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55個刺激提問:把好事做對,思辨後的生命價值問答,國際NGO的現場實戰

55個刺激提問:把好事做對,思辨後的生命價值問答,國際NGO的現場實戰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想「把好事做對」→我學會「把對的事做好」→我變成「自己喜歡的人」
  熱情捐錢,卻覺得愛心被綁架!
  想做善事,卻不知道做得對不對?
  志工之夢,真的無法用金錢衡量嗎?
  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是以愛之名,還是拿愛當藉口?
  我們是否想過對與錯的答案?好與壞的界限?

  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每個月捐120元,太多還是太少?
  有錢上鋼琴課的孩子,不應該得到營養午餐補助嗎?
  街頭的募款志工原來是工讀生,錯在哪裡?
  不想捐錢給大型組織,還能捐給誰?
  公益組織不應該拿加班費,因為那是捐款人的錢……

  長期在NGO第一線的作者褚士瑩,實戰經驗讓許多讀者有很多問題想問。
  《55個刺激提問》直指核心,尖銳敏感!
  褚士瑩給出了什麼樣的回答?或者褚士瑩給的是「標準答案」嗎?

  他說,幫助別人,把世界變得更美好,是一種專業。
  NGO跟做生意一樣,程序要對,數字要合理。
  NPO如果不顧現實只把「認同」當作資產,還是趕快解散比較實際!
  只要做對的事,大家當然要一起做,這是不合理的說法……

  過去我們認為正確的答案,現在看來可能可笑荒謬;
  現在覺得對的,也許將來是錯的;
  很多人把捐錢等於做好事,很多人把當志工等於做對的事;
  如果不能依賴標準答案,我們的判斷要如何確認?
  找出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先從這55個刺激提問開始!

名人推薦

  勇於自省,才有強大的自信!
  我推薦給每一個在台灣,願意關懷別人的朋友。——《做工的人》林立青

  不只是為了做好NGO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而是為了成為一個心安理得、自己也喜歡的自己。——張正,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祕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讓每一個做社會服務、關心社會共好的朋友,都能在其中進一步獨立思考,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NPOst 公益交流站,葉靜倫主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

  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協助訓練、整合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包括各級NGO組織、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流亡團體等,有效監督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在缺席二十多年後重回改革中的緬甸,所有的貸款及發展計畫都能符合財務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其他評量標準,為未來其他各項金融投資進入緬甸投資鋪路。

  回台灣的時候,他跟在地的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教育、社區營造、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等,希望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加入公民社會,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才能夠一起做得更好。
 

目錄

003推薦序1勇於自省,才有強大的自信__林立青
006推薦序2一本沒有標準答案的書__張正
009推薦序3把好事做對,是一種專業__NPOst公益交流站
012【自序】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__褚士瑩

PART  1「我想做好事」所以「我想捐錢」
026第1回合→突然擁有四 億元跟兩百 年,你會怎麼用?
030第2回合→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035第3回合→救人為什麼不能救到底?NGO 永遠的兩難
042第4回合→金錢能否衡量 NGO 的價值?
045第5回合→NPO 被迫跟企業合作,缺的真的只是資金?
051第6回合→不想捐錢給大型組織,還能捐給誰?
055第7回合→每個月只捐 120 元,不行嗎?
059第8回合→小額捐款到底該不該有下限?
063第9回合→想做公益,我該如何選擇捐款對象?
067第10回合→捐款要給「重要」的還是「緊急」的?
073第11回合→有錢上鋼琴課的孩子,不應該得到營養午餐補助嗎?
078第12回合→老師為了反墮胎向小學生發起募款,身為家長我該怎麼想?
085第13回合→募捐物資到敘利亞難民營,有什麼不對?
092第14回合→用可愛又可憐的孩子照片募款,真的比較有用?

