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懲罰

懲罰

Strafe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真相?
我們如何變成現在的自己?
沒有罪行,也沒有罪責,又為什麼會有懲罰?

  大多數人不識得暴力死亡,不識得它的樣貌和氣味,也不識得它留下的那種空虛。我想到我曾為之辯護的那些人,想到他們的寂寞、他們的陌生,和他們令自己感受到的驚嚇。──摘自本書〈我的朋友〉

  費迪南‧馮‧席拉赫在本書中描述了十二個命運,揭示出要公平地看待一個人有多麼困難,而我們對於「善」與「惡」、「對」與「錯」的定義,往往操之過急。

  這位德國知名的辯護律師從不批判,他心平氣和,既超然冷靜又充滿同情地敘述著孤獨與冷漠,以及對幸福的追求與失落──不擅社交,和妻子離異後轉向性愛娃娃尋求慰藉的中年男子;能力與外貌兼具,卻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年輕女子;飽受同儕壓力、欺凌盲眼老人的學童……故事中的人物,顯得那麼平凡、那麼熟悉。

  馮‧席拉赫寫的是疏離,是陌生,是寂寞,是孤單。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他筆下的主角。他寫的是你和我──我們──的故事。

本書特色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繼《罪行》與《罪咎》後,以本書為三部曲最終作,直指人心最深層的孤寂與無助

  ◆十二篇精采的短篇故事,不僅揭露當代社會的疏離與冷漠,也對人類的脆弱與寂寞寄予深深的同情,令人動容

  ◆蘇絢慧、蔡依橙、邱顯智、林立青、李惠仁,專文推薦與解析

  ◆作者首度訪台,於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專題演講與新書發表

各界推薦

  【藝文界】
  吳念真│導演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小 野│作家  
  李惠仁│導演
  林立青│作家
  藍祖蔚│影評人
  蔡詩萍│作家/媒體工作者
  彭樹君│作家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臥 斧│作家
  冬 陽│推理評論人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黃 羅│推理評論人
  托托探長│偵探書屋
  譚光磊│作家/版權經紀人
  台北歌德學院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作者

  【法律界】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永信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許澤天│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賴芳玉│律師/作家

  【醫 界】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好評推薦

  馮‧席拉赫以《懲罰》再度重擊我們的心窩。

  他依然以不疾不徐的語調講述著一個接一個讓你無法閃神的故事,但同時卻殘酷地逼使讀者面對自己心靈深處被蓄意掩蓋,或不願承認的懦弱、欲望、恐懼與陰暗。──吳念真(導演)

  在馮‧席拉赫的筆下,不論是貴族或是底層的人,也不論是名利雙收或是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是還活著的,都會面臨相似的寂寞和痛苦。他們的人生同樣辛苦和困頓,也有同樣的迷惘和不安。

  而我們驚覺,自己窮其一生的體驗和領悟,往往不如他筆下的一篇小說來得深刻動人,甚至不如他小說中一個人物來得鮮活清晰。這正是讀一篇或是一本小說最大的樂趣。──小野(作家)

  當護理師把臍帶剪斷的那一刻,人的心就像是捲筒撕下的錫箔紙,隨著功能與使用方式,被形塑出各種不同的樣態。他們的外貌雖然不同,不過,卻有著相同的傷痕,一道又一道怎麼樣也撫不平的「皺褶」。……人心的皺褶,如同天上的月,有亮的一面,自然就有暗的另一面。(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李惠仁(導演)

  馮‧席拉赫的文字既鋒利又清楚,像是一把古樸卻銳利的雕刻刀。他如同熟練的工匠,在他的文字之中雕刻出人性的複雜面貌,那些在平常現實中不被公開談論的私癖、憂傷、罪刑和衝突,紛紛顯露無遺。他具有犀利之眼,多年的律師經驗使他能夠透過文字,清楚闡述法律的局限和人性的複雜。他的文字擅長在結尾時加重這樣的感受,能在閱讀時令人感到這些作品中的真實性,唯有見過人生百態和法律局限的人,才能夠產出這樣的文字。因為他的文字能讓我們知道,人存在於法律之外,人終究是個人,有著法律無法處理的部分。──林立青(作家)

