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Malaysia: An Equatorial Nation of Co-existing Multiplicities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Malaysia: An Equatorial Nation of Co-existing Multiplicities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歷史分為兩種,一者隱惡揚善,一者不可告人

  任何國家的歷史都並非獨立存在,乃是由世界地理、文明、人類、戰爭相互影響交織而成。而我們所信仰的,究竟是真實的歷史,或只是歷史書寫下的真實……?

  馬來西亞這個國度,種族多元,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新移民……在此交會。
  印度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西方殖民文化……在此交融。
  馬來西亞的歷史,多面向、不單一!震撼的各種聲音和語言!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全新史觀,一部馬來西亞人寫給世界的馬來西亞史
  揭開隱晦不明、輕描淡寫的官方歷史!還原被消失的昨日

  我們活在歷史中,卻渾然不覺;過去像破碎的紙片,風吹四散,無從拼湊全貌。巫裔、華裔、印度裔,甚至在馬六甲王朝前就已存在的住民,在由他人譜寫的故事中,追尋自己究竟是誰?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由廖文輝編著的《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以地理為點,時間為線,延展出涵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面,記錄馬來半島自史前時代至近代,文化及種族發展的深長歷史。各章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其實彼此牽連、內外鑲嵌。馬來民族、華族、印度族群、原住民族,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化及外來西方殖民文化,造就了豐富的大馬歷史;而隱藏在多元民族背後的,卻是暗暗湧動的民族衝突和矛盾。

  這是一部由馬來西亞華人以中文寫成的馬來西亞史,填補近半世紀來華人社會書寫大馬史的空白,博採華文、巫文及其他外語文獻研究。揭開被覆蓋的昨日,追尋真實的過去,探問未知的未來。沿襲馬來西亞的歷史發展軌跡逐一開展,從遠古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活動,到當代馬來西亞二○○八年的國會大選,貫穿古今,兼及東西馬,詳略論述考古新發現、各分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選題層次清晰,融集現實性和指向性,體系完整、結構縝密,論述穩健、語言樸實,綜述馬來西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以文化融和、政治角力、經濟動力和民族團結的視角,看待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變與常。

名人推薦

  國內學者專家一致熱烈好評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李美賢/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高嘉謙/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蘊之/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
  楊昊/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姓氏排列以筆畫順序)

  專文導讀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馬來西亞的歷史不只是馬來西亞的……而是每一個讀者都可以用來認識世界的切入點,讓你在時間軸上向過往回溯、向未來追問,在地圖版面上向內探索、向外開展。

  專文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我們現在閱讀的「馬來西亞」其實並不是一個有著具體輪廓與形狀的國家,應該是由這個國家為開始,引領我們去認識過去歷史的浩瀚、相互影響與往來的文化族群,在偌大的尺度中定位自己。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在台灣,說起東南亞,最常被想起的國家,肯定不是馬來西亞。台灣人對馬來西亞其實並不陌生,但對於馬來西亞的歷史卻所知甚少,這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國家,很少成為被關注的焦點……《馬來西亞》將是一切的解答。
 
 

作者介紹

編著者簡介

廖文輝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馬來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中國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華僑大學華僑華人文獻資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南亞史和東南亞華人。著有《許雲樵評傳》、《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1930-2009)》、《華校教總及其人物(1951-2005)》、《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等。

 
 

目錄

編輯前言 South─南方視點的跨國人文書房 高嘉謙
推薦序一 彌補單一史觀 平實且均衡的馬來西亞通史 陳劍虹
推薦序二 我們都需要一本馬來西亞史 阿潑
台灣版序
自序

導讀 誰的馬來西亞史? 張正

總論 馬來西亞歷史文化之總體發展趨勢
概論

第一章 馬來西亞史前史
第二章 印度化時期
第三章 馬六甲王朝
第四章 柔佛王朝與葡屬馬六甲
第五章 柔佛王朝與半島的發展
第六章 英國勢力的介入
第七章 近代馬來亞雛形的出現
第八章 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和北婆沙巴
第九章 戰前馬來亞的社會發展
第十章 戰前的商業與經濟活動
第十一章 從日本入侵到馬來西亞的成立與發展
第十二章 傳統馬來文化

附錄一 一九四一年以前的馬來亞通史研究
附錄二 大馬民族英雄芻議
附錄三 馬來西亞各州蘇丹任期表

注釋
參考資料

 
 