PART2「我想做好事」所以「我想當志工」
102第15回合→當一個志工之前,先當一個「人」
106第16回合→想透過當國際志工認識世界,不可以嗎?
111第17回合→花錢當國際志工,投資一個謙卑的態度
116第18回合→想去海外當志工,連經濟獨立都做不到,做得到行為與思考獨立嗎?
119第19回合→志工帶來的影響,不是自己說了算
123第20回合→不為所求的當志工,可能嗎?
128第21回合→無償來幫忙的人,不應該要求品質嗎?
134第22回合→你是「不得不做」,還是「不做會死」?
138第23回合→街頭的募款「志工」原來是「工讀生」,錯在哪裡?
142第24回合→外派 NGO 工作者,到底該不該有「艱苦加給」?
150第25回合→海外援助中發展出來的戀情,禁得起考驗嗎?
156第26回合→國際志工Q&A,一次回答!

PART3「我想把對的事做好」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
162第27回合→公益組織不該拿加班費,因為「都是捐款人的錢」,合理嗎?
168第28回合→以愛之名的貪婪,社會工作是否看得清
174第29回合→年底 NPO 印桌曆到處送,值得嗎?
178第30回合→庇護工場的鳳梨酥竟然是代工廠買來的,我被騙了嗎?
183第31回合→倡議身障就業之前,一定要先僱用身障人士嗎?
190第32回合→為反同志團體倡議身障就業,是兩碼子事嗎?
196第33回合→世界展望會應如何處理同志議題危機?
202第34回合→被罵到臭頭的 TOMS 鞋,接下來做了什麼?
209第35回合→Uber 翻轉了乘車體驗,為什麼卻做不出新型態的慈善?
213第36回合→二手衣捐贈為什麼永遠超出所需?
218第37回合→教非洲小孩洗手,真的很重要嗎?
226第38回合→消費者抵制產品,真的幫得了童工嗎?
232第39回合→「上學就能翻轉赤貧人生」,是教育扶助計畫的天真想像嗎?
240第40回合→捨不得親人捐贈大體,我該怎麼想這件事?

PART4「我想把對的事做好」因為「一個不會想的人,做什麼都不對」
246第41回合→沒想過就行動,寧可不要動!
252第42回合→想做好事,一定得進非營利組織嗎?
257第43回合→先把自己顧好再幫助別人,錯了嗎?
263第44回合→自私的同情,不如踏實的上班
267第45回合→改變不了世界,就不需要關心世界了嗎?
272第46回合→轉職進NGO後發現工作跟我想的落差很大,該怎麼辦?
279第47回合→「外勞」「外配」是中性字眼嗎?
284第48回合→受虐漁工與 NGO 的道德迷思:如果當時再多做一點,我能改變世界嗎?
289第49回合→海外異鄉工作者如何過節?
296第50回合→為什麼台灣人歧視在臺移工,卻不怕到大陸工作?
302第51回合→進 NGO 一定要會講英文嗎?
307第52回合→給裴大生:有沒有關係、需不需要幫助,由誰決定?
313第53回合→要追的議題太多了,到底該如何關心世界?
317第54回合→社工為了合乎個案需求而不通報,該自首嗎?
322第55回合→想很多卻不會思考?思辨力帶來 NPO 專業
 

推薦序1

勇於自省,才有強大的自信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


  我和褚士瑩見過兩次面,第一次在NPOst的春酒上,第二次在燦爛時光書店。

  兩次見面都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的春酒,我發現我不能不注意褚士瑩這個人,他的態度溫和卻堅定,外型極有風格和特色,對於席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夠提出看法,或誠實說自己沒看法。他口條清晰並且態度自然,時而認真回覆,時而幽默開玩笑。那天他無疑是最吸睛的人物,也因此讓我決定回家後認真看待這個人。

  經過上網搜尋,我發現褚士瑩是一個極有魅力和特色的人。他的演講不用投影片,演說時表情自然;上節目所有的回答都從容以對,面對問題充滿自信,與他人互動眼神誠懇,表情豐富。

  而所有特質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強大的自信心。

  在台灣並不缺乏願意幫助他人、關懷弱勢的人們,但這些善良且滿懷熱情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應該要如何行動?在面對無力的社會現實下,如何繼續保有自己對人的關懷?如何用正確的行動協助他人,又該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我們所看到的需要幫助者?

