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第二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審推薦創作獎 評審評語
宋珮
這本圖畫書表達雨水與動物生存的關係。從前扉頁開始,烏雲逐漸遮住太陽,下起雨來,豐沛的雨水注入河的源頭、滋潤綠油油的山谷,再從山谷流到平原,聚集成塘,成了動物輪流飲水的地方,由體型大的、凶猛的動物開始,到數量多的牛羚,接着是小型動物,最後是速度慢的烏龜,這時水量已少,蝌蚪的「家園」岌岌可危,到了這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作者突發奇想,讓烏龜和蝌蚪用猜拳決定,營造故事的高潮趣味,並在最後讓豐饒的大自然解決問題。
作者藉橫長的跨頁版面配合河流綿延,以極簡的方式把大地和動物化約成平面的、色彩鮮明的幾何圖案、用虛線暗示動作延續的方向,畫面與角色經過精心設計,同時表現雄渾的氣勢與稚拙的童趣。跨頁畫面多以大遠景呈現,直到情節轉折處,才突然迫近到烏龜和蝌蚪面前,誇張的烘托緊張的氣氛,而故事的角度也從普遍的大自然法則突然轉向孩童的遊戲法則,這是值得再思之處。然整體看來,仍不失為一本優秀的作品。
導讀
看!動物們搶喝水的樣子真有趣!
鄭明進
看著《下雨了!》這一本圖畫書,最大最大的享受就是,從那一幅幅插畫中,欣賞到很獨特、很有現代立體畫風的動物群像圖。
這是曾經受過雕塑訓練的插畫家湯姆牛的作品,他巧妙的融入類似二十世紀法國雕塑家布朗庫西那種既有立體感的造形,又很簡潔單純的畫風,創作出生長於非洲大草原的大大小小動物,使得牠們好像從童話樂園走出來似的,既可愛又好玩,非常討人喜愛。
請看大象、小象圍著大水塘,用長長的鼻子咕嚕、咕嚕喝水的樣子,表現得多可愛。看到了嗎?有一頭小象淘氣的玩著噴水的遊戲呢!
吼!吼!凶猛的獅子來了。公獅子、母獅子,還有小獅子圍成一圈,有的張大嘴巴,有的露出舌頭,喝水嘍、喝水嘍!畫得趣味十足。
接著是河馬來了!為了搶先,河馬們用胖胖的身體把其他擋路的動物撞開,大小動物被撞得東倒西歪,有的甚至四腳朝天。動物的世界也靠實力,弱肉強食是不變的鐵律吧!
空隆!空隆!幾百隻的牛羚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奔騰而來,這場面多麼壯觀呀!仔細看了嗎?牠們身上有號碼喔!這幾百隻牛羚搶著喝池塘的水,水夠喝嗎?
池塘的水愈來愈少了,想喝水的動物們都喝了,大池塘變成了小水窪,小蝌蚪想要好好享受那最後一點點水。啊!還有一隻小烏龜也要喝!怎麼辦呢?
畫家真幽默,安排了一個「剪刀、石頭、布」的遊戲,贏的先喝。畫面放大這兩隻小小的動物,而「剪刀、石頭、布」的手勢,真是畫得誇張又絕妙!
還好,老天慈悲,就在此刻烏雲密布、閃電交加,下了一場傾盆大雨。看哪!小蝌蚪和小烏龜都高興的舉手歡呼啦!
(本文作者為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
作者自序
下雨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談圖畫書的創作與生活
湯姆牛
許多生命會為下雨而歡欣鼓舞,我喜歡看到動物快樂的樣子。有段時期,我對於花開花謝、日出日落、雨天晴天……這種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特別感興趣。有一次,看到電視播放動物輪流喝水的畫面,覺得很有趣,就想做一本有水會一直向下流啊流的書,雨水聚集成河,河流匯入大海,雨水滋養萬物,週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是自然法則,簡單也不簡單。有人說《像不像沒關係》是外放的,《下雨了!》則較內斂。我想,創作童書必先經過某種轉換,再如設計般不斷推敲修整,構思過程被巧妙隱藏,但隱約還是有某種與自己內在連結的東西顯現。
我期望《下雨了!》這本書有趣、貼近讀者、不說教。在草圖階段,剛好有機會測試兒童的反應。有位小男孩問:「為什麼『大象先喝』?」後來我在文字裡加了:「大象最大,大象先喝。」還好他沒繼續問:「為什麼最大先喝?」我常花很多時間思考:還有什麼可以不一樣?這故事還可以連結什麼?再稍稍進化些什麼?在打稿階段,我嘗試透過一張大型地圖般的畫面,從中截取一幅幅小圖,就如同電影多拍一些畫面來剪接,看能不能打破慣性的取景框架,產生畫面的張力或其他新奇的發現。最終因為故事的連貫性有問題而放棄了。採取極簡表現,考量的是如何避免干擾透明的雨、水及小蝌蚪與大象並置畫面的問題。我視構圖為布局,思考畫面還能減少而非增加什麼,如同動物在舞台上進場和退場。
我在《像不像沒關係》中大致建立好我的造形世界,創作《下雨了!》只需從中召喚即可。不過,也有如牛羚等少數動物需要參照現實,再依我的造形法則特別衍生出來。有人問我,為什麼故事中的動物總會適時伸出一隻手,我不知道,總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就如不忍小蝌蚪渴死,來個晴天霹靂大降甘霖。這些特有的福利,算是童書作者內在世界的自然法則吧!想故事時,我盡情天馬行空的奔馳;執行時,我希望完全不帶情緒如火車在軌道上前進。透過電腦如建築般建構藍圖,加上曲線板、圈圈板等模組描繪邊線,就連色彩也是計畫性上色,這種半工具、半手工的繪圖過程,可能是為了尋求某種內在安定吧!總括來說,內在新世界與新秩序的建立,或許是為了跳脫外在的失序。
創作若二分為內容與表現形式,在內容部分,我儘量藉由閱讀或參觀體驗深入與主題相關的領域;在表現形式上,我喜歡探索不同領域,例如:看建築、雕塑展,而不是研究插畫。這幾年,我經常從參觀美術館、畫廊與看雜誌來培養靈感。先有初步點子,再藉由調性相吻合的音樂延展故事,並對內心裡隱形的小孩講述故事:有趣嗎?琅琅上口嗎?能理解嗎?我真正想對你說什麼呢?這樣反覆的自我對話後,經過沉澱,擱置到幾乎忘了,再像看別人的故事般客觀的檢驗一次。
面對兒童時,我總像聽收音機要找頻率,唧唧喳喳的。如果我的書等於我的小孩,我像是生了好多小孩以後才認真思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想找到將兒童讀者吸進作品的力量。童書創作就像不斷穿梭在自己、外在現實、兒童三個不同時空世界中,還沒弄清楚前,只好不斷噴水保溼,維持作品的可塑性。有時,童書創作就像是為兒童精心製造的浪漫,包含一起閱讀的過程。
還有什麼比創作童書更有趣呢?說下雨就下雨,動物的腳隨時可以變成手,創作過程幾乎可以不麻煩別人而獨自完成,大家又那麼尊重創作者的與眾不同,甚至奇奇怪怪。奇怪!很奇怪嗎?我也不知道……常常……會不會……難道,這就是我?但,並不表示,我明天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