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團體輔導與心理治療(增訂版)

團體輔導與心理治療(增訂版)

  • 定價:760
  • 優惠價:968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4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繼《輔導與心理治療》後又一深入探討輔導心理學的專著,理論與實習並重,同時重視分享輔導經驗,是帶領各種心理輔導團體的專業人員必備參考。

  本書從介紹領導團體的關鍵――輔導員本身的素質開始討論,並詳細分析組織輔導團體前的籌劃工作、團體輔導的目標建立、如何引發團體動力、團體過程實務、十多種難處理組員應對良方、團體習作範例,以及輔導員專業操守等。

  作者的輔導理論建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同感理解及個人的發展為主調。新版本增加三個附錄,介紹人本主義創始人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的輔導理念,以及作者多年來在中國內地實踐團體輔導培訓的經驗。

本書特色

  1. 華人社會少有的團體心理輔導指南,在書中以大量個案,傳遞個人的團體輔導經驗。

  2. 可配合林孟平另一暢銷著作《輔導與心理治療》一同銷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孟平


  輔導心理學家、T&T人本全人成長及治療所創建人。早年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後赴美國深造,獲伊利諾大學輔導心理學博士學位。回港後,歷任香港青年協會輔導心理學家、突破輔導中心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研究部主任、教育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在香港中文大學,始創和負責多個碩士和博士課程,培育高素質的學術和專業人員。同時也是美國和中國大陸共九所大學的名譽或客座教授。

  1995年至2002年在中國大陸擔任義工,曾於五十多所重點高校講學。1998年協助北京師範大學創辦中國大陸第一個心理輔導碩士課程,1998年協助中國教育部創設及開辦中國內地第一個心理輔導博士課程,為國家培育心理輔導的專業人才。此外,亦常應邀往台灣、美、加,和亞洲不同國家地區講學、培訓與推動研究與學術活動,促進學者專家的國際交流和學習。

  歷任《輔導公報》和《亞洲輔導學報》主編,並撰寫有關青少年自我輔導的一系列著作,著有超過一百篇心理輔導和教師教育研究報告及專業論文。著有《輔導與心理治療》(香港商務)及《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香港商務)是過去20年來公認最本土化和原創性的中文心理輔導著作。

  除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亦曾應邀在三間神學院創設研究院課程,主要教授教牧輔導。四次當選香港輔導專業協會主席,亦是該協會第一位獲頒授院士榮銜的學者。曾獲「美國輔導人員協會」頒授「國際合作領袖」獎,及獲美國「亞聯董」頒授「亞洲傑出學人」榮銜,是自該獎項創立40年來香港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目錄

再版序   iii
初版序   ix
 
第一章 團體果效的關鍵──組長本身的修養   1
第一節 成功輔導員的特徵   1
第二節 從個人輔導到帶領輔導團體   4
第三節 成功組長的十一項特徵   7
第四節 初學者的憂慮   12
 
第二章 團體前的籌劃工作   18
第一節 團體的大小   18
第二節 聚會次數、時限和頻密度   21
第三節 聚會場所   25
第四節 開放和關閉式團體   27
第五節 團體的組合與組員的甄選   28
第六節 同質性與異質性團體   35
第七節 如何協助組員投入團體   37
第八節 初學者組前的準備工作   41
 
第三章 團體輔導的目標   49
第一節 團體輔導的終極目標   49
第二節 不同種類的團體目標   55
第三節 組員的個人目標   58
第四節 特別性質團體的目標   60
第五節 不同學派團體輔導的目標   62
第六節 是否每次聚會都需要一個目標?   68
第七節 個人成長──一個具體的團體目標   71
 
第四章 團體動力──具治療與促進成長功能的因素   91
第一節 輔導的基要條件   92
第二節 團體中產生的獨特治療功能   105
 
第五章 團體過程──不同的階段   126
第一節 團體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   126
第二節 團體的第一次聚會   138
第三節 第一次聚會的目標   144
第四節 創始階段組長可以運用的有效語句   145
第五節 團體的常模   148
第六節 過渡階段適用的有效語句   154
第七節 委身階段的內聚力   159
第八節 在委身階段刺激和催化組員的互動   161
第九節 終結階段要留意的重點   163
第十節 組長在團體過程中的態度和工作   165
第十一節 幾個容易被忽略的要項   169
 
第六章 難以處理的組員   170
第一節 導師和顧問   171
第二節 悲慟者   175
第三節 滿懷敵意者   179
第四節 壟斷者   182
第五節 沉默者   187
第六節 自衛者   193
第七節 代罪者   196
第八節 自義者   198
第九節 倚賴者   201
第十節 操縱者   204
第十一節 拯救者   206
第十二節 看門者   209
第十三節 講故事者   210
第十四節 抗拒者   212
總結   216
 
