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選書
療癒夢工廠:將惡夢化為助力的心靈實作練習

療癒夢工廠:將惡夢化為助力的心靈實作練習

Healing the Nightmare, Freeing the Soul: A Practical Guide to Dreamwork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改寫結局‧終結惡夢‧扭轉人生
6種典型惡夢 | 80個夢境解析 | 7步驟療癒實作

  夢,是一把鑰匙,幫助你解開生命中懸而未決的課題或遺憾。

  惡夢,雖然顯示了情緒與精神的痛苦,也蘊藏著治療的種籽。

  作者瑪格麗特以容格思想為基礎,融入人際溝通分析的人格觀點以及心理劇的互動過程,三十年來,發展出完整的夢境探討體系。本書介紹了六種惡夢原型、夢境探討七個基礎步驟、八十個例子,從夢境描述開始,比對個人生命經驗,並給予夢境探討分析,幫助人們了解心靈的運作方式,從中提出療癒的實際可能,從被動轉為主動,讓惡夢化為滋養生命的助力。

  夢境,是心靈神奇的內在反饋系統,就像身體的生物反饋一樣,蘊藏著寶貴的見解和潛在的導引。藉由自己的夢境筆記與實作練習,讓人們對靈魂深處的內在智慧有更多的了解、得到更多的療癒、創造力與支持。心理諮商師、健康專業人士,還有父母、老師、關懷照顧員等,或是尋求自我療癒實作練習的人,都能從本書中獲益,活出更有力量的人生。

  夢境探討7步驟療癒實作:
  1.敘述夢境
  2.繪出場景
  3.確認夢中之我的行為與感覺
  4.探討關聯性
  5.賦予夢中角色發聲能力
  6.當故事未完時創造新的結局
  7.找出夢與現實生活的關聯等

本書特色:

  *多面相提醒:實際生活、反映自我、過往傷痛、心靈警訊、身體警訊、預言警訊。
  *正視傷痛、展開實作步驟,創造更有力量的生活。
  *做自己的諮商師,啟動自我療癒力。
  *專章介紹給父母的幼兒惡夢安撫技巧。
  *睡眠腦科學與夢境運作知識。

名人推薦

  「探討夢境能幫助我們找到內在的力量、智慧和創造力。」――班森博士(Susannah Benson),國際夢研究協會前會長、澳洲夢研究網現任會長

  「作者懷抱同理心來寫作,以容易閱讀和實用的方式,點出惡夢的重要性。包含夢的科學、解析的技術以及想像的重要性,將相關理論與自我成長的建議交織在一起。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基斯‧杜朵博士(Dr. Keith Tudor),奧克蘭理工大學心理治療教授

  「下筆清晰、細心,作者為所有對夢境與夢境探討的人打造了這本實用的指南。」――彼得‧哈伯德(Peter Hubbard),心理治療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博瓦特Margaret M. Bowater


  作者是資深的諮商訓練師與人際溝通分析師,在紐西蘭與各國帶領專業、私人、宗教團體進行過數百場夢境研討會,已累積三十年的經驗。第一本書《夢與異象:靈性的語言》(Dreams and Visions: Language of the spirit)於一九九七年出版,其後在專業刊物發表文章超過六十篇。目前擔任紐西蘭夢境研究網的會長,也是國際夢境研究協會的紐西蘭代表。

譯者簡介

張美惠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EQ》、《推出你的影響力》、《10分鐘掌握品牌行銷》、《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RV親情新幹線》、《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一次一點,反轉憂鬱》、《跳進兔子洞》等書。
 
 

目錄

序文/前言/謝詞

第一部 夢境探討的基礎
第一章/六種惡夢
第二章/睡眠的大腦
第三章/意義與解讀
第四章/背景設定與故事
第五章/夢中人

第二部  創傷夢
第六章/成人的創傷後惡夢
第七章/小孩的受虐與創傷夢
第八章/性侵惡夢
第九章/身心疾病的惡夢

第三部 靈性的惡夢
第十章/靈性危機的惡夢
第十一章/通靈夢與通靈惡夢
第十二章/在死神的門前

結語/推薦書單與實用網站
 
 



