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比霧更深的地方

比霧更深的地方

  • 定價:350
  • 優惠價:269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博客來大講堂】人生亂流航海圖——面對變化的定錨書單 / 講座側記

    文/劉怡青2023年09月12日

    世界變化太快,沒人能給答案。昨天的獎章,有時也會變成今日的負擔。倘若人生少不了遇到亂流,我們能否從書中找到靈感,幫助彼此前行?  延續第一場由策展人陳蕙慧、張惠菁和作家陳雪暢聊閱讀如何影響各自人生,甚至能為跌宕生命歷程鎮魂的書單,第二場講座則邀請《俗女養成紀》作者江鵝, more
  • 【博客來大講堂】策展人張惠菁/人類世的生存書單──在這個擁擠又孤單的人類世,九個重要的閱讀面向

    文/張惠菁2023年07月27日

    你會到書裡,尋找一些答案嗎? 這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閱讀計畫。 容我拋磚引玉地提出,在這個擁擠又孤單的人類世,九個重要的閱讀面向; 與我所想到,在這九個閱讀面向中,能夠幫助我們的一些書。 「人類世」是個什麼樣的時代?這個近年常見的名詞,被用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生態系統造成的大規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寫給身處迷霧的世代。
張惠菁暌違六年最新散文。

  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的觀察,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
  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張惠菁:「年輕時候看世界,總想看得分明,覺得它應該分明。中年看世界,就明白有些事物確實是籠罩在霧裡的,這世上也有只在霧裡才會出現的風景。」

  「時間」是張惠菁恆常關注的,時間如何作用於每個人身上,包括她自己。這一次可看到她歷經時光淬煉,知性依舊,文字更柔軟而堅定。本書是她睽違六年的沉澱與反思之作。她如何閱讀文學、藝術、電影,如何思考與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在得到這些啟示之前,多少要有一種勇氣去放棄。放棄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披掛穿戴的那些短促、有所憑依的立場,放棄那些張口就來、標籤化的是非與功利。而自願走進比霧更深的地方,去獲得對世界另一維的理解。這集子裡大部分的文章,是這樣寫出來的。

  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

  如果不可解的世界是霧,我們還是能嘗試去到比霧更深的地方,從那裡回頭看自己(首先是自己),在霧中的形狀。這個經驗是重要的。放下了鮮衣怒馬的幻術,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等作品集。

  張惠菁的書寫有她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題材往往發自她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特殊的觀察。曾經學史、曾在博物館任職,以及在上海、北京生活工作的經歷,使得她文章中常見信手打開的時空跨度。本書是張惠菁睽違六年的沈澱與反思之作。有她一貫對人、時間、事物變遷的理解,與借文化映照當下,所呈現出這世界的異象。
 

目錄

自序  比霧更深的地方
 
輯一  月夜
一月
第二個月
第三個月
梅花山
趙子龍
仁獸解
天宮不鬧
八月鏡子
雨和浪潮
夜色溫柔
封神
 
輯二  在時空的座標裡看見美——張惠菁對談施靜菲
 
輯三  時間裡的人
對這個世界,愛與傳遞的區塊鏈
時間的作用力——《千羽鶴》與《山之音》
那時的不知,才是珍貴的
僅是默默無聞而已
《小偷家族》裡的聖者們
《獨帆之聲》是誰的孤獨?
從紅膠囊到郭宏法——藝術圈的孤獨者
怎樣說活一個故事?——郭宏法的繪畫與響聲能量藝術
 
後記  關於家鄉
 
 

作者序  

比霧更深的地方

  1


  這本集子裡大部分的文章,就文類而言,是會被歸為「散文」的。但散文是什麼?

  我並不是心裡想著要寫一篇「散文」而寫。如果說它們是散文,那麼散文就是一種思想的方式。可能也是唯一一種真實可行的思想方式。它是我在一個人獨處的自由(同時也是限制)之中,藉由文字這個介質,讓思想發生的流動。

  在寫這些文章時,我同時有一份別的職業,在生活裡也有其他的角色。但這些文章中所寫的想法,在工作和生活裡卻不容易有機會發出為話語。而我仍然會思想它們。它們要求我從社會集體返回到個人化的節奏裡,往日常用不到的角落去取用知識和感受,也形成知識和感受。它們不是「有力」的主張。但它們確實是一道道始終在向前流動的小河流。這個節奏,這些知識、想像和同理,藉由它們我創造一種比較柔和、穩定的,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2