編輯前言

South—南方視點的跨國人文書房


高嘉謙(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南方,對於台灣,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方位的辨識。它有自身的歷史和地緣政治脈絡。尤其從東亞—東南亞的地緣政治,以及閩粵移民大遷徙的角度而言,以南海為核心的海上絲路與朝貢貿易,向來是理解中國境外南方的重要起點。在十六世紀末,福建商人、漁民開始在台灣西海岸水域活動,漢人移民與海上貿易的開拓,凸出了台灣在中國大陸南方以南的島嶼位置。而西方帝國勢力東渡,在殖民東南亞後,為鞏固和拓展殖民地的布局與貿易經營,由南往北,覬覦台灣在海洋貿易的戰略位置。荷蘭人在南台灣建立熱遮蘭城,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淡水,標誌了西方殖民勢力,取道南方,直接將台灣置入龐大的貿易網絡。明鄭時代,鄭成功在台灣的抗清勢力,多方經營從日本長崎、福建、台灣與南洋各處的帆船貿易,正式開啟了南海世界對台灣的意義。海洋台灣,因此有一個顯著的南方視野。到了日本殖民後期,台灣甚至成為日本大東亞侵略戰爭的南進基地,連帶捲入了區域戰爭。戰後的台灣文學和歷史紀錄,清晰可見跟熱帶南方牽連的歷史創傷和記憶。以上種種,指陳了歷史台灣的南方視點。航路強調了移動,而知識視野的建立,也必然在播遷與傳釋過程找出其立基點。我們著眼南方,旨在強調台灣自身不能忽視的知識脈絡。

  放眼二十一世紀,現代漢語是亞洲地區的主流與強勢語言。相對於中國大陸,台灣是最密集使用現代漢語的地區。本書系有二個重點。一是關注南方知識與文化的華語生產,以及不同語種的南方知識在華語世界的出版。二是文化傳釋,認識和探索台灣建構南方知識視域的必要性,關注台灣與南方世界在知識、文學、文化傳播、詮釋的種種可能。

  近年「全球華語」概念的興起,乃著眼現代漢語的異質性,強調從語言學與文化生產的脈絡,觀察華語文化與文學文本在不同語境的在地化實踐,進而觀察各地漢語生態環境、華人認同與文化創造。而在「南向」的思維裡,我們擴大解釋「全球華語」的概念,挪用為一種華語界面的知識傳釋和轉譯。我們回顧華人移民史,兼及當代華人離散跨境現象,以及東南亞各語族的文明與文化脈絡,如何透過華語書寫與翻譯的可能,建立其華語世界的南方知識視域。舉例而言,新加坡、馬來西亞是一個漢語方言、華語,以及英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等不同族裔的語言多樣性環境,遂產生了迥異於東亞世界(台灣與中國)的漢語腔調和語用習慣,卻又直接或間接吸收東亞華語世界的養分。此外,台灣對新馬地區的華語傳播更有其歷史脈絡。從一九五〇年代以降,台灣大專院校經由僑教與外籍生政策,長期招收東南亞的僑生和外籍生,從大學部到碩、博士班,迄今「留台人」數量已相當可觀。無論從學術生產、文學創作、影視傳播、流行文化等不同領域,台灣對新馬兩地已播下了無數文化種子,締造了不同層面和意義的華語生產及想像。因而關注東南亞各地的華語知識、文化與文學書寫的呈現,同時將東南亞在地知識透過華語界面的轉譯,建立華語世界的南方想像與接觸,顯得重要與必要。

  文化傳釋,涵涉思想、著作、現象、語言等文化內涵,如何在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間的傳播,締造知識的連結與文化的交織。我們強調傳釋或轉譯,著眼這些思想、現象、語言、文化等如何在台灣與東南亞各地(國)與地方知識互動。經由出版,我們藉助兩地能動者(agent)的理解與詮釋,在華語世界建立新的知識平台,打開台灣認識南方的門戶,這是轉化後的南方知識,或可名之為「在地化的南洋論述」。

  因此,我們所強調的「跨國人文書房」既是展示各種文化、社會歷史思潮的對話和交流形式,又是彼此碰撞火花,交融辯證、相互理解的公共領域。書的編輯與出版,帶動的是學術思潮的傳播和撞擊、文化人與知識人的合作、文學與文化作品的翻譯,以及南方知識的系統引介和編纂。在此基礎上,我們著眼的「新南向」,箇中的「新」,是轉向南方,謀求在地知識。South,是南方、南向、南望、南遷,面向南方的知識起點。我們播撒知識、文化與文學的種子,尋找沃土,在台灣和華語世界謀求文化扎根的最大可能。

