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母親,也是渴望母親的孩子。
張郅忻最動人的自我追尋,透過孩子的眼睛,回眸童年小鎮,
碰觸了成長的暗影、家的裂縫,以及裂縫透露的微微的光。
張郅忻最動人的自我追尋,透過孩子的眼睛,回眸童年小鎮,
碰觸了成長的暗影、家的裂縫,以及裂縫透露的微微的光。
自第一部作品以來,「家」便是張郅忻恆常的母題,家的複雜組成,是她漫長的糾結。這一次張郅忻既寫孩子,亦像透過孩子,映照童年的自己。張郅忻:「這本書說的是關於像我這樣長不大的孩子,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的故事。以及,透過我的孩子,我回到記憶中的小鎮,遇見那個早熟的孩子,看見她的尋覓與徬徨。」
本書分三輯,輯一名稱「安咕安咕」是客家話用來逗弄小孩發出的聲音。二〇一四年作者生下孩子,待在月子中心,心中有與生命相遇的喜悅,也有不安。在《人間福報》副刊以「安咕安咕」為專欄名稱,記錄與孩子互動的點滴。成為母親後,作者不時回到成長的客家小鎮。童年的許多地方都已消失,決心以文字重建,並藉地景描述童年遇見的種種故事,寫成輯二「小鎮故事」。輯三「行囊」堆疊長長時間以來,遇見的母親與她們的孩子,作者把這些故事一一裝入自己的行囊中。
名人推薦
作家 李時雍——專文推薦
作家 李欣倫、醫師/作家 吳妮民、小說家 張亦絢、音樂創作人 黃瑋傑——一致推薦
郅忻正以這雙孩童專屬的真誠眼瞳,回眸小鎮曾經,細數往昔時光,即使面對生命可能的暗面,仍以理解重詮。——作家 李欣倫
郅忻留意著日常細微的關係,更令人注意的是,不僅止於母子,在這系列作品中,更延伸至母系家族,從她對安古的凝視中,反覆看見照養自己長大的阿婆的凝視,看見因離異而長時期缺席的母親,看見在場又終於離席的另一個母親。——作家 李時雍
郅忻的散文素簡而不張揚,其中,卻有含蓄的情意,一如樸實的棉織品那般,乾淨,溫暖。《孩子的我》可以是雙關語,「屬於孩子」的我(人母角色),或是「孩提時代」的我(童幼記憶),也因此,這本書充滿了自我追尋的動人力量。——醫師/作家 吳妮民
我很愛讀郅忻,四字版的感想就是「佩服不已」。我不知她的和煦是天賦或苦功,只知這種境界罕有,沁人心脾。育幼、風土與原生文化——三大易令人有恆定、重複與封閉感的主題,經她一變,盡有雙向、殊異與遼闊之美——這些亦莊亦諧的有情剪影,雖入世,也能自成天地;從不爭奇鬥艷,但卻微妙難匹。《孩子的我》是我的超愛推薦。——小說家 張亦絢
作品迷人之處在於,常在前一刻難免傷懷,而下一刻卻會心笑開,一如人生裡的笑淚交織愁喜相伴。或許,不論投以文字或音符,我們何嘗不是在創作中逐漸拼湊完整自己、踏上一段自我療癒之旅?而前方或朗或陰,總有天地。——音樂創作人 黃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