  這本書充分顯示瑪格麗特‧博瓦特是很有天賦的夢境探討專家,一個值得信賴又富有同情心的引導者、老師與同伴,很值得當作心靈之友。

  我和瑪格麗特幾年前因為同樣致力於夢境探討而相識,依據我私下對她的了解,她很熱心協助人們透過探討惡夢達到療癒的效果,讓大家了解,整體而言做夢很有助於增進洞察力和帶來精神上的鼓舞。她的努力讓大家看到,探討夢境能幫助我們找到內在的力量、智慧和創造力。她體認到夢的語言主要是感官的、象徵的、非語言的,比語言更古老,比任何文化更普遍。她認為夢境與做夢很重要,是人類本然具備的功能,源自更深、更高、更大的心靈,能夠觸及生命的所有層面,而不只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部分。

  瑪格麗特將跨學科的開放觀點帶入諮商與治療的工作,秉持的基礎是容格的觀點、廣泛深刻地閱讀夢境研究文獻的收穫,與她在人際溝通分析與心理劇互動過程的教學經驗。作者發揮了一個真誠的老師能貢獻的一切,支持與增進他人的能力,讓他人能找到自己獨特的自我發現與領悟歷程。瑪格麗特是知名作家,具有獨特務實的風格,依據的是她自己用心投入夢境探討的心得,加上將近三十年來投入相關領域的訓練、教學與帶領的經驗。

  瑪格麗特請讀者思考「做夢者如何透過克服逆境,追求精神、意志和勇氣的成長?」然後很有技巧地透過各種夢境報告的探討(總計八十則),開啟與照亮這條路。這些敘述透露出惡夢如何召喚你「警醒過來」,看清生命中那些不容你一再輕忽的部分。透過夢境分享者的故事和反思,讀者得以展開心靈的旅程,揭露夢境的主客觀真實,明白夢境如何以強烈的象徵方式顯示做夢者生命底層的真實面。無疑地,讀者會覺得這些故事與自己或是案主、朋友、親人、子女的內在經驗很相似而產生共鳴。

  本書涵蓋範圍很廣,任何人只要有興趣多了解自己的夢境與自我發現的過程,或是從事醫療保健行業而想要在這方面協助他人,都會受益良多。本書的編排提供穩固的支援與安全的架構,方便我們探索夢境,了解如何因應夢境、創傷以及日常相關經驗等複雜艱難的問題,包括幻覺和超感官知覺(extra sensory perceptions)。書中提供很多資源與豐富的參考資料、告訴讀者何處有專業的協助、推薦自我照護的方式、說明如何學習辨識哪些徵象代表焦慮加深、何時應尋求協助,並與他人建立連結。

  本書對於夢境與意識研究領域提供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惡夢、創傷、心靈的運作等方面,本人高度推薦。

班森博士(Susannah Benson),國際夢研究協會前會長、澳洲夢研究網現任會長

前言

  為什麼要讀一本談惡夢的書?

  很多人會懷疑聚焦在惡夢有什麼價值,把惡夢忘掉不是比較好嗎?我的目的是彰顯惡夢的力量與意義──惡夢除了清楚顯示情緒與精神的痛苦,還蘊藏著治療的種籽。惡夢不只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隨機反映焦慮或可怕的念頭,而是從人的心理或心靈深處發出的、有目的的回應,將我們整個生命的不安帶到意識層次。我使用「靈魂」(soul)一詞表示身心靈經歷人生旅程的整體經驗。

  就像身體的疼痛,惡夢是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若不管它,讓人不安的夢和惡夢可能變成慢性疾病,嚴重干擾睡眠品質,影響身心健康。重複的惡夢尤其有特殊意義,代表有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注意。從醫學、心理學到宗教,夢境研究與很多領域相關,我希望本書對夢境研究這門新興學科有所貢獻。但請注意,當一連串愈來愈惡化的惡夢導致做夢者愈來愈痛苦,則應求助心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