  本書系得以成立,必須感謝科技部鄭毓瑜司長的支持,科技部「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畫的支援。最重要的,還是聯經胡金倫總編輯的大力促成,替聯經的知識版圖開啟了新的視窗。

推薦序

彌補單一史觀 平實且均衡的馬來西亞通史

陳劍虹(馬來西亞資深學者)


  在文化亂象叢生,歷史敘事受扭曲,歷史教學被操控的今天,廖文輝博士《馬來西亞》新著的出版,是可喜的好事,我們鼓掌為它慶賀。

  ……

  在這樣錯配的時空下,文輝的《馬來西亞》,不失為一部平實、均衡、詳盡又完備的通史著作,是對當今掌握歷史話語權者的適度反應。不像Mohammed Amin與 Malcolm Caldwell合編的Malaya: The Making of A Neo-Colony,或Azlan Tajuddin獨力完成的Malaya in the World Economy, 1824−2011般,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它的章節架構仍然是傳統的,沒有特別驚喜的設計,只是沿襲馬來西亞的歷史發展軌跡逐一開展, 從遠古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活動,到當代馬來西亞二○○八年的國會大選,貫穿古今,兼及東西馬,詳略論述考古新發現、各分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文輝具有三語的學力優勢,又浸染馬來西亞史學史多年,因而得以博覽群書,廣採眾說,努力編著此書。我觀察到在歷史敘事中,他所引用的中、英、巫文資料和闡述,多是現有的第二手出版物。宏觀的通史是由微觀歷史蓋搭組建而成,而其部件只能從論文中汲取。

  文輝在選題上也費了一定的心思,雖非新穎,但層次清晰,避免爭論性議題的纏繞,諸如近期沸沸揚揚的馬來亞是否是英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等問題。最後一章的〈馬來傳統文化〉在章節構思和編排上雖有些突兀,卻是其他同類著作所欠缺,對了解族群最為龐大的馬來民族文化景觀和文化心理有相當的幫助。附錄討論大馬英雄的原則和標準,也頗有見地。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融集現實性和指向性的學術著作,體系完整、結構縝密,論述穩健、語言樸實,綜述馬來西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以文化融和、政治角力、經濟動力和民族團結的視角,看待祖國歷史發展的變與常。

我們都需要一本馬來西亞史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我對馬來西亞的認識,是透過踏上那片土地,一點一點建構出來的。那時,除了馬華作家的小說,沒有什麼中文出版可以幫助我認識異地,我只能靠自己的舌頭、雙腳來畫出輪廓,爾後我才知道,在這裡能隨意地嚐到類似家鄉的滋味,可以輕易聽到普通話、粵語,甚至閩南語。也在一次又一次前往之後,發現各個城鎮大異其趣,展現不同文化風情,在吉隆坡看到高樓但在馬六甲進出的彷若粉色的「鹿港」(我個人的感覺),搭著火車穿過柔佛海峽到了新加坡,飛到婆羅洲沿著拉讓江與伊班共舞…馬來西亞種族多元文化不同語言繽紛,怎麼想都不是一個樣子可以框定的,更別說東馬根本不認同西馬主張的「獨立紀念日」,甚至他們主張自己應該要獨立。

  應該怎麼定義馬來西亞?這是我「認識」這個國家之後,繼生的問題。但我想,馬來西亞朋友或許也不太清楚答案。

  說到底,在這個族群隔閡且有著歷史傷痕的土地成長,在不同教育系統、又受主流族群扭曲的歷史觀下學習,我猜測他們恐怕比台灣人還不了解自己,或者說,沒能有一個可以理解自身歷史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歷史學者廖文輝的作品《馬來西亞》一出版,即大受歡迎—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教學所需,自然成書,正因如此,這本書的結構仍不脫歷史教科書樣貌,時序從遠而近,以通史形式敘明,字句嚴謹,不如西方學者、記者書寫東南亞時的古今穿梭、鮮活的對話場景。乍看沒什麼可讀性,但如果放在長期被馬來、伊斯蘭主義保持的歷史軸線上來看,這本華人執筆的歷史書較為開放且多元,沒有難以避免的華人中心—唯獨對於日本侵略、西方殖民還是帶著負面敘述。