  我們都為此感到猶豫,究竟是要如何捐款,又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神投入在哪兒?我們期待自己能夠給予這個社會貢獻,同時也擔憂自己投入是否真的有所效果?如果捐助的對象團體反對同志,或是堅守反墮胎立場時,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我們的抵制行為究竟合理還是反而無效?我們所發起的教育計畫是否真的是這些受幫助者所需要的?

  褚士瑩的新書中,直接清晰地回答了所有NPO以及NGO從業者會面對的問題,從NGO行動的困難談到我們該如何應對捐款者以及受助者的期待,他也同時針對願意提供協助的人指出如何看待自己手上的資源,如何選擇捐助對象,甚至更重要的道德難題,我們在面對自己認為正確的行善作為時,是否真的有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從這本書中,我能看出來褚士瑩本人強大的自信,來自於深刻自省。一個能深刻反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持續性地對於這些議題發出思考和批判,指引和論述。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過去所認為「正確」的行動,其實很可能是重複累積下的錯誤印象,我過去對於這些NGO組織的期待,也可能是自己的幻想。

  我推薦給每一個在台灣,願意關懷別人的朋友。

推薦序2

一本沒有標準答案的書
───張正,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祕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眾人前仆後繼向他提問,他像個擂台霸主一一接招。歷經五十五次回合對戰,集結了這本刀刀見骨、拳拳到肉的書。乍看,是一本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教戰守則;細讀,則是一篇篇關於人生的詰問。褚士瑩反覆叮嚀:要思考、要專業、要務實、要做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阿北很壞,不給答案

  自稱「阿北」的褚士瑩,自序名為〈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怎麼「變」?我好想直接聽到答案。不過阿北很壞,不肯正面回答,而是隨手拈來他在世界各地的見聞,給你參考,要你思考,文章行雲流水、引經據典,偏偏就是不給標準答案。而且還尖銳反問:「你確定真的只缺資金嗎?(罵人缺腦子)」「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嗎?(還是罵人缺腦子)」聽到NGO說「這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時,更不留顏面地說:「我看根本是你不會衡量吧?」

  看完了書沒有得到答案(還被羞辱),很失望。但是真實的世界,不正是如此複雜難解嗎?就算在會議室制訂了嚴謹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自以為預見了事態的演變,無奈迎面而來的每件案子都不同,有的緊急有的重要,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更多的是情感(或者關說)氾濫成災,要面面俱到又堅守原則又賓主盡歡,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怎麼辦?阿北雖然很壞,還是提供了不少判斷依據(例如八種影響力指標、五個捐款建議、十個判斷能否成功的標準)。不過最最核心的,仍是你自己是否願意思考再思考,以及,有沒有踏出第一步的行動勇氣。

  漢娜鄂蘭與褚士瑩

  褚士瑩要讀者思考,這與知名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的主張頗神似:

  ……未參與(納粹屠殺猶太人)者的判準是不同的:他們自問,要是做了某些事情之後,如何還能和自己和平共存、心安理得地活著。

  ……這種判斷方式的前提不是高度發展的智慧或複雜的道德省思,而是一種坦然與自己相處的性情傾向,與自我交流,亦即我和自我進行那無聲的對話,而這過程,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通常就稱之為思考。

  ……那些願意思考、也因此必須自行做判斷的人,和那些不願意這樣做的人,兩者的分界線橫跨了所有社會、文化或教育的差異。

  如果有一條線劃分「思考的人」與「不思考的人」,褚士瑩顯然想把更多人拉向「思考的人」這個團隊。當然,這是很難很難超級難的社會工程。畢竟不思考比較輕鬆,聽命行事比較容易比較安全,就算最後的結果是一場空,那也是SOP的錯,不是我的錯。

  但是,事情不難就沒有樂趣了!我決定響應褚士瑩的號召,加入思考團隊,練習思考,習慣於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做判斷,不只是為了做好NGO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而是為了成為一個心安理得、自己也喜歡的自己。

