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自《團體輔導與心理治療》(前稱《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在1993年出版至今,匆匆已超過20年。期間除了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任教之外,很開心有機會利用停薪留職的方式,從1995年開始,多次到中國內地進行長期的培訓。到了1997年,並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我有機會在武漢華中師大為中國內地的重點高校舉辦為期16天的中國高校心理輔導與治療的培訓班。而這重要的啟航,令我認識了百多所高校在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領導和骨幹人物。由於能有直接的溝通,大會完結後我被多間高校邀請到他們學校主持培訓。結果我首選了甘肅的蘭州大學作開始,嘗試在中國不同省市作重點式開辦課程。到了1998年,在相當順利的情況下,我獲北京師範大學邀請,在當年9月,開辦了一個心理輔導與治療的碩士課程。其後,基於需求逼切,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教育部決定將課程進一步提升至博士班水平,於1999年開辦了全國第一個博士課程。惟基於師資上嚴重不足,我考慮到自己是唯一的全職教授,故此決定只為學員提供博士水平學科的學習,至於進行博士學位研究,期望獲得頒授學位,則只能留待個別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自覓院校和博士導師了。
基於我長年累月輔導與治療服務的經驗,加上我多年的培訓經驗,在初版的序言中我曾談到長久以來,許多人屢屢建議我將累積的團體輔導與治療經驗寫成文字與大家分享。不過,香港的生活節奏實在太過急迫,加上我又是持續地中、港兩邊走,結果始終未能成事,實在抱歉。
如今,趁着本書再版,加上2017年是我的隔代師祖羅哲斯(Carl Rogers)30年冥壽,我在寫此序言之外,決定將在北京主辦的博士和碩士課程的重要經驗,透過文字和大家分享。我將兩班學員在學習心理輔導與治療的經驗和親身經歷人本教育的看法與感受,作出分享。此外,我也嘗試從學術與專業角度,剖析人本主義心理輔導與治療在中國人中實踐的果效和功能。同時,亦簡單匯報人本輔導與人本教育最近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除了上述的重點外,我也留意到不少從事輔導的同工,在帶領團體和小組時,由於未能清楚掌握工作與服務的目標,結果限制了服務的成效。與此同時,回應文首所指出全人類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素質都處於極大的危機,我期望我們珍惜的專業心理輔導,能夠具體回應問題和需要。而心理學和有關治療理論和基礎的負面取向,似乎有增無減,已觸動了有心人致力要扭轉其方向。在一羣有心人多年抗衡和努力下,正向心理學以革命性的姿態應運而生。故此,我在此建議,在心理輔導的個人與團體工作上,可以「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外,還可以增加「正向心理學」,可以跟羅氏的學說和主張互相配合,更全面和具體有效地回應當代人的問題與需求。
何謂正向心理學
然而,不少人仍然會問,正向心理學到底是甚麼?
1998年,馬丁.基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以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身份發言時,呼籲心理學界嘗試面對傳統心理學過度偏重人的負面取向,和過度聚焦負面心理和人性與行為的幽暗面與相關病患、偏差、變態和犯罪行為的原因和清除的問題。他提出心理學界應致力推動研究與工作焦點的轉向——從以往着重研究和清除人類的負面行為,轉而增加研究與促進人類的正向行為。
事實上,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有失平衡,過度聚焦負面心理的情況,已經相當接近臨界點。在研究主題和重點近99% 傾斜於負面心理與人性黑暗與惡毒的同時,心理學界已經湧現一個說法:若要在心理學界闖出名堂,最有效的捷徑就是發表一些揭發人性幽暗與突顯醜惡兇邪心態與行為的研究。如何遏止這種醜惡心態與行為不會走向極端,相信正向心理學的興起,可促進心理學的平衡和健康發展。卡爾(Carr, 2013)曾經指出,傳統上臨床心理學多聚焦在心理缺陷和弱點,較少關注人的復原力、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重建。他欣賞基利格曼等人為正向心理學奠下基礎,着重人類優勢與快樂的科學研究,亦嘗試促進美好人生和幸福的相關因素。
長久以來,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導了整個心理學的發展,故此,正向心理學的出現,自然會引發來自心理學界與專業各方面的看法與質疑。同時,除了佛洛伊德的影響之外,還有來自科學立場的觀點,質疑正向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合法性與欠缺嚴謹。他們認為,正向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不外乎大眾心理學的遺緒,充其量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無稽之談,完全缺乏嚴謹科學方法與實證研究支持。面對這種惡意的踐踏與攻擊,鮑嘉拿與卡德士(Baumgardner & Crothers, 2014)很欣賞一位學生的回應:「正向心理學就是有科學作基礎的大眾心理學。」兩位學者認為這位學生的說法相當恰當,因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課題,確實與大眾心理學長久以來主要關切的議題,有頗多雷同之處。
正向心理學的目標
