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傳記
西方人寫自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但早期的自傳多側重於內心世界的描寫,對於事件的記述較少。如基督教教父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羅馬皇帝安東尼的《沉思錄》,這些與其說是自傳作品,不如說是哲學作品,而且內容枯燥無味,沒有耐心的一般讀者很難將其讀完。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自傳作品不但在數量上大大增加,在形式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但有內心世界的描寫,更有對外部世界複雜事件的記述,可讀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後出現了英國海軍軍官佩皮斯的《日記》、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懺悔錄》、美國政治家佛蘭克林的《自傳》等著名的作品。但論精彩程度和在文化史上的價值,沒有一部能夠趕得上切里尼的自傳。
切里尼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著名的雕塑家和金匠,也是世紀歐洲風格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設計複雜,主題多變,追求高超繁細的技巧,風格典雅華麗,其代表作是為科西莫大公制作的珀爾修斯像(現存佛羅倫斯)和為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製作的鹽盒(現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被譽為「雕塑界的蒙娜麗莎」,2003年被盜,博物館開出5300萬英鎊的天價懸賞捉拿盜賊,2006年終於找回)。毫無疑問,切里尼雖然比不上米開朗基羅等第一流的藝術家,憑他的作品也會青史留名。但真正使他名滿天下的倒不是他的藝術品,而是他那著名的自傳。換言之,在西方文化史上,他的自傳的價值超過了他的藝術品的價值,這種現象在名人之中是很少見的。
切里尼的自傳是他在 58 歲功成名就之後開始寫,歷時 4 年後擱筆,後來又進行了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補充。自傳的大部分是由切里尼一邊幹活一邊口授,一個 14 歲的抄寫員記錄,只有最後一小部分是由切里尼親筆撰寫。自傳寫好以後沉寂了一百多年,直到1728年才在那不勒斯出版問世。1771年,英國人紐根特將其譯成英語,並將其獻給了剛成立不久的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人和首任院長雷諾茲。1796年,著名詩人歌德將其譯成德語,1822年法譯本問世。這時正值歐洲文學藝術的浪漫主義時期,切里尼的自傳以其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和鮮活的語言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揚,對當時的浪漫派文學藝術家產生了影響,如英國小說家司各特、法國小說家大仲馬、音樂家柏遼茲等人,都從切里尼的自傳中獲益匪淺。歌德在他的德譯本出版之際這樣寫道:「我從這個人的憂慮之中看到的整個世紀,要比最清晰的歷史記載還要真實。」從歌德說這句話至今已有兩百年了。兩百年來,《切里尼自傳》暢銷不衰,新的譯本不斷出現,僅英譯本就有多種。公認的標準英譯本是由英國著名的文藝復興研究專家和傳記作家西蒙茲譯成,自1888年問世以來多次重印,深受好評。多年來,《切里尼自傳》一直被譽為西方最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品。三十年前去世的美國著名學者杜蘭特,在他十卷本的皇皇巨著《人類文明史》(最後一卷獲普利茲獎)中,專門辟出一章介紹切里尼及其自傳。二十世紀初,在美國出版的五十卷本《哈佛經典叢書》中,《切里尼自傳》是其中的第 31 卷。另外,它還被很多的傳記叢書所收錄。
《切里尼自傳》廣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作者以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切里尼寫自傳的動機與別人有所不同。奧古斯丁、盧梭、佛蘭克林寫自傳主要是為了懺悔自己的過錯,並通過懺悔來警示世人,因而是屬於說教性的。佩皮斯寫日記純粹是為了自娛,根本就沒有打算讓別人看(原作是用他自己發明的速記符號寫成)。而切里尼寫自傳是為了向世人顯示其藝術成就,表白自己的人品,傾訴自己的苦難經歷,以便在他死後讓人們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做了什麼樣的事。由於這一原因,我們在他的自傳中看不到什麼新思想,也聽不到多少說教,他偶爾談到的一些體會和教訓也沒有什麼新意。但讀者會對切里尼這個人感興趣,對他的經歷感興趣,因為切里尼這個人太有個性了,其經歷也太離奇了,故事也講得太精彩了。
