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恆河生與死:從恆河的今昔探索印度的未來

恆河生與死:從恆河的今昔探索印度的未來

River of Life, River of Death: Ganges and India’s Future

  • 定價:460
  • 優惠價:94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9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濕婆神到佛陀,千年來最神聖的聖河──恆河
  為何成了21世紀的一條毒流,正牽動著印度的經濟民生命脈?


  恆河生,印度生;恆河亡,印度亡

  印度正在扼殺著恆河,而恆河也正回過頭來扼殺印度……三十多年新聞採訪經歷的作者馬凱,從源頭一路至出海口、溯至遠古一路至今日,追索著這條印度人的女神之河、被尊為「恆河之母」的聖河,同時發現到挽救這條甚至可說是世界上最重要河流的奮戰絕不會失敗……

  幾千年來,比地球上任何一條河都哺育了更多人口的恆河,更被印度人視為是流淌著神聖之水的恆河女神。然而今日,大量的工業毒廢物的污染、民生垃圾等等,印度正在無以復加地毒害著這條河,而恆河也回過頭來造成了印度極大的危害。作者派駐印度的四年來,透過親身採訪來的第一手報導,以及詳盡的史料及科學文獻,試圖調查釐清這些威脅著印度甚至世界的人類及動物健康的污染。

  作者從恆河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源頭開始了他的旅程,主河流及重要支流一路流經多個聖城:瑞詩凱詩、馬圖拉、阿格拉、泰姬瑪哈陵、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帕特納……,以及政經大城:德里、坎普爾、加爾各答……,最後流到了恆河三角洲這個有著大批老虎出沒的紅樹林沼澤區,並於孟加拉灣出海。沿途中,有悲劇,也有成功的喜悅,他遇到了那些敬畏恆河的朝聖者,也遇到了依靠恆河維生的農民及商人,更遇到了那些排放汙水及有毒廢棄物扼殺著這條河的企業家及居民,當然還有那些企圖挽救她於毒手的人。

  書中深入鑽研恆河在宗教、歷史及生態方面的諸多神祕謎團,不斷叩問為何印度人能夠同時敬拜並虐殺著他們的國家之河?而同時期地球上成功挽救了泰晤士河、萊因河以及芝加哥河這些重要大河的河流淨化顯著案例,又是否能在恆河身上再次印證?

好評推薦

  將歷史、地理、環境、政治、宗教及其他許多面向,以傑出且引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條河流在世界上占有無比的重要地位,它的整個流動及生命軌跡溯自喜馬拉雅山並一路直至孟加拉灣。──倫敦政經學院政治經濟學帕特爾講座教授  尼可拉斯.史登(Nicholas Stern)

  企圖藉由一條河來探尋印度這個國家的驚奇之舉及愚昧之行,這是莫大的抱負⋯⋯作者成功完成了它!──印度專欄作家及評論家  古沙蘭.達斯(Gurcharan Das)

  本書文筆如主題般的樂觀且流暢,作者透過了時空的變換興衰及人性的自大,在這本書中描繪了恆河的整個流程,這也是北印度在靈性及物質上的一條生命線。詳實豐富的描述,顯露出這位訓練有素的觀察者充滿靈光的洞察力,他的整個敍事讓人閱讀起來深受著迷且啟發人心。──印度國會議員及政治作家 夏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

  熟練地結合了極其引人的歷史及對印度今日的精準觀察,本書在其主要論題上聰明地切中要旨──恆河所面對的威脅──從汙染、人口過多、氣候變遷,以及常有的惡劣政策──其實也正是印度往前邁進時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作者有時極為嚴厲地面對快速改善的這種不實期待,但又熱切地關注希望最終能獲致成功。這讓他成就了一本傑出且重要的著作。──經濟學家及實業家、英國金融局前主席  阿戴爾.特納(Adair Turner)

  作者生動地描述了為什麼印度一定要掌握住抗生素抗藥性這個巨大挑戰⋯⋯我希望莫迪總理的政策顧問都能讀到他有力的詮釋。──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歐尼爾(Jim O’Neill)

  作者是極少數不只是熱愛並且也瞭解印度的國外記者,然而他也有能力看見它的缺失並且不帶偏頗地評斷為了改正缺失所付出的努力。這代表了他對印度的報導極有見地且發人深省。──印度電視節目主持人、新聞評論人  卡倫.塔巴(Karan Thapa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恆文(Victor Mallet)


  新聞工作者及作家。1981年取得牛津大學英文學士,從事新聞採訪超過三十年,先後服務於路透社(Reuters)及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負責亞洲、非洲、中東及歐洲的報導寫作。二〇一二至二〇一六年,派駐印度新德里,出任金融時報的南亞分社社長,現擔任金融時報巴黎分社社長。一九九九年他寫了《老虎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Tigers, HarperCollins)一書,描寫東南亞的工業革命以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出版後極受好評。他曾兩度贏得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的年度新聞評論獎項,也以恆河的命運故事以及印度總理莫迪的掘起特別報導,兩度獲得了印度知名的拉摩納葛印卡(Ramnath Goenka)傑出外國記者獎。

