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東海大學 阮美慧副教授
謝顥來自馬來西亞,大一修習過我的課,之後,各自忙碌而難得碰到面,期間只是偶而在走廊巧遇,問問近況,而時光荏苒,一晃眼,他已即將畢業。印象中他和一般臺灣的學生相較,顯得更有自主意識,更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課堂上深思明辨外,他也曾是學校學生議會代表,由此,展現他積極進取的態度。在畢業前夕,他捧著他這幾年的詩作,預計付梓成冊,請我為詩集寫序,我十分欣喜,也藉此機會向他道賀與祝福。
在這本他的初詩集中,共收錄了七十首作品,大多呈現年輕詩人敏銳的情思,有個人的心情絮語、行旅沉思、傷逝感嘆;亦有自我生命的對話與詰問,也有攸關民族情懷、文化精神的展現,顯現他所關懷的層面寬廣,不拘限在個人狹小的世界之中。詩集名稱為《秋的轉折》,表示他對「秋」的感受深刻,他自稱他喜愛秋天,因為,他成長的南洋是沒有「秋」,而臺灣的秋又不像北國秋的瑟縮清寂,只少了幾分夏暑的酷熱,恰到好處,適合憶往抒懷,如〈這秋夜傾心顧往〉(節錄)一詩,叨叨絮絮他昔日的生命斷章與記憶:
依稀歲月在驚恐中撕去日曆
品一杯老山茶餅匿藏遠久的傳說
尋覓著建立著渴望著新天新地
帳幕早在凡間何不入座敘言
方圓內遨遊裏鐵鎖十誡
雲淡風清又自在笑談
詩中呈現淡淡愁思,似乎「秋」引發自己對時光的飛逝、自我的追尋的感悟,然而,為何如此?在〈憶往〉中可擷取些蛛絲馬跡:
你問我何時回歸我的故鄉
長箋來回我旅途的距離
我擔心家鄉讓我陌生
看不見六七歲,或十餘歲的映像
讓我把家折成
一本厚厚的相簿
隨身帶著
閒暇午後看看
也許回頭
是一種歲月的奢望
唯有回憶
在心田灌溉
因為求學而必須在異鄉為異客,兒時的記憶、家人的親情、故土的呼喚,都使他魂牽引,也或許如此,他將心中無限的感懷化為詩句,記錄這段海外留學的心情,同時,紀念他青春歲月的痕跡。因此,這本詩集使他大學生涯沒有留白,隻字片語都將化為日後美好的回憶。
最後,期許謝顥,在往後的日子裏,一直能以詩為伴,以詩體會人生的美好!
阮美慧
於東海大學
2017.5.3
詩句飄零在雨落的秋風裡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李樹枝助理教授
九○後,日子正當二十四歲的謝顥現於東海大學中文系讀研。按在臺馬華文學的書寫脈絡而言,他似乎追隨著《我們留臺那些年》之「留臺/旅臺/在臺」作家的步履,從熱帶到亞熱帶,由島至島,與同期同輩的留臺(僑/外籍)生於東北東的臺灣寶島汲取豐厚的文學養分,繼續在(臺灣)臺中寫詩,以《秋的轉折》詩集作為其文學體驗的起步。
一般認為,(詩)語言是(詩)人的一切活動和存在(存有)的固有範疇(援引並改寫自林燿德的評語)。謝顥的《秋的轉折》所收錄了的七十首詩作正是以(臺灣)秋天的人、事、景以及物為他主要的敘寫客體與傾訴對象,並藉詩集裡如〈為松鼠裹傷〉的「假如你要知道海洋的真相/先用小腿體驗在大地的一寸一尺/先學會為松鼠裹傷」的詩句般,以小見大,以大見小觀眼或視界,將個人的經驗和思考化為詩語言,傳達並展現他對外在事物的聯想和構思。
據悉,謝顥雖詩齡不長,但筆者認為他在詩集裡處理的題材相當寬廣,其中諸如圍繞其臺中東海大學求學的讀書生活、友情瑣事、寫景詠物、政治歷史(海峽兩岸、民國、中華民族、國族、南洋故鄉大馬華族現實文化與政治等)、(佛教、基督教、護生、環保等)哲思理趣等的題材,均預示了他的觀眼注視著身邊周遭各類多樣的題材。它們細緻地隱喻了謝顥自身的感知與詩的心感,著實令人激賞。
整體而言,在語彙方面,謝顥經中文系多門學科紮實的訓練,其詩句的語言文字相當清朗醒豁;而在詩的形式方面,他進一步嘗試了分段、分行以及圖像的書寫形式。我們知曉,受中文系學科潛移默化與薰陶的學子,自然地亦會在書寫的歷程援引(中國/中華)古典記號系統與古典質材的轉變或化用之技藝。因此本詩集若干佳篇的詩語言文字和形式內容,跡露了古典傳統與此時此地新感知交融,古為今用,今為古用,以古為新,以古出新,其古今交錯的詩思與詩想相當纖巧敏銳。
