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法展
北美鐵路華工:歷史、文學與視覺再現

北美鐵路華工:歷史、文學與視覺再現

  • 定價:480
  • 優惠價:73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八六五至一八六九年間,約一萬至一萬五千名中國移工艱苦建造了北美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華工的勞動對美國國家發展、國土擴張和早期全球化進程影響深遠,同時更是海外華人歷史與文化重要的一頁。然而,綜觀華美/美國歷史,華工的貢獻遭到抹殺,相關歷史資料付之闕如,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也有限。

  本書是第一本熔歷史、文學、視覺藝術、政治學、建築史、考古學與文化研究於一爐的華文專書,頗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這段離散華人與美國少數族裔的歷史及文化記憶。

  全書收錄論文十七篇,依主題分為五輯:重建、(離)家、記憶、勞動以及再現。透過跨國界、跨語言、跨領域的合作,針對「北美鐵路華工」這長期被忽視的歷史篇章提出新觀點與論述脈絡,彰顯了華人在建造北美橫貫鐵路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心雅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教務長。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著有(De)Colonizing the Body: Disease, Empire,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主編Aspects of Transnational and Indigenous Cultures、《生態文學:環境、主體與科技》、Ocean and Ecology in the Trans-Pacific Context。近年來執行「跨太平洋原住民文本中的人類世想像」、「廣島之後:跨太平洋(原住民)文本中的輻射生態」、「北美鐵路華工歷史、文學與視覺再現」(史丹佛大學國際合作計畫)等研究計畫案。
 
 

目錄

緣起與感謝∕黃心雅 ■ vii
序言:重建北美鐵路華工的生活∕張少書、費雪金 ■ 1

重建/Recovery
1 張少書 ∣全球視角下的鐵路華工與美國橫貫鐵路 ■ 11
2 費雪金 ∣從洛杉磯到長島:美國橫貫鐵路竣工後在美國的鐵 路華工 ■ 33
3 巴博思 ∣考古學於北美鐵路華工跨領域研究的貢獻 ■ 97
4 張素芳 ∣中央太平洋鐵路勞工的軌跡與貢獻 ■ 129

(離)家/(From) Home
5 胡其瑜 ∣十九世紀移居美洲的中國移工:探究這些華工是誰 以及他們遠離的故鄉 ■ 165
6 袁 丁 ∣近代北美華工僑匯的運送 ■ 181
7 譚金花 ∣北美鐵路華工家鄉五邑的建築風格的演變及文化根源 ■ 205
8 江柏煒 ∣記憶的地景:廣東開平華僑文化遺產的敘事與再現 ■ 227
9 梁恒達 ∣香港在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中的橋樑角色 ■ 251
10 安兆驥 ∣鐵路華工之出身及身分 ■ 275
11 陳美淑 ∣《百年金山》與《金山》中鐵路華工家庭辛酸史 ■ 293

記憶/Memory
12 張錦忠 ∣文史互涉: 陳紀瀅長篇小說《華裔錦冑》中的美國 橫貫鐵路華工與後記憶 ■ 337
13 李翠玉 ∣從一塊墓碑看世界:魁北克華工之域外遊魂 ■ 357

勞動/Labor
14 陳淑卿 ∣苦力或薪資勞工?:十九世紀美國旅行書寫中的鐵 路華工再現■ 375
15 黃心雅 ∣鐵路華工與美國原住民勞動族群關係:勞動者的記 憶書寫 ■ 401

再現/Representation
16 張瓊惠 ∣北美鐵路華工圖像研究 ■ 433
17 梁一萍 ∣鐵軌循跡:工作倫理與美國鐵路華工的視覺再現 ■ 471

作者簡介 ■ 503
譯者簡介 ■ 513
索引 ■ 515
 
 

序言

重建北美鐵路華工的生活*
張少書、費雪金 著
黃心雅、林家華、林瑾鈺 譯


  一八六三年動工的中央太平洋鐵路(the Central Pacific Rail- road ;美國第一條橫貫鐵路西半段),於一八六四年冬季面臨嚴 重的人力短缺。東部幹線(聯合太平洋鐵路;The Union Pacific) 由於地勢平坦且勞力充足,修築比西部幹線容易。連結沙加緬度

