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烏托邦工具箱

烏托邦工具箱

Utopia Toolbox. 1

  • 定價:800
  • 優惠價:972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17年德國紅點設計獎

  烏托邦工具箱,是對於未來工作的一種基本創造力的激勵。中文版的問世,是因應台灣以及全球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下,對當前社會的重要貢獻論述。本書聚焦在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創造力,為我們的共同生活設計未來。這本書是為無論在哪裡工作或生活在哪個社會中的所有人準備的,為加入台灣觀點,原書其中有關歐洲內容的一小部分將替換成與台灣相關的內容,如近年執行社會設計相關的最新成果。本書想傳達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態度,不僅將歐洲案例介紹給亞洲社會,同時也把台灣的觀點立場,增列到書中產生對話關係。

  這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操作說明書,書裡包含了文字論述、影像、談話、名言佳文的摘錄與「Do-it-yourself」活動紀錄等,以創造力貫穿全書,收錄了藝術、科學、經濟、教育……等領域的文章;另外,書中穿插出現的空白頁面,提供讀者實踐的空間,讀者可以發揮創意,構思、塑造未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麗安‧史迪格勒(Juliane Stiegele)


  德國藝術家,長期耕耘於城市與環境介入、裝置藝術及影像藝術等方面,並有豐富的國際工作經驗。1998至2006年,曾先後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大學、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爾迪茲大學及德國的奧格斯堡大學任教。自2006年起,Juliane幾乎每年都以客座教授或講師身份授業於臺北的實踐大學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新媒體藝術學系,並且以講師的身份授業於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2008至2010年,曾於義大利的波爾札諾大學擔任約聘教授。

  2013年,Juliane創立了「烏托邦工具箱」計畫:書籍、集體與網路。2014年,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舊發電機廠房建立了「烏托邦工具箱」的永久據點。
 
戴嘉明

  為台灣動畫藝術領域的先驅者,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擅長於數位動畫、媒體整合和視覺設計。近年來關注動畫在新媒體範疇發展的可能性,嘗試詮釋Animation(動畫)的定義與形式,曾透過策展提出動畫不該侷限於主流媒體與刻板印象,他也利用充氣、點鈔機、3D列印、旋轉台與AR等虛擬與實體結合的方式,重新在生活環境中尋找賦與生命(Animate) 的形式與題材。動畫作品發表於SIGGRAPH、HCI International,舉辦過多場動畫展與策畫關渡光藝術節。

譯者簡介

賴雅靜


  1962年生,政大中文研究所畢業,旅居德國十年,期間曾任德國兩家出版社中文圖書特約編輯並為中國時報開卷版撰文介紹德文新書與出版界動態。
  目前返台定居,從事版權代理工作,業餘以翻譯為樂,至今譯有童書、青少年文學作品及非文學類成人圖書等逾百種。

 
 

