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週年紀念版序
意義的呼喚與探尋
本書是意義治療學創始人維克多‧法蘭可的自傳。原書英版出版於一九九七年,迄今已二十個年頭。心靈工坊於二○○一年出版本書中譯本,也匆匆過了十六年。雖然二十年過去了,人類也早已邁入二十一世紀,法蘭可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但他的書、思想與精神卻歷久彌新。因此工坊出版本書二十周年紀念版的中譯本,在這個充斥喧囂、瀰漫虛無、人們渴望意義的年代,可說是具有時代價值的。
放眼當今世事,工業四‧○即將挾萬鈞之勢席捲狂潮,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徹底改變目前我們認識與生活的世界,這場巨變的陽光面是,透過人類資訊與生物及物理層面的智慧整合,能夠更大幅地提高生產價值,同時也創造出更滿足人性操作需求的智慧作業系統,如生化醫療精微機具、機器人、物聯網等。但正如前三次工業革命在帶給人類巨大生產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投下劇烈震盪不安的變素一樣,第四次工業革命預料將為全球社會帶來更為根本、全面、迅速的衝擊,且影響更為深遠。其中僅大量的白領失業一項,對個人生命意義安頓的衝擊即難以估量。
回到台灣社會,除了無法自外於工業四‧○的衝擊挑戰之外,在高齡化社會中進行的年金改革、少子化浪潮下教育體系的崩解,以及虛弱中搖擺前進的長照體制,在在皆是需要審慎因應、卻難有解藥良方的危機。當社會體質愈因劇烈變革而顯得脆弱,伴隨個人生存而來的意義危機也隨之加深,探尋意義的需求也隨之高漲。值此時刻,法蘭可──這位從人性考驗極致的納粹集中營脫身,且一生致力以意義治療協助人們走出憂鬱、自殺企圖及存在空虛的醫師──的自傳能夠再度問世,可謂此其時也。多年來我個人服務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的入學考試的必讀教材之一,便是法蘭可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編按:即本書隨後各章節所說的《意義的追尋》)這本意義治療的經典之作。理由是:法蘭可的意義治療學是他個人從死亡的邊界處境所透悟出來的生命道理,而且這對於深陷人生各種意義困境的當事人而言,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救助之道,足以提供生死場域的助人工作者思索參考。當學生想繼續深入探討法蘭克的意義理論時,我除了引介法蘭可的西文原著及意義治療的二手研究資料外,也不忘推薦這本自傳體的《意義的呼喚》,因為要了解一個人的思想與學問,往往不能迴避認識他的人生經驗歷程,尤其是攸關心性天命之學的意義治療,更是如此。認真的讀者總能從中獲取對法蘭可意義治療學說更生動的第一手了解,也因此更能契入意義治療學的時代精神。
從法蘭可的觀點看,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問題,是處於一種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的狀態。美國宗教學者大衛‧羅伊(David Loy)曾分析,神話除魅之後的當代唯物導向社會,目標只在創造更好的科技與經濟條件,卻將意義構造的權利交給了個人。表面上人們似乎由此取得極大的選擇自由,但是卻難免空洞化的危機。對此,法蘭可曾說,現代人的兩難就是不再聽從本能說必須做什麼,也不再接受傳統教導我們必須做什麼,可是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這種價值危機往往產生從眾從俗(做別人做的事)與順服權威(做別人要求的事)的行為反應,因為只有在這兩種替代的狀況下,人才可暫時豁免存在焦慮與意義空虛的折磨,但這卻是以犧牲個人自由或逃避自由(佛洛姆用語)換來的,代價極為沉重,後果影響也極為深遠。羅伊則深入剖析,掩藏在金錢、愛情、名譽及科技等世俗價值追求背後的,其實是必朽的人類在追求不朽的靈性價值,但因為範疇錯置的緣故,所以注定無法從這些物質手段實現超越的精神意義。
無論是以追求財富、名利、情愛或科技控制做為人生替代性的價值目標,或者是躲在群眾或潮流價值背後及臣服於權威之下逃避價值選擇的自由,都只是現代人所面臨的意義危機之徵兆與樣貌而已,究其本質,仍需回歸法蘭可意義治療核心的「高度」(altitude)概念。法蘭可曾於其著作中,毫不掩飾地批評「深度」(depth)心理學的潛意識概念,認為此學說貶抑了人的意識主體,他以具「高度」心理學意涵的意義治療學說取而代之。法蘭可所謂的「高度」,即是還原了人在縱向層面上的意義向度,他認為世間許多的矛盾弔詭皆因侷限於二維的「平面」邏輯,若能探尋人的靈性價值,則表象上的矛盾弔詭皆將在「立體化」的三維世界消弭於無形。法蘭可這個意義危機的靈性處方似乎回應了前述羅伊所謂當代世俗價值空洞化的問題。
法蘭可的意義與治療理論簡潔明快,不難理解;儘管他的理論與應用在心理治療及宗教心理相關學科中遭遇某些負面的評價,未能引起學術界相應的共鳴,然而意義治療學的歷史貢獻已無庸置疑。他個人在集中營飽嘗憂患,卻以意義追尋回應,從而迴然獨脫的生命典範,從來都是深陷意義危機的現代人午夜低迴時照亮黑暗的長伴明燈。閱讀《意義的呼喚》這本書,不僅能重新審視意義治療學的思想形成軌跡,同時也能夠見證法蘭可以生命書寫本書的道德人格與精神力量。所謂「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良有以也。是為之序。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