  (Sacramento)與普羅蒙特里峰(Promontory Summit),東行至猶 他州(Utah)的西部幹線,必須橫越內華達山脈(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 range),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必須炸開深層岩脈,開 鑿十五條貫穿花崗岩岩脈的隧道,以及搭建橫越峽谷的高架橋。起 初,負責修築這條東西橫貫鐵路的勞工以歐裔白人為主,尤其是愛 爾蘭人。然而,由於建造鐵路的工作太過艱辛且薪水微薄,歐裔鐵 路勞工相繼出走。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築工程因而被迫延宕,全長 六百九十英里的鐵路也完成不到五十英里。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決定嘗試僱用鄰近礦場的數十名華工, 而後驚艷於這批華工的工作效率與能力。最終僱用的鐵路華工總人 數大約有一萬兩千至一萬五千名,其中少數為美國境內的華工,大多數則從中國引進,成為完成鐵路建造的主力。至一八六五年時,鐵路華工已是中央太平洋鐵路工程的主要勞動力。利蘭‧史丹佛 (Leland Stanford)身兼中央太平洋鐵路工程公司總裁,也是鐵路 公司的業主之一,在當時給美國總統安德魯‧強森(Andrew John- son)的信中寫道:「若無這批鐵路華工的協助,此項西部國家建 設將無法在國會法(the Acts of Congress)的時限內完成」(Stan- ford 990)。另一名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業主,查爾斯‧克羅克(Charles Crocker),在一八七六年國會口頭報告時回顧,此項鐵 路工程對中國移工的需求是日益增長:「不論受僱的中國移工從事 何種工作,他們皆能迅速且盡責地完成任務,即使是需在短時間內 完成的工作,中國移工的工作效率驚人,他們非常可靠、穩定且面 對粗重的工作時態度和能力奇佳」(Crocker 667)。當克羅克被問 及中國移工的工作耐力,他以敘述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在高峰隧道(Summit Tunnel)舉辦的「最佳康沃爾礦工」(“the very best Cor- nish miners”)和華工的競賽來回答:

  每個星期天上午,我們進行工作效率 考核;無一例外, 華工的工作效率勝於康沃爾的礦工;也就是說,華工每周所開鑿的岩石比康沃爾的礦工多,這是十分粗重的工作,工人必須 具備強健骨骼,能穩定敲碎岩石。華工能熟練地使用榔頭和電 鑽,勝過康沃爾礦工裡最有工作效率的白人礦工。華工十分可靠,也非常聰明,總是能履行合約上的工作要求。儘管華工的工作效率極高、穩定、聰穎且可靠,他們所領取的薪資卻遠低於白人勞工。(Crocker 667)

  僅管華人有效率、耐操、聰明又可靠,華工的工時較白人長,工資卻較少。歷史學家粗估,僱用中國移工的成本約為白人勞工的三分 之二至一半。在一八六五年至一八六九年之間,這批受僱於中央太平洋鐵 路公司的華工,在相當危險的工作環境之下,艱辛地協助建造美國 西部首座橫貫鐵路。他們開鑿十五條貫穿花崗岩岩脈的隧道,冒著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雪崩或是爆破意外鋪設石板。華工對美國東西部 的連結做出極大的貢獻,使跨洲的通勤時間只需數天,不再是數個月,為美國西部帶來移民潮,也降低了跨洲運貨的交通成本。這項 鐵路建設加速了美國西部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多重的發展,並且使 歷經血腥內戰後分裂的美國得以重新統一。這項建設也連接了兩大 海域(太平洋和大西洋)。簡而言之,這項建設為美國躍身現代化 國家做出卓越的貢獻。這項建設也為四位鐵路公司業主帶來巨額收益,其中包括利蘭‧史丹佛於中央太平洋鐵路完成後約二十年創立 史丹佛大學的資本。在一八六九年之後,留在美國境內的華工持續 為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礎建設、經濟和文化地景做出長遠貢獻。