目錄

00 以提問代替前言
01 序言  Juliane Stiegele,戴嘉明,王俊傑
02 因為無處……,引言  Rainer Maria Rilke,捷克
03 特殊任務藝術工作室,訪談  Patrik Riklin,瑞士
04 警告,Do-it-yourself 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
05 私人空間——公共空間,表演  Asta Nykänen,芬蘭
06 現在誰來為我們造方舟?短文  Mike Davis,美國
07 天際線,靜物錄像  Juliane Stiegele,德國
08 超國家共和國,訪談  Georg Zoche,德國
09 我們將得以……,短文  John Maynard Keynes,英國
10 兩種危險……,引言  Paul Valéry,法國
11 並不如詩的栖居——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個展,短文  王嘉驥,台灣
12 秩序與混亂,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
13 抗議冷感,藝術創作  Toby Huddlestone,英國
14 立法院默不吭聲……,行動藝術  Juliane Stiegele,德國
15 地獄裡最熱的地方……,引言  Dante Alighieri,John Fitzgerald Kennedy,美國
16 反抗的新美學——公民不服從的型態,本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
17 佔領第561小時——太陽花學運,報導  袁廣鳴,台灣
18 巴拉克.歐巴馬將諾貝爾和平獎轉交給……,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
19 移動式訊息——都市展示,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
20 你的夢想是什麼?公共項目  邱靖雅,台灣/Erwin Heller,德國
21 你永遠無法……,引言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美國
22 工作室是陷阱,引言  Marina Abramovic,美國
23 僅只一種  Juliane Stiegele,Erwin Heller,德國
24 吹氣式汽車,實體物件,學生創作  奧格斯堡大學,德國
25 所有可行的……,引言  Lord Mountbatten,英國
26 每天犯下一個錯誤,Do-it-yourself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
27 烏托邦無所不在,訪談  Nick Tobier,美國
28 終結剩食的行動柑仔店,報導  陳佾均,台灣
29 藝術不是……,藝術介入  Patrick Mimran,瑞士
30 微型烏托邦,學生創作  Juliane Stiegele,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
31 動畫經濟反思的設計,本文  戴嘉明,台灣
32 我認為放慢生活步調……,訪談  Geert Lovink,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
33 在社會藝術裡我們還只是個胎兒……,訪談  Götz W. Werner,德國
34 細胞,引言
35 最重要的工具是人,訪談  Johannes Stüttgen,德國
36 連結間隙,藝術介入  Charlie Richardson,英國
37 將台北市升溫1°C,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
38 論心在未來的發展,引述  Rudolf Steiner,奧地利
39 唯一算數的……,引言  Albert Schweitzer,德國
40 擁抱陌生人,藝術介入  Lisanne Hoogerwerf,芬蘭
41 從天上墜落人間的建築,本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
42 鼓舞,短文  Max Zurbuchen,瑞士
43 樹木限定,於秘密場所的15項表演  Juliane Stiegele,德國
44 鼓舞,訪談  齊柏林,台灣
45 我歡迎下一秒……,引言  John Cage,美國
46 事關全體,本文  Hans-Peter Dürr,德國
47 人是……,短文  Albert Einstein,瑞士,美國
48 靜空,宗教場域的介入活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
49 Legarsi Alla Montagna,藝術計畫  Maria Lai,義大利
50 生命如果沒有凋縮或開展⋯⋯,引言  Anaïs Nin,法國
51 駕飛機的男孩,攝影  Dann Tardif,加拿大
52 相較於他將要執行的飛行任務……,引言  Joseph Beuys,德國
53 橫放的漏斗—— 一個思考工具,短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
54 自學者,引言及名單
55 兒童的烏托邦創思,繪畫  德國
56 上機器人課的女孩們,學生創作  陳娟宇,台灣
57 四周皆無 現在於此,引言
58 災難研究所,藝術創作  Kelli McCluskey,澳洲/Steve Bull,英國/Juliane Stiegele,德國
59 我通常接著做我最害怕的事,引言  Marina Abramovic,美國
60 問題,文字  Rainer Maria Rilke,奧地利
61 十年之後再打開,Do-it-yourself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
書本工具書,某些啟發我們的書與DVD
烏托邦工具箱——組織
感謝
圖片來源
中/英、德文對照表
作者簡介
出版 | 籌備
章節頁中的插圖  Lissa Lobis,義大利

 
 



  《烏托邦工具箱》收錄在不久的將來需要的工具,而這個不久的將來很可能需要我們去創造或讓我們遇到各種超越現今所熟悉的設計過程。

  這本書的第一冊匯集了文章內容、藝術作品、訪談、佳文名言的摘錄與「Doit-yourself」活動等,內容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期望能在一個充滿大變革的時代,協助大家尋求個人與社會的道路。

  書中議題在於塑造未來人類彼此之間的場域,例如政治的、社會的、藝術的、科學的、經濟的、哲學的、靈修的、實務的等等領域。

  《烏托邦工具箱》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操作說明書,是鼓舞人心的工具。

  書中匯集的內容是過去幾年以來,我與一些人士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中挑選出來的。他們都為我提供了關於基本走向的重要意見、評估、建議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等。我時時留意、尋求對話並加入我個人的觀點,再傳播出去。除了2013年出版的原版德文外,合著者戴嘉明和我為了此版本,彙編自台灣實踐中的諸多成果。

  《烏托邦工具箱》認為純粹就知識層面來探討進入烏托邦的方法未免過於狹隘且以偏概全,因此也將直觀、靈修與物性的體驗收錄進來,賦予它們同樣重要的地位。本書所探討的創造力,概念極為寬廣,不排除任何一種生活領域,而且全部內容聚焦在人類的創造力,將這種創造力視為人類最珍貴且最重要的資產,也是唯一能解決許多其他資源所引起的全球危機的資產。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對策嗎?