第七章 團體中的習作   217
第一節 使用習作的利弊   217
第二節 促進自我探索和增強自覺的習作   221
第三節 不同功能的習作   258
 
第八章 團體輔導的專業道德問題   265
第一節 組長的專業責任和道德   265
第二節 保密的例外情況   268
第三節 職守與法律保障   270
第四節 關注並避免團體過程中的心理危機   272
 
附錄一 寫於羅哲斯三十年冥壽之時   278
附錄二 中國內地心理輔導教學之行(1995-2001 年)   286
附錄三 輔導學員的回饋   294
參考書目   311
 

再版序

  自《團體輔導與心理治療》(前稱《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在1993年出版至今,匆匆已超過20年。期間除了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任教之外,很開心有機會利用停薪留職的方式,從1995年開始,多次到中國內地進行長期的培訓。到了1997年,並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我有機會在武漢華中師大為中國內地的重點高校舉辦為期16天的中國高校心理輔導與治療的培訓班。而這重要的啟航,令我認識了百多所高校在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領導和骨幹人物。由於能有直接的溝通,大會完結後我被多間高校邀請到他們學校主持培訓。結果我首選了甘肅的蘭州大學作開始,嘗試在中國不同省市作重點式開辦課程。到了1998年,在相當順利的情況下,我獲北京師範大學邀請,在當年9月,開辦了一個心理輔導與治療的碩士課程。其後,基於需求逼切,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教育部決定將課程進一步提升至博士班水平,於1999年開辦了全國第一個博士課程。惟基於師資上嚴重不足,我考慮到自己是唯一的全職教授,故此決定只為學員提供博士水平學科的學習,至於進行博士學位研究,期望獲得頒授學位,則只能留待個別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自覓院校和博士導師了。

  基於我長年累月輔導與治療服務的經驗,加上我多年的培訓經驗,在初版的序言中我曾談到長久以來,許多人屢屢建議我將累積的團體輔導與治療經驗寫成文字與大家分享。不過,香港的生活節奏實在太過急迫,加上我又是持續地中、港兩邊走,結果始終未能成事,實在抱歉。

  如今,趁着本書再版,加上2017年是我的隔代師祖羅哲斯(Carl Rogers)30年冥壽,我在寫此序言之外,決定將在北京主辦的博士和碩士課程的重要經驗,透過文字和大家分享。我將兩班學員在學習心理輔導與治療的經驗和親身經歷人本教育的看法與感受,作出分享。此外,我也嘗試從學術與專業角度,剖析人本主義心理輔導與治療在中國人中實踐的果效和功能。同時,亦簡單匯報人本輔導與人本教育最近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除了上述的重點外,我也留意到不少從事輔導的同工,在帶領團體和小組時,由於未能清楚掌握工作與服務的目標,結果限制了服務的成效。與此同時,回應文首所指出全人類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素質都處於極大的危機,我期望我們珍惜的專業心理輔導,能夠具體回應問題和需要。而心理學和有關治療理論和基礎的負面取向,似乎有增無減,已觸動了有心人致力要扭轉其方向。在一羣有心人多年抗衡和努力下,正向心理學以革命性的姿態應運而生。故此,我在此建議,在心理輔導的個人與團體工作上,可以「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外,還可以增加「正向心理學」,可以跟羅氏的學說和主張互相配合,更全面和具體有效地回應當代人的問題與需求。

  何謂正向心理學

  然而,不少人仍然會問,正向心理學到底是甚麼?

  1998年,馬丁.基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以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身份發言時,呼籲心理學界嘗試面對傳統心理學過度偏重人的負面取向,和過度聚焦負面心理和人性與行為的幽暗面與相關病患、偏差、變態和犯罪行為的原因和清除的問題。他提出心理學界應致力推動研究與工作焦點的轉向——從以往着重研究和清除人類的負面行為,轉而增加研究與促進人類的正向行為。

  事實上,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有失平衡,過度聚焦負面心理的情況,已經相當接近臨界點。在研究主題和重點近99% 傾斜於負面心理與人性黑暗與惡毒的同時,心理學界已經湧現一個說法:若要在心理學界闖出名堂,最有效的捷徑就是發表一些揭發人性幽暗與突顯醜惡兇邪心態與行為的研究。如何遏止這種醜惡心態與行為不會走向極端,相信正向心理學的興起,可促進心理學的平衡和健康發展。卡爾(Carr, 2013)曾經指出,傳統上臨床心理學多聚焦在心理缺陷和弱點,較少關注人的復原力、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重建。他欣賞基利格曼等人為正向心理學奠下基礎,着重人類優勢與快樂的科學研究,亦嘗試促進美好人生和幸福的相關因素。

