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本名查爾斯.拉特維吉.道吉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一八三二年~一八九八年)在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亨利.喬治・里德爾(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個女兒划船遊玩時,應其中一位女孩愛麗絲要求,即興說了故事。三年後,以當時的故事為基礎加筆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問世。本書乍看之下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童話故事,然而,和當時必定含有教育意義的兒童書不同,以顛覆此一常識,完成毫無教育意涵,純粹為兒童帶來知性娛樂的書為目標,是一本為兒童文學界確立新型態的劃時代出版品。六年後,更出版了以相同目標完成的續集《愛麗絲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卡洛爾誕生一百週年的一九三二年,英國作家G.K.卻斯特頓(Gilbert K. Chesterton)一八七五年~一九三六年)曾感嘆愛麗絲的故事受學者們分析得太徹底了。正如他所說,愛麗絲的故事帶有兒童的純真,不加以分析,直接閱讀才是最適合欣賞這本書的方式。相較之下,本書以愛麗絲的故事為出發點演繹分析哲學,說來或許落入旁門左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於已無法秉持孩子的純真閱讀本書的我們來說,也只能腳踏實地踩上這條旁門左道了。與此同時,不管是不是旁門左道,身為大人(已經不是孩子)的我們卻能秉持大人的成熟,從愛麗絲的故事中學習諸多分析哲學的手法。這個觀念,希望各位在閱讀前先放在心上。
原本為小女孩愛麗絲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明顯是一個為兒童提供知性娛樂的故事。不過,拿掉其中「為兒童提供」的部分,再強調「知性娛樂」中的「知性」,不僅能提高學問知識上的等級,同時也不排斥將「娛樂」要素留下。畢竟,無論何種知性學習,如果無法從中獲得樂趣就無法令人感到有意義,也無法長久持續。
儘管拿掉了「為兒童提供」的要素,就像愛麗絲在仙境與鏡中遭遇新奇事物,為此感到驚奇、疑惑,陷入思索,獲得喜悅與共鳴一樣,本書隨處加入「夢遊仙境的挑戰」課題,讓讀者藉此主動享受「分析哲學」這個對日本人來說仍「宛如不可思議國度」的思考模式。答案全部可以在第十五章找到,希望各位不要馬上翻找答案,某種程度先試著自己思考這些問題。這麼一來,在閱讀到第十五章的解答時,或許將更容易認同並接受。光是這樣就達到「挑戰」的任務了,當自己思考後得出的答案與十五章的解答不同時,還能更進一步獲得新發現。如果你的答案不只是「不同」,而是與十五章的解答「相反」,那更好。哪裡不同,為什麼不同,兩者之間是否能找到妥協點,如果有的話又該如何表述,如果沒有的話何者處於優勢,又或者是否該摸索出第三種答案……思考得以不斷延伸擴大。
分析哲學和柔道一樣,只是一味練習防禦招式,最終仍沒有辦法獲勝。防禦招式在被拋出去時可避免受傷,但也僅止於此。防禦高手充其量只是個消極的高手,不懂積極進攻的人無法成為真正的柔道家。同樣的,別人的分析哲學看得再多或聽得再多,若只是消化吸收,最後頂多成為防禦高手。唯有自己也積極嘗試以分析哲學的方法思考,才真能說是學到了分析哲學。我相信,只要藉著「夢遊仙境的挑戰」促進各位讀者的積極度,閱讀本書時的樂趣定將倍增。
《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都是在牛津大學任邏輯學講師的卡洛爾創作的故事,自然「理路儼然」。故事在理路中展開,唯有名符其實地跟著邏輯閱讀書中文字才跟得上故事的進展。說這個故事時,卡洛爾時而以挑語病的方式講述道理,有時唯有徹底跟循理路才能領略其中的幽默,因此,為了領略卡洛爾意圖展現的故事內容,只能徹底跟隨邏輯學者卡洛爾的道理走。成人總是反射性地思考起字面外的「含意」,或做出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解讀」,相較之下,「不會看氣氛」的孩子反而更能如前所述地跟上卡洛爾的理路。就這層意義來說,比起大人,本書確實「更適合兒童閱讀」。然而,這跟先前我說的本書方針――「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並不衝突。所謂的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指的是不受兒童的知性界線束縛。另一方面,如兒童般「不會看氣氛」的「天真」不但沒有拿掉,甚至在書中許多地方更加強調了。
愈是邏輯性強的學問愈是具有「不會看氣氛」的傾向。在諸多學問中,哲學又是最具邏輯性的一種,其中尤以分析哲學,因為重視純粹的邏輯方法,愈是不曾被「氣氛」污染,頭腦保持在孩子狀態的人,愈容易理解。當然,「懂得看氣氛」之後才能取得複雜的概念,整體思考能力也才得以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單就生物學定義下的孩子,即使以原理來說確實容易理解,實質上往往尚未具備理解能力。本書讀者雖然可能早已被「氣氛」污染,在分析哲學這一塊應該還保持著孩子般的天真無瑕,也可說是一群希望自己保有天真的大人吧。希望各位每次打開本書時,都已將腦中被污染的「氣氛」排除,深深吸進分析哲學的氧氣,一方面不失去知性的天真,一方面體驗恢復天真的思考方式。
在第0章中,會先簡單敘述《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故事大綱。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皆以《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內容摘錄開始,展開從這段摘要觸發的分析哲學內容。有時忠實按照摘錄內容講述,有時脫離摘錄內容,只以間接方式連結話題。此外,除了單純列出摘錄內容外,偶爾也會加入卡洛爾本人意見。
摘錄內容並非先把《愛麗絲夢遊仙境》內容摘錄完才輪到《愛麗絲鏡中奇緣》,而是不嚴格遵照原本的出版順序,分成不同主題選擇摘錄內容。換句話說,無論是《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部分內容,只要與某個相同(或看似相同)主題有關,便會一起摘錄。比方說,摘錄了《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某個與偽裝主題相關的部分後,立刻摘錄《愛麗絲鏡中奇緣》中相同主題的內容。就像這樣,摘錄內容會在兩本書之間來去穿梭。
其中尤以針對詞彙論證的內容,不只在《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者之中,與論及其他主題的部分相比,屬於更概念性,更方法論的基本內容,最適合一開始先讀。因此,我便將與詞彙相關的內容集中整理為第一到第五章。反而是愛麗絲故事開頭最有名的掉進兔子洞的場景,就得等到第八章才出現。此外,第一次遇到柴郡貓的場景(第十二章),也會在對柴郡貓砍頭騷動相關場景的討論(第五章)結束後才提起。如此瑣碎分割的呈現方式,雖然違反忠實閱讀《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書的精神,但我相信一定能達到現代的我們所冀望的,以自己方式享受透過兩書滿載之分析哲學命題喚起思考的閱讀目的。
本書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關係耐人尋味,端看讀者自己如何詮釋。一如在仙境與鏡中的冒險中能學到什麼,端看愛麗絲本人,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