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御窰千年

御窰千年

  • 定價:620
  • 優惠價:955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2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御窰千年》是一部歷史學家撰寫的簡明瓷器文化史。作者選取明清故宮存量最多、檔案記載最詳、文獻記述最豐、社會影響最大的御窰瓷器為重點,講述宋元明清御窰瓷器的發展歷程,挖掘御窰及瓷器的歷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藝、器物、文化、藝術、生活、影響等方面。

  全書立足千年的中外歷史,品味官窰瓷器的經典之作,透視器物背後的興廢,縱論御窰生產的進退。歷史的視野,人文的敘述,以小見大,寓理於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瓷器對中國文化發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畫龍點睛地提升出瓷器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閻崇年


  山東蓬萊人,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著名歷史學家。主要著作有《努爾哈赤傳》、《清朝開國史》、《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等。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並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等。
 

目錄


開篇:窰神童賓的故事 / 18

御窰之源
一 賜名景德 / 22
二 名窰薈萃 / 27
三 水土宜陶 / 36

設博易務
一 始設機構 / 42
二 首任稅官 / 48
三 景德鎮監 / 50

大元青花
一 霍氏發現 / 57
二 波普論證 / 60
三 根在中國 / 64

浮梁磁局
一 蒙元文化 / 74
二 國家磁局 / 78
三 大元工匠 / 83

明御器廠
一 洪武貴紅 / 92
二 永樂甜白 / 98
三 士嘉監陶 / 103

宣德青花
一 太平天子 / 106
二 宣窰為最 / 110
三 太監督陶 / 119

成化鬥彩
一 苦難太子 / 124
二 鬥彩爭豔 / 127
三 監陶清官 / 137

高峰迭起
一 弘治嬌黃 / 140
二 正德青花 / 144
三 嘉靖大器 / 148

萬曆晚霞
一 萬曆彩瓷 / 156
二 有年督陶 / 160
三 潘相激變 / 164

清設御窰
一 三罹戰火 / 170
二 廢除匠籍 / 172
三 王鍈治饒 / 178

康熙恢宏
一 文化大勢 / 182
二 康熙御瓷 / 187
三 郎窰紅瓷 / 194

雍正雅致
一 風格之變 / 206
二 琺琅之秀 / 211
三 用人之道 / 217

乾隆華縟
一 文化大業 / 224
二 奇巧繁麗 / 227
三 集成創新 / 232

唐英督陶
一 唐英家世 / 240
二 唐英督陶 / 244
三 唐英心語 / 250

日薄西山
一 最後百年 / 256
二 名工雅匠 / 259
三 女人的瓷 / 262

瓷器之路
一 海陸交流 / 276
二 七下西洋 / 280
三 遠播四方 / 287
 

序  閻崇年(節錄)

  2004年,我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的扉頁上寫道:「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鑒,更可以欣賞。」最近,我的朋友嚴鍾義先生說:「一切科學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哲學和藝術。」哲學探討規律性,藝術追求真善美。科學的研究,既通往規律性,又通向真善美,向科學的最高境界攀緣。鑒於此,我將與御窰之緣作為本書的開筆。

  一 御窰之緣

  2010—2012年,我寫作《大故宮》第一、二、三部,並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大故宮》,共66講。當時,我就關注到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皇家御窰與瓷器。御窰,以國家之財力,盡天下之資源,聚全國之巧匠,集士人之智慧,曾經燒造出不可計數的精美絕倫的瓷器—在當時供皇宮專享,體現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尊貴;而作為文化禮物和貿易貨物,瓷器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禮遇四邦的精神與藝術魅力。御窰瓷器經皇宮興替傳承,以不同方式流傳,如今已經成為全民共有共享的國家財富、文化遺產,更成為全世界共有共享的文化財富、藝術珍品。由是,我開始關注御窰與瓷器。

  2014年,我應邀到景德鎮參加「唐英陶瓷學術研討會」,出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紀念活動,親臨國寶級古代鎮窰復燒點火與開窰儀式,參觀珠山明清御窰遺址。御窰與瓷器,再一次撞擊了我的心靈。2015年,我應邀參加「童賓銅像揭幕及學術研討會」,仰望矗立在景德鎮古窰博覽區廣場的「窰神童賓」塑像,心潮澎湃,肅然起敬,心底生發出要為偉大工匠精神大聲謳歌、撰寫實錄的強烈願望。

  為此,我查閱歷史古籍、檔案文獻、府縣志書、文集筆記、學彥新著、期刊論文、院館珍萃,考察古窰遺址、博物館藏、考古發現,親臨高嶺、參觀工藝、訪問藝人,參與古窰復燒、開窰儀式,目睹體驗瓷器製作的72道工序。從中,我體會到御窰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到瓷器藝術的真善美。