切里尼於1500年出生於佛羅倫斯,一生在義大利和法蘭西各地闖蕩江湖幾十年,既結交了無數的朋友,又得罪了無數的仇人,其中既有顯赫的王公貴族,也有地痞無賴。他性情暴烈,好勇鬥狠,疾惡如仇,動輒發火,對人非打即罵,殺死的人足有幾十個(包括在保衛聖天使城堡的戰鬥中擊斃的人數)。他還致傷致殘多人,多次被人追殺,多次遭人暗算,多次被捕入獄,多次險些喪命。他生活放蕩,是個少有的雙性戀者,不知玩弄了多少女人,也不知玩弄了多少男人,私生子的數目恐怕連他本人也說不清楚。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在他接觸到的人中,除了他的家人和他欽佩的米開朗基羅之外,全都被他罵得一無是處,不是「蠢驢」便是「無賴」。他心靈手巧,多才多藝,喜愛藝術,雖歷盡坎坷,對藝術的追求卻始終未變。為了追求藝術,他不惜和父親鬧翻,和自己的師父鬧翻,和自己的保護人鬧翻,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為了給弟弟報仇他不惜殺人,為了照料妹妹和外甥女,他不惜拋棄在法蘭西的榮華富貴而返回佛羅倫斯,他還多次照料那些向他求助的人。他鐵嘴鋼牙,能言善辯,說起話來頭頭是道,教皇和君主都喜歡和他談話。他講故事繪聲繪色,以鮮活的佛羅倫斯方言把自己豐富多彩的經歷描繪得活靈活現。這樣一個人,將自己不同尋常的經歷毫不隱諱地和盤托出,怎能不讓人對他感興趣呢?
《切里尼自傳》除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之外,它的價值還在於它折射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生活。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產生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但切里尼是其中唯一留下自傳的人,因而顯得更加珍貴。他的描述涉及眾多的歷史人物和當時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全景,其中關於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成為每一個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歷史的人都要參考的重要資料。
概括起來,《切里尼自傳》反映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以下幾個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是多才多藝的人。切里尼早年跟隨父親學習音樂,長笛吹得很漂亮,後來又學習繪畫、金銀飾品製作、珠寶鑲嵌著色、衝壓硬幣像章、上瓷釉、石雕、銅像澆鑄等技術,各種手工藝活無所不精。尤其是金銀飾品製作和雕塑更是出眾,被公認為當時義大利最優秀的金匠和米開朗基羅之後佛羅倫斯最傑出的雕塑家。另外,他還是一個優秀的劍客,一個能百步穿楊的神槍手,一個善寫十四行詩的詩人,一個故事大王。他在自傳中信心十足地說:「一種自得其樂的天性和才華橫溢的資質,使我能夠隨心所欲地完成我樂於接受的任何作業」,他要「竭盡全力地爭取在所有的門類中應付自如」。文藝復興造就了許許多多像切里尼這樣多才多藝的人,當時的很多傳記除了在書中提到傳主的主要成就之外,還談到他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從但丁、薄伽丘,到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無不如此。
當時義大利最有才能的人逐步拋棄了狹隘的鄉土觀念,喜愛到外面去闖蕩。恰如但丁所說:「我的國家是全世界」,「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麼?」切里尼從青年時代起便經常漂泊在外,先後到過比薩、羅馬、錫耶納、曼圖亞、那不勒斯、威尼斯、巴黎。在巴黎期間,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特許他加入法國國籍。他在自傳中說:「我知道無論我走到何處都不會缺衣少食。」研究文藝復興文化的權威學者布克哈特認為,這一世界主義「就是個人主義的較高階段」。吉貝爾蒂說:「只有那個學識淵博的人才能四海為家;他雖然被剝奪了財產,沒有朋友,但他是每一個國家的公民,並且能夠無所畏懼地蔑視命運的變化。」這些學者和藝術家的自由流動促進了學術交流和人文主義精神的傳播,打破了中世紀的封建枷鎖對人的束縛。