  傷口表面會結疤,卻不代表底層已然痊癒。馮‧席拉赫的每則短篇中,都浮動著一個黯黑靈魂,有時哭泣,有時悲憤,都在關鍵時刻出現出人意料的急轉彎,然後你就看見了故事人物一直不曾好好對待與交談的自己,擱久了,有時臭腥,有時嗚咽,你會想要掩卷嘆息,卻也還想再看下去。──藍祖蔚(影評人)

  在這本書裡的每個主人翁,都有著我們最深處的恐懼──寂寞與空虛、無意義感;寂寞勾動著我們人性的矛盾,空虛讓我們情願背離自己、逃避自我,無意義感讓我們寧可掩蓋內心真實的呼求,做出我們自以為無可奈何的選擇,卻無法承認:這其實就是自己的選擇。(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以前不太讀小說的,但這本很可以。
  
  文字直白而精簡,但馮‧席拉赫堆起來就是不一樣,明明就是誰都寫得出來的敘述句,堆個幾段,怎麼忽然字裡行間跑出了情感、冒出了衝突、形成了悲劇,卻又不至於令人絕望。

  以為是平凡無奇的樹枝,結果卻是攝走魂魄的魔法棒。(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刑事案件從來不會沒有脈絡地跳出來,刑事被告也不會只有「犯罪行為時」的那個剎那動作。犯罪行為的背後,會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會有很多的原因。……如果沒有理解人,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案件,更不能理解究竟要怎麼懲罰。(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作者是很會說故事、有二十多年刑事辯護經驗的律師,他以既平靜又戲劇轉折的特殊筆法,在十二個刑事案件中,敘述參審員、辯護律師、被告或被害人等故事,深刻描繪人性的多面及複雜,包括幸福的期盼與落空,遭背叛的傷痛與後悔,親人分離的寂寞、失落與投射,勤奮向上與遭打擊後的自我放棄,遭藐視與被尊重等。真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永信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依照《刑法》的教義,只有具備避免從事違法行為能力的人,才具有罪責,原則上只有符合法定的阻卻或免除罪責事由,才能否定行為人的罪責,以致欠缺罪責的不法行為僅是少數例外。擅長敘事的作者告訴我們,生活故事裡的每一個犯人與被害人,都很難逃出命運的考驗與罪惡的誘惑,我們沒有資格朝他們丟擲鄙視的石塊,而應在不得不為的懲罰外,給予憐憫與尊重。──許澤天(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法律永遠只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作者在這本書中藉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來告訴讀者,罪與罰兩者並不是絕對或相對的概念。人的犯罪行為並不一定會在法庭被追究,也不是只能在法律權力的執行中被懲罰,甚至在現實面中可能看不到有被懲罰,但是道德方面終究還是一種缺失,畢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常看推理小說的朋友,相信對「動機」二字並不陌生。偵查殘酷犯罪的過程中,調查者可以很科學地探究犯罪心理、剖繪兇手的性格特徵與成長經歷,「反社會人格」和「思覺失調」等專有名詞或許已近乎濫用、誤用,但隱藏於後的動機開發顯然已大幅取代精巧詭計,成為小說家的書寫核心。馮.席拉赫的昔日著作《罪行》與《罪咎》亦展現了前述的書寫企圖,然而新作《懲罰》卻更為精進地以冷靜白描的文筆進入生活與情感面,並以犯罪為中心,將加害人、受害人、偵辦者、審理員等原本各具功能的不同角色全都吸納捲入,同時運用更加靈活的敘事布局,觸動讀者緊盯至最後一行才爆發開來的驚愕感,讚嘆精采之餘卻又讓人深思低迴不已。──冬陽(推理評論人)

  這是一本描繪寂寞人心的文集。可悲、孤絕、令人心痛的一個個孤單的靈魂。這些靈魂陷入各自的人生困境,又卡在現代社會倫理和法律制度中,無法自拔。馮‧席拉赫顯然是具有強大訴說能力的律師,觀察入微,把人性的弱點、困境、隱微之處挖掘出來,說的是律師下班後在酒吧對人釋放的那些內心難以承受的故事。但他並不止於以法律形式來審定涉案人,而是筆下充滿了同情與無可奈何。他的散文體小說令我想起侯文詠《大醫院小醫師》、蔡崇達《皮囊》。我覺得這樣的故事已經超越了紀實與虛構的範疇,而是作者試圖為讀者打開的一扇人性的窗口,一張他們自己的贖罪券。──托托探長(偵探書屋)