  本書介紹了八十個例子,範圍與深度應不僅能引起諮商師、護士及其他健康專業人士的興趣,還有父母、照顧者、神職人員、教牧關顧(pastoral ministry)人員、心理學家、老師,以及任何喜歡思考且有志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心靈如何運作以避免傷害或受害後尋求復原的人。

  這些惡夢──連同其他較愉快的夢──是我一九九七年出版第一本書後,向朋友、同僚、學生、案主及參加我的夢境研討會的人收集來的。全部都是一般人,主要是歐洲後裔,但有些是其他族群,年齡從四歲到九十六歲都有。其中也有毛利人,毛利文化體認與尊重夢的精神力量,但我不敢自稱能代表專屬毛利人關於夢的觀點。

  我要誠摯感謝參與者願意透露自己的痛苦來造福別人。他們全都提供了書面同意,但書中仍隱匿了報告者的姓名(除了少數希望使用真名的人),概略敘述他們的情況,以免被認出。

  我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在公共與專業領域、許多不同的宗教與俗世場合,促成了數百次夢境研討會。隨著做夢者探索自身夢境而展開的自我發現過程一直讓我深深感動,尤其當他們願意採取活動治療(action methods)的方法,例如與夢中人物對話,讓夢境自己說話。

  我無意暗示惡夢只是痛苦的記憶,治療後忘掉就好了:我們需要情感支持這帖「急救藥方」來快速減輕做夢者的恐懼。但往往有更深的問題也需要探索,那會藉由夢中的一些細節透露出來。例如做夢者的性格是否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做夢者的人生哲學是否與實際境況不相配──例如盲目的樂觀或悲觀?是否表示生活方式應該改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某種形式的痛苦,做夢者如何能克服逆境,追求精神、意志與勇氣的成長?

  什麼是夢境探討?

  夢境探討(dreamwork)是刻意地探索夢的內容,希望對靈魂深處的內在智慧有更多的了解、得到更多的療癒、創造力與信任,同時能緩和日常的情緒不安,省思快樂的時刻。夢境探討假定:夢、異象或惡夢是我們內在的自我或靈魂有意義地表達訊息,因目前的經驗而引發,通常能回頭與先前的經驗做連結。我們的多數夢境都是夢過就忘了,有些卻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夢境探討是為意識與潛意識建立溝通的方法。此外,夢境探討有可能讓我們觸及通靈的經驗、靈性的異象與意識的其他狀態,從而擴展我們的覺察力。夢境探討應該是值得尊重的發現與成長過程,而不是自我試圖控制潛意識(有些做夢者似乎就是如此)。

  研究顯示,在我們記得的夢當中,主要的情緒是焦慮和驚慌──彷彿夢是要催促我們小心做好準備,以便處理日常的人生問題。這與演化心理學的原則相符──一項功能會延續下來,必然是因為能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我們若能定期與兩、三個信賴的朋友分享夢境,必然會有很大的幫助,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更多的連結與更深刻的意義。

  創傷後的記憶夢要我們注意可怕的事件,好學習未來如何提高生存的機會。很多惡夢可能源自這類事件,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體認到探究惡夢的潛在益處,從中學習,積極為未來創造新的結局。

  不同的文化、宗教與治療系統有不同的做法,從簡單思索到仔細規定的儀式都有。三十年來我發展出按部就班的一套步驟,包含敘述夢境、繪出場景、確認夢中之我的行為與感覺、探討關聯性、賦予夢中角色發聲能力、當故事未完時創造新的結局、找出夢與現實生活的關聯等。這樣的夢境探討需要具備技巧、洞察力、同理心與練習。

