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首次完整俄文直譯,台灣版特別收錄核災30周年紀實攝影)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首次完整俄文直譯,台灣版特別收錄核災30周年紀實攝影)

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 Хроника будущего

  • 定價:640
  • 優惠價:7950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在這裡,回家只是死亡的開始……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故,輻射塵隨風吹至鄰近小國白俄羅斯……為了避開人口密集處,政府以人工方式降下黑雨,白俄羅斯從此成為重災區……

---這是獻給未來人類的一段歷史---

「車諾比堪稱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災害事件,時至今日我還是不解,我所見證的究竟是過去還是未來?……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恐懼的窠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揚名國際代表作
★歷經十年,超過500位受訪者
★首次完整俄文直譯
★台灣版獨家收錄林龍吟導演深入核災地區,傳達三十年後的禁區影像
★政大斯拉夫語系副教授鄢定嘉、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推薦

「他們常會急著想趕快把話說完,唯恐說慢就來不及了。我當時沒意識到,他們的證詞都是拿生命換來的」

在白俄羅斯的重災區,美麗與恐懼交織而生。花朵開放得異常豔麗,果實長得特別碩大,不過,一切都禁止摘採……

事故後十年,亞歷塞維奇決定傾聽來自受災區的聲音,她訪問了超過500位倖存者,都以親眼所見的死亡,換取的證言,且每個人的聲音都反映出某種面向,那是時間概念的崩解、是國家機器的隱瞞、是俄羅斯人的價值觀,與無數個體生命交織出的眾生相。

看得見的死亡與看不見的敵人

當時蘇聯正在進行一場為期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對士兵來說,當戰爭結束後,死亡便開始遠離。不過,對車諾比事故的救災參與者,當任務結束後,才是死亡的開始。他們被迫打一場名為核災的戰爭,但敵人卻是看不見的。難以逃離,也無處使力。
他們經常拿廣島原子彈轟炸和自身處境相比。但不解的是,廣島核彈是因為戰爭引燃,但深處絕境的他們,遭此景況,又是為何?

「那不是名為『科技』的錯,最大的問題在於人」

車諾比事故開啟了一扇窗,讓全世界注意到核災,也讓蘇聯人民開始懂得去質疑原本認識的世界。他們彷彿處在一座人造布景,當政府說一切都沒事了,但雙眼所見並非如此。沒有人清楚真正的輻射數字。一切都被隱藏。

如今,這段歷史正漸漸從人民的記憶中消失。但對存活下來的這群人,它從未遠離。即使最後終獲其他國家的幫助,仍無法換回原來的世界。而數十年來,白俄羅斯重災區,在接受支援之餘,也宛如成了各國學者專家研究的實驗室,而人人都是白老鼠。

車諾比32週年,珍貴收錄重災區紀實攝影,見證災難的過去與未來

受災區,今日是何種景象?

2014年來自台灣的記者與攝影師林龍吟導演,宛如二十年前走訪各地的亞歷塞維奇,穿越重重困難,進入「重災區」白俄羅斯東南方。希望透過近30年後的目光,帶領台灣讀者重新審視這場災難。如今這塊禁地,少了人類的居留,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些美麗、生機蓬勃的自然景觀之外,對此地的居民而言,則負載著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遭遇的過往。

今日白俄羅斯最新的核電廠即將啟用,同時人類也面臨碳排放議題,在恐懼與現實之間,有理性選擇的可能嗎?人總是在歷史中尋找解答,這次就讓我們一起在文字與影像間尋找答案。

◎各界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莊德仁/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
陳玉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賀立維/退休教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
黃士修/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鄢定嘉/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副教授兼主任
劉心華/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教授
歐茵西/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
蔣雅郁/去過車諾比核電廠兩次但沒死的人
簡義明/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uedada /《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日本製造:日本廣告人的潮流觀察筆記》作者
車諾比核災三十周年紀實團隊

◎國際好評
這部復調書寫的傑作,混合了民眾的聲音、報導的談話、電視的片段,各種聲音都反映了某種真相。一種迷人的魅力就此展現。——費加洛報
她從來不只是書寫她的同胞,她關注的是我們所有人。——德國書商和平獎頒獎詞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毫無冷場。──德國國家廣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聲音》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相關著作:《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二手時間: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

相關著作:《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譯者簡介

陳志豪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及廣告學系雙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曾參與合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九年三月份《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九卷第一期《知識和權力的畛域:俄蘇東方學與捷克漢學研究初介》專輯期刊文章〈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維護學術名義暨國家利益〉,以及俄羅斯國際工程院臺灣分會會刊專業文章。

