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

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

  • 定價:420
  • 優惠價:7294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台北有這麼多長得很像的公寓,都是同年代蓋的嗎?

  「步登公寓」是指四、五層的無電梯集合住宅,源自一九二○年代的現代主義社會住宅,其中的雙拼梯間型後來也大量出現於台北,多數建於六〇至七〇年代,成為最普遍的都市住宅。

  本書不僅回顧了「公寓如何被生產」,也是對「公寓為何」的提問。我們以「步登公寓」一詞,使台灣此種公寓類型被理解為一種國際式樣、現代住宅類型的在地版本──台北步登公寓是原生於台北,並與其他國家的步登公寓都有所關連的住宅建築。

  公寓至今仍是台北最常見的住宅形式,其價值不在於形式的偉大或細部的精雕細琢,而是空間所收納的常民生活。我們對公寓的印象是融合在街景中的、鑲嵌在每日作息與步行韻律裡,家的附近、辦公室周遭,經過的、去訪友的,那些日常的所在。

  透過凝視公寓,便能理解這座城市的空間史;希冀藉由書寫常民住宅建築,從生活空間開啟反省的可能性,一起思考我們想要的住宅與城市。

各界推薦

  王俊雄/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劉真蓉/衍序規劃設計主持設計師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本書梳理台灣戰後住宅發展極為重要的「樓梯型公寓」發展脈絡,視角寬闊、資料詳實也清晰好讀,絕對值得建築專業界與相關愛好者閱讀與參考。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步登公寓是歐洲二十世紀初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生活的新容器,該書則是台灣第一本就此主題作出細膩探討的文本,值得推薦。──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在電梯還没有普及的年代,步登公寓以一道公共樓梯作為垂直的連結,這種非以機械設備定義的空間尺度,已悄悄地開展了鄰里陌生的垂直化現代社會的序幕,然而經過了不同年代的城市涵構轉變與都市記憶的複雜情緒下,我們終究會懷念著這種「理想」的都市環境原型。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君安


  建築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美國奧瑞岡大學建築碩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研究興趣是近現代集合住宅的建築史,本書是由博士論文改寫整理而成。

  跟許多人一樣,住過一些台北步登公寓,最早是童年假期裡的台北親戚家,那是新店區四層合院公寓的四樓。起先不可能知道,之後會花了好些年光陰在這種房子上,寫論文時住的則是北投區五層連棟公寓的二樓。關於公寓,有喜有嗔,有一點牽掛。
 
 

目錄

作者序──台北日常
前言
 
Chapter 1 公寓:名詞溯源與多重意義
公寓一詞的語言源流
區分所有權制度
為何稱作步登公寓?
 
Chapter 2 台北步登公寓的原型與國際性
步登公寓的發展脈絡
步登公寓的原型特質
國際案例
兩個矛盾:公寓原型的政治意涵與反都市性
 
Chapter 3 步登公寓在台灣:分類與源流  
在地集合住宅源流
台北步登公寓的規劃類型
台灣其他縣市的步登公寓
 
Chapter 4 步登公寓立面材
從現代、純粹的立面到拼貼的外牆
壓花玻璃:不透明的現代都市住宅
鏤空花磚:現代主義、地域主義與遮陽格柵
洗石子:日治時期引進的仿石表面
馬賽克磚:耐久價廉樣式多彩
類型平面的在地化
風土與現代的拉鋸
 
Chapter 5 公部門的作為與步登公寓的生根
台北都會人口、職業與家庭型態變遷
公部門做了什麼?
由政府出版的類型圖面
私部門進場初期的經濟情勢
 
Chapter 6 私部門的作為與步登公寓類型定位  
公寓的增量與複製
戰後台灣空間生產者的在地性
建築師眼中的台北步登公寓
 
Chapter 7 結語
公寓的集合住宅內涵
公寓與其階級意涵
公寓與城市
公寓與街廓
公寓作為借鏡
 
 

作者序

台北日常


  住在台北的年月已經超過成長的故鄉,早已經不是故鄉人,卻也還無法自認是台北人。在台北住過五幢步登公寓,也從一樓到四樓都住過了。住過的空間承載了那一段生活裡的成長與衰老,記憶中的場所始終無法退為中立的空間幾何。拜訪過難以計數的其他公寓,對特別的空間留下好些印象,但若未與舊友重逢再問,是尋不回公寓的位置。例如,有間大安區的邊間獨棟公寓外牆全是洗石子,一公尺的窄陽台環繞著建築物的兩面或三面,全部沒有加蓋、沒有鐵窗,樸素幽雅至極;室內除臥房衛浴外,為一個大敞間,以落地窗臨接陽台,透亮透亮,就連三十年以上、條塊拼起來的櫸木地板也在發亮⋯⋯現在想起來真像是夢裡的房子。當然更多的是面目模糊的公寓,不容多記得什麼,就是,公寓而已,台北的公寓。