  要正確解讀夢境需要做夢者與一、兩位信任的人進行細膩的對話,後者要能提出探索性的問題,提供省思,但又不會將自己的解答強加給做夢者。目標是讓內在的自我或靈魂的能量與智慧浮現意識層,能帶給我們洞察力,幫助我們療癒過往的傷痛,整合新的觀點,指引醒著時的自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決定。一段時間後,外在的自我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便能建立盟友的關係,促成內在的和諧感,明白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上並不孤單。

  我相信夢境探討涉及人性與靈性的層面,歷史上這方面有很多前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在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下成長,這影響了我的心態,但我相信每一種傳統都有靈性的成分。夢境可提供無可辯駁的證據,如同讀者將在整本書裡看到的。

  做夢心理學

  關於人類心理的運作方式有很多種理論,也有很多人在進行意識的研究,從學術科學的嚴謹實驗室研究,到部落薩滿、宗教神祕主義者、資深冥想者內在世界的旅程探索不一而足。心理學是正規的心理研究(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源自希臘文psyche,意指靈魂),歷史尚短,但不應視為只局限於行為觀察。夢境探討則是同時仰賴直覺與科學。

  夢的研究最近開始被視為嚴肅的一門學科,運用到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從睡眠實驗室的科學家到田野人類學家,從專業治療師到哲學家與物理學家都投入其中。國際夢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reams)定期在美國與其他地方舉行年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夢境研究者、老師、藝術家、電影人、意識探索者、科學研究人員齊聚一堂。協會將夢境心理學的新研究結果發布在該會的學術季刊《做夢》(Dreaming)及三年一期的雜誌《做夢時間》(Dream Time)。

  在這些夢境理論中,瑞士偉大的精神科醫師容格(Carl Jung)及其追隨者的理論有很大部分是我比較接受的。容格醫生透過大約八萬則夢境報告進行心靈研究。他與佛洛依德相熟,後者的開創性研究為西方醫學界揭露了潛意識對心理運作的影響。但容格在他的精采回憶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指出,他後來與佛洛依德關於潛意識的看法有了嚴重的歧異;容格對於做夢與相關過程(包括靈性發展)的正面功能比佛洛依德重視許多。

  我讀過很多以容格思想為基礎的文獻,但並未受過正式的容格心理學訓練。我涉獵過其他領域,尤其是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人格觀點以及心理劇的互動過程,因此在理論方法上做了一些修正。我們的夢多半是簡短的內心戲劇,受到個人在特定環境下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所影響。當夢中的角色──甚至包括集體潛意識的原型角色──被容許為自己發聲,不必受限於正規觀念認為應代表的訊息,夢的意義才最可能被完整顯露出來。此處呈現的過程與我的第一本書一樣,因為經驗的累積而更臻完善,這次更強調那些特別有助於探究惡夢與其他不安夢境的部分。

  但請注意,長期或日益惡化的惡夢可能代表罹患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應求助心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進一步診治。

  內在的自我或心靈

  在我的第一本書《夢與異象》裡,我參考了大約二百則一般人的夢境、異象以及密切相關的經驗,據以說明夢是有意義的,與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源自內在深刻的靈性根源。這個內在的自我或靈魂似乎極度熟悉我們的個人生活經驗,會就這些經驗提供非常獨立的觀點,通常透過夢中的隱喻和故事表達。當我們探究夢中的隱喻、情緒和聯想時,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有所體會──不論是簡單的省思或深刻的啟示。甘地、金恩、愛因斯坦等頂尖人物的夢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林肯在被刺殺前數日便已在夢中得到警告。

  比較普通的夢可能乍看之下不太有趣,但如果我們更用心探索,內在的自我似乎會因為我們終於用心聆聽而獲得鼓舞,夢的通道便會開啟。如果我們勤寫做夢日記,依序思考夢境,會意識到內在心靈有一個深刻的智慧在運作,傳遞給我們一連串與情緒、思想、行為相關的意象與故事。這是心靈神奇的內在反饋系統,就像身體的生物反饋一樣。裡面蘊藏著寶貴的見解和潛在的導引──有時候還有幾分幽默呢!

