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中華民國斷交史

中華民國斷交史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決定自即日起終止與○○○○的外交關係……」
 
  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遭逢1949年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被迫離開大陸落腳於台灣,並從此展開「中國代表權」的外交競爭。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量持續探底,及至2018年終僅剩十七國,有人氣急敗壞,有人憂心忡忡。儘管國際關係本來就是詭譎多變、分分合合,但綜觀歷史,要像中華民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被分手」的國家,恐怕還不太多。斷交經驗竟成了中華民國的一大特點: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1912年到2018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本書由「故事編輯部」企畫、「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用說故事的口吻,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史上的曲折演變,並展望台灣主體性的未來方向。
 
 
【劃線書摘】
 
  ‧中華民國在「臺灣」——這個未曾享有完整主權意義的地理名詞,為何實質上早已取得與國家相仿的地位?
 
  ‧《開羅宣言》存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那就是「共識」是最不可以信賴的事情。
 
  ‧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代表權雖然確定了,「代表範圍」卻不包括臺灣在內。
 
  ‧1959年國際奧委會建議臺北政府將奧委會改名為「福爾摩沙(Formosa)/臺灣(Taiwan)奧委會」以避開爭議。
 
  ‧以「臺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的名稱參與WTO、「中華臺北捕魚實體」參與各種國際漁業組織。
 
  ‧從1970年年初邦交國數量巔峰的70國,過了短短三年多,中華民國邦交國數量已經驟減到剩下不到35個。
 
  ‧1972年以後隨著中國與美國關係逐漸改善,陸續形成的三公報一法(臺灣關係法)以及六項保證,就是目前奠定美、中、臺三角關係的基石。
 
  ‧國家之外,國際法「主體」也延伸到關於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民族解放組織、原住民族、城市及個人的討論。
 
  ‧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涉及到國際法中的「政府承認」議題。
 
  ‧「建交」和「承認」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A國可以承認B政府或國家,但不和B政府或國家建交。
 
  ‧在1945年後,實證已經說明不存在所謂「滿足國家四要素、即成為國家」的想像,國家地位的建立有賴住民公開而正式的主張,以及國際社會的認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法律白話文運動


  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在新時代利用新媒體,試圖透過各種議題引領人們關心法律,進而帶領讀者從法律思考各種議題,希望人們能思考我們的生活如何被法律改變,反思我們的生活應該如何改變法律。

  網站:plainlaw.me
  Facebook粉絲專頁:法律白話文運動Plain Law Movement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動盪不安的民國38年/林韋聿
 
第二章:中華民國落腳臺灣/楊貴智
——歷史的轉捩點
——兩個中國的競爭
 
第三章: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林韋聿
——無國籍的人
 
第四章:奧會模式與「中華臺北」/楊貴智
 
第五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美、中、臺」關係/林韋聿
 
第六章:日本光華寮事件/王鼎棫
——「在臺協會」們的誕生
 
第七章:這世界上的其他「非國家實體」/顏聚享
 
第八章:「臺灣」的國際參與/李濬勳
 
第九章:邦交國對於臺灣真的不可或缺嗎?/蔡孟翰
——未來何去何從
 
第十章:展望臺灣的未來之路/李濬勳、顏聚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2889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 x 20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
 
1945年6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制憲會議通過了《聯合國憲章》。翌日,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們一一在憲章上簽字,成為了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同年的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10日,聯合國大會的第一次會議在英國倫敦召開,當時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第一屆大會的是駐英大使顧維鈞。原本中國代表權無庸置疑屬於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憲章》第23條中,更直接明定「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然而隨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中華民國」敗逃臺灣後,中國代表權開始產生爭議。無論是在北京或臺北的政府,雙方都各自主張自己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
 
長達二十二年的中國代表權之爭
 
1950年年初,蘇聯代表馬利克在安理會上提出了「排除國民黨政府代表,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席次合法代表」的提案。經過投票表決後這項議案將交由特別會議討論。在三天後的特別會議中,這項提案還是以6票反對,3票贊成,2票棄權被否決。
 
從這個「排除國民黨政府代表,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案開始,也拉開了在聯合國中長達22年的中國代表權之爭。同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印度及蘇聯再次分別提案接納中國代表及驅逐國民黨代表,但兩個提案都未通過。
 
1950年11月,在澳洲及加拿大的提案下,聯合國大會通過490號決議「誰應代表中國出席大會議題」,設置由七個國家所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審議誰應代表中國,並在隔年向大會提交報告。後來選出的七個國家分別是加拿大、厄瓜多爾、印度、波蘭、伊拉克、墨西哥和菲律賓。不過一年後,特別委員會對於中國代表問題,未能做出任何建議。
 
