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愛上精神分析的N種理由 / 葉怡寧
我不會寫詩。但僅以此詩向蔡醫師《水仙與櫻花》一書致敬。
變形的哀傷利比多
不忍放棄孤寂的蒼白櫻花
伸出觸手
溫柔地引渡死亡攻陷
暗地裏綻放出深情的自戀水仙
低頭
凝視陰影中永恆的愛與死
2016年年初某個陽光燦爛的週六下午,一群參加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所舉辦,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臨床課程的心理治療工作者,圍著圓桌自我介紹。大家談到學習精神分析的緣起,二十個人中,竟然有十八個人的學習精神分析啟蒙,跟蔡榮裕醫師有關。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蔡醫師,同時也是詩人、作家、心理治療工作者、精神科醫師,開始以一年兩本的速度,將他多年來的幾百萬字文字作品,集結出版。本書應該是此系列叢書第七本,也象徵蔡醫師持續前進的方向。
2018年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年會中,眾多精神分析學會年輕會員,用活潑生動的方式,報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百科辭典的中文版翻譯工作。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及,受到蔡醫師的邀約時,混合焦慮和受寵若驚,使命必達的感受。老實說,這也是我受邀寫這篇序的感覺。我一直在想,為何蔡醫師這個人,會讓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好像是一個強大的父親,溫柔但堅定地持續走自己的路,有種縱然千山萬水吾往矣,永不退卻的勇氣和毅力,同時拉著大家「精神分析,長路一起走」。我們對他又愛又怕的感受,難道不是一種「父親移情」?然而這個權威但不威權的父親,用他的生命和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撒下精神分析的種子。而這個時節,精神分析在台灣,已經花開遍地。
就如賈克.拉岡(Jacques Lacan)在《講座.第一講》(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I)提到佛洛伊德的書寫:「......佛洛伊德的性格會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顯現出來;如此率直,以至於無人會不予注意。他簡潔及坦白的語氣本身,就已是一種教育。」(宋文里, 2018)
蔡醫師的書寫,非常有他個人的風格,就像聽他演講,也像跟他聊天或督導,總是模模糊糊,有種越聽越不懂,但想讓人繼續聽下去的魔力,像是想往更深沉幽微的內在,彎彎曲曲的探索前進。在思考的過程中,想著想著,以爲就要撥雲見日,但最後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後來才知道,精神分析最終的目標並非找到答案,而是刺激更多的想像,啟發更多疑問......,我在想,蔡醫師的文字為何如此觸動人心,是因為如他在本書中所提到「這些文字是有方向......他和她不曾是某個人,卻可能是每個人的未來人生,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比例,存在於舉手投足或細微感受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卻不會有人 跟他們完全一樣,只因是風中的想像。」
雖然是想像,但如此活生生。本書第一部分,33則「小小說」,描繪的是治療場景。蔡醫師「意識流」的書寫,彷彿帶著我們,用「平均懸浮的注意力(evenly suspended attention)」,讓想像力自由流動在第一人稱(我),兩個第三人稱(他/她,治療師/個案)之間,重現個案和治療者在治療室中交會的瞬間。但文字的洗鍊,寓意的深遠,又的確像是在看小說。在閱讀中,讓人不時掩卷低迴,思考身為人無奈的處境。「她」或「他」的話語,呈現何種外在現實?又代表哪些精神現實?「我」的自由聯想,在治療室內外的穿越;在過去、現在、未來流轉;有時貼近有時遠離個案的感受和矛盾;有時喃喃自語充滿不解和疑問,在黑暗中躕躇獨行,在沈默中絞盡腦汁......,這些「小小說」彷彿上演一幕幕治療中的心理劇,讓我們一窺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室的日常,也同時享受閱讀文學的樂趣。
雖說是「雜文」,但更精確說來是「複雜文」的〈語言的困境:自戀和本能相遇,如何說哈囉和再見?〉是蔡醫師在準備 2018年9月16日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主辦的台中工作坊「愛自己的N種方式:自戀面面觀」演講的成果。由於在準備過程的文思泉湧,對於這個主題有不少想法,因此呈現了談自戀的五個版本。但若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篇幅,我想蔡醫師絕對可以一路寫到談自戀的N個版本。
講題的來源《論自戀:一篇介紹(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這篇論文,是佛洛伊德由《歇斯底里的研究(1895)》,《夢的解析(1900)》,《性學三論(1905)》,一路寫到1914年,跟本能理論(Instinct Theory)相關的文章。隨著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的精進,佛洛伊德在寫這篇論文時,提出許多個根據臨床觀察自戀現象所得到的本能理論的創新觀點,但也因此挖了個坑給自己跳,遇到本能理論發展瓶頸:如何解釋自戀現象中,客體本能(object-libido)從客體撤回,回到自我,竟然和自我本能(ego-libido)合而為一?因此,本該對立的性本能(sexual instinct)和自我本能(ego instinct)變成是同一個來源,本能二元論的立論搖搖欲墜。佛洛伊德繼續發想,終於在1920年的「超越享樂原則」中,提出的死亡本能的概念,解決這個難題。延續這樣的精神,蔡醫師由希臘神話的關於美男子Narcissus和Echo女神的愛情聯想出發,一路帶我們連想到比昂提及的社會戀(socialism)、翻譯、連想到治療室中最困難的「破壞自戀」情境。他問到「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說某種破壞是破壞本能在運作,而不是一般的破壞?是指重複性高,影響生活層面大,而且總是讓人覺得多說也無用的感受?『我也沒辦法』的強烈感受,是佛洛伊德說的負面治療效應裡的死亡本能?」他也提醒我們,在什麼時候,治療者的心中會浮現眼前「這個人很自戀」的想法?但是否也是因為治療者需要將「自戀」這樣的複雜的問題,套上簡單的答案,用來處理反移情中最挫折的情形? 面對這樣的狀態,我們並非束手無策,而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再等待、再思考和再觀察。
蔡醫師是臺灣精神分析發展的指標性人物。我想到他在本書中的一段宣言「時間是往前走的,這些文字在未來會再浮現出它們的意義,尤其我們花更多時間盯著它們所展現的現象時。我們會愈看愈細緻,心理的空間會愈擴大,這是我未來其它書要開展的另個出發點。」對於大家的精神分析啟蒙者,蔡榮裕醫師,不論是聽他演講,或者閱讀他的書,對我來說,總是混合感動、困惑、思考、懷疑、有趣......,他帶給大家這些活生生的經驗,絕非只是學問上的累積,也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蔡醫師用他特有的方式,實實在在將呈現他生命中的一切現象:將所感,所思(自由聯想),所見,所聞,轉化為語言和文字。蔡醫師的寫作是臺灣精神分析文學的瑰寶,見證精神分析在臺灣的發展,終將成為一家之言。希望本書的閱讀,會是你愛上精神分析的下一個理由。
|葉怡寧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候選人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碩士
精神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