  馮‧席拉赫的才華令我讚嘆再三,他能用極少的篇幅表達出人性的矛盾,用寥寥數語勾畫出深刻的情感。這種冷靜的精準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相結合,使他的文章獨樹一幟,一再使我感動落淚。──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這些故事何以如此打動我們?因為我們全都寂寞,也因為馮‧席拉赫一再敘述寂寞可能導致的後果。他如此冷靜、如此明白、如此令人無法抗拒地引誘我們,使人上了癮,這就是我們受到的懲罰。──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作者)

  馮‧席拉赫是去蕪存菁的高手。他的短篇故事雖然沉重,卻流露出無言的慈悲。──《法蘭克福評論報》

  罕有其他作家能用如此精簡的文字描述並喚起如此深刻的感受。馮‧席拉赫是個富有同情心、深具人性的作者。──《慕尼黑晚報》

  十二篇令人難忘的故事,仍是出自司法界,刻畫精準,不加粉飾,有時保持著冷冷的距離,卻又深深流露出人性。──德國第二電視台新聞節目「今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1964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擔任執業律師,專司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前聯邦情報局特務、工業鉅子、達官顯貴、中下階層人士及常民百姓。

  2009年出版的處女作《罪行》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讀者及媒體好評不斷,售出三十多國版權。2010年獲《慕尼黑晚報》選為年度文學之星,同年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2010年第二本書《罪咎》出版,立即登上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榜冠軍。《明鏡週刊》稱馮‧席拉赫為「偉大的故事作家」,美國《紐約時報》讚美他的文字「風格獨具」,英國《獨立報》把他與卡夫卡和克萊斯特相提並論,《每日電訊報》則說他名列「歐洲文壇風格最鮮明的作家」。

  《罪行》及《罪咎》獲得全球百萬書迷擁戴,電影版權皆由《香水》的出品者康士坦丁電影公司買下。《罪行》改編而成的電影《罪愛妳》由國際知名導演多莉絲.朵利執導,2012年上映後,不僅奪下「巴伐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更在柏林影展上大放異彩;改編電視迷你影集則由德國第二電視台(ZDF)製作,2013年在德國播出後也廣受歡迎。《罪咎》電視影集2015年播映後,隨即在巴伐利亞電視節獲獎,改編電影則於2018年上映。

  《罪行》中文版在台灣亦大獲讀者喜愛,除了「誠品選書」推薦之外,甫上市即登上博客來文學類、誠品人文類、金石堂文學類等暢銷書榜榜首,久踞不退,推薦之聲絡繹不絕,並榮獲金石堂2011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除了短篇故事集外,馮‧席拉赫還著有長篇小說《誰無罪》與《犯了戒》、散文集《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以上皆由先覺出版)、劇作《恐怖行動:一齣劇本》,以及對話集《發自肺腑的理性》。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馮‧席拉赫《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杜倫馬特《拋錨》、卡夫卡《變形記》《審判》《城堡》《失蹤者》、托瑪斯‧曼《魂斷威尼斯》、瑪莉蓮‧羅賓遜《家園》《萊拉》、茨威格中篇小說選《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徐四金《夏先生的故事》《鴿子》等。
 

目錄

各界推薦‧好評迴響
 
參審員
錯邊
藍天明亮的日子
莉蒂雅
鄰居
小個子
潛水伕
臭魚
湖畔之屋
義務勞動
網球
我的朋友
 
〈佳評與解析〉
是你身不由己嗎?還是你不讓自己做出別的選擇? 蘇絢慧
你不會想快速讀過的,因為你知道,那樣會錯過重點 蔡依橙
如果沒有理解人,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案件,更不能理解究竟要怎麼懲罰 邱顯智
人性,會不會就是身而為人的原罪和懲罰? 林立青
皺褶 李惠仁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43365
  • 叢書系列:人文思潮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8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莉蒂雅
 
「我認識了別的男人。」邁爾貝克的妻子說。那是星期天上午,一個烤熱的小麵包擺在她的盤子上,她碰也沒碰。邁爾貝克卻餓了。當他吃著東西,他太太把話說得很快。邁爾貝克從小就口吃,只有在無人聆聽時才能流利地說話。
 
