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年,關於選擇,關於人生
挪威最高榮譽挪威文學評論獎、瑞典學院NORDIC大賞 獲獎作
彼得.漢克、莉迪雅.戴維斯、村上春樹、卡爾.奧韋.克瑙斯高……世界級作家一致推薦
讓村上春樹不惜打破「間接翻譯」原則親自日譯
挪威國寶級作家 達格.索爾斯塔 首度中文化
◆ 中文版特別收錄 村上春樹日文版譯後記 ◆
「不可思議的小說!這是我讀完後闔上書,毫不誇大的感想。不僅書名獨特,內容也獨具風格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好在哪裡我也說不太清楚。一邊讀心裡一邊想:這故事到底會變成怎樣呢?一邊就凝神屏息地讀到最後。」──村上春樹
畢庸.漢森為了她,離開妻子、幼兒,離開都市奧斯陸,來到偏遠的挪威小鎮,成了這個名為孔斯貝格的地方收稅官,和她同居,那年他32歲。
現在畢庸.漢森剛滿50歲,他已經離開她4年,獨居在一個他不曾想過要終老的鎮上,他開始認真想為自己的命運做一番改變…
他始終知道當年的外遇,並非出於愛情,只是一旦開始,就無法中途停止。他想做的,是對所有理所當然的生活說不。現在,他想為人生計畫一場「改變」,而且是一去不返的改變。而他需要人幫他完成這場不可思議的「計畫」……
從書名開始,《第11本小說, 第18本書》就展露寫作者獨特的性格,這是索爾斯塔的第11本小說、第18部著作。語文古典,思維卻前衛的索爾斯塔寫了一本不分章節、無法預測情節的小說,但在挪威奧斯陸機場買到英文版的村上春樹卻「因為它的獨特而說不出話來。上了飛機開始看,實在太有趣,停不下來。」不但讓村上大呼不可思議,德國知名作家、導演溫德斯的編劇夥伴彼得.漢克也公開表示過他對達格.索爾斯塔的推崇,他認為這是為有真正深度的小說家。特立獨行的美國女作家莉迪雅.戴維斯為了能直接閱讀達格.索爾斯塔的小說,搬到北歐學習挪威文;而村上春樹也因為想把達格.索爾斯塔引介到日本,打破他從不二手翻譯的原則,親自將Sverre Lyngstad的英譯本譯成日文。
達格.索爾斯塔作為挪威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並不刻意為世人展現「北歐風情」,他徹底追求的是身為寫作者的自由,今年已經75歲的他,仍不斷挑戰小說形式,長短交織的語句,短句段落簡潔猶如瑞蒙・卡佛,長段落則是層層套疊的「箱中之箱」,為小說創造出迥異其他作品的獨特節奏。而他每次出新書,都是社會關注的主題,往往都能引發文化界熱烈討論。索爾斯塔常以優雅的文句包裹前衛的哲思,美國出版界認為索爾斯塔之於挪威文學的地位,相當於菲利浦羅斯之於美國。
在本書中,他將洞察現代社會的犀利眼光投注於個人,在主角畢庸.漢森不可捉摸的奇行異想中,隱隱埋入對於存在的哲學思索。達格.索爾斯塔不作現代文學最熱衷的內心描寫,他專注於描述主角生命中的事實,在讀者還未消化前,又引入新的事實,帶給讀者不知欲往何方的「超現實放逐感」。而小說中各角色就像在主角人生中硬生被安插,明明不相干涉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道,不甘於現狀的主角想衝破閉塞人生的激烈反抗,就像為求陽光而扭曲枝枒的樹木,使人生軌道更形歪斜。
主角畢庸.漢森的種種行為或許不易理解,然而索爾斯塔就是想寫這個:「活著就是無論你怎麼探問,都不會有人給你答案。」達格.索爾斯塔不寫刺激虛構答案的小說,他認為「寫小說,就是不能生造硬掰。」他想寫的是生命中處處可見孤獨特有的生命力。
【作家推薦】★★★★★
「具有深度的作家……他能真的打動人。」──彼得.漢克
「達格.索爾斯塔毫無疑問是挪威最果敢、聰明的小說家。」──佩爾.派特森
「他的語言是種新款的老派優雅,閃著獨特的光彩、無可比擬。」──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他寫東西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人,他只是一心寫自己想要的。那是我最嚮往的寫作。」──莉迪雅.戴維斯
「達格.索爾斯塔不像我所認識的任何現代文學作家,我被他那毫不動搖的獨創性深深吸引。」──村上春樹
【媒體好評】★★★★★
「淒涼、滑稽又有亮光的洞察。」──《泰晤士報》
「風格冷列蒼涼。」──艾倫.馬歇爾,《電訊報》
「一看到書名,雖然知道是大師作品,還是不安。讀完卻馬上知道索爾斯塔真是個驚人的作家。」──大衛.米爾斯,《星期天泰晤士》
「小說裡把兒子彼得對父親畢庸的影響,刻劃得精采又細膩。」──保羅.拜丁,英國《獨立報》
「張力十足讓人停不下來,句詞一層層堆疊,看似隨意無形,實際上是準確致命的陳述。索爾斯塔再現了生命樣貌本身的奇詭,讓我們看見人類對生命是如何強加解釋。」──菲利浦.沃馬可,《新人文報》
「挪威最傑出的作家。他賦予這部小說簡單、意在言外的形式。小說並非那種溫暖故事,因為作者不斷延遲給讀者想要的答案、創造無從掌握的時間感。讀者若想要享受這個故事,先耐得住這個獨特的形式。」──班.傑佛瑞,《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