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北河中的一座孤島上,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題目是〈履行職責 的歡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盡忠職守、履行職守的一段往事。
二次大戰期間,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並禁止他作畫。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戰後,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
警察父親的偏執,使西吉得了恐懼症,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也終於被父親發現,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西吉在感化院中,不斷回憶起往事,作文越寫越多,甚至不願跨出囚室。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
藍茨在書中鋪陳出一段宛如成長小說的心路歷程,審視瘋狂時代中被扭曲的人性、對立的父子關係,並分析批判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德意志最高品質的「履行職責」思想。《德語課》是藍茨的成名作,名列世界50大小說,也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
本書特色
★德國「戰後文學」經典之作,熱銷50年紀念版
★作家余華、南方朔、駱以軍好評推薦;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鄭芳雄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德語課》震撼了我,在一個孩子天真的敘述裡,我的閱讀卻在經歷著驚心動魄。這是一本讀過以後不願意失去它的小說。──余華(作家)
《德語課》將「忠於職守」和「助紂為虐」的辨證關係,做出了罕有其匹的深刻討論。在近代德國文學史上,有其里程碑的意義。──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這個「我」在這樣原本「不知如何去寫」的作文練習(記憶、歷史、集體的懺悔)逐漸摸索出一個二十世紀人類曾發生過的奇異(靜默)暴力的全幅畫面。 「對於履行職責的歡樂,我想從頭到尾弄個明白,不想刪削任何一段。」──駱以軍(作家)
《德語課》從一個新的角度展示了我的祖國,讓我和她重歸於好。這本書與其他德國作家在一九六○年代出版的書籍,一起向世界宣告了德國文學的重新崛起。──葛漢(德國文化中心前主任)
《德語課》屬於德國「戰後文學」的經典之作,其文學寫實對納粹德國社會心態的刻畫與批判,一時造成轟動,在德國受到讀者青睞的程度,凌駕葛拉斯的《錫鼓》。──鄭芳雄(臺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以扣人心弦的文字與史詩般的巧計,刻畫了一個由偏見、僵化的固執所組成的狹隘、壓抑的世界,將該時代化為圖像,顯現於讀者面前。──《斯圖加特報》
滿悲傷的傑作,只有一個有幽默感的觀察者。──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對於齊格飛.藍茨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他們不會只閱讀一次的小說。──德國《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你翻閱第一頁,閱讀第一句話,然後你就陷入了故事。──《慕尼黑水星報》(Münchner Merkur)
這是一本有趣、且傳達德國歷史的書。──《波羅地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