  工具箱裡存放的當然不是已經完成的物品,而是用來製造或修復物品的部分工具。
  但是這些工具我們必須自己使用。
  因此這本書所引發的問題,可能多過它所提供的答案。也因此,在版面的構成上,我們也保留許多空間,讓讀者可以揮灑自己的想法。
  在篇章內容之間我們不時穿插空白的頁面,讓大家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這麼做的目的在於,經過高密度的思維之後,提供大家回應的空間。

  我們挑選出來的工具並不周全,甚至有所偏頗,這些是純屬偶然的,這種特點正和多數真正的工具箱相同:裡頭也許放著十種木釘,卻沒有銼刀,甚至還有一些空蕩蕩的零件盒。但正因為它不是樣樣周全,恰好能刺激我們即興創作或是補充。

  烏托邦工具箱的收納方式,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它根本沒有分類,只是任意把東西丟進去。但使用時卻會發現,它其實具有一種去中心化的結構,而且依據的是有別於一般的準則。光是這種開放性架構,目的就是為了鼓勵讀者離開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路徑,勇於嘗試新的連結。

  在人生真實上演的嘗試中,這種混亂同樣也一再出現;而對於創造力的誕生,這正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根本條件。如果萬事萬物都已經在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就不需要創造力、不需要應變能力、不需要直觀直覺了。而短暫但富含創造力的驚詫往往就足以成就一種醞釀我們的好奇心,激勵我們的狀態。能啟動這種狀態,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而在各種不同層面上日漸瓦解的秩序,則是為了在全球層面上準備徹底重新組構的前置作業——這一點我們已經開始,而且我們可能必須培養出遠比現在高明許多的處理混亂的能力。我們可以順勢從療法般的方法開始練習,以一種彷若日常生活的煉金術,將失序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構思:從個別小型的、不起眼的變化直到劃時代的全新創造。如此,個人絕對也能享受到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

  《烏托邦工具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你可以伸手進去,抓出一把東西來;也可以將裡頭的東西一股腦兒倒出來。先瀏覽它豐富多樣的全部內容,再依照自己的需求,選取所需的片段;你也可以依隨你的好奇心,有目的地挑選合適的釘子或是碰碰運氣,享受翻翻找找的樂趣。另外,你當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嘗試這些文章的精華,比如翻開本書第382〡383頁,把書擺在廚房裡,讓它對你的日常作息形成干預,並且在這一週的時間裡,從這項實驗中發現,這段文句對你個人的生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些文章的目的,在於將那些我們對它們的存在或許一無所知的門戶開啟一道縫隙,讓我們能察覺到門後的空間。如果你有興趣想進一步探討這些議題,不妨參考本書列出的網頁連結,與每篇文章最末和本書結尾的延伸閱讀推薦。

  是什麼在驅動著我們人類,在這本書裡相互擦出火花的人士,又是什麼在驅動著這些他們的表現?

  可能的原因非常多樣,可能是好奇心、勇氣、匱乏、痛苦、困境、一種深沉思考過的感知、盡情發揮創造力的喜悅、一種願景、一種渴盼、避免消沉怠惰、某種平淡無奇的巧合,或者——是愛。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行動永不止息——即使遇到眾多阻力也一往無前;而其中某些人甚至堅持到高齡依然勤奮不懈。他們永遠不會停下來不動——光是相較於時光的流逝,停下來不動就成了退步了。

  現今有越來越多人在如指數函數般增長的領域中覺醒,並且極為自覺地發聲表達意見,同時致力對我們這個時代錯誤發展的接縫處進行方向修正。在世界各地,我們都見到了無數熱心的意見、行動與願景。總有一天——即使就時間層面來看,這一天或許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有生之年——它們會以加乘效果發揮作用。而前提則是,我們自己所創造的基本架構能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我認為,這是真正能達成變革的唯一策略。

  《烏托邦工具箱》是形塑未知的將來,是尋求全球均衡秩序的一項貢獻,是跨出的一步。這個工具箱源於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是為了各種年齡的「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而設的。
 
Juliane Stiegele
謹誌於德國慕尼黑,2015
 
  並不是因為事情難
  我們才不敢去做,
  是因為我們不敢去做,
  事情因此才難。
 
Seneca

  2012年透過戴嘉明老師的推薦,邀請了德國籍的藝術家朱麗安.史迪格勒(Juliane Stiegele)到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開設創作工作坊。朱麗安老師運用了自2010年開始創立的「烏托邦工具箱」計畫,將其概念進行系列的教學、創作與實驗串連;事實上朱麗安老師自2003年起,便受邀到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授課,也開啟了她與台灣的深刻關連。