  如何閱讀本書

  我不建議一次讀完整本,裡面引述的一些惡夢(尤其是後面幾章)相當讓人不安,但我希望我把來龍去脈交代得夠清楚,足以說明惡夢如何在特定情況下產生,又(原本)可以如何用於治療與促成心靈的成長。讀者可以單獨閱讀任何一則惡夢,然後思索與自己的經驗或文化有何相似之處。每一章都可獨立閱讀,雖則是循序寫成的。此外,書中還提供了務實的自助建議,告訴讀者若有未解決的惡夢該怎麼辦。

  書後附上「建議書單」;坊間有很多書籍從不同的面向探討夢境,尤其是夢與意識、宗教、健康、科學、創意藝術的關係。專研夢境探討的學者可以透過學術刊物《做夢》找到新的研究成果,但夢境探究的基礎是紀錄你自己的夢。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每一章探討的夢會愈來愈讓人不安。

  第一章提供六種不同惡夢的例子,說明與做夢者生活中現有的問題如何密切相關。
  第二章簡述睡眠的知識及睡眠與做夢的關係。
  第三章提供解夢的定義、理論和原則,說明我教導的夢境探討方法。
  第四、五章簡述夢中選擇的背景、結構和角色有什麼意義,將之與舞台劇、電影或小說做比較。
  第六、七章探討創傷經驗對成人、小孩的惡夢發展有何影響。
  第八、九章顯示性侵與身心疾病的特殊影響,以及夢如何蘊藏復原的線索。此外,這兩章也提供實務上與情緒上的支持。
  第十、十一、十二章介紹更專門類型的惡夢經驗,多源自危機時刻正常意識的邊緣地帶。這些惡夢會引發關於何謂真實以及人生意義等存在的問題。

  書中內容可能有時會讓讀者感到震驚、感動或激發強烈的感覺。我希望在過程中能讓讀者知道,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面對讓人不安的夢與惡夢(不論是自己或別人的夢)──明白這會讓你對人類共同的境況有更寬闊的了解。

  我個人的故事

  我生長於紐西蘭鄉下,家中有六個孩子,我是長女,父母是英格蘭與蘇格蘭後裔,受過良好教育。我自奧克蘭大學取得英國語言與文學碩士學位後,擔任中學老師。一九六○年與自然科教師艾瑞克結婚,育有三個兒子。我後來投入社區教育,並重新接受團體領導力、諮商與心理治療的訓練。過程中我一直積極維持心胸開放的基督教信仰,主要從教牧的角度出發,輔以廣泛閱讀,以便整合心理學、靈性探索與治療。
擔任教職第一年壓力很大,我出現焦慮與慢性惡夢的問題,但我只是努力忍耐,直到我在工作上更有能力才比較改善。實際研究夢的意義在我的正規治療訓練中並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一九八五年我加入同僚所成立、依據實際經驗探索夢境的團體,兩週聚會一次練習解夢技巧。我發現這是一條通往自身與他人內心世界的道路,立刻深受吸引。我讀遍關於這個主題可以找到的所有書籍。當時多半是從容格的觀點探討的,提供一個架構讓我可以看到夢在靈性成長中扮演的角色。我自己的一個預示夢便是印證了我的人生朝這個新方向發展。另外我花很多時間接受心理劇的訓練,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緒覺察力,並用心研究人際溝通分析。

  一九八九年發生一樁悲劇,我們的么兒史蒂芬車禍喪生。這迫使我們面對信仰、死亡、生命的意義這些深刻的存在問題。其他家人的夢反映了我們的悲傷,以及後來的希望──希望史蒂芬已前往另一個存在的向度。死亡是肉體生命的結束,但我相信我們的意識會繼續某種靈性的旅程。這個信念不只是建立在我的直覺認知:我聽過、讀過很多關於瀕死經驗以及一般通靈經驗的敘述。我想肉體死亡後意識存續的證據是很廣泛的──不論是存在這個世界或另一個層次的真實。