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幾乎人人都愛吹牛,切里尼也是一個吹牛大王。他在自傳中把自己的每一項成就都極力誇大,誇一個人好簡直完美無缺,說一個人壞便一無是處,他周圍的朋友對他的讚譽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如著名學者和詩人瓦爾基聽說切里尼病死了,便寫了一首十四行詩悼念他,其中有這麼幾句:「君生為藝術家蓋世無雙/到如今撒手去直升天堂/就是在先賢中亦無其匹/塵世間再無人與君頡頏。」把切里尼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人愛吹牛大概和義大利人的性格有關,其他國家的人文主義者似乎沒有這種習慣。但切里尼的誇張並不破壞讀者對他的印象。他所說的事情給人的感覺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他渲染得有些過分而已。讀者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有人性的弱點但也不乏可愛之處的人,一個張揚個性、敢說敢為、徹底擺脫了中世紀禁俗主義束縛的人。恰如布克哈特對切里尼的評價那樣:「無論我們喜歡他或不喜歡他,他依然如故地作為一個近代精神的重要典型而活下去。」
義大利人不僅愛吹牛,而且還善諷刺。但丁詩歌中的嘲笑語言有目共睹。佛羅倫斯人個個都像切里尼一樣說話尖酸刻薄。一些人捕風捉影式的誹謗中傷使切里尼吃盡了苦頭,當然,切里尼本人的伶牙俐齒也沒少挖苦貶損別人。當時義大利流行一種以諷刺為主的三行連環押韻詩,切里尼在獄中便寫這種詩來諷刺獄中的生活和他的仇人。他還常將諷刺與他善於描寫的特長結合起來,往往三言兩語便能將一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他這樣描寫一個幫他建房的人:「這個乾癟的矬子手伸出來如同蜘蛛,說起話來像蚊子叫,辦起事來似蝸行牛步一般。他總算在一個倒楣的時刻給我送來了石頭、沙子和石灰,如果精打細算的話,大概夠用來建一個鴿子窩。」像這樣的語言在他的自傳中俯拾即是。
人文主義者對名譽的追求也是非常強烈的。但丁說,人應該追求知識和不朽。佩脫拉克承認,他寧願名傳後世也不願聲聞當時。實際上當時傳記文學的發展和這一對名譽的追求是分不開的,切里尼寫自傳的動機也是如此。他在自傳中開宗明義:「世間各色人物,如果他們真誠,只要做出過業績,或類似於業績的東西,都應該親筆為自己立傳。」為了追求名譽,他不斷學習、創新,既要超越古人,也要超越自己。為了追求名譽,他克服重重困難,一定要製成珀爾修斯像,以便證明自己不但是個優秀的金匠,而且也是個優秀的雕塑家。他在自傳中說:「我的珀爾修斯像一旦完成,所有的這些痛苦都將轉化為齊天的洪福。」他不停地接活兒,接過來馬上就開始做,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樣做「既為名,也為利」。
切里尼的自傳生動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處境和地位。從切里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歐洲的藝術家已不再依附於教會,藝術保護人制度已經形成,藝術家接受宮廷貴族特權階層的委託已成普遍現象。切里尼先是跟著幾個師父當徒弟,學成之後先後為一些樞機主教、貴族、教皇,以及法國國王和佛羅倫斯大公效力。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享有很高的聲譽,收入也相當可觀,但社會地位並不高。用他的話說,像他那樣的人「可以和教皇、皇帝和偉大的國王在一起侃侃而談」,但那是僕人和主子之間的交談,雙方的地位絕對不是平等的。當時的藝人依附於有權勢的保護人,主要是為了得到穩定的收入和承擔大型工程。切里尼在法國為弗朗索瓦一世效力時,曾與畫家「博洛尼亞」爭奪戰神瑪爾斯像的製作權;在佛羅倫斯時,又與班迪內羅爭奪尼普頓像的製作權,因為只有君主才有財力製作這麼大的像,藝術家只有成為他的保護對象,才有機會施展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能。像切里尼這樣一個恃才傲物的人,居然在他的保護人面前畢恭畢敬,竭力討好,正說明他當時社會地位的低下。但我們還可以看出,保護人對他的藝術家僕人也要儘量籠絡,給他們各種小恩小惠,以便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效力而不至於改換門庭。所以,藝術保護人之間對於有名望的藝術家也進行爭奪,互相挖牆腳。切里尼走到哪裡,都有達官顯貴竭力挽留他,勸他為自己效力。他之所以離開羅馬到法蘭西,實際上是弗朗索瓦國王把他從教皇那裡挖走的。當然,不少保護人雇傭藝術家是因為喜愛藝術,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些是在附庸風雅,對藝術並無什麼鑒賞能力,他們雇藝術家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和地位,用藝術來裝潢門面,同時也是為了交際的需要。教皇保羅三世在迎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時,不但把切里尼製作的禮物送給了他,而且還把切里尼本人也送給了他。這個例子不但說明了藝術家的地位,也說明了藝術家的作用。