聯大也隨即通過501號決議:「閱悉中國代表權誰屬問題特別委員會之報告書」。因為委員會刻意的不作為,加上泰國基於第五屆常會已經討論過,而特別委員會已說明此議題現在無法解決,因此提案在聯合國第六屆大會上「不再討論此議題」,並得到通過。而這也開始了以美國為首的陣營,在1950年代,不斷用此模式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濫觴。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2.5
|
2024/04/12
本書用字口語大眾,淺顯易讀;但或許因多位作者合著,彼此卻又協調不足,
致使不同章節間不時出現重複性內容,而整體書寫亦缺乏一系統性邏輯架構。
甚或部分論述空洞、欠嚴謹的篇章,有令人不明所以、只為充數而納入之感。

排除書中那些明顯帶有執筆人主觀意識的文句而論,
於當今閱讀式微、政治冷感的年代,本書確實不失為一足以吸引群眾去思考的引子;
可在篇幅有限下,書中呈現的多數資訊,難以避免地僅為歷史潮流、政治角力中,龐雜的眾多面向之一。

所以,開頭個人言稱本作淺顯易讀,而非易懂。
因若妄想透過書中的隻字片語,便足以釐清、弄明事件或議題本身,那明顯是遠遠不夠的。
此外,本書以“法律”為切入點及其論據軸心,但不得不說那現存的法本身,卻又僅為另一歷史進程下的結果;固然之後其得以不同形式、某種程度地影響遊戲規則,但面對事件議題本身,卻也難以不將其視為過程中,行為人當下選擇性利用的結果。
也因此,欲用法來談論政治的現實,無論如何,注定會有它的侷限吧!

最後,為個人對各章內容的一些整理及感想。
Ch.1 扼要呈現了二戰後,國共勢力消長,最終令蔣介石政權退守台灣的過程。
Ch.2 多面向探討了日本投降後,對其原領有之臺澎地區歸屬問題,及當今踞守島上的中華民國,其法理上的治理正當性。
Ch.3 去蕪存菁後,中華民國從在聯合國;直至退出聯合國的前後起始。
Ch.4 在不退出下,仍可維持國際參與資格的奧會模式。
Ch.5 簡易台美關係。
Ch.6 利用光華寮事件,不怎麼高明地批判了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
Ch.7 介紹國際關係中,其他像台灣一樣的“非常態個案”,執筆人邏輯清晰,行文淺顯易懂。
Ch.8 象徵性論及台灣參與的其他國際組織(WTO&RFMOs),接著就莫名地探討起台灣在國際參與上不得不自我矮化時,那這樣的參與對我們的國際地位是否真有提升一事?不過本篇執筆人似乎沒意識到,其文中所列的組織,台灣加入的前提主要皆以經濟,而非政治目的為出發點,故其似乎在某種錯誤的立基上探討事情。
Ch.9 開頭便丟出了當台灣連一個邦交國都不剩會如何的大哉問,藉著就“建交&斷交”在法律上的意涵,繞來繞去扯了一堆,可直至文末,都未針對上述的“大哉問”,提出任何哪怕一絲有意義的探究。
Ch.10 先對國際法本身進行概念性介紹,再點出目前台灣“法理台獨”的難處(當然是指國際法,不是政治口水的國內法),進而點出若欲獨立,去中(中華民國)化的重要性;最後則丟出已不時在他篇出現的“島民共識”超級大哉問,替全書畫下句點。
其中,屬第一、二、三、七、十章為值得一讀者。

*2018年以降,我國又依序與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及諾魯(2024.01)斷交,另同時期,巴拉圭與吐瓦魯亦曾傳出斷交危機。目前僅存12個邦交國,為歷史新低。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3/11/21

這本書是由不同的台灣學者談論中華民國在與各國斷交及不被承認下,如何以不同身份參與國際社會。

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艱難是客觀事實,但受制於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只是事實的一面,而其他國家願意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是事實的另一面。

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與兩岸關係掛鈎,要有更大的外交空間首先要改善兩岸關係,不能只依靠美國國會通過不同的台灣法案🇺🇸。
展開
user-img
Lv.4
4.5
|
2019/10/02

這是一本由法律白話文運動這個團體寫成的書,講述的是中華民國敗退台灣、退出聯合國到現代以來的中華民國歷史。雖然書名為中華民國斷交史,但中華民國斷交史本身就涵蓋了這70年來中華民國的歷史。讀完這本書,對後中華民國(退守台灣的國府)的認知會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從退守台灣並爆發第一波斷交潮開始描寫,以口語化、有脈絡、簡潔易懂的方式,讓讀者能在看故事的體驗中了解中華民國的每一段重大歷史。

