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峯序
200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在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的排名跌至第73位。
香港的新聞自由困境,根源在於政治經濟結構。不過,大老闆是誰,不能解釋所有媒體現象。吳光正是全國政協,何柱國是全國政協,李澤楷是北京市政協,但有線新聞、《星島日報》和Now新聞還是有分別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極不信任TVB,但拍下七警動武的正是TVB。不管電視台高層後來如何處理該新聞,影像是先被拍下來和播放了,後來更成為呈堂證供。
媒體的表現充滿內在矛盾。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了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因為新聞機構有其複雜性、新聞理念有其模糊性、新聞工作者有能動性、新聞事件有偶然性。結果,「審查」這東西難以捉摸,甚至不易定義,自然也難以分析。
不過,本書把這個千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家麟在〈序篇〉中說,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回歸校園,使他「體會『理論與經驗結合』的實在」。同樣地,這本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書,也展現了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威力。
這不只是一本分析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書。我相信,這本書對我們了解香港社會也有很大幫助。社會制度和機構的運作如何在有意或無意間蠶食自由和專業自主,大概不單是新聞界要面對的問題。這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進圖序
新聞自我審查往往難以發現,所以無從防止。當新聞主管收到施壓的電話,轉過頭便剪裁新聞內容,外人根本難以得知。然而,這種初階自我審查還是有痕跡的,新聞機構內的員工是知道的。更可怕的是,當自我審查的意識深入各級主管的腦海,迴避敏感預防壓力成為機構的文化,自我審查就無跡可尋,連電話也沒有,一切就像自然而然地發生。
面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了這環境的新聞人,借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密碼的鑰匙。
區家麟和我都是在風起雲湧的1989年加入香港新聞界,他做電視,我做報紙,偶然在採訪場合相遇,彼此敬重。四分一個世紀過去,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結緣,我兼職教傳播法,他做博士論文專研新聞審查,又教新聞實戰心得,偶爾談起新聞行業日走下坡,內外交困,不免百感交集。我們都在問,可以為下一代人做甚麼?
要抗衡新聞自我審查的洪流,除了要有辨識的能力,手握破解審查運作程式密碼的鑰匙,還要在每個重要的新聞戰線,如電台、電視台、報紙、網站,都有最少一個機構,是敢於按正常新聞邏輯運作的,能夠為每天的新聞產出提供「基準」,折射出周邊同類新聞機構自殘的陰影。
香港過去不缺這樣的「基準」,如今卻岌岌可危。一群已經上了岸的新聞老兵再度下海,發起一個稱為「眾新聞」的小型網站,承諾純按公眾利益和新聞專業準則運作,就是想在新媒體領域樹立一個「基準」。但願香港有更多新新舊舊的基準。
劉進圖
《明報》前總編輯
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眾新聞」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