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明朝正德年間,宜興人歐子明創窰燒陶,產品越來越好。當時在縣城東南四十里的金沙寺,一位不知名的和尚能製砂壺,這個才是宜興壺的起始;他製作砂壺程序是摶揑細土,先做圓壺的胚胎,再挖刳中空,加上壺嘴壺柄和壺蓋,然後入窰燒製,由於全係手工製造,壺上留得有手模指印。明朝學憲吳頣山先生當時恰在金沙寺讀書,他有一個書僮名叫供春,偷偷摹倣老和尚的手藝,或作龍蛋,或作方形,他手製的砂壺燒出來呈栗色,有點像古鐵,壺上不但有螺紋,還有手指手掌的腠理,古樸典雅,大方自然,可惜傳世很少,清末民初,聽說全中國只剩下兩把。其中一把還是缺少了壺蓋的;這種茶壺,便叫供春。
《蔣碧微回憶錄》之「第一部:我與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