然筆者在此要特別擰出的是,年輕的謝顥似乎提早並敏銳地觸及了死亡的題材。集子詩句裡眾多的死亡意象諸如「墓碑」、「墟墓」、「墓穴」、「葬地」、「祭歌」、「祭曲」、「喪服」、「屍身」、「死屍」、「花圈」、「灰骨」、「骷髏」、「孤魂」、「屍山」等頻繁充斥,交相與多番重複調動的「負面」書寫詞彙如「孤單」、「寂寞」、「苦澀」、「寒氣」、「淒清」、「悲涼」、「飄零」、「流亡」、「消翳」、「殘軀」、「沉淪」、「滄桑」、「放逐」、「落魄」、「黑幕」、「噩夢」、「傷痕」、「哀嚎」、「阻礙」、「死寂」、「悲淒」等敷衍著其飄零在雨落的秋風裡的厚重愁思與抑鬱詩緒(哪個少年不強說愁呢?)。
筆者以為謝顥所展示從飄零秋淒沉抑的(詩)氣格,還可以達致更為寬廣或「正面」雄偉陽剛的氣格。而其所開展的(詩)視界、觀眼、喻依與喻旨,到詩行收索處之辯證歸結刺點,亦還可更為集中,不散點爆破。確切而言,謝顥在(詩句)語言文字與語彙的聯想性與歧義性的技藝操練「轉折」上、應更為清晰與凝鍊。此外,其詩思、詩想、詩型以及詩構與對應物(correlative object)間的鏈接,應還要更明確集中,牢牢相繫,詩質的密度方能給為堅實。
還要指出的是,「秋天」的文學聯想不盡然是與悲劇、崇高的悲涼相對應的。讀謝顥的詩作讓我不期然聯想到寶島臺灣詩壇祭酒余光中教授多年前的評語,即認為《我們留臺那些年》作家群之方娥真的「女鬼的身世」並非「健美之道」,余教授勉勵寫〈娥眉賦〉時不過二十二、 三的方「如果她願意走出小我來看大千世界,必能開闢另一番景象」。走筆至此,對應謝顥前述的詩主題與語言文字,筆者的思緒亦不期然地冒現了John Milton、William Blake、William Wordsworth、William Butler Yeats、Gibran Khalil Gibran、李賀、洛夫、余光中、楊牧、楊澤、陳黎等巨匠名家圓熟的詩藝與詩句待謝顥持續不斷研讀深耕。誠如謝顥〈墓碑〉的詩句:「……我的靈魂盼著向彩蝶學舞/我只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寫在沙灘/寫在幽谷/寫在碧綠的坡地和高掛的藍天/我只想讓自己的墓穴/建立在這時的回憶/聆聽著/悠悠絲絲/滋滋柔柔/讓墓碑上的名字/迴響/而從不絕響」;或如「彩蝶」的詩句:「……來吧,彩蝶/這幅山水何其美好/巍巍山水藍白雲天/請你走過奔過跳過/為上帝的頌歌上色/飛吧,彩蝶/高山或有崩破/展翅之間你就是永恆!」所標示的蘊含般,在「一首詩的完成」之「轉折」上,「不帶秋色」,掙脫「雨落成墓碑」,能在「每一具死屍」找到「重生」的溫度,將「祭歌當做頌歌唱」!
最後,謝顥自謙其《秋的轉折》裡的詩作是小小的起步,但筆者以為他踏出了相當堅實的步履。
由島至島,謹以此序文與謝顥共勉。
樹枝
於馬來半島金寶小鎮
2017.5.17
「我在東海,寫日常」
網誌主編 林書弘先
認識謝顥兄,是上帝祂老人家安排好的巧妙機緣。
講著些許馬來西亞口音卻讓人感到溫暖的中文,邊自我介紹邊友善地伸出手,這是我對謝顥兄的第一印象。再過一些時日,才知道謝顥兄致力於參與學生自治的領域,對他更加敬佩。
我本身並不是文學專長,但謝顥兄曾向我說過,書寫這件事情並非文學專屬,而重點乃為處事哲學,深思這句話後,覺得謝顥兄講得真是對極了,若沒有些自身的獨特觀點,文字是不能觸動人心的。
薩依德曾在《知識分子論》這本有名的著作中寫道,知識分子不是如塑像般的圖像,而是代表著一項志業,一種能量,也是一股頑強的力量。謝顥兄文如其人,爽朗又不失內斂,勇於挑戰卻時時自省,透過文字展現真實的自我,這是謝顥兄以文人自許的風骨。
我和謝顥兄都還在人生的起跑點上,仍有許多需要磨練與經歷,但在此向讀者推薦謝顥兄這本詩集,翻開她、細細品味,各位將會發現,每字每句都傳遞出相當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遊子的心境、信仰的再思以及生命的遼闊,還有更多,願各位徜徉其中,與世界對話,與上帝對話,也與內心的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