  長久以來,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導了整個心理學的發展,故此,正向心理學的出現,自然會引發來自心理學界與專業各方面的看法與質疑。同時,除了佛洛伊德的影響之外,還有來自科學立場的觀點,質疑正向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合法性與欠缺嚴謹。他們認為,正向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不外乎大眾心理學的遺緒,充其量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無稽之談,完全缺乏嚴謹科學方法與實證研究支持。面對這種惡意的踐踏與攻擊,鮑嘉拿與卡德士(Baumgardner & Crothers, 2014)很欣賞一位學生的回應:「正向心理學就是有科學作基礎的大眾心理學。」兩位學者認為這位學生的說法相當恰當,因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課題,確實與大眾心理學長久以來主要關切的議題,有頗多雷同之處。

  正向心理學的目標

  事實上,正向心理學者很重視羅哲斯和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本心理學家對人的看法的積極和正向。目前正向心理學已累積了相當的研究和理論。多年努力的成果也得到了心理學界的尊重,已經是一個被確立基礎的心理學領域。相信在往後的發展上,學者專家可以繼續以人本主義心理學那超過半世紀的發展和成就,同心同德地努力為人的美善、幸福、快樂和美好人生,攜手邁進。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羅哲斯與馬斯洛等人的領航下,為心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由於他們相信人性的正向,與生俱來的取向是自我實現,換言之,雖然自我實現對某些人來說,哲學性很重,但當我們將兩者詳細查察,其根本與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異曲同工,兩者都是嘗試促進人類開創健康、快樂而幸福的美好人生。亦因此,基於當前香港小組和團體心理輔導的不足與困難,我認為可以嘗試將正向心理學整合於小組和團體工作,以回應我們面對的限制和困難。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在本書第二章,我曾挑戰心理輔導的學者專家,無論在實踐和學術論著,研究中似乎都忽略了為心理輔導鑒定的目標,這實在令人遺憾。在此再次感謝我的老師柏德遜(C. H. Patterson),在面對學者專家長期爭議而無法達到共識的混亂中,具體提出將目標分為三個層次。柏氏是羅哲斯的忠實信徒,很自然就建議以「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其下的第二層名為「中間目標」;最下的第三層則稱為「直接目標」。

  無論在我的教學,或為專業心理輔導同工或社工所提供的督導中,我發覺組長在小組或團體的促進和發展方面,往往會因缺乏主題和重點而感到困惑和焦慮。事實上,由於不少組長無法超越此限制,結果令小組或團體發展出現嚴重影響。其次,在青少年的組團中,組長通常更難解決主題與重點這個問題。在此,我具體建議同工同道們爭取時間研讀正向心理學,因為我認為,人本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對人性都有正向的信念,兩者相輔相成。

  由於人本心理學的吸引力,我對羅哲斯的著作一直很感興趣。不過,當我在友儕中談到人本教育,並且大力推崇時,不少人的反應相當負面。他們的看法是,人本教育的確很特別,不是不好,但實在很理想化。例如,人本教育把師生間的關係視為影響學習果效的最重要因素。若教師對學生個人和其表現有較多的了解,並有較多的關懷,而且學生感到教師是真誠一致時,學生的學習效能就會較佳,行為亦較正向和具建設性。亦有研究證實,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果是尊重、真誠和同感,都會有效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他們參與較積極、思考水平和創造力等都較高。相反,當老師在上課時未能具備上述種種具促進功能的因素時,學生的學習效能明顯較差。

  除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外,為了可以說服上文提及的「反對派」,我再一次仔細閱讀了羅哲斯1983年增訂版的《自由學習》(Freedom to Learn)。我很高興知道美國人本教育全國協作組(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umanizing Education, NCHE)用了整整17年進行以人為中心教育的研究和培訓工作,當中有42個州和美國以外的7個國家參加,參與的教師有二千多人。研究的對象是二萬多名從幼兒教育到大學的學生。研究結果證實,獲得老師高水平關注、態度真誠和具同感了解的一組學生,與其他老師在以上各種態度和行為中的水平都較低的情況相比,前者的學習效能和行為都較好。(Rogers, 1983. p.199)