我們今天本來可以開車到湖邊去,邁爾貝克心想。妻子會讀她的畫報,他則會仰望天空,在湖邊將一切如昔。稍晚他們會去那家披薩店,在店家的庭院裡喝杯沁涼的啤酒。
 
他的妻子說她無能為力,說著就哭了起來。他們在一起已經很久了。邁爾貝克站起來,把雙手插進褲袋,望出廚房的窗戶。
 
四個月後邁爾貝克搬家了,搬進一間位在五樓的公寓,有兩個房間,加上廚房、浴室和陽台。已經不再是他妻子的妻子和他的新房東接洽,更改了儲蓄銀行的帳戶,在門鈴旁邊裝上新的名牌。搬進去的第一夜,他打開廚房的櫥櫃,看著她替他買的餐具。餐具的數量很多。邁爾貝克在一張椅子上坐下。他又開始抽菸,一如婚前。
 
這間公寓距離邁爾貝克已任職十三年的公司不遠,只需搭通勤火車坐兩站,再走一小段路。他的辦公室位在伺服器機房旁邊,有空調,沒有窗戶,只有天花板上的一盞燈。雖然他是全公司最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他卻拒絕升任部門主管。邁爾貝克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寧可收到書面的工作指示。
 
現在他總是去公司的餐廳吃午餐。從前他只有在聖誕晚會時才會去那兒,那個挑高的空間裡回聲太大,他覺得太吵。晚餐他通常在一家速食店裡解決。在家裡他看電視,週末有時會去看場電影。他不再開車去湖邊。
 
在他四十五歲生日那一天,他前妻發了一則簡訊祝賀,儲蓄銀行寄來一張制式的賀卡。在公司裡,他的女主管送了他一盒從超市買來的巧克力。她問他寂不寂寞,對他說:「邁爾貝克先生,老是一個人是不行的呀!」邁爾貝克沒有回答。
 
一個週日夜晚,邁爾貝克在電視上看見一段關於性愛娃娃的報導。節目還沒播完,他就打開電腦,搜尋該製造商的網頁。在一個網路聊天室裡,他閱讀買家的評論直到清晨五點。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4.0
|
2019/12/10

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懲罰》中太多故事,簡潔有力的文筆,清楚而不多贅言地寫下一個又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訴說一個關於「懲罰」與否的事件。有人犯了法,很合理接受審判結果,利用服刑時間確實懺悔,當然服刑就是一種有形的「懲罰」。但書中也讀到許多故意犯對於「懲罰」的態度,故意有很多種,只要願意細分,有些好像是真的挑釁而來的故意,有些則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故意,在犯行或被害者出現之以後,對於自己明不明瞭行為之後應有的「懲罰」的真正意義呢?

《懲罰》一書的每篇故事的行為人,對於「懲罰」看法大大不同;有人覺得自己被冤不應該接受懲罰;有人因為罪行被揭發入獄服刑而感到「懲罰」的應該性,還有自己在接受懲罰後一切就此了結,內心不再有愧疚感;也有人認為自己應該受「懲罰」,即便沒有犯罪或犯罪行為人不是他,但故事起因於他,所以雖然沒有有形的懲罰,卻日日受著良心不安的無形的懲罰。

作者的律師生涯如此之久,看過無數個案,但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有那樣幾件,即便過了數十年,還是心頭難忘的故事。我們不因為如此而變成有故事的人,但那當下的衝擊與事後的難以釋懷或感到驚奇,藏在腦海的每一個秘密處所,猛一回頭,有人會發現,自己選擇的職業怎麼如此不平靜?那樣的不平靜又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19/02/02

作者冷靜理性不帶任何個人情緒敘述一篇一篇的故事,不急不徐不著痕跡將故事中主人翁的成長背景、鮮明個性、生活態度等揭露出來,在作者文字的運籌帷幄之中,讀者彷彿置身在那情境的漩渦,一步一步被捲入當下,讀到故事的結局,仍久久無法抽離跳脫出來,剎那間一道砰然重擊落在心田,人性的不堪與脆弱令人不勝唏噓。

書中的故事不外乎關於自卑、自私、貪婪、寂寞、背叛、暴力等,犯罪者沉默沉著沈重的發聲與回擊反射映照心理上的某塊殘缺,作者馮.席拉赫引領讀者以中立超然角度了解事情脈絡及面貌,透過律師、法官、當事人及關係人的視野,讀者窺見洞悉犯罪人與受害者之間如影隨形積累已久的怨懟、折磨與扭曲,最終的爆發與崩潰常令人有深層的無力感,犯罪者的動機雖可以理解,也令人同情,但於法不容,在審判過程中法律的漏洞及欠缺著力點屢見不鮮,在一樁樁的罪行中,對與錯似乎已沒明確界線,所謂的正義與公平也隨著個人解讀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定義。

