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徐瑋瑩(Wei-Ying HSU)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舞蹈學士、碩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目前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興趣在藝術社會學、身體展演與國族建構、歷史敘事與舞蹈文化。博士論文改寫的專書《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將於2018年春季由聯經公司出版。
許維賢(Wai-Siam HEE)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論文見於《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以及專書Queer SinophoneCul tur e s等等。客座主編臺灣國家臺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
林文蘭(Wen-Lan LIN)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著有《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關懷旨趣:教育與階層、族群與文化、原住民當代處境、經濟與工作、運動研究。
彭仁郁( Jen-Yu PENG)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巴黎狄德羅大學心理病理暨精神分析學博士,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析理論與療癒實踐,人為暴力創傷主體經驗(家內性侵、戰爭性暴力、政治暴力等)。
鄭怡雯(Yi-Wen CHENG)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所(LIAS)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社會學與影像相關課程,並任「視覺社會學實驗室」主持人,致力於探索和推動各種以影像介入社會、與社會對話的實驗與方法。
梁廷毓(Ting-Yu LIANG)
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創作主要結合地方調查、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文化實踐為主,近期關注檔案與地方異聞的探討,以動態影像、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研究計畫。
陳欣欣(Angelina CHIN)
美國波莫納學院( Pomon a C o l l e g e ) 歷史系副教授,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C S a n t a C r u z ) 歷史系博士, 主要研究範圍包括香港、臺灣以及珠江三角洲之社會變遷、移民及身分問題。著作包括Boun d to Emanc ipat e : Worki ng Women and Urban Citizenship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12)。
劉世鼎(Shih-Diing LIU)
澳門大學社科院教授,目前正在進行一個與澳門有關的研究計劃。所撰寫的一本關於兩岸四地抗議文化的書將由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
王智明(Chi-Ming WANG)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與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主編。研究興趣為情感理論與離散詩學。目前為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訪問研究員。著有《跨太平洋表述與扣連:留學運動與亞裔美國的重塑》(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2013),並編有《脆弱的歸屬:亞洲的情感與民族主義》(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 in Asia, 2017,與Daniel PS Goh合編)。
熊婷惠(Ting-Hui HSIUNG)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博士,現為該系約聘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離散論述、文學與記憶研究、族裔文學、東南亞英語與華語文學及文化生產。研究論文散見《中山人文學報》、《文山評論》與《臺灣東南亞學刊》等期刊。編有論文集《離散與文化疆界》(合編)、《疆界敘事與空間論述》(合編)與《學於途而印於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合編)。
羅小茗(Xiaoming LUO)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發表〈“社會生活噪音”的誕生〉、〈城市結構中的“個人悲傷”〉、〈誰是“工人階級”:“我的詩篇”媒介組織中的個人危機〉等論文,著有《形式的獨奏:以上海“二期課改”為個案的課程改革研究》、《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