推薦序3

把好事做對,是一種專業
—─葉靜倫,NPOst公益交流站主編


  自從「NPOst 公益交流站」有了褚士瑩的專欄「阿北私會所」之後,多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一直以來,NPOst 就希望成為台灣公益團體的交流平台,希望所有在社會服務和NGO(非政府組織)領域奮戰的朋友,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支持、方法與力量。

  社會服務與NGO關懷的是弱勢、邊緣族群,包括移工、無家者、受暴婦女、流浪狗、失親兒少、身心障礙者、無依老人、原住民等。公益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為這些族群提供服務、對社會進行倡議,期望賦權這些弱勢,給予自立的力量。

  台灣在八○年代以前,一直都是國際上需要幫助的弱勢小國。在那個疾病橫行、資訊、技術與科技都尚不發達的時代,有無數熱心的西方傳教士和慈善組織,以愛心和熱情傾注於台灣,有些人甚至一輩子就這麼奉獻在這塊小島上。直至八○年代後,我們才逐漸發展出自我力量,到了九○年代後期,本土NGO如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等,甚至能走出自己的路,將台灣的服務專業帶往國際。

  然而,在傳統的「施予」概念之下,有越來越多服務者開始出現疑問:被服務者的心聲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幫助」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為什麼讓受助者參與方案計畫的訂定過程這麼重要?身為NGO工作者,該如何評估、策畫一個真正有益於他者的輔導計畫?跨文化的NGO工作又該如何面對文化與族群間的衝突?

  或者,如果你不是社會工作者,僅僅作為一名捐款人,又有什麼樣的義務與責任?

  不得不面對的是,「助人」已經成為一門專業。如今的台灣,已經發展到不再能用殘補式的愛心與慈善走天下、做好事的階段。我們面對太多結構性的問題:孩子沒飯吃,光給他飯吃已經不夠,還必須探究他為什麼家庭功能失常?無依老人陸續孤單地逝去,光給他們津貼已經不夠,還必須知道有什麼樣的輔具和治療,原本可以提早預防悲劇的發生?身心障礙者不是訓練到會做鳳梨酥就好,還必須了解他們為什麼無法被社區所接受、無法就地得到專業的照顧服務?

  此即是「把好事做對」的本意—助人之前若毫無思慮,所有的「幫助」不只會徒然,還會是種傷害。

  也因此,我們必須不斷的自我扣問,而這樣的扣問不一定找得到答案,NPOst 因此期望打造一個祕密研究室,讓每一個徬徨的助人工作者都能得有意義的回應,「阿北私會所」於焉誕生。

  從二○一六年初專欄啟動到現在,阿北從來沒有一週缺席(如此難得、乖巧又神速的作家!)他坐鎮會所,開放世界各地的NGO工作者、公益觀察家、捐款人、創業者、家長、老師、學生、志工等各式各樣領域的朋友,一起來問問題,所有那些想不通的、徬徨的,都能在這裡得到一種思考。

  它或許不是最終的解答,也不應該是,但阿北用自己長久以來的歷練與打滾 NGO的經驗,提供重要的、重新看待事物的視角,讓每一個做社會服務、關心社會共好的朋友,都能在其中進一步獨立思考,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很開心看到這個專欄集結出版。這個專欄在NPO二○一六年的年終大調查中,名列讀者最愛專欄第一名。期待阿北繼續不斷地解惑下去,讓所有這社會願意對他人伸出雙手、心懷熱忱的朋友,都能找對方法,給予世界最適切的回饋。

自序

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我在整理這本書的時候,一位我工作多年的夥伴緬甸北部克欽邦女性民主運動領袖,受到住在日本的克欽人邀請,前往東京為持續多年的內戰問題,跟民主黨的多位國會議員進行密集遊說。同時,我也正在遊說一個紐約國際人權組織,爭取預算,對克欽邦的難民營以及在地NGO工作者進行培訓。自從將近六年前內戰爆發以來,這已經變成我們例行的無償工作。