  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惡意批評,支持人本心理學的學者與研究人員紛紛作出回應,其中長期研究快樂科學的關鍵人物蘭保曼斯基(Sonja Lyubomirsky),曾挺身而出作出抗衡。首先,她承認近年來在美國社會,「快樂」已經成為流行文化,報紙、娛樂週刊、消閒雜誌等長期充斥着以快樂為主題的文章、卡通、電視片集和紀錄片。可惜當中絕大部分屬於誇張失實,根本缺乏嚴謹可信的研究數據作為支持與參考。不過,在努力與上述活動保持距離的同時,她設法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協助人們明白快樂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ness)對人類的重要。她指出,世界上跨國界與文化的人都承認快樂是他們人生中最珍惜的生活目標;而且,快樂為他們帶來無限量的回報。那回報不局限於自己,也會惠及個人婚姻、家庭、工作場所、社區和社會,甚至是國家。蘭氏的研究亦顯示,快樂的人不但感覺良好,其能量與體力也會得以提升、創意旺盛、與人關係更勝從前;工作效率上升和免疫力增強之外,還會較長壽。簡言之,快樂就是人生目的。蘭氏曾一再強調,快樂學不應被視為一種時尚或潮流。一個人要努力活得快樂,是一個嚴肅、認真而可貴的生活態度和選擇。

  蘭氏語重心長的論點,可窺見她對這嶄新科學態度的認真。而她言之有物,亦可推斷她是以快樂學研究人員的立場來作出論述。不過,事實是甚麼呢?答案是,她是快樂科學的骨幹,是快樂科學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她成長於俄羅斯和美國,18年來長期進行快樂科學的研究。開始時,她是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生的身份從事研究,畢業後受聘於加州河畔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蘭氏全身心的研究,目的是要推動快樂科學的發展,她對正向心理學的冒起和發展十分雀躍。作為一個快樂科學專家,她認為簡單來說,正向心理學就是令人活得快樂,懂得甚麼是有價值的生活。她同時亦促使人們發展積極正向的信念,努力發展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在此,要感謝商務印書館長久以來為我提供的支援;也要具體謝謝張宇程先生和黎彩玉女士提供的寶貴意見和耐性,在此孟平作出衷心致謝。最後。本書尚有很多不足和限制,敬請各位學者和讀者給我具體的意見,以便日後作進一步的修正和增刪。

  在此敬祝
  身心靈整合健康!

林孟平
2017年春
於香港沙田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765728
  • 規格:平裝 / 324頁 / 26 x 18.1 x 1.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增訂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團體果效的關鍵──組長本身的修養

第一節 成功輔導員的特徵


輔導員=治療的關鍵

柏德遜(Patterson, 1985)曾經指出:「治療的關鍵不是治療員做些甚麼,而是他是誰。故此,治療員應該關注的不是要為受導者做些甚麼,而是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輔導的方法和技巧與其使用者及他的性格是無法分割的。同時,使用者亦不能與他個人的理論、信念、價值和態度分開,這些因素是彼此相連結的。」無論是我個人的輔導經驗,或在培訓輔導員的經驗中,都印證了柏氏的說法。在整個輔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一個人的學位、資歷、理論和技巧是否純熟,而是輔導員本身的修養。事實上,學者一再指出,輔導員的技巧固然有助達到輔導的果效,但卻遠遠不及其個人的整體修養和個人的素質重要(Combs et al., 1969; Pietrofesa et al., 1980)。在輔導過程中,技巧不過是一個細小的因素,對輔導過程影響最大的,實在是輔導員的個人(Dreyfus, 1967)。艾鮑(Appell, 1963)老早就肯定了此點,他曾說:「在輔導過程中,輔導員能帶進輔導關係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己。」的確,在輔導過程中,學者一致公認,輔導員本身的修養和成長,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Perrone & Sanborn, 1966; Mahler, 1969; Lieberman, Yalom & Miles, 1973; Gazda, 1978; Berg & Landreth, 1980; Yalom, 1985; Corey & Corey, 1987)。

在傑克遜與湯生(Jackson & Thompson, 1971)的研究中,他們亦發現成功的輔導員確有其獨特之處。例如,最成功的輔導員對自己和當事人,以及對輔導工作都較其他人抱持較積極的態度。同時,他們亦指出輔導員的工作果效,與他如何看普通人,及如何看當事人有關,其中包括:輔導員對他人是否有正面的看法?是否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個人價值?又是否視眾人都各有本身的能力?等等。他們深信這一切都會影響輔導的成效和結果。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英國當代管理大師韓第,永恆不滅的思想篇章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語言學習法展
  • 年末家事生活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