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

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話說先民開發史,以血淚落筆成書,先披荊斬棘,後砌築建造,須得大破大立,嶄新的安身立命堡壘方能成形。臺中東勢的慶東里為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形,開墾初時茅草叢生,一片荒埔,舊稱「大茅埔」。大茅埔庄為客家聚落,凝聚著客家族群開闢草萊的硬頸精神,建立村落家園,開鑿圳水灌溉良田,生活漸趨穩定。大茅埔庄客家人信仰以三山國王為中心,至今依舊矗立庄內的將爺寮是當地人最佳的精神衛護。因先天地理位置與泰雅族人為鄰,族群間的衝突、碰撞與融合輪番上演交織。滄海桑田,大茅埔庄物產與住民結構逐漸變遷,儘管在種種未知面前,那把奮勇向上的令旗仍將繼續迎風飄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介英


  現任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庶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於東海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並針對臺灣中小型企業進行多年田野調查及訪談;學術專長主要在經濟社會學與社會文化發展等相關領域之研究,長期致力於產業文化、教育文化與公民文化轉型之促進,並發表多篇相關之期刊論文。近年著重臺灣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案例之田野調查與資料建檔及研究,並嘗試探討社區文化與地方政治之關聯,及地方產業與社會經濟之議題。
 
 

目錄

市長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局長序 擁有豐富內涵的城市
前言:推動「臺灣自治」史上第一人
 
第一章:翻轉時代,時也命也

從佃農之子翻轉為地主的養子
日籍校長慧眼識英才,赴日求學開拓視野
從教職、公職回歸爸爸學生的大學之路
臺灣獅吼,雄震東瀛-臺灣米穀移出管理法案反對運動
 
第二章:省政浮沉,老驥伏櫪
政壇浮沉:省府民政廳長 人亡政息 從省府委員再到國策顧問
寶刀未老:主掌大雪山林業公司與中國醫藥學院
義氣相挺,不畏強權:與在野、自由派往來及保釋張光直的軼事
 
第三章:六然隱寓,典型夙昔
清水楊、蔡二族的競合
門當要戶對:大戶貴族的姻親網絡
臺灣民族運動史上的雙星:楊肇嘉與林獻堂
推動藝文能事氣象高
與佛有約
 
第四章:紫氣東來 斯人斯文

文章千古事
晚年的《回憶錄》掀波
 
第五章:結語:回首往昔,依舊豪氣干雲
大事記
徵引書目
寫在書後
 
 



林佳龍: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臺中位於臺灣南北交通的中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活機能,更有優美的城市風景。多年來,我們積極活化市區,為市民打造一個生活的好所在,並且致力發展人文產業,為臺灣建立一座嶄新的文化城。

  新臺灣國策智庫於2018年五月公布,臺中市是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這是我們連續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所有臺中市民努力的成果。除了推動城市建設,我們還要厚植在地文化,才能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從「希望的臺中」邁向「進步的臺中」。

  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由文化局策畫出版的「臺中學」系列叢書,呈現出臺中市的獨特歷史脈絡和優質人文風貌,在2016年和2017年都受到文化界和學術界人士的關注與肯定。第一輯的主題包括臺中公園、林獻堂、葫蘆墩圳、清水及珍奶茶飲;第二輯的主題則有臺中火車站、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及膠彩畫家林之助,充實的內容獲得各界的一致好評,引領讀者們深入認識臺中在地文化。

  今年出版的「臺中學」第三輯,延續先前的嚴謹製作流程,特別邀請文史學者深入描寫楊肇嘉、八仙山、霧峰、客家聚落大茅埔、后里馬場以及和平區的原住民聚落,林景淵、蘇全正、蔡金鼎、管雅菁、林德俊、陳介英、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透過充滿溫度的文字敘述和精采的圖示,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探索先人走過的痕跡,進而瞭解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如何造就出臺中現今的多元樣貌。

  臺中人文薈萃,是名副其實的希望之城,也是富於文化底蘊的城市,建立在共生、共榮、共好的基礎上。讓我們透過閱讀的力量,把希望變成進行式,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珍惜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才能培養深厚的文化內涵,然後穩定地邁向新的階段,創造出人本、永續、活力的臺中。臺中的改變,會帶領臺灣的改變;臺中的進步,也會帶來臺灣的進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578591
  • 叢書系列:臺灣文學叢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客家人進入東勢河谷平原(包括東勢角、校栗埔、新伯公、上城、下城與大茅埔等)開墾的時間,大約是從乾隆末葉至道光年間(1750~1840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從東勢角到大茅埔一帶,到了清朝末年,這個地區總共有興築了三條水圳,來灌溉當地的田園,依當地人的回憶,其開鑿的先後,大致分別為老圳、本圳(也稱新圳)與大茅埔圳。
 
漢人當年(1816年)入臺開墾田園時,其水圳興築的規模,往往會隨著土地拓墾的進展,而逐漸擴大,位於東勢區到大茅埔一帶的上述三條灌溉水圳的水源,雖然在初始階段,僅部分依賴大甲溪的水源,然而到了今天,已經主要都是依賴大甲溪的水源;由於這三條水圳的圳道,皆穿越了大茅埔地區,故大茅埔可以說是東勢一帶灌溉水源最密集的地方,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大甲溪也可以說是哺育東勢河谷平原空間的母親之河。
 
這三條水圳灌溉的區域,各有不同,老圳灌溉的範圍,主要是新伯公、上城與下城一帶的農田(原稱雞油埔的地區),以及一部份的大茅埔田園;本圳灌溉的範圍,則是東勢角到校栗埔一帶;大茅埔圳灌溉的範圍,則主要是在大茅埔一帶的田園。自從國民政府在大甲溪上游建築水庫之後,現在東勢這三條圳道的取水口,同位於大甲溪畔的後池埤。
 
在淸領時期,這三條水圳的取水口與現在不同,據當地人的回憶,原先本圳(即新圳)的取水口位於大茅埔庄附近的大甲溪,在增築後取水口改在新伯公附近。老圳則從下段(大約在現在慶福里)附近的大甲溪取水,而最後開鑿,也是地勢最高的大茅埔圳,則有三個源頭,建圳初期,主要是引庄後龍背山的山泉水與軟埤坑的澗水,後來,為求得更多的水源,又增加了引自馬鞍巃(或馬鞍寮)附近的大甲溪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