  出乎意料的是,我翻閱相關目錄之學,感到非常驚訝!關於御窰,關於陶瓷,雖有宋人蔣祈的《陶記》,明人王宗沐的《陶書》,清人朱琰的《陶說》、藍浦的《景德鎮陶錄》、唐英的《陶冶圖說》等,填補前賢之所闕;但這數量與中華汗牛充棟的古籍相比,實在可悲!一部《四庫全書》,採入書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四庫全書總目.出版說明》),而關於御窰和陶瓷之作,居然闕錄。御窰瓷器,貢獻巨大,影響深遠,著述卻少。這是多麼可悲的缺憾,又是多麼可歎的往事!但這也不必苛求,自有其歷史因緣。

  重道輕器,厚理薄技,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個缺憾。為什麼中國近世落後挨打,割地賠款,備受欺凌?原因之一,就是重道輕器,厚理薄技,片面地將「器」蔑之為「雕蟲小技」「奇技淫巧」,不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流傳千年,或遺至今。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人需要:既重道,又重術;既厚理,又厚器;既重知,又重行;既厚士,又厚工。

  回想起來,御窰和陶瓷其實一直徜徉在我的學術考察之中。福建的建窰、德化窰,浙江的龍泉窰、德清窰,河南的鈞窰,山東的博山窰,廣東的潮州窰,廣西的中和窰,遼寧的遼陽窰,等等,還有出土過大量陶器的諸多文化遺址,都曾在不經意間跟我相遇。這種緣分來自哪裏?

  第一,瓷器是中華文化的偉大符號。瓷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項偉大創造,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甚至在英文中,「中國」和「瓷器」共用一個單詞「China」。為什麼「瓷器」「中國」的英文都叫作「China」呢?瓷都景德鎮,「古昌南鎮也」,相傳瓷器銷往海外,一些外國人不知道這種器物該叫什麼,只知道來自昌南,於是將「昌南」諧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國的英文名稱。要想理解大寫的「China」(用作中國國名時,第一個英文字母是大寫C),就不能不懂小寫的china(用作瓷器名稱時,第一個英文字母是小寫c)。總之,以一種優美器物即瓷器作為中國的英文國名,既是瓷器的驕傲,也是中國的自豪。

  第二,御窰是宮廷文化的重要載體。御窰,是帝制時代的產物,依託國家力量,薈萃了瓷器文化的精華。皇宮有御窰,更能成其大;御窰為皇宮,更能顯其貴。所以,要深入理解中華歷史文化,尤其是宮廷文化的精髓,就應當了解御窰文化。

  第三,景德鎮是御窰瓷器的創新基地。宋代,全國的六大名窰、八大窰場等,產品眾多,爭奇鬥勝,許多產品供應皇宮、官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賜青白瓷產地浮梁鎮名為「景德」,開了鄉鎮歷史之先河。此後,景德鎮瓷器逐漸脫穎而出,景德鎮逐漸發展成瓷都。

總之,御窰與瓷器,是對歷史的敬畏,是對文化的凝聚,是對人類的貢獻,是對生命的理解。這些,吸引我去了解、研究、  著作、講述御窰的歷史文化和生動故事。
由是,我萌生了一個念頭:撰著《御窰千年》,以此為載體,挖掘御窰及瓷器的歷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藝、器物、文化、藝術、生活、影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優秀工匠精神,與廣大讀者共享與共思。

  二 御窰之思

  景德鎮,北宋真宗以景德年號賜名。或曰:皇帝賜名的不僅有景德鎮,還有紹興。不錯,紹興也是御賜地名。《宋史.高宗本紀三》記載:紹興元年(1131)正月初一,「帝在越州,帥百官遙拜二帝,不受朝賀。下詔改元(紹興)」。又載:同年十月,「升越州為紹興府」。然而,賜名「紹興」與賜名「景德」有所不同:其一,賜名「景德」是北宋,在先;賜名「紹興」是南宋,在後。其二,景德為鎮,紹興為府。御賜鎮名,更顯重視。北宋真宗賜鎮名景德,景德鎮奉旨董造瓷器。而後,南宋設全國唯一的瓷窰博易務,元代設浮梁磁局,明代設御器廠,清代設御窰廠。普通的窰場,發展成為御窰,窰火旺盛,瓷器精美,供給皇家,千年未絕。全國各地其他的歷史名窰,都為御窰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因本書容量所限,不能一一闡述,留下些許遺憾。

  關於「御窰千年」之名,做「御窰」與「千年」雙重思考。

  先說「御窰」。御窰,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它既可以指皇家御用窰場及管理機構(狹義),又可以指燒造過御用瓷器的窰場(廣義)。就狹義而言,御窰貫穿明、清兩朝;就廣義而言,御窰萌芽於宋、元,成熟於明、清。廣義的御窰,歷史已逾千年。