作者在最後一篇提到「生活從不輕鬆,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每個人在與自然與人群的關係中,多少會有不圓融不完美造成遺憾的時候,即使沒有犯下罪行,內心也會因掙扎矛盾糾結而遭受“懲罰”,如何釐清思緒解開纏繞的心結則有待個人的智慧。

作者精練俐落不拖泥帶水的敘事口吻,蘊藏深刻悲憫的情懷,讓讀者不禁直視挖掘自己內心的懦弱與虛空,從中有所體悟,而後調整導正自己,並獲得一股正面振奮的力量,這本書很適合迷惘的芸芸眾生細細思索慢慢咀嚼。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1/28
劇透警告

有時候,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
這是《罪行》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章,相較於讓人深陷囹圄的實質「罪行」,虛幻的「罪咎」與「懲罰」才真正會將人禁錮、綑綁到窒息。
 
女人為了一家人可以繼續相守,而為了殺嬰的丈夫頂罪,卻等不到任何的探望,出獄後甚至淪為空氣般的存在,於是親手讓他從高樓墜下;愛上人型玩偶的男子,因為這個「妻子」遭到鄰居破壞凌辱,而將對方毆成重傷;摯愛癌逝的年邁鰥夫,遇見了一位與妻子十分神似的女人,因而出手讓她的丈夫慘遭車輛壓死……。
 
十二個主角迥異的故事,卻兜旋著近似的主題──寂寞,寂寞驅動他們失控,誘使他們犯錯,而最後給予他們最沉重的懲罰,卻依舊還是寂寞。
 
除了深層的人性糾葛,制度的荒謬也同樣沉痾難解。一個持有毒品的男子為了逃逸而酒駕,但因為「一事不二罰」的制度,已被酒駕定罪的他,便不用再因持有毒品被論罪;慘遭人口販子強迫賣淫的女孩出庭作證,因為她極端害怕被告,審判長讓被告離席,直到證人離開後才出庭,卻因為這樣「剝奪」了被告參與審判程序的權利,導致判決撤銷……。
 
某些罪行究竟懲罰了誰?某些應有的懲罰是否獲得了相應的罪行?抑或只能在媒體的喧囂起舞,與輿論的攸攸之口中討價還價?正義的落實如此艱難,而世人對於善惡與對錯的定論又往往操之過急,馮‧席拉赫用他一貫的冷靜筆觸,用旁觀的敘事句號,勾勒了一個又一個叩問司法與真相的問號。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19/01/28

《懲罰》以冷靜的口吻,說了十二篇逼近人心的故事。這樣的閱讀體驗是特別的:讀者以不遠不近的距離,冷冷地凝視惡的成形,感受無以名狀的巨大壓迫,然後心驚於故事裡的暴力——那暴力不一定是物理上有瘀血的暴力,有時侯,是心靈上疼到不行的擠壓。

世間的一切彷彿一個環環相扣的圓,那些開始註定造就這些結尾。因為擁有,所以失去;因為寒冷,所以燃燒。每篇故事的「因為所以」,都讓人傷心。

寂寞淹沒了一切。

費迪南·馮·席拉赫筆下的人物,平凡的像路人,但都很寂寞。每個人都眼眶含淚,卻沒有落淚。那滴沒有落下的眼淚如鮮血般鮮豔,卻無人理會,他們只能在遺棄的邊緣舔拭自己,最終跌落深不見底的黑暗。

生命中的缺失,成為了罪惡的種子。法律觸摸不到他們的傷口,也無法治癒,有時甚至無法發現。惡的背後,是曾經的愛、無法遺忘的擁抱,或不被接納的心傷。這些當然無法遮掩惡的模樣,畢竟惡就是惡,加害人的可憐無法彌補被害人受到的傷害,尤其故事裡大部分的被害人,都失去了生命。但《懲罰》讓我們看見人性扭曲的過程,有時淺淡、宛轉的如日常。

日積月累的寂寞爆發力驚人,像烈焰,起源於沒有人關心的火苗。

我們可能都曾有過無人凝視的火苗、有過被放逐至幾乎自毀的時刻;差別在於,有人(或我們自己)挽救了我們,而故事裡這些上了法庭的人們,沒有人救贖。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7

