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故事要從倫敦一家廣告公司開始說起。在1990年代初──也就是廣告業的黃金年代──當時我正好躬逢其盛,在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一擔任創意總監。當時情勢大好,我頻繁獲獎、聲名大噪,有一天,我收到母校丹麥平面設計學院的邀請,去做一系列創意與創意思考相關的客座演講。
我同事對教授創意這想法嗤之以鼻,表示創意這東西「不是與生俱來,就是毫無天分」,一些要好的同事甚至警告我別為嘗試教授發想創意而毀了自己的聲譽。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是鼓勵我繼續傳授下去。一如許多先賢,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如何教人變得更有創意?」
我成了一個隱密的觀察者。在公司裡,我觀察專業創意人員如何迸出點子,並孕育出獲獎的廣告宣傳。在學院裡,我觀察學生如何為了產出獨創的作品而奮鬥。經過一段時日,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模式,一切都可以被歸結到一點:
點子豐富的人擅長產生聯想。
真的就這麼簡單?教人如何產生聯想,就能讓他們變得更有創意?
這看法在當時有點違背主流認知。創意訓練大多聚焦於過程和工具,但產生聯想純粹是個技能──而且是個可被傳授的技能,我推測這可能就是創意的基礎。因此我跨了一大步,以產生聯想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創意課程。
這原本憑直覺出現的構想,逐漸發展成一系列的訓練,而這些訓練,就成為這以培養高度創意思考者為宗旨的學系的骨幹。
目前,我們的課程已被丹麥傳媒與新聞學校(Danish School of Media and Journalism)納為一個學系,每年有約500位有志在這行業大展長才的美術總監、文案寫手、與概念企劃前來申請,錄取人數為24名。畢業生也紛紛獲得了進入紐約、倫敦、巴黎、聖保羅、及上海的一流廣告公司服務的機會。
如果獲得國際獎項可被視為一個指標,應可證明這創新的教學方式是有效的。如今,這我於2007年創立的創意傳達課程所贏得的獎項,數目超過任何公立大學院校的相關科系。我們的學生在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獎(D&AD Awards)、坎城金獅獎(Cannes Lions)、艾皮卡獎(Epica Awards)、CREAM獎(CREAM Awards)、及歐洲創意節(Eurobest)等均有重大斬獲。當然,得獎的功勞歸於學生,但我認為他們應該也同意,除了他們的堅持及努力,這些大膽創新的訓練對提升他們與生俱來的創意必定也是有所助益的。
多年來,我注意到市場亟需一本創意書籍,不僅內容超出傳授創意發想過程和工具的範疇,也能以實用性的手段提升讀者與生俱來的創意能力。
因此我邀來摯友兼創意同仁──芝加哥Foursight Company的經營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莎拉‧瑟伯一同撰寫本書。她也投入了二十年時光從事創意相關的教育及寫作。在一同攻讀研究所時(於紐約州立大學的國際創意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in Creativity攻讀創意學碩士學位),我們倆發現若能結合雙方在廣告、寫作、出版、研究和傳授創意的專業知識,將能產生莫大的力量。我們的目標,是完成一本結合實用創意教育,與紮實學術基礎的獨特著作。
我們期望本書能打破創意僅為少數天賦異稟的人才所獨有的迷思。藉由此一機會,我們希望能將高度創意人才的秘密傳授給更廣大的讀者,並分享有助於大家提升原有創意能力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訓練。
朵特‧尼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