  這天深夜,她截了一張我臉書上穿著克欽邦的反戰T恤,對著一群台北的高中生講話的照片,貼在我的塗鴉牆,旁邊加了一行字:「Love you. Thank you for being a Kachin.」(我們愛你。謝謝你身為克欽人。)

  那一剎那,我疲倦發紅的眼睛,忍不住變得更紅了。

  當然,我不是克欽人。但這件事情有點複雜。

  克欽人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社會階級系統,長期以來讓人類學家充滿興趣。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東南亞專家Mandy Sadan博士在二○一三年底出過一本研究論文,書名就叫做《Being and Becoming Kachin》,講的就是「身為」克欽人與「變成」克欽人這兩個獨特的概念。因為「克欽人」不是一個單純的種族,在需要的時候,克欽人可以「變成」撣邦人,而一個非克欽人,是可以透過特定的漫長過程被克欽家族「接納」而變成克欽人。

  在緬甸和克欽人肩並肩進行和平工作十多年後,不知不覺,在他們的眼中,我已經是克欽人了。

  對我來說,這個克欽人的身分,是一種光榮的印記。

  我十多年前之所以離開科技產業,進入國際NGO組織工作,正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當時我以為讓自己的生命產生價值的方法,就是透過專業,幫助別人。但是現在回頭看,才發現真正的價值不只在我想「做對的事」,而在於我學會如何「把對的事做好」,在這過程中,慢慢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這才是最大的獎賞。

  我對「做好事」的概念,從一開始很粗淺的「我想捐錢」「我想當志工」,慢慢意識到原來細節比結果更重要,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為了要知道如何把細節做好,我發現「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因為一個腦袋不會想的人,無論有再多的好意、再多的金錢,怎麼做都不對。

  我學會用評估NGO組織影響力的工具來評估自己,我的母校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老師 Robert Behn 在二○○三年提出這套針對特定管理目的的八種指標,分別是:評估(evaluate)、控制 (control)、預算(budget)、激勵(motivate)、提升(promote)、慶祝(celebrate)、學習(learn)和改進(improve)。

  評估(evaluate

  「評估」是否有影響力,必須要確定我在做的事,是不是可以用菜市場賣菜的阿嬤也能完全理解的語言來說明,而且這個阿嬤還可以用一句她自己的話說出組織的願景,像是:「喔!哇哉哇哉,你們就是在教外勞做生意的老師嘛!」賣弄專有名詞,或是留太多想像空間的組織,讓人一句話說不清楚,是不可能有影響力的。

  控制(control)

  「控制」自己的影響力,意思是不能讓想做的事情主軸超過三個。如果「土地信託」是一個組織的主軸,這個組織就不能「也」有在做老人日托、獨居老人送餐,「也」推廣有機農業,「也」接受政府委託經營育幼院。因為主軸多於兩個,組織同時要做好不同方向的計畫、並且發揮影響力的機率,就會變得很低。

  預算(budget)

  「預算」要在計畫開始前就清楚訂立,並且確實遵守,不應該因為計畫執行過程中,只因為「我們後來發現這個也很重要,應該要做」所以投入過多資源,造成預算超支。簡單的例子是,如果在學校營養午餐的計畫進行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童之所以沒有午餐吃,是因為家裡長期沒有大人,便支用原本營養午餐的預算去做陪讀和課後輔導計畫,以至於營養午餐計畫預算短缺,必須在學期中提前腰斬,這麼做對於組織的影響力,就絕對不是加分,而是扣分。

  激勵(motivate)

  計畫是否對於組織內部員工產生「激勵」作用,是影響力的評估重點之一。如果組織內部工作者覺得這個計畫的執行讓他們疲憊,甚至覺得沒有意義,即使紙面上成績斐然,在我的標準下,依舊算是缺乏影響力的計畫—連自己人都感動不了,怎麼可能感動別人?

