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工業與科技的巨輪之下,在經歷了代工與模仿後,臺灣工藝漸漸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但到底我們的定位、特色、脈絡、優勢是什麼?
西方有英國威廉.莫里斯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東亞則有日本柳宗悅倡議的民藝運動,臺灣呢?屬於我們自己的工藝美學脈絡何處尋?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言論集首次完整出土,或許能帶給我們完整的視野與啟發!
「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資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臺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一位藝術家。他的使命感兼具理想與實用主義,期許改善傳統,開拓臺灣的物質美與崇高的精神價值。」──顏娟英博士
顏水龍的代表作《臺灣工藝》是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自1952年自費印製出版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原書早已絕版,但其歷史意義與觀念價值卻歷久彌新,尤其在今日手感復興的時代,更需要一個先驅典範,引領我們找尋屬於這塊土地的工藝美學。
本書以原版《臺灣工藝》一書內容為主軸,並收錄前後六篇顏水龍發表於其他當代期刊的工藝文章,從多方角度重新打造經典:
時間之書──全書依各篇發表的時間序為軸線,期使讀者循序認識顏水龍一生跨足日治與民國兩個時期的工藝軌跡,並希望透過其推動臺灣工藝的角度,回顧臺灣工藝的發展歷程,讓讀者了解臺灣生活工藝的精神所在,除此之外還可以藉由顏水龍對臺灣工藝所做的努力,激發現代從事工藝業者的熱情與力量,作為未來臺灣工藝向全球邁進的指標。
時代之書──其中,1952年的《臺灣工藝》一書,是由顏水龍撰述、繪圖、設計、出版,明顯反映出1940年代臺灣造形運動之美學精神;新刊版之視覺風格,從內頁、封面、到裝幀,都以還原1940年代致力挖掘臺灣特色的美學精神出發,並鏈結工藝手感的表現,向這位臺灣工藝先行者致敬。
手感之書(書中有書)──最特別的是,翻開新刊版〈臺灣工藝〉此篇,可見一本舊版的《臺灣工藝》小冊,將原書之序言、木刻畫作、廣告復刻置入。古今交雜,虛實交錯,新舊融合,以紙本為舞臺,展現書工藝的精緻與趣味,創造豐富的閱讀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