  因為,廖文輝老師在全書一開始即站穩立場:「如果要總結這幾千年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的發展特徵,一言以蔽之為異文化異民族的應對與融合。從地質、氣候、國民到各種族與文化,無不受外來影響。」他採用學者許雲樵的觀點,認為馬來亞有來自「外來」的傳統,就算馬來亞或馬來這個名稱,也是外來的—這倒是真的,「馬來亞」其實是蘇門答臘巨港(巴領旁)的聖山附近的河流名,而將這當標誌的馬六甲王朝諸王認同祖先的家園讓它成為合法的根源,即使蘇門答臘現在屬於印尼。

  即使我們清楚馬來文與印尼文相似性高,但看了這本書如何拆解馬來文的語詞出處—梵文、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等,即可看出馬來文化,其實是在中印兩個文明體與東南亞各種勢力消長間,藉著商業貿易往來所揉捏而成。這應該是自然成形混合體,指向現在馬來西亞的色彩風貌。

  讀這本《馬來西亞》跟讀其他東南亞史一樣,開始會在諸國諸邦的興起與衰敗之間迷路,最後到了殖民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獨立之後,才進入我們現在認知的主權國家。也就是我們帶著「國別史」的鞋子來尋一隻適合的腳,其實應該是反過來思考:我們現在閱讀的「馬來西亞」其實並不是一個有著具體輪廓與形狀的國家,應該是由這個國家為開始,引領我們去認識過去歷史的浩瀚、相互影響與往來的文化族群,在偌大的尺度中定位自己。反著看這本《馬來西亞》,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馬來西亞像是周遭文化大河的匯流處。那為何馬來西亞朋友卻不知自己擁有什麼呢?

  如果開放地閱讀歷史,或許,當我們對這國家產生問題時,就不會得到狹隘的答案。即使是「是否生活在叢林裡」這樣的問題。

台灣版序

  二○一七年,《馬來西亞史》出版後引起不少迴響,如此生硬的著述,在短短兩個月內即刻售罄,始料未及。不久後,再接再厲,第二刷也推出市場,同樣地在短期內斷市。同年十二月台灣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胡金倫聯繫我,表達出版繁體中文版的意願。二○一八年一月,金倫兄微信告知《馬來西亞史》入選《亞洲週刊》十大好書(非小說類),欣喜之餘,難免戰戰兢兢,故此在繁中版排版之前,除了補充資料,也修訂了書稿中一些細部的訛誤,但增刪幅度微小。

  金倫兄也建議我嘗試從交通史或海洋史的視角,進行一些補充。事實上,本書稿基本也是從這個視角切入書寫,故此我僅以注腳的方式,補充了一些馬來西亞與古代中國交往和相互影響的說明,如馬六甲王朝的六封華文國書、影響洪秀全的冊子和世界第一份華文報都在馬六甲印製、黃花崗起義是在檳榔嶼策劃等重大事件的發生。

  最後,附錄的部分加入了一篇梳理一九四一年以前馬來西亞通史研究的文字,以補充陳劍虹老師序文中所沒有論及的,有關日據以前的馬來西亞通史的研究情況。

自序

  打從二○○三年在新紀元學院任教開始,就有撰寫《馬來西亞》的念頭,那是有見於自一九六一年許雲樵《馬來亞史》出版以來,從未再見中文書寫的《馬來亞史》,反觀英文的著述卻不斷湧現,而且水準極高。即便是中、台學界,也有相關的出版,陳鴻瑜教授的鴻篇鉅構《馬來西亞史》就是重要的著述之一,馬來西亞學界如果再不急起直追,那可是無地自容了。二○○四年九月二十七至三十日,筆者在《東方日報》連續四期發表〈馬來西亞歷史文化之總體發展趨勢〉一文,其實就是本書的總論,為著述方向定調。

  光陰如梭,一晃眼數年過去,二○一一年,我在學院以「馬來亞史」為名開了一門通識課給全校學生選修。由於備課之需,僅是準備綱要式的投影片,不如直接編寫完整的史著來得實際,除可成為教材,還能一了心願,並藉此向許雲樵致敬。二○一一年七月開始動筆,並於二○一二年九月完成約十五、六萬字的初稿。同時陳鴻瑜教授的《馬來西亞史》也出版了,篇章結構竟然大同小異,可謂異地同聲,覺得初稿同其著述相較,自愧不如,故此在接下來幾年的教學中不斷修正補充,有者甚至是大幅度修訂。期間好些友朋不斷鼓勵出版,但內心始終無法踏實,故此延宕至今始付梓。然而,考慮官方重構單元國史的意圖日益明顯,而小學歷史課本的偏頗和謬誤隨處可見,已達觸目驚心的地步。思前想後,如此氛圍,拙稿雖有不少不能盡如人意之處,但不失在官方史觀以外,提供另一不同的視角,故此不吝譾陋,先予付梓,容後再版修訂。