  這本書是由我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當初為何想要研究台北步登公寓,中間有些轉折,儘管冥冥中好像有條堅韌的絲線串連一切。說起來,打從想要學建築的那場起心動念,關於住宅的許多事情就佔據了很大的份量;或許這點很多人都一樣,畢竟,住宅是大部分人勢必經歷的設計與非設計的空間啟蒙。什麼樣的住宅在心中留下印象、造成感動,那又是非常個人的了。可住宅從來都不會只是家宅,而一定是某個地方整體鄉鎮市景、地景的一部分,就好像我們對於台北步登公寓的印象,有一大部分是融合在街景中的、鑲嵌在每日作息與步行韻律中的,家的附近、辦公室的附近,經過的、去覓食的、去訪友的,那些日常的存在。

  這般日常、這般平凡、形式過於普通,這是台北步登公寓宿命般的特質,也是它作為建築史研究題目的挑戰。挑戰,是因為傳統建築史的史觀,鮮少張開雙臂歡迎「很不特別」的建築物。這不是個新問題,但在眾人前仆後繼對風土民居《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的熱愛以外,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以外,「很不特別」的當代常民住宅之於建築史,看起來就是很不重要,缺乏歷史價值、缺乏設計意涵,也就是,很不值得研究。當然,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追尋與創造意義的過程,也許沒有不值得的研究,只有看不到資料,或是不會論述的人。挑戰到最後,發現我還真的是不會論述的人,還好,台北步登公寓其實是個好題目。

  在將步登公寓作為論文主題以前,我並沒有認真看待它們。最深的感受是公寓街區所形塑的台北都市經驗,如此稀鬆平常,但也獨屬於台北,不是嗎?所以,好奇首先來自於普遍性與建築物的斷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相像的公寓?都是同年代蓋的嗎?」然後是台北這些公寓的外表所呈現的氛圍,很像小時候在南部成長所經驗的各種房子,儘管類型歧異,台北公寓與南部眷舍、街屋、別墅的外表所散發出來的某種氣氛幾乎是一樣的。那種氛圍氣很吸引我,屬於材料、屬於色彩、屬於時代,也屬於台灣,不獨屬於台北。然後我以建築人的常識想,這應該是外來的吧?是來自早期現代主義那群人的那批公寓吧?若是如此,在那麼現代的來源與那種地域性的氛圍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疑問,使論文從無到有。

  那篇論文現在成了這本書,大抵是提醒大家認識自己的常民住宅,也是認識自己的城市史與空間史,認識上幾代人所面對的一些情境,甚至也許,略知群眾住宅、都市地景之生成大要,也就多少知道台灣的生存奮鬥經歷過哪些事情,有過哪些奔放的發想、小小的創造、斑斕的發色,有徹底執行、認真地做,也有差強人意的糊塗與蒙混。但都要知道,因為如果不知道這些過去,如同文化沒有空間,記憶失去了場所,地方便不成為地方。

  這本書的出版,感謝所有相信這題目值得研究的人,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內容的老師、單位、專家與前輩。感謝耐心的出版社、專業的編輯與設計。

  僅此紀念半世紀以來的台北日常。

前言

  我們談論了那麼多記憶,因留下來的是如此稀少。──皮耶.諾哈

  穿越台北市的大型街廓、掠過大道兩側亮麗光鮮的高樓,轉進街道巷弄,便進入常民的街坊,來到聚集了步登公寓的鄰里。所謂「步登公寓」(walkup apartment buildings)或無電梯公寓,即大台北地區常見的四或五層、單樓梯雙拼集合住宅,多數興建於一九六〇至七〇年代。

  住過台北的人通常都有步登公寓的空間經驗,有的公寓群成為逛街的區域,日夜人潮如織。一樓也許是小型服飾店,二樓以上則是灰白洗石子或彩色馬賽克鋪成的立面,與新穎明亮的一樓櫥窗形成對比;有的公寓群則散佈餐廳與小吃。還有更多公寓默默無聞地位於都市各個角落,它們是許多人的家,就在你我每天經過的路途中。

  這些公寓曾經是主流的台北住宅類型,至今也還是台北地區住宅存量的大宗。其建築價值並不在於形式的偉大發明,或是細部的精雕細琢,而是在於住宅空間中所收納的日常生活,以及綿綿密密蔓延而成的都市地景。不同於一般建築史所著重的單幢、紀念性建築,即使仔細審視作為前導者的公寓群,對大部分人來說,它們的建築形式也缺乏一目了然的獨特性。不過若將視線拉高至一整座都市、一段時代,步登公寓已成為都市空間的重要組成,不僅是台北人共同的記憶,也反映了當年的主流住宅樣態。

