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福建,北界浙江,南連廣東,東臨無際大海,沿岸島嶼林立,船帆往來十分便捷。故如何去防禦自海上進犯之敵人,便成該地邊防最重要之課題;而有明一代福建海防最大敵人,便是來自東北方海上的日本倭人,且「倭奴入寇,與明代相終始」(清人藍鼎元語。)。因此,福建海防之措置,便係針對倭犯問題而進行佈署的。有關此,明人曹學佺〈海防志〉曾言道:「閩有海防,以禦倭也。國初,設衛、所。沿海地方自福寧至清漳,南北浙、粵之界,為衛凡五、為所凡十有四;仍於要害之處立墩臺、斥堠,守以軍餘、督以弁職,傳報警息:凡以防倭於陸。又於外洋,設立(水)寨、遊(兵)。……:凡以防倭於海。時值春、秋二汛,駕樓船,備島警;總鎮大帥亦視師海上,按期駐節:經制周矣」。
明政府雖自明初洪武時,即在福建邊海設立軍衛、守禦千戶所,用以捍衛陸岸上百姓之安全,之後,又陸續在海中佈署水寨、遊兵,以水師戰船抵禦海中來犯的敵人,但若從兵防角度來看,要在海中攻勦或抵禦敵寇,它的難度似乎又比陸地高出了許多,「防海之難,難於防陸,以海澨延袤,受敵多也。且大洋浩渺,往來飄忽,乘風駕汛,莫知其時」(見《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兵部題行「條陳彭湖善後事宜」殘稿(二)〉。),便是其主因。例如明中葉嘉靖年間,海盜汪直勾結倭寇作亂,閩、浙沿海大為騷動,有人建議用重賞招降汪,此事雖遭部分官員強力反對,但中央朝廷的兵部卻贊同此議,理由是「海嶼賊,與山賊異。山賊有定巢,可以遣將出師,攻而取之;海嶼賊乘風飄忽,瞬息千里,急之則遯去、乘間則復來,有非兵力所能取必者。……故臣等欲倣岳飛楊么黨黃佐故事懸以重賞,使之歸為我用,以賊攻賊;非敢輕授官爵以示之弱也。」(見《明實錄》嘉靖三十三年五月乙丑條。)由上不僅可知悉,兵部官員同意此議背後之苦衷,同時,亦道盡了海上禦敵的困難度。
雖然,水師在海上禦敵的難度遠高於岸上的陸兵,但不管他們究竟係水師或陸兵?且無論其成員究係來自明初以來的衛、所官軍,或是嘉靖倭亂後新募的水、陸官兵?他們素質之高低、表現之良窳,卻都攸關海防之安危成敗,而無水師、陸兵、衛所官軍或新募官兵之差別!此次本書所收錄的六篇文章--包括有〈明人「恐倭」心理之初探-以嘉靖倭亂後的福建為例〉、〈廈門中左所:明代閩南海防重鎮變遷之探索〉、〈沈有容出任浯嶼水寨把總源由之探索〉、〈以撫代勦:談沈有容在海盜袁進降撫事件中之貢獻〉、〈明末澎湖遊擊裁減兵力源由之研究〉和〈明末澎湖遊擊裁軍經過之探索〉,都是筆者近年在國內期刊上發表過的,且文中探討之內容都與上述問題多少有相涉者,不僅係延續個人先前所出版的《閩海烽煙-明代福建海防之探索》之研究範疇,同時,亦是在該書所收錄之論文發表後,對福建海防相關問題所做的一些探索心得。其次是,筆者要特別地感謝蘭臺出版社給予此次專書刊印之機會,讓個人可以重新去審視上述發表過的文章,並對原先文中的贅詞、不適當文句、漏列註釋資料,以及其他缺失不足處進行調整或修正,讓拙文內容能較先前發表時,來得更加地完整些。此外,因不同學術刊物行文中之序號或格式上稍有差異,為使本書各篇論文節次有共同標準,讓讀者方便閱讀,個人亦將各文章節序號之代碼加以統一,依次為一、(一)、1……,特此說明。最後,期盼本書之出版,能對明代福建海防相關問題探索上有些許地助益,此為筆者最大之心願;至於,內容上若有缺失不足處,敬祈讀者不吝賜正。
何 孟 興 于臺中‧霧峰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