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如果要從卷帙浩繁的中國古代經典中選一部短篇小說集代表作,那由清初文人蒲松齡所著的《聊齋誌異》絕對是大部分人的首選。《聊齋》全書共收錄四百九十六篇文言文短篇小說,雖然是蒲氏眾多著作的其中之一,卻也是他用盡畢生心力經營的嘔心瀝血之作。此書在蒲氏辭世之時,僅以手抄稿形式流傳山東地區一帶,直至五十年後才得以刊刻付梓。但萬沒想到《聊齋》被刊印後,即以絕塵弭轍之速流布傳播於中土大地。不到一百多年的時間,此書即成為志怪小說的經典代表作,甚至有不少知名文人仿蒲氏之體做志怪,如袁枚《子不語》、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等皆是。
有清一代中國本土與鄰邦之間始終維繫著興盛的海外貿易活動,各種文化商品同時透過這管道從中土輸出到域外,而《聊齋》也很自然地在鄰邦掀起了追慕模仿的熱潮,儼然昇華成整個東亞世界的共同文化遺產。雖然在清末西風東漸的潮流之下,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多以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單向輸入為主,但此書卻是少數讓西方好奇迷醉的東方文學作品,早在1848年,即有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嘗試翻譯其中的篇章。直到今日,《聊齋》可說是被最多外國語所翻譯中國傳統小說,幾乎世界上重要的大語種語言皆有此書的譯本。
儘管人類的知識傳播途徑早已進入多媒體數位時代,但《聊齋》一書對所有海內外華人的吸引力卻未曾稍減,不僅是中學國文科教材必選文本,甚至一直都是電視、電影的熱門改編題材和靈感來源。隨著數位多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聊齋》更進一步成為各種新媒體的智慧財產寶庫,各領域創作者都渴望能從中汲取出令觀眾驚豔的創意靈光。而許多過去從未接觸過《聊齋》原始文本的觀眾,反因受到影視或數位作品的引介,從而開啟一探《聊齋》世界的興趣。
因為《聊齋》全書共有近五百篇的作品,不免讓不少有心想要一窺堂奧的讀者,有不知從何下手之感。為了協助讀者在初次接觸《聊齋》原文時不會望書興嘆,本工作室特別於2014年首次與新學林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了《聊齋誌異選讀》。該書從《聊齋誌異》中精選十八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添加簡要的注釋、題解,並提供延伸閱讀的相關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文字來體驗《聊齋》世界的奇幻異想。過去許多人是先透過影視媒體作品的再詮釋,來瞭解《聊齋》和蒲松齡,對於《聊齋》故事的風格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前見預設,不過讀者如果願意花一點時間回到原典,重新認識這部鉅作,想必會經歷一場意想不到的難得閱讀體驗。例如許多讀者一提到《聊齋》,腦海中就會反射式的浮起眾多女鬼狐仙的形象,以及由此帶出的種種怪幻情節。但就如同蒲氏在〈聊齋自志〉所言:「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他筆下恣意馳聘編織出的異想世界,除了是豐沛創作能量的展現外,同時也寄寓對世間人情冷暖及庶民生活遭遇的關懷。不管是對人生中各種悲喜哀樂際遇的同情共感,還是無語問蒼天的命運捉弄,蒲氏始終抱持著猶有餘溫的人道悲憫情懷,一字一句寫下他眼中的人間世與超現實。為了讓讀者能進一步認識《聊齋》這部經典鉅著的多元面向,因此本工作室再次精選了其中十六篇作品,以同樣的編輯形式推出《聊齋誌異選讀2》,竭誠希望帶領讀者再一次進入《聊齋》繽紛的文字世界,體驗蒲氏所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感動。
編者謹誌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