  再說「千年」。千年,或有異議:明設「御器廠」,清設「御窰廠」,至今七百多年,哪裏有千年?這裏考慮的是廣義的御窰。朝廷之窰,先有官窰,後有御窰,而官窰已綿延千年。另外,景德鎮獲御賜鎮名,奉旨董造,可以作為御窰的一個始源標誌,應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景德鎮御窰的歷史特點是:立足本土,吸納融合,不斷創新,薪火千年。從此,窰火不斷,傳承不斷,被譽為「千年瓷都」,既當之無愧,也當無異議。

  陶瓷的歷史,也是陶瓷工匠的歷史。陶瓷工匠是陶瓷歷史的主體。在陶瓷生產過程中,陶瓷工匠貢獻巨大。他們中的一些人或以身殉職,或以器名世。有詩云:「瓦缶勝金玉,布衣傲王侯。」瓷土燒造的瓷器,在國際拍賣市場,一件價值竟破億元。這兩句詩再次表明:「瓦缶」勝過了「金玉」,「工匠」傲視着「王侯」!

  然而,中國自秦始皇以降的皇朝時期,有關陶瓷藝術,存在一種現象:士人的藝術與工匠的藝術,二者分裂,不相契合。但是,從宋朝以降,特別是元朝以來,士人的藝術與工匠的藝術,逐漸開始結合。如元朝宮廷畫師繪出的官樣,交到景德鎮官窰燒造。明朝,尤其是清朝,很多宮廷書家、畫家,甚至皇帝,都參與其事。「郎窰」「年窰」「唐窰」就是生動的史證。於是,文人的藝術與工匠的藝術,既相貼合,又相融合,並蒂開出瓷器藝術的燦爛新花。

  「御窰千年」,本是明清史學研究的應有之義,更是明清宮廷史研究的應有之義。在中國,研究宮廷歷史,不知御窰,是個缺憾;於歷史,學點瓷器知識,學術視野會更加拓展。歷史與瓷器,要互相觀照。從歷史看御窰,由宏觀到微觀;從御窰看歷史,由微觀到宏觀。御窰與瓷器,是我研究的短板。我在如飢似渴地學習的同時,力求借用自己的學術積累,從歷史學的角度,運用史學研究的方法,讓歷史研究與御窰瓷器,漭漭滄海與潺潺河溪,宏觀微觀,雙方對話,彼此觀照,從而既使歷史生動,也使器物厚重。從歷史看瓷器,會更高、更遠、更深、更廣;從12瓷器看歷史,會更親、更真、更善、更美。

  歷史學的研究,不像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那樣倚重才華,而是更重積累。長年積累,厚積薄發,這是歷史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所謂史學家成功於史才、史學、史識三要素,似可以說,沒有多年積累,沒有高見卓識,就難以在史學上取得大成績。歷史學者的學術視野,不僅是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而更是一個體,一個多維度的體,一條變化着的流。因此,歷史學研究,既關注局部,又關注整體;既關注過去,又關注發展。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歷史冊籍、典章制度、歷史演變,沒有長年積累,沒有透徹見識,就難以總體把握所研究對象的真實性、整體性、演變性、規律性。所以,我在寫作《御窰千年》的過程中,既力求從細節上去了解、去把握,更著力於從總體上去認識、去闡述。

  在撰著《御窰千年》的過程中,我不僅做了文化梳理,也做了學術考證。譬如,《清史稿.唐英傳》記載:「順治中,巡撫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稱『郎窰』。」這就是說,「郎窰」的「郎」,指的是郎廷佐。經過考證,此「郎」不是郎廷佐,而是郎廷極。又譬如,《清史稿.郎廷佐傳》《清史列傳.郎廷佐傳》《清國史.郎廷佐傳》《欽定八旗通志初集.郎廷佐傳》等,均將郎廷佐任江西巡撫排在順治十一年(1654),但據清宮檔案,此事係在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依據清宮檔案和《清世祖實錄》等文獻,我做出考證,糾正疏誤。另譬如,《清史稿.唐英傳》說唐英是「漢軍旗人」。對於這個學術定論,我提出新見。再譬如,對元青花瓷的發現與研究,我查閱了英國人羅伯特.洛克哈特.霍布森(Robert Lockhart Hobson,1872—1941)、美國人約翰.亞歷山大.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1906—1982)發表的相關論文,又旁及後來學者相續之研究,對元青花的學術史進行了考證。由是我再次體會到,學重考據,亦貴探源。有鑒於此,我在《御窰千年》中,力求體現學術原創性精神,盡力探索千年御窰之靈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489121
  • 規格:平裝 / 305頁 / 26 x 18.1 x 1.5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