重視。從微觀角度而言,生命的延長可廣闊生活的觸角,增加追求夢想的機會,讓人生旅途不再限於單一發展,有了更寬廣的生命道路可探索。但也有包括:疾病纏身、貧困孤寂……的可能。由於老人面對許多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因此,老年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不僅是理論性,更強調其應用取向。隨著社會的進步、當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數比例的增加及高齡社會的來臨,老人的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高齡化社會成為一個重要且急迫的現象。為期系統探索,老年社會學強調藉由寬廣的視野、細膩的思維及無限的活力、創造性生涯,為老年人自尊、健康、安詳、幸福的生活,提供檢視、規劃和服務。
回顧二十世紀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壽命上(longevity)的一大貢獻,認為壽命的延長是人類的進步表徵;但是人口老化現象(populationageing)卻視為未來社會的最大挑戰與主要風險。事實上,老化現象的確挑戰了現有社會安全制度的有效性(validity)與適當性(adequacy)。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新議題,老年社會學隨著社會變遷也成為重要的新興研究領域。當高齡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時,我們必須以新的角度看待老人與老化。老人的生命不是只有養護和照顧,老人需要的是機會和空間。所以更積極的老年政策應該是引導社會如何看待老人的政策,塑造老人認同的有利條件。當我們正快速迎向高齡化社會,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醫藥衛生保健照護等各民生需求,銀髮族都將成為各行各業服務的重要對象。同時伴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老年社會政策及制度亦須有所建置因應。
筆者服務於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學校一以貫之的辦學特色是各專業領域,皆與「健康促進,醫療照護」息息相關,作為一所以健康增進為主軸的學校,這項辦學宗旨體現於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社會圓融,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為此,積極對高齡者健康促進社區服務與輔導方案,提出前瞻性推動願景,以期達到長者健康促進,增進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並能成為一項示範,將試辦成效推展至其他各社區。以期盼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專業探討、關懷與行動,為期推動該作為,必須對高齡者有更為系統的探索。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及實踐大學出版組的玉成,方能將本書付梓呈現。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的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