傷痕:肉眼可見的傷容易治療,但心裡所受的傷,往往更難痊癒。

各國的法院幾乎都會有一個彷彿天秤一樣的圖示,象徵法律代表正義,讓失衡的兩端,透過法律的判決,恢復人與人間應有的秩序與公平。但法律真能這麼神奇,讓「正義得以伸張」、「惡人受到制裁」嗎?支持嚴刑重罰的人們,一定支持這樣的論點,甚至深信不疑。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趣的是,不少法律人甚至執法人員,並不相信法律能達到這種功效。

在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最新著作《懲罰》裡收錄了12個故事,故事裡的各主人翁從不同角度出發,有從加害人、被害人甚至參審員都有(德國公民義務之一,家世及背景清白者,被國家選定後,與法官於法庭一同參與審判及量刑的一種榮譽職)。然而被害者就真的是無辜的一方嗎?加害者又真的就是罪孽深重的一方嗎?而參審員因其看似風光的經歷,就真的可以無私、不偏頗好好參與審判嗎?我們又真的都能看清事情的所有全貌嗎?又或者,其實人性本就有一種傾向,只展露自己希望人看到的一面,這時我們看到“事實”,就真的是“事實”嗎?然後我們自己又能對自己內心有多少了解,還是更常是當發生了大事後,才發現自己久未察覺的內心深處的傷痕。

《懲罰》裡的這12個故事(與其稱之為“故事”,我認為更貼切的說法是“事件”),就是在這種不知道誰才是被害人、每個人似乎都是被害人的情況下、與無奈命運交錯時,爆發出的令人難以置信卻驚悚無比的悲劇慘案。事件讓人哀傷,卻又莫可奈何;令人惋惜,卻讓人更感淒涼。故事的結尾令人戰慄,但事實上事件中的這些人物們,卻又跟我們日常生活如此貼近,倘若認真的將過程審視一遍,事件中不論是加害者抑或被害者,他們的人生與大部分人其實差異並不會很大,如果將這些人撒在人群中,你我都很難分辨他們與我們又有什麼不同?

在閱讀《懲罰》這本試讀本時,國際新聞正好報導一則發生在俄羅斯的新聞,一個男子被女友砍傷13刀差點沒命,法庭上法官準備對他女友做出判決,但男友極其反常的不但沒有支持法官的為女友判刑,相反卻不僅為其求情,甚至當庭跟女友求婚請法官為之證婚。這樣的事件不要說是閱讀新聞短短描述的我們無法接受,甚至閱卷的法官也要男子“冷靜一下,回去再想想”,但是當看過《懲罰》一書之後,你將有很高機率跟我一樣,對於這位俄羅斯男子的行為不再這麼驚訝外,會能夠用更寬敞的心胸及更有深度及廣度的思維方式,憐憫及疼惜這位男子甚至他的“野蠻女友”。

肉眼可見的傷容易治療,但心裡所受的傷,往往更難痊癒。被害人要的真的就是重罰加害人嗎?還是其實被害人需要我們更多其他的協助才能走出人生陰霾?加害人真的就是加害而非受害的一方嗎?如果希望加害者停止罪行,還有更多什麼是我們可以介入協助的,好讓加害者不再重蹈覆轍呢?如果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這些社會案件就會彷彿像找不到原因的疫情一樣,突然沒來由的大為肆虐,造成無辜或無知不知情的人們受害,然後因為沒有深究跟對症下藥,即使幾條生命或幾個案子結案後沉寂一陣子,它又會再次的捲土重來。這就彷彿像地獄的魔鬼來到人世間一樣,牠張牙舞爪蹂躪肆虐著更多可憐孤獨的心靈,魔鬼訕笑著,而人們繼續不知所措,又再看著幾個人的人生甚至幾個家庭再次破碎。

我在此強烈推薦大家,如果你跟我一樣重視每個靈魂,希望人可以在這即使人生大部分的時候並不容易、卻仍舊可以懷著開心積極、充滿理想、快樂的心境經營自己的人生的人更多更多時,閱讀《懲罰》一書,甚至如果再多花一點兒時間,連同費迪南‧馮‧席拉赫的其他一系列著作也一起閱讀,將有助於你我更理解其他無助的靈魂,讓這些靈魂獲得慰藉、獲得安舒,進而更有力量,在破碎的人生幽谷裡重新得力,走向陽光。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