  朱麗安老師在北藝大的工作坊受到學生們極大的歡迎與迴響,主要在於她所提出的開放與建構性思考方法,持續四年的工作坊主題:「移動式訊息」、「秩序與混亂」、「將台北市升溫一度」與「微型烏托邦」,讓學生們從大的生存環境到細微的現實觀察,擺脫學院訓練的規範,重新回到與我們關係密切的生活日常,再擴延到更大的議題想像。每次長達近兩周的密集工作坊,透過採集、田調、分組討論與最後的呈現等過程,讓學生們直接感受思考、判斷與合作的珍貴經驗,更體現在往後的其他學習上。經過多年的實踐、訪談與紀錄,「烏托邦工具箱」計畫於2013年首先以德文出版第一冊專書,其後逐年增修,於2015年發行了英文版,現在又有了中文的出版。

  在《烏托邦工具箱》一書中,朱麗安老師訪談了「超國家共和國」(United Transnational Republics)的發起人喬治.左赫(Georg Zoche),那是一個發起於2001年,並曾以德國柏林藝術大學(UdK)為假想總部的計畫。這個希望超越國族主義世界觀組織,模糊了人類存在社群之權力結構與政治關係,更讓我們思考社會秩序框架的存在意義為何?記得1989年秋天在柏林圍牆倒下的前夕,我從台北到德國柏林藝術學院(2001年改制為柏林藝術大學)就讀,當時全德國剛剛結束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運動中掀起的波濤仍餘波蕩漾;柏林藝術大學的學生為了抗議高薪大牌教授的失職並維護學生受教權,佔領了教授研究室,並要求成立校外由學生們自治的學習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僵持,學校竟同意了學生的全部要求,因此成立了「自由班」(Freie Klasse,第一個自由班計畫於1987年從慕尼黑開始,後來擴及到漢堡、都柏林、赫爾辛基等地)。基於好奇與地緣,很快的我也混入了「自由班」成為他們的一員,這個在體制內所進行的非體制實驗,讓人思考制度與方法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並進一步引申出「藝術」的當代價值提問。正如朱麗安老師的「烏托邦工具箱」,烏托邦與世界體制間所存在的持續抗衡,讓人們心中永遠存在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世界,無論它是否能夠實現,作為一種開放的思想與追尋,源源不斷的對體制提問與創造打破體制的可能性,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能。

  回顧台灣的教育發展史,提問與回答,往往被切割為二分的生硬意識形態,非黑即白,文化與多元思考在知識系統中的佔比極低,因此讓學生長久以來養成了懼怕提問,更擔心回答了不正確的答案。創意思考正是補強填鴨式教育的重要方向,而藝術的介入,則讓社會文明的進步動能更往深層的思想領域邁進。由朱麗安.史迪格勒與戴嘉明老師所共同編著的中文版《烏托邦工具箱》的出版,標示著開放性創意思考的教育新可能。如同書末的提示:「烏托邦工具箱組織:不只是一本書,也是一個容器,一個工作營/中心,還是一個網絡。」它企圖涵蓋的領域,橫跨生活、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科學等不同跨域面向,但最重要的,應該還是一個絕對開放自由的巨大想像容器與夢;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取用別人的工具,也可以自己創造工具,去打造各自不同的烏托邦世界。創意思維介入社會,除了是《烏托邦工具箱》一書的核心之外,它應該也期待作為另一個開啟思考靈光的引線。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北,2018

  我認識朱麗安超過十年的時間,從過去在實踐大學合作辦理跨領域工作營到臺北藝術大學的工作營,我們彼此培養出對於如何啟發學生介入社會設計的默契。她在帶領學生的過程像是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總是熱情地和學生分享她的想法,以準確的角度切入問題點,解放學生的盲點,更透過課堂前或課堂後的小練習,逐步引導學生在短短幾天的工作營中反思周遭的生活,What do you reallywant?成了一切開始、執行與結束,常見到學生上完工作營後內心滿足與發表作品的好精神,而這一切心血結晶皆來自於本書。

  朱麗安大概是我遇過最熱愛台灣的德國人,每當我們以國際標準看台灣的環境時總帶點自卑,不夠達到國外水平的美好,當我跟她去逛迪化街時,我總覺得不夠整齊清潔,而她卻非常欣賞那些藥草店倒掛藥草乾燥的方式,自然又環保的先人智慧在她眼中是特色。