攝影者簡介

林龍吟
台中豐原人。畢業於政治大學,後旅居歐洲,就讀捷克布拉格影視學院。執導與攝影之作品,獲摩納哥國際慈善電影節評審團獎、貳零影展最佳劇情長片,並入選紐約威廉斯堡國際影展等。
身兼導演與攝影師,亦致力新聞紀實。以車諾比核災區為題的跨媒材製作《遙遠人聲》,獲曾虛白暨台達獎。2017年成立大島影像,祈以在地內涵,延續跨國視野。

 

目錄

 目次

歷史資料 
孤獨人聲 
作者自我訪談:論消失的歷史及車諾比事件為何撼動我們世界圖景

第一章

亡者之地 
獨白:人為什麼要回憶過去 
獨白:活人死人都能聊 
獨白:記錄在門板上的一生 
一座村莊的獨白:呼喚親人在天之靈回來一起哭訴,一起吃頓飯 
獨白:找得到蚯蚓,雞一定很開心;鍋裡煮的菜無法一直傳承下去 
獨白:無言的歌 
三段獨白:古老的恐懼及女人說話時男人沉默不語的原因 
獨白:人只有作惡才會費盡心機,一談到愛反而直截了當 

阿兵哥大合唱 


第二章

萬物之首
獨白:古老的預言
獨白:月球般的景色
獨白:見證耶穌倒地哀號時正好犯牙疼 
三段獨白:「會行走的塵土」與「能言語的大地」 
獨白:少了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的人生該怎麼過下去 
獨白:對鳥布道的聖方濟各 
無名的獨白──吶喊 
男人和女人的獨白 
獨白:不明物體偷偷潛入你體內 
獨白:談笛卡爾派哲學;一起吃輻射汙染的三明治才不會過意不去 
獨白:進化成人卻沒成仙 
封井邊的獨白 
獨白:渴望名號與意義 

老百姓大合唱 


第三章

醉心悲歌 
獨白:原來死亡也可以這麼美麗 
獨白:生命多麼脆弱 
獨白:強權大國的象徵與祕辛 
獨白:人生的可怕往往自然而然就悄悄發生了 
獨白:俄羅斯人總是需要有個可以相信的東西 
獨白:無力抵禦大時代的渺小人生 
獨白:我們都曾鍾情物理學 
獨白:科雷馬勞改營、奧斯威辛集中營和猶太人大屠殺猶有不及 
獨白:自由與死得像個普通人的心願 
獨白:畸形兒也有人愛 
獨白:唯有為平凡的人生增添點什麼才能了解它的意義 
獨白:啞巴士兵 
獨白:「怎麼辦?誰的錯?」是永遠無解的問題 
蘇聯政權捍衛者的獨白 
獨白:兩個天使接走了奧蓮卡 
獨白:一個人竟有這麼大的權力決定別人的命運 
獨白:犧牲者與獻身者 

小朋友大合唱 


孤獨人聲 
代跋
 

凝視他人,遙想未來
鄢定嘉/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人間四月天,復活節、地球日、閱讀日串連世界各地,年復一年提醒世人重視心靈與環境。

  春日頻繁發生的沙塵爆影響空氣品質,也引爆空汙議題。僅頭髮直徑二十八分之一的細懸浮微粒(PM2.5)可以穿透肺部氣泡,直接進入血管並循環全身,嚴重傷害人的呼吸器官,令人聞之色變,口罩與空氣清新機順勢成為熱賣商品。
請試著想像,假若空中飄散的並非懸浮微粒,而是肉眼無法看見的輻射落塵,世界將成何種樣貌?萬物有情何以維生?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東部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是日本在二戰後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海嘯淹沒福島第一核電廠緊急發電室,冷卻系統停止運作,導致設備毀損、爐心熔毀、輻射釋放。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為降低原子反應爐氣壓與溫度,將堆內氣體排放至大氣層,並注入大量冷卻水,廢水則排放太平洋。東電不當的危機處理,反使大量輻射性物質釋入空氣、土壤與海洋。天災加上人禍致使風土水汙染,使地球食物鏈霸主──人類──陷入恐慌。這起特大(七級)核事件也將世人拉回上個世紀的車諾比。