有很多現在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情,大家真的知道原由嗎?大家都知道我們退出聯合國,但為什麼退出?是自願退出還是被踢出?這其中千絲萬縷的國際角力,絕對不是一句簡單的「漢賊不兩立,退出聯合國」可以概括。

大家都知道中華奧會的台灣模式,甚至去年還延伸出了奧運正名公投的事件。那大家又知道為何會有這個「中華奧會模式」嗎?在以前,奧會甚至希望我們使用台灣這兩個字參與國際賽事,但是被當時政府拒絕了。而今日,台灣要以台灣兩個字參與國際盛事,反倒遭遇諸多阻攔。這其中的眉眉角角,國際中錯綜複雜的關係,書中亦以簡單白話的說故事方式將整個脈絡清楚的書寫出來。

美、中、臺三角關係人人都知道,但美、中、臺三角關係已經持續了70年,這70年來每個時期美、中、臺三角關係都有不一樣的變化。美國曾經想過放棄台灣,亦有大力支持台灣強化武力。美國曾經背著台灣與中國發表許多的聯合聲明,但也大力支持過台、中兩國論。而當時的台灣政府、中國政府又是何種反應?

團隊亦提到許多跟台灣一樣的獨特存在。是的,台灣的國際處境雖然奇特,卻也並非世界上唯一一個獨特的存在。台灣的國際關係與成因或許獨一無二,但世界上其實也還有十餘個與台灣一樣,不被所謂國際世界認可是個國家,但卻對特定地區有著實質統治的「非國家政治實體」。

這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邦交國遭到重金拔樁事件,有人感到義憤填膺,亦有不少人覺得斷了更好省了許多錢。邦交國對台灣的意義、影響,又有多少人能清楚的說出個所以然?書中對此亦花了大量篇幅去做分析,其實台灣邦交國對我們而言的意義,與其他國家的邦交國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與其說是斷交,不如說是轉承認。為何國家只能在台灣與中國中選一個?因為台灣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都宣稱擁有對中國的統轄權。換言之,選擇與台灣建交,就是拒絕承認中共對中國有統轄權,選擇與中國建交,就是拒絕承認台灣對中國有統轄權。

或許大家認中華民國台灣政府至今(憲法)仍宣稱對中國有合法統轄權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但事實上就真的是這樣。而這些與我們建交的所謂友邦,正是那些承認台灣對中國有合法統轄權的國度。所以不管數量再少,只要還沒歸零就是還有國家認定台灣政府是正統中國這事實。也正因為這錯縱複雜的關係,與台灣國內人們認知差異極大的原因,台灣要修憲宣告主動放棄中國地區統治權的難易度,遠高於能想像得到的複雜。
畢竟台灣是個民主政體,很多事件都要絕對多數的民意支撐,而不是民族主義專制政體,今天我上位了我想幹嘛就幹嘛了。所以台灣與中國的邦交國之爭,代表的意義其實也就是在爭誰是中國正統。這也是為什麼有一派說法認為當台灣邦交國斷光之後,就代表世界上沒人承認台灣擁有中國的代表權。台灣喪失中國代表權又不被中國當地政府統治而保有獨立的政治實體,也就實質上完成了華獨/台獨了。

台灣麻煩的地方在於,新世代的台灣人並不想跟中國共產黨爭中國的正統代表,但是複雜的國際、國內情勢又讓台灣無法想宣稱放棄就放棄。但是要討論這個問題,很多地方其實都得有所了解才行。而這本書,正在試圖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讓對這議題有興趣的人能夠有簡單基本的理解。

內戰大敗、退守台灣、退出聯合國、奧會形式、美、中、臺三方關係、在台協會形式的誕生、以台灣為名嘗試參與國際的努力等等,中華民國斷交史其實也是一部簡單的台灣近代政治史,讓讀者能簡單的透過本書去了解中華民國在台灣這近七十年的歷史與困境,還有往後的挑戰。

如果你是想了解台灣這幾十年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或是對於近期的連續斷交有所憂慮的朋友,這本書想必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看完,除了在網路上與政治立場、國家意識不同的網友打打嘴跑之餘,更能真正去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3/25
劇透警告