  儘管這群鐵路華工在美國的各項發展上具有卓越的貢獻,但我們對這些華工的了解卻十分有限。當時的書信、手札或鐵路華工們的心聲很少受到重視。在極度缺乏鐵路華工資料的情況之下,我們該如何重建當時華工個體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填補當時鐵路華工史 料的空缺?對研究者而言,這是一項很困難卻相當必要的工作。在 二○一二年,由史丹佛大學校長資助,由本文的兩位作者擔任主持 人,提出「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盼能還原這段重要卻長期受到忽視的歷史 篇章。北美鐵路華工的故事必然是關於跨越太平洋兩端的故事,其 中交織美國與中國當時的社會、商貿和政治的歷史。這亦是一段關 於中國離散、海外華僑和美國少數族裔的敘事,開啟了亞美歷史的 扉頁。若我們需重建對當時鐵路華工生活的理解,還原這段歷史記 憶,這些擷取自太平洋兩端的多重論述(multiple narratives)、詮釋脈絡(interpretive contexts)和觀點都應受到重視。跨國界、跨語 言和跨領域的合作是努力的主軸。在二○一二年,來自北美洲與亞 洲的美國研究、歷史、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文化研究學者齊聚 史丹佛大學,開辦先期工作坊。二○一三年,中國五邑大學(Wuyi University)、廣東海外華人歷史計畫(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Program)、臺灣國立中山大學(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 sity)與其他機構陸續加入此計畫。

  目前超過一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海內外學者參與此項計畫,而我們的目標是出版新的學術書籍、文章、數位影像,規劃巡迴式實 體展覽和數位展示,編纂課程教材,以及透過史丹佛大學圖書館架 設開放式的電子資料庫。我們正朝著此目標持續推進。

  部份關於此計畫的學術著作已經出版,有些仍在持續進行中。史丹佛大學舉辦的考古學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收錄在二○一五年《歷史考古學刊》(Historical Archaeology)的鐵路華工專刊。這份學術刊物係由史丹佛大學考古學教授,也是這項計畫的考古學領域 的主任巴博思(Barbara Voss)負責。在二○一六年,與廣州中 山大學共同舉辦的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於廣州出版。這項計畫集結 成的文章也收錄於《歷史考古學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和《南加州季刊》(Southern California Quarterly)。近來,我們正致力於彙整計畫成員撰寫的論文出版 英文專書,也將以電子書的方式收錄更多學者的論文。我們也將推出數位電子書刊,將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造過程和華工的生活做創 新的視覺化呈現。這項出版數位化書刊的創舉,由計畫研究員、史 丹佛大學學生,以及史丹佛大學的空間與文本分析中心(Stanford’s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CESTA〕)共同完成。我們 也已著手設計相關課程教材,以提供K-12(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 授課教師教授我們重建的鐵路華工歷史。

  另外,我們也籌畫一場七個展攤的「華工與鐵路:橫貫鐵路 的修築」(“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Building the Transconti-nental”)歷史展覽,展示鐵路華工在橫貫鐵路建築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場展覽依序在史丹佛大學、舊金山的美國華人歷史學會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聖地牙哥州立圖書館(San Diego Public Library)等地舉行。我們也協辦一場八十個展攤,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策畫的攝影展─「華工協助修築鐵路,這條鐵路建造美國」(“The Chinese Helped Build the Railroad. The Railroad Helped Build America”),主 要展出北京攝影家李炬(Li Ju)的作品。李是一位二十一世紀的攝 影家,四度走訪中央太平洋鐵路,並以十九世紀艾爾弗雷德‧哈特(Alfred Hart)取鏡的視角重新拍攝。這場展覽於史丹佛大學校園裡 完美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帕克德工程大樓(Stanford’s Packard Engineer- ing Building)中庭展出。未來這兩場展覽也將移至其他地方展出, 而我們的數位成果展也已放上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我們的電子資料庫也在擴增。我們正在整理大量、廣泛的研 究資料;這些資料是由計畫成員與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在過去幾年從 數位資料庫、大學收藏、口述歷史、考古文獻及其他來源蒐集而來 的。同時,我們將這些資料輸入史丹佛大學創建的資料庫平台 ─ 書目百科(Bibliopedia)─而後將整合至我們的數位平台。現在我 們已經上傳了超過1,500筆資料,這卻只是滄海一粟;每天都不斷有 新資料上傳。我們最終希望建置一個由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管理的永久電子資料庫,並開放線上存取。

  看到臺灣學者對此計畫的熱忱,我們非常高興,他們從開始就對此計畫做出重要貢獻。我們也非常感謝蔣經國基金會從二○一三年至今提供的慷慨支持。於二○一三年九月,蔣經國基金會與美國 學術團體審議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共同補助 由中央研究院與國立交通大學主辦,馮品佳教授主持的北美鐵路華 工研討會,臺灣學者參與踴躍。馮教授參加我們在史丹佛大學舉辦 的首屆工作坊,並一直是本計畫的重要成員。

