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蔬食行 菩薩心
素食,在講究養生,以及環保的意識形態下,已經形成一種時尚。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除了隨著時代潮流而經營某種行業之外,大部分都跟他/她個人前生的習氣有關聯。而今生有些人會改變個性或改變行業,有些是個人發生一件重大事故,或親人突然往生,有些人則是善根因緣成熟。例如,以殺生為業的,後來覺得罪惡感,而改變行業;經營以魚肉為主的餐廳老闆,毅然改為素食餐廳,雖不能賺很多錢,但心安理得。有些廚師也是如此,從每天切魚切肉的,而突然改變研究素食料理了。王俊欽居士就是這種善根成熟改為研究日本素料理的典型例子。王居士長相善良,個性溫和,實在不適合每天切生魚的生活。
王居士原來曾是日本料理的專業廚師,多年前因為同修妻子及孩子的因緣,而放棄一般人眼中賺大錢的大好前程,改而研究起當時尚未普及的「日本素料理」。研發有成後,更進一步廣為教學,讓更多人體會素食的美好。
過去的人一提到「呷菜」(吃素),既定印象,不是重油重鹹,無論什麼食材,煮出來都一樣烏漆抹黑,就是過於簡單、營養不均衡的醃製物,進而誤解持慈悲素的出家人都在「呷苦菜」。感謝近二十年來,無論是宗教界、飲食界、養生界的努力研發、推廣,如今的素食、蔬食,已經扭轉了形象,誠為可喜。
提起素食,家師星雲大師數十年前曾率先提倡「素齋談禪」,以自然食材精心烹調的素食,接引社會人士,在輕鬆用餐的氣氛中,品味佛門菜根香,藉以談法論道,讓普羅大眾能藉由美味的素食而慢慢認識佛教、親近佛教;一時之間,多少文人雅士逐步踏入佛堂,可以見得,素食乃接引眾生的重要法門。
而素食對於慈悲心的長養,從黃庭堅的一首〈戒殺詩〉:「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可從中得知,不僅道盡佛教輪迴的實相,更讓人無限唏噓。難能可貴的,王居士不戀棧既得的高酬勞,寧願花大把時間、金錢,埋首鑽研素菜,多少生靈因他的一念發心,而免受刀下苦,正是所謂的「放下屠刀」。他發願發心推己及人,多年來擔任烹飪老師,推廣素食不遺餘力,如同《普門品》所言:「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此願行,堪可謂菩薩心。相信王居士前生前世也是善根深厚的人。
諸法因緣生滅,發其心必得如是善果,王俊欽居士的一念初發心,必感召不可思議善因好緣,但願見聞者皆能獲得其利,以此序文,祝福王居士及世間有緣人,能以素食結善緣,天天快樂、六時平安吉祥!
佛光山 心定
作者序
自慢的料理 我從葷食到素食
三十年前,我從包壽司開始學習,在備料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在民國八十四年,進入台灣第一家懷石料理餐廳,開始學習道地的日本料理。
在懷石餐廳裡工作,感受到日本正統廚師散發出來對烹煮的專業與執著;我大開眼界……原來日本料理這麼豐富,因此決定全心投入。
從入門的水台(前菜)開始學習食材的前置作業,再進入炸台、烤台……到最後的煮台。此時已是能獨當一面的正統廚師,並接任行政工作,之後陸續赴日短期深造。在這近二十年的學習之路,備極艱辛,由於我對食物與料理的熱忱與堅持,今日得以具有專業的料理技術。
「尊重食材」是我對日本料理最大的感動。在料理過程,將食材處理到最佳狀態,珍惜食材,善加利用食材的每一部分,絕不輕易浪費。這樣的理念在我投入日本素料理時,徹底實踐,一般將被丟入垃圾桶的,如粗糙的莖或去掉的皮、根、葉子都可以再利用而成為美味的高湯,或是可口的炒食。
為什麼當時還沒辦法接受全素的飲食?原因是經常看見茹素的同修淑惠,她的飲食總是乾麵加滷海帶、豆乾、葉菜類的燙青菜,她也常為此掉淚:心想為什麼我吃素只能吃這些……?那時我告訴同修,長期這樣吃會營養不良,對身體的健康會有影響,當時我也因此無法接受素食。
真正從葷食走進素食領域的主因是,我的同修懷第二胎時,每每葷食入口即感不適,甚至無法進食,若素食,就無此現象。孩子出生後,若以葷食餵食,孩子就會嘔吐不舒服,若改以素食,一切就都改善。因此我開始思考是否與同修一起茹素?但我畢竟是日本料理的正統廚師,習慣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一時要改變並不容易。舉棋不定之間,我拿起過往設計的菜單照片仔細看、認真思考,發現原來我的料理竟大部分是蔬菜料理,也保有部分日本精進料理。
同修看我在葷素之間掙扎、為難不已……有一天她的一句話:「你一天到晚在吃眾生肉,你的肉要不要給人吃啊!」一句不經意的話有如當頭棒喝,從此我跟著她茹素也慢慢影響了兩個孩子;因為全家茹素必須自己下廚,也因此開啟了我的日本素料理教學之路。
今日,我和一群相同理念,用心守護家人健康的婆婆媽媽們,相遇在「日本素料理」的健康課程。他們走進廚房,親自料理,掌握的是食物的天然滋味與甜美,更重要的是食物的安全性,全家人的健康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食物可以吃得飽、可以吃得健康、可以吃得營養、可以滋養身體,但請讀者認真省思我們吃下了什麼?是食物還是食品?希望這本《自慢 日本素料理》對於想要開始學習素食飲食者,或是對吃素有疑問的朋友有很多的助益。
回想當初在葷素之間猶豫不決時,無意間翻開《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映入眼簾的一段經文:「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當下有了更堅定與明確的方向,法輪未轉,食輪先轉,用味覺把法傳出去,在烹煮間,體悟佛法。
感謝
教學的助緣,我要感謝李阿利、洪美香、李日美、江文宏、江煐珠,以及我所有學生和朋友。
書籍出版的助緣,我要感謝佛光山開山寮當家覺具法師、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多次南下與我溝通討論的主編賴瀅如、美術設計林紫婕等香海團隊,還有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