  車諾比(Chernobyl)位於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邊境,十三世紀以來歷經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王國、俄羅斯帝國統治,一九二一年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了減輕烏克蘭、白俄羅斯與俄羅斯西南部地區的用電負荷,蘇聯政府計畫在烏克蘭修建裝備六座核子反應爐的電廠,最初規畫地點離基輔僅二十五公里,因考量電廠對首都潛藏威脅,最後決定設在北方的車諾比與普里皮亞季(Pripyat)。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車諾比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爆炸,因官方刻意隱藏與操作人員操作失誤,大量輻射塵逸散,隨氣流變化飄散世界各地。雖然蘇聯當局始終沒有透露真實的傷亡數字,但車諾比核災不僅讓全世界為之震撼,也撼動蘇聯政體,成為帝國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車諾比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的焦點多放在蘇聯與烏克蘭,忽略夾在其中的蕞爾小國──白俄羅斯(Belarus)。根據歷史資料,車諾比核災造成白俄羅斯百分之二十三的土地受放射性同位素汙染,每年受微量輻射影響而罹患癌症、神經功能異常、基因突變或智能遲緩的人數不斷增加,國民死亡率逐年攀升,核災對該國的影響,遠超過兩個鄰近的共和國。

  在台灣人的世界圖景中,白俄羅斯常與「白俄」(支持沙皇的白色俄羅斯,與支持布爾什維克的紅色俄羅斯對立)混淆。白俄羅斯介於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烏克蘭、波蘭之間,國土面積近二十一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則達百分之三十六,人口總數約一千一百萬人,農業為其主要產業。這個國家東北方的小城維捷布斯克(Vitebsk)是畫家夏卡爾(MarcChagall,一八八七~一九八五)的故鄉,也是二十世紀初俄羅斯文化藝術重要聚點之一,幾何抽象派畫家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一八七九~一九五三)和學者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一八九五~一九七五)一九二○年初都曾居住於此。

  正因白俄羅斯是世人眼中的terra incognito(陌生之地),其遭遇往往成為世界歷史的「空白點」。為了挖掘車諾比核災的真實面目,記錄普通百姓在科技浩劫中經受的悲喜哀痛,白俄羅斯女記者兼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一九四八~)費時十年,採訪包括消防員、善後人員、官員、醫護人員、撤離區災民、難民、自願返鄉者在內的五百位核災見證人,蒐羅、記錄平凡的感情、思緒與話語,並運用文學手法,以歷史資料包裹個人故事,將車諾比災民的獨白與合唱部署成多聲複音的非虛構作品(Nonfiction Novel)《車諾比的聲音》。

  報導文學的功能在於解密和揭祕,它有助讀者洞察歷史,了解事件始末與真相。亞歷塞維奇認為,只是了解事實並不足夠,她還冀求看穿事實的表面,深究箇中意義,追求撼動人心的效果。《車諾比的聲音》首尾兩篇「孤獨人聲」中愛情與死亡緊緊相扣,鋪設濃重的感性基調,在作者引導下,讀者聆聽敘事者訴說失去摯愛的悲苦,同胞鄰人的陌然以對甚或排擠,核災後對時間空間、宇宙萬物觀感的變化,面對未來的惶惶不可而知,同時體驗災難時人性的面貌和斯拉夫人特有的宿命觀。我們看到災難現場的人們以面對戰爭的心情面對反應爐爆炸,卻不知敵人確切的位置,不知為何而戰的茫然,而人以外的昆蟲動物,只能無辜被被殺害、遺棄。

  猶記留學時曾與一位俄國老師漫步莫斯科市中心林蔭道,她注視街上獨行踽踽的灰鴉,悄聲對我說:「俄國核汙染相當嚴重,已經造成許多動物基因突變,連首都都難以倖免。曾有記者在莫斯科近郊看見一隻烏鴉,展翅時與人張開的雙臂同寬,這隻烏鴉飛到記者車上,搖晃車身力道之大,好似一位彪形大漢攔車猛搖。」那是蘇聯解體後五年的俄羅斯,電腦網路尚未普及,世界仍處於相對封閉的階段,當時的我只覺老師講了一則科幻故事,不了解這也是一種核災焦慮症。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九三三~二○○四)以《論攝影》(一九七七)厲聲批判戰地攝影記者是他國災劫的旁觀者,多年後她反思戰災照片的意義,認為旁觀他人之苦痛也有正面助益:

   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燄。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一個動不動就對人的庸闇腐敗大驚小怪,面對陰森猙獰的暴行證據就感到幻滅(或不願置信)的人,於道德及心智仍未成熟。
   人長大到某一年紀之後,再沒有權利如此天真、膚淺、無知、健忘。