  一九九一年我加入國際夢研究協會後(asdreams.org),擴展了我對夢境研究的智性了解。這帶引我去接觸新的研究,尤其是關於創傷、惡夢、文化差異、藝術與大腦睡眠循環的神經學。同時我在人際溝通分析的領域也努力精進,尤其是「重新決定模式」(redecision model)。我發現這可以應用到夢境上,尤其是讓人不安的夢與惡夢。那時我在奧克蘭諮商訓練計劃負責夢境研討會的三階段課程,並依據參與者提供的各種夢境發展我自己的夢境探討模型。我們逐漸可以清楚看到,沒有一種模型本身就足夠周全。當理論無法解釋實際的經驗,那麼理論就需要擴充。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我在國內與國際的專業刊物發表文章超過六十篇。我的第一本書《夢與異象:靈性的語言》於一九九七年出版,紐西蘭的出版社是Tandem Press,美國是The Crossing Press。我自己記錄做夢日記超過三十年,也參與同儕的小型夢境討論團體。二○一二年參加澳洲第一場夢境研討會議後,紐西蘭團體的一些會員創立了紐西蘭夢研究網(Dream Network of Aotearoa–New Zealand;dreamnetwork.org.nz)。二○一五年我們在奧克蘭舉辦第一場夢境研討會議。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5786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夢境探討的基礎/六種惡夢

惡夢是特別讓人難受的夢,常會重複出現,你會在夢中迷路或被追逐、威嚇、懲罰、攻擊、折磨、重傷、擊潰、困住、搶奪、羞辱或以其他方式面臨被傷害的威脅。通常你會突然醒來,感到很無助──充滿憂懼、恐怖、羞愧、罪惡、憤怒、厭惡或逃脫時大大鬆一口氣──這些感覺可能有段時間揮之不去。夢中的一切似乎是百分之百真實的。

事實上,在某種層次上,惡夢的確真實反映你某部分的生活──也許是一種隱喻。不請自來的惡夢是來自心靈的警訊,提醒你去面對夢中的情節以及實際生活中引發惡夢的問題。

反映生活問題的惡夢

有些惡夢直接反映你的生活境況,透過隱喻鮮明地表達出來。請注意夢中的你(夢中之我)發生了什麼事。你是否被描述成無助、掙扎、背棄、無力承受?這與你生活中的某些部分相符嗎?重複出現的惡夢代表問題很嚴重且持續發生,你必須採取行動解決。以下面的惡夢為例。

葛溫在夢境研討會敘述這個故事時大約五十幾歲,那個非常不愉快的惡夢重複出現的時間長達二十年。剛開始做惡夢時她忙於養育四個兒子,每當她嘗試告訴先生她應付不了育兒的重擔,需要他協助,他總是拒絕傾聽。因此她會「把話吞回去」,盡量靠自己撐下去。

夢境報告:滿口子彈

我在一個別人要我對他們說話的地方。我的嘴裡塞滿小小的灰色空氣槍子彈,像小石子一樣,有幾百顆,全部黏成一團膠狀物。人們問我:「怎麼了?」我無法說話,我伸手要將嘴裡的東西取出來,雖然丟掉了一些,但又會再塞滿,從橫膈膜附近跑上氣管,讓我快要窒息。我無法呼氣或吐出石子。他們問我為什麼不說話,我繼續一把一把地取出,一次又一次,直到我驚慌醒來,極度挫折。

我以前醒來總會躺在床上苦思,想不通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的婚姻終究在挫折中破裂,但我還是沒有將夢境和婚姻聯想在一起──直到現在。輔導師請我畫出口中的子彈後,讓一切變得更清楚。接著她問我,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是我無法談的,我開始記起無法溝通的所有挫折。感謝上帝我從此不再做那個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飲食手作展折20
  • 天雜領券
  • 信誼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