  城市各有不同的孤獨。上海是你在街上走過,聞得到弄堂人家晚飯的味道,看得見燈光,聽得見炒菜鍋的聲響,但你感到那些和你並沒有關連,你只是從他們窗外走過。北京是聞不到,每條街都那麼闊,住宅群集在小區裡,與街道還隔著遙遠的庭院造景。一個小區或許是個有上萬人聚集、向上堆疊起來生活的空間,但你有可能從外部感覺不到它的一絲人間煙火氣。這也會使你感到孤獨。

  那年我到北京的時候是冬季,飛機降落在漆黑的停機坪上,機艙播音說外頭氣溫零下十五度。那些年是我很願意遠走高飛,很願意去另一個城市生活的時候。那時我不太害怕孤單。當你覺得自己還在往前走,孤獨就不可怕。你想看前面的風景,你想被一種沒有體驗過的溫濕度包圍。那些陌生感擊落在心臟上的刺痛,代替有人陪伴而成為一種期待。

  我在北京生活了四年,住在一個租來的,二十層樓高的公寓裡。窗外是天空,只有天空。因為沒有哪棵樹能長到二十層樓高,而其他的建物距離都有些遠,都在街的另一頭。這個小公寓每到下午陽光西曬。因為是冬天找的房子,當時不怕它太暖。我還記得那個冬日下午,我已經在戶外走得又冷又累,看過一間又一間的房子,直到走進這一戶。一開門日照敞亮,迎面就是一窗戶的天空。空氣乾燥,白色沙發布表面漂浮著很淡很淡的灰塵味道。我想,就是這裡了。我就把自己寄存在這個被陽光漂白了的空間裡吧。

  這本集子裡,有一半的文章寫在北京,在那個窗外只看得到天空的公寓裡。另一半,寫在去年我回到台北之後。在北京第一年的冬天,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真的看到歷史小說裡常描寫的那種:一輪鴨蛋黃般的太陽。在台灣、和世界上我曾去過的大部分地方,太陽光都是金色,或是白色的。但北京真的有橘紅色的太陽。經常是在薄霧的日子,可能是霧中懸浮的物質折射了光線,使太陽有了顏色。如果你停下來遠望,它就在那裡,因霧氣而輪廓模糊,在常見的灰牆上方,在掉光了樹葉的白楊樹稍,遠遠地掛著。有一點疏離,靜寂而古老。或許其他人都看慣了這樣的風景,並不會為它停下來。而我總是會。

  另一個我始終記得的風景,是北京夜裡的霧與光。那時我上班的公司在東長安大街。加班後搭電扶梯下樓,穿過一整座地下商場後,從街的對過冒出地表。夜裡的東長安大街通常清冷,人車漸少。路兩旁裝飾著繁複的巴洛克式街燈。在霧中,那些燈光就被暈散了,每隔一段距離有一盞昏黃,越遠越隱約,直到被霧氣全面抹平,再也分不清是這盞或是那盞。站在街邊等公車,這霧與燈的夜景有時讓我想起巴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橋上也有這樣形制複雜的燈。一張有名的照片是沙特站在籠著薄霧的橋上,穿著厚重的呢大衣,叼著菸斗,背後白氣茫茫。遠處有燈光靠近,我等的公車來了。

  當我重讀這本書輯一「月夜」裡的文字時,北京的霧,天空,寒冷,它的日與夜的感覺,又回來了。它的遙遠也回來了。孤獨感,並且是只有北京這座城市才會給予我的那種孤獨,都回來了。

  在北京的那幾年,我讀的書有點兩極。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讀了許多關於科技、與科技對人的影響、未來趨勢的書。我很關注那些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新的人類情境,例如人工智能與棋手的對弈,城市大數據與自動駕駛。另外我重讀了一些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封神演義》,《左傳》裡的文選等等。當我在書店沒有找到想看的新書、不知道該讀什麼的時候,我就走到古典的書架前,它們是安全而不易位移的選擇。因為很孤獨,所以經常不自覺地在這些書籍裡尋找可以同理的角色和情境。因為很孤獨,似乎也就特別清晰,總是看到年少時沒看出來的涵義。比如有一天我讀〈鄭伯克段於鄢〉,它是有關三千年前一個統治家庭的內爭,演變為一個小國的血流成河。是個關於仇恨引發更大的仇恨、輕蔑引發更大的輕蔑的故事。然則它又是關於一個善良的小人物,一個微不足道的他者、比鄭伯家族位階低很多的穎考叔,這個小人物以同為人子的同理心,救贖了一個深陷於悔恨循環中的權勢之家。這故事非常超越時空,我想,它就算出現在《魔戒》或是《權力的遊戲》裡,也毫無違和感。或許,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在智能和演算法逐漸變成為我們自身存在看不見的鄰接面時,人類唯一可能的視角是穎考叔的視角。你追問不了在遠方進行的戰爭與權力的遊戲,你活在一個被給予的位置,你的生活受到更巨大層次佈局的導向,但你也還能從自己出發有一種同理心去理解,從而洞悉了在眼前應該去做的一件事,像穎考叔那樣。有時,它正是整體數據庫之所缺少,但應該被運算進去的一件事。