事實上,正向心理學者很重視羅哲斯和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本心理學家對人的看法的積極和正向。目前正向心理學已累積了相當的研究和理論。多年努力的成果也得到了心理學界的尊重,已經是一個被確立基礎的心理學領域。相信在往後的發展上,學者專家可以繼續以人本主義心理學那超過半世紀的發展和成就,同心同德地努力為人的美善、幸福、快樂和美好人生,攜手邁進。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羅哲斯與馬斯洛等人的領航下,為心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由於他們相信人性的正向,與生俱來的取向是自我實現,換言之,雖然自我實現對某些人來說,哲學性很重,但當我們將兩者詳細查察,其根本與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異曲同工,兩者都是嘗試促進人類開創健康、快樂而幸福的美好人生。亦因此,基於當前香港小組和團體心理輔導的不足與困難,我認為可以嘗試將正向心理學整合於小組和團體工作,以回應我們面對的限制和困難。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在本書第二章,我曾挑戰心理輔導的學者專家,無論在實踐和學術論著,研究中似乎都忽略了為心理輔導鑒定的目標,這實在令人遺憾。在此再次感謝我的老師柏德遜(C. H. Patterson),在面對學者專家長期爭議而無法達到共識的混亂中,具體提出將目標分為三個層次。柏氏是羅哲斯的忠實信徒,很自然就建議以「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其下的第二層名為「中間目標」;最下的第三層則稱為「直接目標」。
無論在我的教學,或為專業心理輔導同工或社工所提供的督導中,我發覺組長在小組或團體的促進和發展方面,往往會因缺乏主題和重點而感到困惑和焦慮。事實上,由於不少組長無法超越此限制,結果令小組或團體發展出現嚴重影響。其次,在青少年的組團中,組長通常更難解決主題與重點這個問題。在此,我具體建議同工同道們爭取時間研讀正向心理學,因為我認為,人本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對人性都有正向的信念,兩者相輔相成。
由於人本心理學的吸引力,我對羅哲斯的著作一直很感興趣。不過,當我在友儕中談到人本教育,並且大力推崇時,不少人的反應相當負面。他們的看法是,人本教育的確很特別,不是不好,但實在很理想化。例如,人本教育把師生間的關係視為影響學習果效的最重要因素。若教師對學生個人和其表現有較多的了解,並有較多的關懷,而且學生感到教師是真誠一致時,學生的學習效能就會較佳,行為亦較正向和具建設性。亦有研究證實,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果是尊重、真誠和同感,都會有效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他們參與較積極、思考水平和創造力等都較高。相反,當老師在上課時未能具備上述種種具促進功能的因素時,學生的學習效能明顯較差。
除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外,為了可以說服上文提及的「反對派」,我再一次仔細閱讀了羅哲斯1983年增訂版的《自由學習》(Freedom to Learn)。我很高興知道美國人本教育全國協作組(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umanizing Education, NCHE)用了整整17年進行以人為中心教育的研究和培訓工作,當中有42個州和美國以外的7個國家參加,參與的教師有二千多人。研究的對象是二萬多名從幼兒教育到大學的學生。研究結果證實,獲得老師高水平關注、態度真誠和具同感了解的一組學生,與其他老師在以上各種態度和行為中的水平都較低的情況相比,前者的學習效能和行為都較好。(Rogers, 1983. p.199)
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惡意批評,支持人本心理學的學者與研究人員紛紛作出回應,其中長期研究快樂科學的關鍵人物蘭保曼斯基(Sonja Lyubomirsky),曾挺身而出作出抗衡。首先,她承認近年來在美國社會,「快樂」已經成為流行文化,報紙、娛樂週刊、消閒雜誌等長期充斥着以快樂為主題的文章、卡通、電視片集和紀錄片。可惜當中絕大部分屬於誇張失實,根本缺乏嚴謹可信的研究數據作為支持與參考。不過,在努力與上述活動保持距離的同時,她設法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協助人們明白快樂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ness)對人類的重要。她指出,世界上跨國界與文化的人都承認快樂是他們人生中最珍惜的生活目標;而且,快樂為他們帶來無限量的回報。那回報不局限於自己,也會惠及個人婚姻、家庭、工作場所、社區和社會,甚至是國家。蘭氏的研究亦顯示,快樂的人不但感覺良好,其能量與體力也會得以提升、創意旺盛、與人關係更勝從前;工作效率上升和免疫力增強之外,還會較長壽。簡言之,快樂就是人生目的。蘭氏曾一再強調,快樂學不應被視為一種時尚或潮流。一個人要努力活得快樂,是一個嚴肅、認真而可貴的生活態度和選擇。
蘭氏語重心長的論點,可窺見她對這嶄新科學態度的認真。而她言之有物,亦可推斷她是以快樂學研究人員的立場來作出論述。不過,事實是甚麼呢?答案是,她是快樂科學的骨幹,是快樂科學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她成長於俄羅斯和美國,18年來長期進行快樂科學的研究。開始時,她是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生的身份從事研究,畢業後受聘於加州河畔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蘭氏全身心的研究,目的是要推動快樂科學的發展,她對正向心理學的冒起和發展十分雀躍。作為一個快樂科學專家,她認為簡單來說,正向心理學就是令人活得快樂,懂得甚麼是有價值的生活。她同時亦促使人們發展積極正向的信念,努力發展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在此,要感謝商務印書館長久以來為我提供的支援;也要具體謝謝張宇程先生和黎彩玉女士提供的寶貴意見和耐性,在此孟平作出衷心致謝。最後。本書尚有很多不足和限制,敬請各位學者和讀者給我具體的意見,以便日後作進一步的修正和增刪。
在此敬祝
身心靈整合健康!
林孟平
2017年春
於香港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