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民國六十一年,我應邀參與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整理該所所珍藏俗曲資料工作,負責說書部分,經五年之搜集與整理,以所得資料較完整且影響清代其他曲藝較大之子弟書為題,於六十六年初完成《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一書,以為個人今後從事研究我國俗文學工作之開端。同年五月中旬,並以該論文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口試,獲得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其後除繼續搜集有關資料,以補充該論文之不足外,並搜集與子弟書關係最密切之快書有關資料,作一深入而有系統之研究。六十七年九月,曾針對上述論文下編最重要而疏漏較多之第二、三章〈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上、下,選出有關子弟書名家羅松窗、韓小窗、鶴侶氏三人部份,加以修正補充,草成〈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一文,發表於《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一、二期,然後又以所得快書資料,草成本文。
快書係我國清代北方俗曲之一種。此種曲藝,因演唱時越唱越快,故名「快書」;又因其淵源於子弟書,演唱者亦多為滿清貴族子弟,故亦名「子弟快書」,「子弟真詞」;復因其曲文末段,必以「連珠調」結束,故又名「連珠快書」。此種曲藝大約起源於道光中葉,盛行於同治光緒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後始告沒落,但迄今仍有人創作與演唱。由於其聲調高亢,節拍緊湊,演唱時需「硬砍實鑿」真功夫,故歌者必須喉音宏亮,「真講氣力」,始克勝任,是以歷來演唱者多以男性藝人為主。
據所得資料推斷,此種曲藝實淵源於帶戲子弟書,其曲文組織之形式,彼此均極為相近,實係針對子弟書「三眼一板」之緩慢而產生者,後以政治因素,被附屬於「前清定鼎時凱歌之詞」八角鼓範圍之內。又在當時,無論於何處演唱,皆有一定之規矩與儀式,名為「請場」。復因此種曲藝產生於清末外患內亂交逼之際,故其內容多敘述《三國演義》故事及宣揚忠孝節義思想,實有以之激勵滿清軍中將兵士氣並暗中勸導人民服從政府之目的。
個人所見之快書,計有三十六種,其中取材於《三國演義》故事與取材於其他小說、戲曲及時事之快書各十八種,皆作者不詳,問題頗為複雜。又此種曲藝之體製亦相當特殊,一般可分為詩篇、〔書註頭〕、〔春雲板〕、〔流水板〕、詩白與話白、〔連珠調〕等若干項目,故極易辨認。但因部份兼有鈔本與鉛印本之快書,其曲文所標示之板名落數彼此不同,板與板之間曲文句數之差異頗大,故令後人深感困擾。
在現存之快書中,可確定為直接根據《三國演義》、子弟書與快書改編而成之快書計有十二種,此類快書,均各有其特色,詳細分析其特色,實大有助於瞭解各書之優劣。而兼有鈔本與鉛印本之快書,其故事情節與曲文辭句等之差異頗大,詳細比較其差異,可確定快書之板名落數、考訂快書之版本源流、瞭解快書之演唱技巧、修正快書之錯誤遺漏等。
又此種曲藝,雖具有故事獨立,結構完整,文字簡潔,以及演唱時簡便經濟等多項優點,文學價值頗高,亦頗值得提倡。但部份快書,仍嫌有故事情節太過簡略、參考資料不夠豐富、曲文辭句頗多雷同等缺失,應予以注意,以免重蹈前人之覆轍。而現存快書資料,其有關於分類、書名、內容以及板名與落數等方面之疏漏,亦頗為嚴重,亟須加以補正,始可免以訛傳訛。
為針對上述各項問題,本文特分為第一章〈快書之類屬、淵源及其演唱之規矩、產生之背景〉;第二章〈現存快書考〉;第三章〈快書之體製〉;第四章〈據《三國演義》、子弟書與快書改編而成之快書及其特色〉;第五章〈鈔本快書與鉛印本快書之比較研究〉;第六章〈部份快書之缺失〉;第七章〈現存快書資料之疏漏與補正〉等七章,後並附錄現存快書三十六種,葛恒泉所唱《溫酒斬華雄》快書曲譜一種,全文約二十萬餘字,對此種曲藝作一深入而且有系統之研究與討論,並永久保存此種優良之曲藝,以供有志於從事創作與研究快書者參考。
本文由搜集資料至完成,前後歷時十年,全力專注於撰寫工作,亦有五年之久。在此期間,無論風雨晨昏,皆不敢稍怠,每遇疑難,輒奔走於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或請益於師友,以求博取兼收,務詳所據。惟以材智卑下,學識淺陋,故雖竭盡精力,所得亦僅如此。其中錯誤遺漏,在所不免,尚祈海內外博雅君子,詳其闕焉。
又本文在撰寫期間,蒙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等之協助,惠借有關書籍及資料等,終得順利完成,特此致謝。
民七十一年五月陳錦釗序於台灣
民一○一年七月再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