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因為在乎
這束文章,是我過去十年所寫。現在結集成書,取名《在乎》。
選用這個名字,是因為書中所寫,都是我在乎的人和事。因為在乎,我遇上一些人,做了一些事,然後因着這些人和事,我成為現在的我。如果我不如此在乎,我的人生會很不一樣,也就不會有這本書。
為甚麼我要如此在乎?
在面臨壓力或承受挫折時,我有時會停下自問。我知道,我的憤怒和憂傷,還有我的責任和牽掛,許多都源於此。如果拿走這些在乎,我會活得輕鬆許多。
道理看似這樣,但在真實人生,每每要做重要決定時,我卻感受到有些事情是非在乎不可。你會覺得,如果不這樣做,就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就不再是自我期許的那個自己。
這種感受,發自內心,而非來自外在壓力。我漸漸明白,當你真正在乎一個人一件事,儘管在做選擇,但卻往往「別無選擇」和「非如此不可」。如何理解這種必然性,以及如何活出這種必然性,是我很重要的人生功課。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和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這個問題不易答。
前兩天,我收到我很尊敬的梁曉燕老師發來的一張圖,圖上漆黑一片,中間有條又長又彎的石板路,路上有個人,撐着傘在踽踽獨行,身後是長長的黑影。圖中配了以下文字:「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我對着這段話,沉思良久,得出一點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我們堅持做一件事情,很難完全不在意它的效果。在乎一件事,因此希望它能成功,這很合情理。當然,甚麼叫做效果,不一定只得一個標準和一個向度。我的想法是:即使那個眼見的清晰目標不能當下實現,但由於我們活在世界之中,我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們改變,世界就會跟着改變──即使這種改變看似微不足道,也仍然是實實在在的改變。
我們因此有理由堅持,因為我們的堅持絕非徒勞。
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對於人在世界中的實踐恰如其分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會令我們自欺欺人或自我陶醉,而會令我們踏實做事,避免滑向犬儒和虛無。
其次,堅信一件事本身是對的,不一定就會令人堅持。
道理很簡單,世間有許多事情我們知道是對的,並不表示我們就會鍥而不捨,因為我們對那件事可能根本沒感覺,又或者有感覺但代價太大,權衡過後遂決定放棄。
所以,我們堅持做一件事,不僅需要知道那是對的,而且那個對的價值必須走進我們的生命,並在最深的意義上界定我們的身份和定義我們的存在。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足夠動力去堅持;也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我前面所說的那種「非如此不可」的狀態:當你被要求放棄那些至為在乎的價值時,你會覺得那背叛了你的生命,並令自己活得不再完整。
真正活出在乎的人,往往已將堅持的信念化成生命的底色。他的在乎,不僅在成全別人,成全責任,更在成全自己。
此刻書成,晨曦初露,回首十年路,感受良多。感受在書裏,字字句句。路是自己選的,我會好好行下去。
是為序。
2017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忘食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