  在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黃心雅教授卓越的領導下,加上蔣經國基金會的慷慨資助,促成了一個由來自不同大學及研究機構的臺 灣學者所組成的網絡。這個研究網絡致力於探討北美鐵路華工在太 平洋兩岸的文化記憶。合作計畫「北美鐵路華工的歷史、文學與 視覺再現」由黃心雅教授主持,並由林家華協助執行。此計畫研究 成員來自中央研究院、國立中興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金 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國立中山大學。此外,研究成員 以不同背景、興趣和專業為鐵路華工的研究做出傑出的貢獻。他們 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來研究鐵路華工於歷史、文學作品及視覺藝術 中的再現;他們的努力充分體現在這本論文集中。他們也在臺灣、 廣東以及加州的工作坊和研討會中,與來自北美的學者分享他們的 研究成果。筆者很榮幸擔任此國際合作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他們在 臺北、高雄、廣州或史丹佛大學的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也幫助美國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更深入了解中文的重要研究材料,甚至 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來幫助北美學者理解、詮釋廣東的生活及中國 的儀式和民間信仰。黃教授召集的臺灣學者非常慷慨地貢獻他們的 時間和知識,「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深刻受益於他們的深入研 究及熱情,我們與臺灣研究團隊之間的合作是愉快且富有知識內涵 的。此專書中的前沿性研究,將對於鐵路華工研究計畫有卓越的貢 獻;針對此關鍵但長期被忽視的歷史篇章,本書提供新的觀點,並刺激其他學者更進一步去思考與研究。

  這本先導性的專書講述了中國人在建造北美首條橫貫鐵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對美國與中國的影響。這個故事必須由多個觀點(北美和亞洲)以及多個學科視角來闡述。這本專書跨國、跨學科的 研究,涵蓋廣闊的地理範圍及多樣的研究方法,是對於華工生活及 成就之複雜面向,以及他們在世界文化記憶中地位的開創性研究。

  本書作者們探索的主題包括:是哪些人來修築鐵路,為何原因 而來;他們拋下的家人,以及他們在中國的生活;他們在前往加州的途中經過的香港;他們建造了什麼;他們如何生活;他們寄送回家人的僑匯對中國的重要性;他們與美國原住民及鐵路沿線的其他 族群的關係;以及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作家如何理解、再現鐵路華工的經驗。

  張 少書( 史丹佛大學)探討全球 視野下 的鐵路華工。胡 其瑜 (Evelyn Hu-Dehart,布朗大學)、譚金花(Selia Tan,五邑大學) 和安兆驥(Steve On,國立中山大學)則研究這群工人是誰,以及他 們拋下的世界─他們離開之前做什麼樣的工作?他們的信仰是什麼?什麼政治因素塑造了他們的世界觀?梁恒達(Jack Hang-Tat Le- ong,多倫多大學)探討十九世紀中葉的香港與華工。袁丁(廣州中 山大學)分析鐵路華工將修築鐵路所得寄送回家鄉的僑匯。巴博思(Barbara Voss,史丹佛大學)討論考古學家研究的物質文化,重建 華工的日常生活─他們吃什麼,以及他們如何保持健康。費雪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史丹佛大學)與張素芳(Sue Fawn Chung, 內華達大學)探討鐵路華工在首條橫貫鐵路竣工之後做了什麼,並 著墨於華工建造美國許多其他鐵路的成就,以及他們定居的社區。

  陳淑卿(國立中興大學)以及張瓊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 論文,主要探討的是這些華工在十九世紀的旅行敘事和視覺文化中 的再現。黃心雅(國立中山大學)、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李 翠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及陳美淑(高雄醫學大學)爬梳這些華工在二十世紀的詩、小說和戲劇中的再現。而梁一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析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如何再現鐵路華工。江 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則考究鐵路華工故鄉(廣東)的後人今 日如何紀念、保護和再現這段移民歷史。

  本書給與歷史文獻及物件一個脈絡,甚至有些研究資料是學者 以前無法取得的。本書分析、詮釋最新從美國和亞洲尋獲或重新找 回的材料。本書也深入論述這些華工在旅行敘事、插圖、繪畫、詩 歌、戲劇、小說和公共紀念等方面的複雜地位。因此,本論文集將 提供讀者全新的視角和論述,檢視我們這段重要的共同歷史。本書 是一個非常傑出、重要且令人興奮的貢獻,有助於我們體會、了解 這段重要的歷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7465
  • 叢書系列:文學觀點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5 x 21 x 2.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格林全書系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