  我建議她看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她喜歡且認同導演的角度,一起來守護台灣的價值出現在外國人心中,總覺得我們應該更努力做些什麼。兩年前我們去專訪齊導演,由我居中翻譯,整理專訪文章後並編入本書,僅以本書向導演致意。

  台灣學生在創作上習慣以自我探討為出發,國外學生常以社會觀察出發,形成自我與利他的強烈對比,或許在追求小確幸的風氣下,普遍缺乏想改變社會的動機,從跨領域工作營到本書的推廣,都是鼓勵大家說出想改變什麼,做出一些可以達成的貢獻來改變我們的社會,即便只是幫老人家免費按摩十分鐘。當題目是走出校園到城市中尋找問題,已經決定整個創作的對象是城市中的公民,當問題解決方案再度被帶回城市中驗證時,整個工作坊也達成社會設計的目的。

  近四年來的工作營主題決定我們探討的內容,第一年moving message、第二年order & chaos、第三年 warm up Taipei city with 1°C、第四年Micro Utopia:第一年在城市中尋找媒材,以最簡單、迅速甚至自然的方式,將內心對於社會的期許或吶喊,以訊息方式傳達出去。印象較為深刻的有:把鴿子的飼料在廣場上排成PEACE的訊息,等待鴿子來進食後破壞PEACE字形。結果是鴿子在吃的過程,引來小朋友的追逐,追逐鴿子的小朋友到處跑踩亂了PEACE字形,這個過程出乎原先預定的計畫,但也以某種諷刺的力道來結束這個訊息的過程,人類追逐自我的目標而破壞和平。

  第二年的order & Chaos以日常生活的秩序中插入混亂的概念,引起規定日常行為的反思。例如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拉幾條細細的針線,過往的行人如果沒有特別留意是會忽略這些細線的存在,有些人穿過去了才發現有線,有些人注意到線並小心翼翼地通過,形成了一幅穿越空間的奇怪姿勢,異常的行為引起旁觀與詢問,民眾跟學生的對話也開啟這項創作行為的動機:每天重複規律的生活行為是否可以有所改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速度來觀看,來思考。如同另一件作品,在人來人往的斑馬線上放置一台遙控車,上面有一個很大的紅色箭頭,當民眾過馬路時這個大的箭頭出現指示方向移動,某種程度擾亂大家原本前往的方向;或者說,讓某些無意識行走的民眾突然有方向的指引,在秩序中產生混亂,或在混亂中重新定義秩序。

  第三年的工作坊以1°C溫暖台北市,在打破城市人的冷漠與陌生,有位學生跑到美麗華百貨,在地上畫一個僅容納兩個人的圈圈,邀請不認識的兩位陌生人,以背靠背的方式體驗彼此的溫度一分鐘,事後詢問感受與是否願意邀請其他人來加入體驗。人際的互動與給予是越來越缺乏的勇氣,主動的分享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並不會造成負擔,卻能促進彼此的關懷。

  當然這些極具社會介入的創作行為在自我獨立、行動效率的台北市有時顯得格格不入,學生的創作常遭到冷眼旁觀或言詞阻撓,所有的過程也同時在磨練藝術家的勇氣與採取行動的熱情,在追求烏托邦的過程中,需要智慧與毅力不斷的演練,激起共鳴,一同為更美好的理想國努力。我非常佩服朱麗安這幾年工作營帶來的方法與改變,無需學習一大堆理論與技術,憑藉熱情與所能掌握的技巧,從自我產生能影響改變社會的小行動,這些精彩的小故事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本書中文化的工作由朱麗安在二年前提議,邀請我為中文版的合著者,除了精選原文的翻譯外,加入大量我邀請她來台灣舉辦工作坊的具體成果。另外邀請袁廣鳴、齊柏林、陳娟宇等各界代表訪談撰文,其中齊導演在本書尚未完成前意外身亡,實令人不勝唏噓。本書中文化能夠完成要感謝兩位譯者的幫忙,沒有她們專業的翻譯協助,本書不可能得以完成,在此一併致謝。謝謝家人耐心陪伴,在繁忙的教書工作投入本書的撰寫,全力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上帝耶和華的祝福。
 
戴嘉明
台北,2018

前言

以提問代替前言

 
  在目前還沒有答案的問題中,哪一方面是你最關注的?
  許多人都曾經被問過這個問題,而他們最關注的,通常是未來幾年我們即將面臨的種種挑戰與演變——包括個人到全球層面。
 