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可以寫出洋洋灑灑的外交史,但大概沒有國家可以像中華民國這樣,用「斷交」來寫外交史。曾經代表中國,曾經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這個存在了一百零八年的國家,如今曖昧地存在於台灣島上,被拒於聯合國外,而且目前只剩下17個邦交國。這本書試圖從法律的觀點以及歷史的脈絡,讓讀者們瞭解中華民國/台灣所面臨的困局,瞭解造成此一困局的諸多複雜因素,並展望可能的解決方案。

1949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關鍵的一年,就在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完全統治了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山河變色,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國際地位岌岌可危。而不只是丟失中國,甚至和台灣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的不確定。隨後韓戰的爆發以及冷戰的國際局勢,讓中華民國暫時在台灣穩定下來,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逐漸壯大,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中國代表權之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聯合國席次保衛戰。這裡面牽涉到的是國際情勢的複雜變化,涉及到美、蘇、中、日等各大國之間的角力,要在其中求生存、求地位,並不比在戰場上求生來得簡單。聯合國席次之爭就是一場長期且艱困的外交戰爭,而自從退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的法理地位,邦交國數量也年年下滑……

本書對斷交史的關鍵點--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描述相當完整,對於所涉及的法律議題及相關的歷史背景,有很清楚的說明。其實有不少國家都在替我們設想替代方案,例如雙重代表等方式,可以讓我國繼續留在聯合國,只是當時的政府非常堅持「漢賊不兩立」的立場,於是最後只能黯然地自行退出聯合國這個國際大家庭,連帶也使得台灣在許多國際組織中遭到排擠。事後想想,為了一些形式上的名分做不必要的堅持,反而損害了國民的實質利益,使得在前線努力奮鬥的外交官心血付諸流水,更使得原本支持中華民國的友邦心冷,這所付出的代價是何其巨大!影響甚至持續至今….

現今的中華民國雖然只剩下十七個邦交國,但仍以某種「非國家」的形式參與國際社會,例如奧會模式、WTO模式等;為了全體人民的權益,我們在名分上不得不有所讓步,卻仍時時刻刻受到中國的強大壓力。外交空間受到打壓、國際地位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爭取,這已經是這塊土地上人民的共同記憶,而追根究柢,乃在於「中華民國」、「中國」、「台灣」這三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一個人可以從人際互動中更瞭解自己,一個國家也應該從國際互動中找出自己的認同,透過外交史/斷交史的爬梳,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我們究竟是誰?」「中華民國究竟是什麼?」身為這個「意外的國度」的子民,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從歷史、文化、法律等各種角度來重新思考自己的認同,思考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我們可以進行善意的、理性的溝通和討論,共同決定這塊土地的前途,向國際社會說出我們的心聲;只是,在面對中共龐大的威脅下,在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實下,這一切變得困難,變得複雜,變得充滿矛盾與衝突。

--
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未曾親身體驗過的「歷史」,而我國身為國際有名的邊緣人、三不五時就傳來斷交的消息,也不是什麼太特別的事情,但有個斷交的場景一直讓我印象深刻。應該是剛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南韓宣布和我國斷交,電視上播出駐韓大使館降下國旗的場面,外交官員和僑胞眼眶裡噙著淚水……當時我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卻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辛酸,也好像稍微對「國家」有了些概念。我們將在風雨飄搖中繼續走、繼續寫歷史,也許這就是身處在這塊美麗島嶼上的台灣人的悲哀吧!

--
白話文運動所推出的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台灣外交困局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法律議題,小小的一本書,容易閱讀,但要為其中的難題找到解方與共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我們能夠透過對自己的理性認識,共同討論、仔細思考我們所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展開
user-img
Lv.2
4.0
|
2019/02/28

身為《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忠實讀者,初次看到這本書出版的訊息,好奇心已被打撈上岸。中華民國建國至今,在台灣深植扎根,邦交國經歷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事件,逐年遞減,儼然快變成國際孤兒。這本書帶領我們從歷史的脈絡,回頭看看這一路走來,如何一步一步被遺棄,條理清晰,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
但若認為這本書只有談邦交史,那未免也太小看《法白》團隊的企圖心了。在本書的後半段,提到有關台灣未來發展的文章,也非常吸引人。特別是引述許多國際案例來分析台灣未來的發展走向,比起各方勢力在檯面上侃侃而談的種種見解,文章從別人的經歷、法理的依據、國際的情勢,來提出台灣在國際上將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對於未來該何去何從,有了更加深層的反省與檢討。
書本不厚,乘載的知識卻很沈重,但卻可以用輕快的心來閱讀,這是閱讀此書時,一種混合的特殊心境,非常值得一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 GL百合展(止)
  • 五南年度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