  另一種「激勵」的對象是社區。如果一個計畫一直只有內部人有感,但是社區成員毫不在乎,比如有一個防止沙漠化的造林計畫,當地社區成員只願意用日薪方式接受組織聘僱來植樹,沒有任何當地社區成員想要以志工身分參與。表面上,雖然多年來種了幾十萬棵樹,但沒有感動任何一個在地人,我對這個計畫的影響力,還是會抱持相當的存疑。

  pro提升(mote)

  計畫是否夠「提升」我個人、組織本身跟組織內成員的力量,是我判斷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人事部門一年只做一次員工表現評估,作用微乎其微,這麼重要的事一年做一次,根本太遲。組織參與計畫的成員能力,是否有隨著計畫不斷提升,其實是很容易量化,卻時常被忽略的。應該隨時關注每一個階段的訓練,是否達到組織計畫需要的培力效果。

  慶祝(celebrate)

  我學會「慶祝」。慶祝里程碑是知道組織計畫進度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組織的計畫,不能只有一個最終目標(比如募款達到一億元),而是在這期間設立許多的里程碑,比如說募集這次一千萬元的速度,是否比上一個一千萬元更快?這個募款速度的增加,是否反映了組織的影響力上升?如果這次一千萬的募款速度變慢,是否代表影響力下降?分成許多值得慶祝的里程碑,能幫助一個組織了解影響力的變化。

  學習(learn)

  組織是否有在「學習」,是判斷組織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比如組織是否面臨狀況的改變,時時刻刻做細微的策略修正,當細微的修正已經不夠時,是否能夠回頭審視組織的使命和願景,是否需要重新調整。這樣的組織是一個有學習力的組織,沒有學習力的組織只能「執行」,然而有影響力的組織,會像孩童成長那樣,會學習、會進化。

  改進(improve)

  一個人,就像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都應該持續「改進」,不會有停滯的狀態。當一個問題得到解決之後,立刻會找到另外一個需要改善的層面,去進行另外一個週期的改善。這樣的持續改進不應該有停止的時候。

  或許在克欽人心目中,我變成了克欽人的一分子,但是我真正的成就,是慢慢變成了我自己,一個我喜歡的自己。

  為此,我深深感激NGO工作教會我的那些事。

作者焦點專訪

  Q:請問褚士瑩,出版本書,想給讀者什麼樣的刺激?

  A:很多人想藉著幫助別人,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我以前以為讓自己的生命產生價值的方法,就是透過專業,幫助別人,但是在國際NGO組織工作了十多年,才發現真正的價值不只在「做對的事」,而在於學會如何「把對的事做好」,在這過程中,慢慢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這才是最大的獎賞。

  Q:請問褚士瑩,回答書中55個刺激提問時,自己的唯一立場是什麼?

  A:很多過去理所當然以為正確的答案,現在回頭看來卻荒謬可笑。可是誰曉得我們現在認為對的事,又未嘗不可能在未來發現是錯的?雖然我們不斷努力,找尋更好的答案,但沒有人確實知道是否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所以隨時選擇「做對的事」之外,別忘了抱持開放的心胸,挑戰已知,隨時抱著顛覆的打算,用謙卑的態度不斷讓自己進化。

  Q:請問褚士瑩,遇到挑戰的問題時,自己會不會害怕?

  A:我時常提醒自己爵士樂鼓手史提芬‧哈利斯說的:「從一名爵士音樂家的觀點來看,真正的失誤是聽不出另一個人在彈什麼,除此之外,每一個『失誤』都是一個機會。」所以遇到挑戰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錯誤、挫折、跟挑戰,都是偽裝成「失敗」的「機會」,可以帶我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開心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害怕呢? 

  Q:請問褚士瑩,你認為自己給出了標準答案嗎?