  本書著述方向以多元為取向,這包括三大塊,首先是在三大族群之外,也特重住民的歷史和貢獻,其次是論述範圍給東馬來西亞以足夠的關注和同等的論述,其三是政經社文各領域皆有所涵蓋,盡量全面。故此,本書有別於眼下一般馬來西亞史從馬六甲王朝為起點的書寫,以三章的篇幅從史前至印度化時期,期望能完整詳盡呈現馬來西亞早期豐富多元,兼且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本書也特闢專章論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部分,並在政治史論述中出現的重要人物給予相應的介紹和評介,不以傳統政治史為論述主軸。馬來西亞現當代的發展,較廣為人知,也有很多相關的論述,其發展仍屬現在進行式,故此本書僅提綱挈領點出關鍵所在,不作詳述,而標題所示為全篇眼目,讀者諸君讀之,當能明瞭。

  本書原是通史,此類文體向不為當今學界所重,認為不過是拾人牙慧,掇拾成書。內容主要擷取學界研究成果,兼採各家之長,加以匯集整理,但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文字乃筆者多年的研習心得,尤其整體架構和書寫取角,確是筆者多年思考的成果。但全書本質上仍是一本編纂的教材,限於個人才識,當中多有疏漏錯誤之處,惟待識者教正。

 
 

詳細資料

  • ISBN:0010815210
  • 叢書系列:South書房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4.8 x 21 x 3.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馬六甲的興盛及其國際地位
 
馬六甲在西元十五世紀崛起成為國際大商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條件和千載難逢的客觀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本身的努力經營和建設。馬六甲地處馬六甲海峽最狹窄處,容易控制來往船隻,同時背山面海,居高臨下,易於防守,加上又位於亞洲兩大季候風,即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起點和終點,各國船隻皆匯聚於此。這時候,適值東南亞海權強國滿者伯夷日漸衰落,無形中出現權力真空。即便如此,更為重要的是馬六甲能憑藉與外在勢力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方能在此空隙乘勢而起。
 
與中國的宗屬關係
 
馬六甲立國之初,國小勢弱,四鄰強敵環伺,尤以暹羅最具威脅。為了抑制外敵,在外交上馬六甲延續室利佛逝與中國的朝貢關係,一方面發展貿易,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國的力量威嚇暹羅,使之不敢輕舉妄動。為了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馬六甲前三任統治者就曾經先後五次(一四一一年、一四一四年、一四一九年、一四二四年和一四三三年)入朝覲見明成祖和宣宗皇帝,締造三世五入朝的佳話。此外,明朝共冊封馬六甲統治者七次,馬六甲共遣使入貢二十九次,明朝共遣使至馬六甲十次,馬六甲受明朝保證免受安南侵略者凡四次,在在證明馬中關係的密切。
 
馬六甲建國伊始,正是明朝國勢最為強盛之時。一四○三年,明成祖派遣尹慶詔諭馬六甲,宣示天德,賜織金綺羅、銷金帳幔。拜里米蘇拉大喜,即刻安排使節跟隨尹慶回航的船隊入貢,乘機要求明朝保護。一四○五年,馬六甲再次遣使入貢,明成祖冊封拜里米蘇拉為滿剌加國王,地位與暹羅等同,同時解除滿者伯夷的宗主地位,成為明朝的藩屬,雙方開始建立密切關係。一四○七年和一四○八年,馬六甲皆遣使隨鄭和寶船入貢。一四○九年,明朝正式冊封馬六甲為國,為了答謝冊封之恩,拜里米蘇拉特於一四一一年親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人入朝奉貢,並投訴暹羅的侵擾,請求明朝出面制止。當時訪問團規模之大可謂空前,明成祖也親自接待,並賜予大量物品,臨別前又賜宴餞行。一四一二年時,拜里米蘇拉派其侄兒到中國答謝。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4.0
|
2022/05/12

有著傳統歷史教科書的架構,沒有太多生動的人物對話。博採旁徵許多市面上的馬來西亞史書,適合作為入門者閱讀首選,之後可參考書後的參考書目挑選進階的研究。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開運命理展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