  當我想起讀這些書,寫這些文章的日子,想起像〈鄭伯克段於鄢〉這樣的古老文學是如何來到我生活裡而我又如何藉由它們思想,我也會想起北京的霧。那時的霾還沒有後來的嚴重,而霧賦予了北京的太陽和夜裡的街燈,一種屬於那座城市特殊的朦朧和色溫。它像是矇在我的感官與孤獨之上的一層遮罩,將我引向了這些閱讀與這些感覺。年輕時候看世界,總想看得分明,覺得它應該分明。中年看世界,就明白有些事物確實是籠罩在霧裡的,這世上也有只在霧裡才會出現的風景,像是鴨蛋黃般紅色的太陽,和東長安大街按距離排列的暈黃。你要把霧連同世界一起看進去。看作是此刻的一筆數據。

  比起明亮的日光朗照,閱讀文學或是古典典籍,更像是在這如霧籠罩般的世界裡,尋找月色的照明。文學與藝術,或許不是直接應答現實世界的問題,給不出口號主張和表面的是非對錯,但它們挑動的是某些更細微的神經——是這個閱讀者,感受者,這個想要理解世界的人的神經,然後,他可以自己去回答世界。有時我感到其中有答案,那答案經常是來自有什麼折射了我自己。一種既指涉又共振,既朝外又向內的辯證關係,你既是問問題的人,也是問題的本身。有時你是感動於在文學與藝術裡看到的探求,而不只是那作品的好壞。有時你在極古老的書籍裡,發現有一則記述,穿越時空來標示此刻的你。然而在得到這些啟示之前,多少要有一種勇氣去放棄。放棄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披掛穿戴的那些短促、有所憑依的立場,放棄那些張口就來、標籤化的是非與功利。而自願走進比霧更深的地方,去獲得對世界另一維的理解。

  這集子裡大部分的文章,是這樣寫出來的。我認為那是必要的。如果看得夠清楚,就會知道那樣的深入霧中不是作為什麼崇高的犧牲。而是時至今日作為人類活在世上之所必需。若非如此,那些人云亦云的成見,或出口咄咄,或嘻笑討巧,那些十分便於在社群網絡上引來讚聲的話語,其話語的跟風再跟風只會將我們繞進沒有出路的迷宮。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

  如果不可解的世界是霧,我們還是能嘗試去到比霧更深的地方,從那裡回頭看自己(首先是自己),在霧中的形狀。這個經驗是重要的。放下了鮮衣怒馬的幻術,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3

  因為是這樣的一本書,必須特別謝謝鞭策我出這本書的陳蕙慧,書中和我對談的施靜菲,木馬文化的陳瓊如。因為他們,這本書才走到了天光之下,而不至於停留在霧裡。這段時間我寫的文字量不多,但在許多時刻曾經得到如聲納探測般不可思議的回音,使我看見霧中路徑的存在。文學是同理心的工程,而世上有些路徑,只有在同理之中才能看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96349
  • 叢書系列:我愛讀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月〉
 
1.     影子
 
冬至前一天,傳來北方大雪的消息。秋天說她開了一下午的會走出辦公樓,眼前漫天亂雪難道真是末日?有心慌的根據,也有心定的理由──疑心眼前景物是否出於宇宙的干預,又分明是日常的場景。一年之中,太陽離地球最遠的一日,時間把冬天循環到了盡頭。接下來地球會每天更靠近太陽一點, 以它橢圓的、迴旋的軌道。相對地太陽也朝地球更靠近一點,以它如數學極大值號般的軌跡。
 
冬至當天,霧氣襲降在名叫上海的城市, 放眼都是灰色的潮濕。我去了一場派對,派對的邊陲有個寂寞的人。她對我說:「去外頭聊一下我請妳喝茶,跟妳講兩三件重要的事。」她說了幾件煩惱,我說了我的看法。一直到散離人群後的深夜我才忽然、在第三次咳嗽醒來時明白,那其實是不在場的談話。她只是藉和我說話逃避在派對中的寂寞。她說的話不是訊息。她只是在找一個藉著強調自己的煩惱,以融入周遭太明亮的熱鬧的方式。
 