  A: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標準答案」,除非你是實驗室的科學家,否則也沒有追求標準答案的必要。就像想做好事的話,「捐錢」「當志工」無論再怎麼重要,也不會是標準答案,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知不知道面對問題時,該怎麼問對的問題,又該怎麼思考。一個知道怎麼想的人,才知道該怎麼做,也才有可能為生命創造價值,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94877
  • 叢書系列:CREATIVE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Q二十八歲熱血的小NGO負責人:
 
我在柬埔寨山區一個小村子裡做教育計畫,教孩子們讀書。我跟村民的感情都很好,最近有幾個村民生病了,跟我尋求醫藥費。雖然這跟我的教學計畫沒有關係,但我是他們認識唯一有經費的人。剛開始我提供了救急的一、兩次費用,卻覺得不斷給錢不太對,可是不給又好像會變成壞人,請問阿北我該怎麼辦,該繼續給他們嗎?
 
A處變不驚的褚阿北:
 
面對這種兩難,「結果」和「原則」都已經不是最關鍵的事啦!(遞茶)
 
◎給,或是不給,如何給?
 
你的問題讓我想到前陣子有網友留言給五月天主唱阿信:「你害我妹妹去跳海,現在昏迷不醒,我不知道她這麼愛你。她寫信給你,你有看到至少回覆一下。」
 
無論這個事件是真是假,阿信身為藝人,臉書粉絲群人數逼近三百六十萬人(阿信和阿北,等級未免差太多!)因此時常有網友將之當作「許願池」。阿信偶爾會親自回覆趣味、有創意的留言,但不可能條條回覆。
 
這個歌迷「綁架式」的不理智舉動,自然是被譙翻,大家應該都會覺得這種人根本不要理他吧?
 
可是萬一是真的,而且妹妹兩天後死了呢?
 
網友可能又會大逆轉,責怪阿信明明只要動個手指回覆一下,就能救人一命,為什麼舉手之勞都不願意做呢?
 
突然,阿信就變成大壞人了。
 
但如果阿信被迫回覆每一個要脅不回覆就去死的歌迷,其他歌迷又會不爽:「只因為我們沒有說要去死,你就不理我們了嗎?」
 
所以,現在的你根本就是柬埔寨阿信,你該怎麼辦?
 
如果不給他們醫藥費,他們會怎麼樣?會死掉嗎?
 
死掉不可以嗎?
 
死掉其實沒有關係,因為在你進入這個村子之前,生病死掉對他們來說是很普通的事,你來這裡做的是教育計畫,不是來當有求必應的觀世音或救世主。
 
但如果給了醫藥費就不會死掉,甚至會痊癒,你可以見死不救嗎?
 
就像有名的禪師故事—退潮的海邊一個和尚撿起快要乾死的海星,扔回海裡,眾人看了笑和尚:「退潮的沙灘上有千千萬萬個海星,你救了一個,有什麼用呢?」和尚說:「對於這一個來說,卻是生與死的區別。」
 
所以既然遇到了,你當然應該幫助。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到最後連原本的教育計畫都因為村人的索求無度而中止了,會比較好嗎?
 
再說,每一個會好的病,都可以跟你要錢嗎?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0
|
2018/10/22

作者是國際 NGO 工作者。他集結了在網路上被問到的 55 個問題出了這本書。我覺得最精采的部分是他對每個問題的分析和思辨過程,非常有邏輯性的敘述讓我看起來覺得很過癮。

例如,他提到馬拉拉故事背景,作者說:「世界上總有一些教育NGO,相信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特別愛在反對女性念書的地方贊助女孩們唸書。我相信這些贊助者真心覺得自己做了改變世界的事,卻沒有考慮到這對這些女孩還有他們的家人來說有多危險。」

「是否應該先改變反對教育的保守激進分子,取得觀念上的共識,或是法律上的保障?早率地鼓勵當地女孩去上學,卻造成槍殺、綁架,讓受教育變成危險,這種『對的事情』,帶來的災害是否比好處還要大?」

「一個人為了捍衛權利挺身而出,卻讓其他沉默的多數人受到恐懼與傷害,這顯示了『做對的事,同時要把對的事情做好』有多麼困難。」

整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書名的「把好事做對」。書中還針對了 Toms 捐鞋的事情做了評論,以及到底該怎麼捐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見解。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