  《車諾比的聲音》譯自俄語原文,貼切傳達東斯拉夫人特殊的情感結構和與生俱來的哲學因子。建議您慢慢閱讀,一面思考是否只要躡著腳,走到世界的門邊停下來,好好讚嘆一番世界的美妙,然後乖乖安身立命就好……,或者可以借這本「未來史話」凝視他人的痛苦,仔細讀取「黑盒子」中所承載給未來世代的訊息,同時預想我們可能遭遇的未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3275
  • 叢書系列:作家與作品
  • 規格:平裝 / 464頁 / 21 x 14.8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作者自我訪談:

論消失的歷史及車諾比事件為何撼動我們世界圖景

「我見證了車諾比核災……儘管一百年來,前前後後爆發許多令人難忘的可怕戰爭及革命,車諾比核災仍堪稱二十世紀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自從這場浩劫發生以來,轉眼已經二十年了,但時至今日我依舊不解:我所見證的究竟是過去還是未來?只要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落入窠臼──恐懼的窠臼之中……車諾比在我看來是一段歷史新章的開端,它所代表的不僅是所知,同時也是預知,因為我們開始懂得去質疑原本認識的自己與熟悉的世界。談論過去或未來,我們往往習慣將主觀的時間概念加諸這兩個詞語之上。然而,車諾比核災爆發後,首當其衝的正是時間概念的崩解。飄散至世界各地的放射性同位素長期殘留在環境中,需要等上五萬、十萬、二十萬年,甚至更多時間才會消失……和人類的壽命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是恆久而不滅的。我們能懂什麼?我們真有能力洞悉未知的恐懼背後隱含哪些意義嗎?

這本書談的是什麼?我又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車諾比核災,而是伴隨車諾比核災所衍生的世界。純粹陳述事件的書籍早已汗牛充棟,相關的影片更是不一而足。我認為我的創作定位在於補足歷史的缺漏,重現我們在這個世上與時間洪流中走過卻消逝無痕的蹤跡。我蒐羅、記錄平凡的情感、思緒和話語,試圖藉此看見一個人的日常,一睹普通老百姓的平凡人生。只是這裡的一切──不論是事件,或就此定居的人民──都非比尋常。車諾比對他們而言,既非隱喻,亦非符號,而是他們的家園。在藝術創作中,世界末日和各種天崩地裂的科技浩劫已是陳腔濫調,但我們卻時至今日才領悟,原來真實人生遠比藝術作品所表現的還要曲折離奇。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02/05
劇透警告

【車諾比的聲音】
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
◎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摘

人只有作惡才會費盡心機,一談到愛反而直截了當。

惡本身並非實體,而是善的淪喪,正如同黑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光明不存在。

———
看得見的死亡、看不見的敵人,用生命換來的災難證詞。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故,輻射塵隨風吹至鄰近小國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爆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災害事件。

核災過了十年,作者訪問超過500位倖存者,每個人親眼目睹周遭親朋好友死去的面貌,對政府作為的各種說法。核災後似乎更加斑斕絢麗的大地,果實異常肥大,尋常動物改變原來的模樣,仍四處繁衍奔跑。

將眾人的回憶集結成冊的意義是什麼?是要將政府黑手意欲掩藏的幕掀開,要世人看看核能失控的結局,更重要的是,將回憶記住,死去的生命才不枉承受過的痛。

推薦文中提到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九三三~二OO四)以《論攝影》(一九七七)厲聲批判戰地攝影記者是他國災劫的旁觀者,多年後她反思戰災照片的意義,認為旁觀他人之苦痛也有正面助益:

「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 象。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

一個動不動就對人的庸闇腐敗大驚小怪,面對陰森猙獰的暴行證據就感到幻滅(或不願置信)的人,於道德及心智仍未成熟。

人長大到某一年紀之後,再沒有權利如此天真、膚淺、無知、健忘。」

車諾比核災為何能被隱藏這麼多年?白俄羅斯的人們何以願意用肉身來替代失能的機器人執行核災清理工作?死了這麼多人,為何政府底下的人民不敢有怨言?是民主社會下成長的我們無法置信的。

白俄羅斯是共產國家,訪問中有人說:
「所謂的社會主義—明確而言應該是蘇維埃式的社會主義—說穿了不過是監獄加上幼兒園的綜合體。

人民全心全意為國家犧牲奉獻,換來的是定量配給的糧食,拿多拿少端看個人運氣。不過無論是誰,一樣都得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比戲劇更戲劇化的內容,可以反思我們與環境、政府與人民、生命與死亡,親情與分離等等各種切身的問題。

事件距今已三十多年,台灣版書籍收錄林龍吟導演2014年深入車諾比禁區所拍攝的照片。

看著照片,我想也難以體會倖存者的心情一分,只能盡量記取歷史教訓,並試著時時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平凡無事,是人世最大的幸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軍武迷集合,日文軍事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