這不是第一次。
 
彷彿卷軸在燭光下慢慢展開,接著我又明白:一直以來,她和我的對話都是不在場的。
 
她有那麼多的煩惱,這些煩惱從來沒有改善。但她仍然會說,我仍然會回。我忽然對自己的觀察力感到很可悲,它經常被騙,被帶著繞了許多的圈子。我總是忘記,雖然她在現實中遇到的麻煩事是真實的,她的心卻仍有可能是隱藏的。她發了求救的訊號,卻拒絕給出真正的方位──或許她只是想逃開半小時,派對上難堪的形單影隻。
 
深夜醒來,忽然看清這一切時,我感到傻,但不感到錯。我不夠聰明,我沒看出偽裝,我多管閒事,但我說的是真心話,我說了我認為對的事。
 
只是,一直都在和影子說話啊。
 
於是夜裡,也像卷軸一樣,我可以看見自己的情緒,變化的光譜。一開始是堅硬的、鈍器般的情緒:浪費了時間的惱怒,自認像個傻子般徒勞的辜負,但這都不是全部。一場派對裡的時間沒那麼寶貴,花在喧鬧或花在不是核心的問題裡打轉,過去也就過去了。人世間的徒勞,這並不是第一件、也不會是最後的一件。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1/20
劇透警告

如果不可解的是霧,我們還是能嘗試去到比霧更遠的地方,從那裏回頭看自己(首先是自己),在霧中的形狀。這個經驗是很重要的,放下了鮮衣怒馬的幻術,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更多的世界。 ─張惠菁 《比霧更深的地方》p.13

與遙遠的自己對話,同樣是時間、孤獨,與埋藏在霧裡的那些聲音。無以名狀,卻又存在的一種狀態。

讀霧,想起了告五人的迷霧之子,訴說回憶在城市裏突然泛濫、猝不及防的狀態;姚六一的霧裏是一種自我沉浸、自我定義,隔絕外在環境的一座孤島;張一喬的大霧是一種隱藏,不讓對方知道,不打擾對方,卻在人群處、無人處,釋放炙愛的我愛你。

陳繁齊也有《在霧中跟你說話》雖未覽讀,但說的是社群時代人們可以隱匿身分的談話。

回歸正題。
本書,《比霧更深的地方》,是一種拉回古老的回聲,反覆聆聽,感受那些過去擁有的感官感受。
📖「放棄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披掛穿戴的那些短促、有所憑依的立場,放棄那些張口就來、標籤化的是非與功利。而自願走進比霧更深的地方,去獲得對世界另一維度的理解。」
📖「我並不是心理想著要寫一篇『散文』而寫。如果他們是散文,那麼散文就是一種思想的方式。」
📖「當你覺得自己還在往前走,孤獨就不可怕。」

本書分成三輯
一、月夜
二、在時空的座標裡看見美─張惠菁對談施靜菲
三、時間裡的人

一半的文字是作者寫在北京及過去,寫在「霧都」,真正霧裏的回聲。

寫影,寫草木、太陽、大霾、火候、風、土星、春雪、陵墓、麒麟、白龍,是對人文、自然細微的著墨,是感覺此刻,應被時間所厚葬的正念。是一切的所思所想,超越時間,一如張惠菁的《給冥王星》那樣,獨樹一幟的個人特色,交織文學、歷史、電影所給予的啟發。是喜歡趙子龍勝過迪士尼公主,既讀百年孤寂也讀西游記,是充滿感性的一面。

很棒的文字,寫的序也超精采。可惜第二章,是直接收錄文學對談的稿子;第三章則是收錄書評及影評的文字,直接放在書裏很沒有誠意的感覺。(通常是放在雜誌裏吧)

出版日期:2019.2
推薦指數:給第一章的部份
🌟🌟🌟🌟🌟,而二、三章就當附錄看吧
(´(ェ)`)

其他摘錄語句:
✒️用上太多的修飾語;掩蓋自己的好惡,仿佛不具備好惡的權利。P.30

✒️但受傷的記憶有時像眼球般,藏身在意識細微處,活過了秋天,又捱過了冬天,延續到來年的春天、夏天,或是更久遠之後。它會變成什麼顆粒般的存在,堅硬的、化不開的自我。偶爾,瀰漫開來,像空氣裡的塵霾。P.30

✒️當物的邊界柔軟,像陶土般帶著孔穴透氣,既盛載,也滲透。即使氣息微微,霧與物交接的邊界仿佛就有聲音。p.40

✒️我有時想像,此刻我正在使用來寫作的文字,也是這世間整體質量的一種。p.33

✒️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p.12

#張惠菁 #比霧更深的地方 #散文 #歷史 #文學 #電影 #閱讀 #推薦書單 #玉塵讀書 #哲學 #讀書共和國 #木馬文化 #小說 #藝術 #大霧 #霧 #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