  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在對的道路上?
  Phyllis Whitney,藝術家,美國
 
  西方文化圈究竟能為民主帶來革新,或者會玩掉民主?
  Ingrid Bergmann-Ehm,記者,德國
 
  如果收入無虞,你會做什麼工作?
  Daniel Häni,企業家,瑞士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留住讓大家都能養活自己的良田?
  Renate Künast,政治人物,德國
 
  該怎麼樣我才能重新看待周遭的事物?
  Doris Cordes-Vollert,藝術家,德國
 
  對我而言,我們的社會與世界共同體未來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盡可能順順利利地為永續的生活及經濟方式採取必要且徹底的變革,而不導致嚴重的問題?
  Alois Glück,政治人物,德國
 
  如何能在老年時全心全意接受自己變老,而且會死的事實?
  Wolfgang Welsch,哲學家,德國
 
  我問我的鄰居:「近來怎樣?」
  Anna Halprin,舞者,美國
 
  世上存在對與錯嗎?如果存在,
  對與錯是從哪裡來的,我能感受得到嗎?
  Laura Frey,學生,德國
 
  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彭冠傑,設計系學生,台灣
 
  如果你有十萬美元可以完成一項計畫——你想做什麼?如果你有一百美元——你該如何實現相同的抱負?
  Nick Tobier,藝術家,美國
 
  我如何說服房東,這棟房子需要現代化,改建成被動式節能屋?
  Ernst Ulrich von Weizsäcker,生態學者, 德國
 
  善與惡只是一種幻念嗎?
  Martha Plaas,物理治療師,德國
 
  超越我們生物本體的是什麼?
  我們對人類的潛能了解的有多少?
  Liping Zhu,氣功大師,美國
 
  事實是什麼?事實是我所見到的或另一個人所見到的,還是真正發生過的?
  Birgit Kunz,學生,德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579666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精裝 / 456頁 / 16.7 x 23.1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just1       一個志在感染經濟的藝術項目
 
一種全然另類的賣場概念。
回應貨品氾濫的現象。
 
今日我們的貨品供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50多種牙膏,80多種起司、25種衛生紙、60多種優格,選擇多到似乎只要是你想要的都應有盡有。
 
但多樣的選擇所帶來的麻煩,卻竊取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為了表面上看似豐富多樣的選擇,我們得付出更多。貨品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容易被各種訊息淹沒——雖然這兩點基本上應該能擴大我們的決策自由——而在供應的貨物過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付出心力去評斷、形成意見,並且在最後做出決定。在規模日益龐大,但都同樣醜陋的量販店裡,我們必須走上許多路,才能從貨架叢林逐一找出我們想購買的、相對少量的物品;而神經緊繃地離開超大型賣場的消費者,比例也相當高。
 
選項太多也可能成為負擔。如同眾所周知,過去幾十年來,這種現象並沒有讓我們更加快樂。從事幸福研究的心理學已經深入探討過其成因與影響,結果顯示,這種現象與現代工業社會逐漸攀升的憂鬱症有著顯著的關連。為了追求營業額進行的戰爭,使單一產品的利率持續縮小,進而導致產品本身變得沒有價值;牛奶價格戰不過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而貨品多樣化顯示在組織上的後果,一如既往就是國內與國際運輸次數過度攀升,並且如眾所皆知,對社會與生態都造成負面的影響。就連看似簡單的產品,其生產工序也細分成許多步驟,並且在不同地點執行。從前以鄰近地區為優先的倉儲概念,早已被程序繁複緊湊的物流安排所取代了。
 
因此,一種反向運動不僅具有意義,也是在社會層面上所必須的。這種反向運動具有大好時機可以實現——無論在文化或經濟上皆然。
 
該是採取不同行動的時候了。
 
賣場與商店,每一類貨品提供just1 (僅只一種)選擇。
 
1種肥皂
1種奶油
1種牙膏
1種咖啡
1種洗碗精,諸如此類。
 
以較少的貨品、較優良的品質取代貨品數量,這樣就不需要在各種同類產品之間做出抉擇。
 
「僅只一種」身為服務業的一員,對貨品提供負責的嚴格篩選,使顧客能夠在短時間內輕鬆地購齊需要的物品。在我們的每一家分店,顧客都能選擇是由我們為他們服務,或是他們自行拿取商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天下生活:超高齡紅利電子書特展,全展19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特談
  • 開運命理特談
  • 參考書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