《切里尼自傳》生動地反映了當時道德觀念的墮落和社會治安狀況的混亂。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歷史上從中世紀到現代的一個過渡時期,當時中世紀的舊觀念已被打破,新觀念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造成了社會的腐敗墮落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另外,義大利人特殊的復仇性格和族間仇殺傳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在文藝復興初期,這種狀況便已出現。如羅馬每天夜裡都有人被謀殺,其中包括主教和高級教士。教皇英諾森八世的侄子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被人刺殺的。那個時代給人的感覺是人命很不值錢,殺人如同兒戲。切里尼提到,有人對拉斐爾的畫說了一些難聽話,拉斐爾的學生便打算將他殺掉。著名傳記作家瓦薩里夜裡撓癢時,不小心從睡在旁邊的一個工匠腿上劃拉下來一塊皮,這個工匠便存心將他殺掉。如果不是有人勸阻,切里尼殺死的人恐怕更多。教皇聽說切里尼殺人之後甚至說,像切里尼這樣的人是應該超越法律之上的。可見當時的法律是個什麼概念。
切里尼由於長年為教皇效力,對教廷神職人員的腐敗十分瞭解。當時歐洲的宗教改革剛剛開始,廣大教徒反對教會腐敗的呼聲很高,按說教會應有所收斂,但從切里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會依然是我行我素。教會的肥缺照樣隨便送人,教皇擁有私生子,很多僧侶染上梅毒(值得注意的是,梅毒是十五世紀末才在歐洲出現的)。修道士淪為最不受歡迎的階層,當修道士成為屢教不改的遊手好閒者和沒出息的人的當然歸宿。
文藝復興時期,城市裡的性關係混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大多數人還都是以土地為生,因而早婚早育盛行,性關係較為穩定。而在城市裡,早婚則對為事業而奮鬥的人不利,結果造成老夫少妻現象增加,而這樣一種婚姻模式則是性關係混亂的一個重要根源。切里尼本人的經歷很能說明這一問題。他年輕時跟著幾個師父學手藝,雖收入豐厚卻一直單身,這就為他過放蕩的生活創造了條件。他直到 60 多歲才結婚,56 歲時還因搞同性戀而入獄。從他的自傳中可以看出,他特別喜愛招收年輕漂亮的小夥子做徒弟,這些小夥子到頭來大都成為他的同性戀夥伴。他還喜歡在作品中表現神話傳說中的同性戀題材,如宙斯和該尼墨得斯、阿波羅與雅辛托斯等。當時像切里尼這樣搞同性戀的決不是個別現象,在法國,性關係更是混亂。切里尼在法蘭西期間曾指責他的女友與別的男人有染,他的女僕聽到後對他「嗤之以鼻,回答說,那種事何足掛齒——那不過是法蘭西的風俗,她敢肯定,在法蘭西,沒有哪個丈夫是不戴綠帽子的」。
除此之外,切里尼在自傳中不經意地提到的一些事情,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司法程式、經濟收入狀況、義大利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宗教習俗、醫療水準、社交聚會、教皇的影響力、巫術、政治鬥爭、郵政通信、鑄造工藝、喪葬禮俗、實物交易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切里尼自傳》就是關於十六世紀義大利的一部百科全書。
切里尼的原著是用佛羅倫斯方言寫成,中譯本依據西蒙茲(John Addington Symonds)的標準英譯本譯出。為了再現原作的風格,中譯本主要用的是口語體,有些地方用了較為通俗的北方方言。譯者歷經一寒一暑,在翻譯過程中一會兒被逗得捧腹大笑,一會兒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一經歷在翻譯界恐怕也是不多見的,由此可見《切里尼自傳》的感染力。至於拙譯是否再現了原作的風采,就讓專家和讀者去評判吧。
王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