  然而歷經四、五十年的風霜,隨著地震與土壤液化的危機漸次逼近,有許多人認為這些老舊公寓是都更的首要對象,應該盡快淘汰。著名的都更案例包括,捷運忠孝復興站旁,一大批洗石子與墨綠色馬賽克的公寓外牆上,以版模噴漆重複著「本戶即將拆除改建」的字樣,然而,「拆除」與「改建」卻遲遲沒有發生—這是「正義新城」,五層樓步登公寓群,原是空軍總部的眷村。其中,完工於一九七六年的「東村」,因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成為危樓,於二〇〇〇年迅速劃定為都更區域,但也因此,二〇〇九年發生了槍殺屋主的事件,直到二〇一七年,才完成全面拆除。

  沿著正義新城北邊的忠孝東路三段走向四段,精華街區中也有一批準備都更的老公寓,那是「光武新村」。

  第一批公寓

  二〇一〇年一月,各大報的頭條為「光武新村的都更案已初步整合,成功取得百分之七十五的住戶認同,跨過都更門檻」。由於台北市精華區的大街廓都更經常是熱門話題,加上高達六十五億元的預期總銷售額,以及相對迅速的整合過程,使此新聞成為頭條。但是光武新村在哪裡?大多數閱報人,甚至常在附近逛街的人可能都沒有概念,而在財富榮景的光環之下,「光武新村是怎樣的房子」當然不會成為焦點。

  當時的報導強調,光武新村是台灣「第一批連棟四樓公寓、是台灣第一次引進多層式連棟住宅的概念,也是大陸工程早期的代表作。後來忠孝東路四段逐漸興盛,形成頂好商圈以及後續的信義計畫區、南港、內湖等地的繁榮,光武新村正是台北軸線反轉、精華地段自西區轉為東區的見證。」可見,這群飽受住戶抱怨、缺乏修繕、即將改建的五十多年破舊老屋,在台北都會區的發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無獨有偶,在小巨蛋東北側、南京東路四段與健康路之間的巷弄裡,另一批老公寓「聯合新村」隨後也達成百分之七十五同意都更的簽約率有趣的是,其相關資料也強調這是台灣「第一批」四層公寓。那麼,誰才是真正的「第一」?又或許,「第一」的意義恐怕勝於「誰是第一」,所謂的「第一批」、「第一次」意謂著一種新型住宅的興起,以及後續帶領的風潮,不只是曇花一現的流行,而是某種新時代的開端。

  公寓興起背景與源流

  伴隨著戰後的都市擴張,台北地區的人口快速增加、住宅需求提高,造成了主流住宅類型的革命。步登公寓的建築形式連結了戰前歐洲現代主義社會住宅的設計主題—中層化、複數家戶、核心家庭為主、住商分離等—使其成為台灣住宅形式與居住模式現代化的要角。不過,比起當年那些現代主義住宅,台北步登公寓在形式上有著諸多既不那麼「現代」,也不夠「現代主義」的元素,具有不少地方特色。因此,台北步登公寓作為一個議題,其豐富性不僅在於常民住宅史、住宅類型的現代化與變革,也包括現代主義建築之移植,以及地方特色的形塑過程。

  本書從都市與住宅建築的巨變開始,探究什麼是步登公寓在台灣是如何開始、形式材料特色為何,為什麼在台北蓋了這麼多,以及與他處的步登公寓之異同,最後也將論及生產過程與經濟、社會、文化的關聯。藉由探討不同的面向,使讀者能全面認識台北步登公寓。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33966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9
5.0
|
2021/01/09

來台北好幾年了,也換過好幾個租屋處,其中自然包含了台北最常見的建築步登公寓。

步登公寓通常屋齡超過40年,外觀老舊、汙損,樓梯間比較有維護的還能維持整齊,否則便是陰暗髒亂,也遇過一樓被自私者堆滿資源回收的,令人望之卻步。

但這些步登公寓剛落成時,也是嶄新而充滿希望的。那時台灣經濟逐漸起飛,各行各業無不蓬勃發展,人口迅速增加並往都市集中,都市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開展。人們對未來抱持著許多期待,將理想寄託在外觀整齊劃一的步登公寓之中,猶如在電視中看過的美式住宅大樓,只要住進這裡,生活品質就能飛耀提升,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凡事都有老去之時,步登公寓如此,夢想亦如此。當年時髦的步登公寓成為都更者眼中垂涎欲滴的肥羊,恨不得能立刻將之夷為平地,蓋起嶄新而充滿希望的大樓。但在幾十年後,蓋起的大樓是不是也要面對相同的命運呢?不斷地反覆與輪迴,正如人生與命運之安排,怎不令人感到悵惘?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國際書展:無限閱讀 未來無限,電子書/電子雜誌/有聲書/影音課程萬種參展品4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