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吹笛人》(Rattenfänger von Hameln) 是源自德國的古老民間故事,又譯為《花衣魔笛手》,這則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紀,幾百年來一直在歐洲地區廣為流傳。過去,人們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逐漸發展出今日我們所見的各種故事面貌,在著名童話作者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Deutsche Sagen) 中也有收錄。
雖然各版本的情節不盡相同,但故事大抵都描述一個「哈梅恩」小鎮飽受鼠災之苦,忍無可忍的居民群起向政府抗議。這時,一位帶著笛子、身穿花衣裳的神祕男人出現了,他說,只要給他一千枚金幣,他就能施魔法將老鼠趕走。市長答應之後,吹笛人便吹奏起他的笛子,老鼠們跟隨笛聲,竟然真的一隻隻投入河中。可是解決鼠災之後,市長和眾官員卻突然反悔,吹笛人一怒之下,再度吹起笛子,鎮上的孩子們全都跟著吹笛人的腳步離開了城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家過。
故事中的哈梅恩鎮是真實存在的地方,歷史記錄當地在一二八四年發生了一起街頭兒童失蹤事件,從那之後,便衍生出許許多多傳說,也就是如今我們所知的《吹笛人》。關於這起事件的真實性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故事中消失的孩子指的是十三世紀到東歐殖民的年輕人,也有人認為是指一二一二年的兒童十字軍。因為傳說故事的口述特性,今人已很難去考究故事的源流和真實性,不過這正是傳說迷人的地方,因為後世的作家可以自由揮灑幻想之筆,隱喻社會現況,表現出昔日各民族的所思所想。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詩人羅勃特• 白朗寧(Robert Browning)為了安慰一位名叫威利的生病孩子,而將這則德國的民間傳說寫成英文版的兒童故事:《吹笛人》(The Pied Piper ofHamelin),搭配童書插畫家凱特• 格林威(Kate Greenaway)精緻、細膩的插畫,再度賦予這則古老傳說新的生命。白朗寧版本的《吹笛人》充滿韻律,他尤其擅長刻畫人物的性格,如故事中官員們那種勢利眼的形象,即使到了今日仍然相當切合;又或是老鼠們和孩子們奔上街的畫面,讀來皆十分生動,彷彿耳邊真的響起了笛聲和奔忙的腳步聲。
《吹笛人》的結局雖像一團迷霧,但它的警世意味相當深刻,故事最終提醒人們不該背信忘義,否則就會像哈梅恩鎮的居民一樣遭受報復。儘管傳說的情節通常比較誇張,但不論是真實或杜撰,故事本身的神祕氛圍都深深吸引著後代無數讀者和聽者。
韋伯文化「兒少文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