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語言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詞彙是語言的材料,語法是語言的結構,外籍生要與華人達到正確的交際,學習華語詞彙、語法是必備的工具。從2000年起,筆者開始踏進第一線教學現場,在華語中心教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生學習華語。在這十幾年中,筆者深刻體驗到,外籍生學習華語時所產生的疑義,是我們以華語為母語的人士,所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例如:「了」是個虛詞,如「他吃了三碗飯」、「他吃三碗飯」,句子中用「了」與不用「了」意思一樣嗎?又,如「我在台灣住了三個月」、「我在台灣住了三個月了」,句子中出現一個「了」,和兩個「了」意思一樣嗎?外籍生一連串有趣的發問,引起筆者對華語詞彙、語法的興趣。
2006年開始,筆者於華語文中心師資培訓班講授「詞彙學」、「語法學」課程。2007年開始於教育部僑務委員會培訓海外華文老師,乃至陸陸續續開設「詞彙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課程。本書就在這十年授課實務中,增補校訂而成。
生命中總是有許多感謝。除了非常感謝教育部僑務委員會給予筆者學習的機會,讓筆者在華語語言學中繼續紮根之外,也要感謝博士指導老師李威熊教授,指導《尚書》語法議題,啟蒙筆者對華語詞彙、語法的先備知識;感謝先師江乾益主任,讓筆者回母校中興大學教授語法課程,使筆者有機會繼續沉潛遨遊在華語詞彙、語法的堂奧裡;感謝兩位審查委員何淑貞教授、周玟慧副教授,對本書所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使本書因而有更清晰完整的論述,特此致謝;當然,也要感謝認識或是不認識筆者的你,讓華語詞彙得以薪火相傳。
另外,十二萬分感謝在華語界卓越有成的新學林出版社,力邀筆者完成此書,既嘉惠有志於華語教學的莘莘學子,也給予華語專業學者有個筆墨揮灑的天地。最後,感謝主編范琇茹小姐細心校對與編排,使本書更臻完善。
在忙碌的教學生活中,個人能力有限,才疏學淺,兼且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尚祈博雅先進、俊傑賢達,不吝賜教指正。
劉靜宜 謹誌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