譯者簡介

謝濱安


  台大經濟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譯作有《女性面對的戰爭》、《魯賓遜漂流記》、《自由:我生命中遲來的第一次……》。
 
 

目錄

1.    序章 殺死大地女神
2.    聖牛之口:喜馬拉雅山上的源頭
3.    聖水
4.    建造一座巨型城市——同時拯救恆河
5.    瓦拉納西:印度的一日首都
6.    瓦拉納西:破碎的諾言
7.    毒物之河
8.    超級細菌之河
9.    恆河豚、鱷魚與老虎
10.    人口壓力:為何人口成長並非紅利?
11.    水與井:水龍頭為何乾涸?
12.    水壩與乾旱:整治恆河
13.    寶萊塢之星:電影中的恆河
14.    充滿異國風情的河:恆河上的外國人
15.    風暴與沙岸:恆河上的船隻
16.    貿易重鎮不再:加爾各答與孟加拉
17.    不可能的任務:如何淨化恆河?
18.    美麗的森林:恆河入海之地
 
 

前言

  寫這本書是個意外。二〇一二年,我和家人在雨季期間到德里定居,抵達的頭兩天,我在車門邊的地圖集裡發現了一張令人困惑又著迷的圖:地圖上的亞穆納河旁邊,也就是位於北印度心臟地帶的此地,有個紅色的圓形小圖示裡頭畫有一艘帆船——它是代表遊艇碼頭或帆船俱樂部的通用符號。我很喜歡船,但難以相信在距離海洋如此遙遠,又飽受污染黑名的河流上有辦法享受乘帆船出航的樂趣——非但如此,這條流經現代德里的河流幾乎被廣大的居民所忽視。

  就某方面而言,我的感受是對的。我在德里遇到的每個人都不曉得船的事情,然而,一張轉載刊於《印度斯坦報》(Hindustan Times)上的一九七〇年代的老照片進一步激起了我的興趣,照片中有艘小艇在週末航行於亞穆納河河上。幾個月後,我終於來到地圖上標示的地點——那條帶領我深入德里南部的歐克拉(OKhla)工業區的道路現在仍叫「帆船俱樂部路」——那裡有個「國防部帆船俱樂部」,建築物與花園都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令我相當訝異。穿過草坪,幾艘帆船小艇整齊擱置在面河的船架上。這是一幅令人哀愁的景象,顯然這些船鮮少有使用機會(或許完全沒機會)。該地的管理員證實了我這個想法。

  原因直接呈現在俱樂部的門前:這坨臭氣熏天、充滿黑色泡沫的污穢物,原本是一條河流。亞穆納河是恆河的一大支流,無論在印度神話或繪畫中,或者在歷史記憶裡頭,它都是一座充滿百合花、烏龜和魚類的大自然天堂。河岸邊,歡愉之神克里希納吹笛,身旁環繞著側耳傾聽的牧牛女子。若是在今天,這位藍皮膚的神一定會選擇避開此地。德里上游處,整條亞穆納的河水幾乎都被截流灌溉或供應首都所需。在乾季,河流往下游依序經過馬圖拉、阿格拉,以及泰姬瑪哈陵(十七世紀由蒙兀兒帝王沙賈汗為紀念他鍾愛的妻子穆塔芝所建的知名陵墓),水中充斥德里兩千五百萬居民製造的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工業廢料。

  歐克拉是亞穆納河在德里地區的下游終點,此處狀況尤其惡劣。剩餘的河水衝過水堰時激起成堆的泡沫。清晨時分,這些超現實的白泡沫在橘色的晨曦中閃耀,宛如許多小冰山遍布在油膩漆黑的河面上。狀況最糟時,在人類穢物污染嚴重的歐克拉區段河水中,糞便型大腸桿菌的含量超過印度沐浴標準將近五十萬倍。

  我心想,假如這條河會流入恆河,那恆河本身的狀況又是如何?我是一個剛抵達印度不久的英國人,連我都知道恆河是一條聖河,一條深受歷史與文學讚頌的河流。即便在今天,恆河(Ganges)——或唸「根迦」(Ganga),絕大多數的印度語系都如此發音——在印度的信仰、社會、經濟與政治上,地位都比亞穆納河來得重要。恆河是母親之神,她獨特純淨的河水能帶來救贖,數億印度教徒都將恆河的水供奉於壺罐中崇拜。懷抱虔敬的心,印度教徒總希望自己死後能在恆河岸邊接受火化,並讓遺骨隨流水漂散。即便是世俗派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都希望自己死後能有部份骨灰交付予恆河,他說:「恆河象徵印度世世代代的文化與文明,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流動,她永遠不會是相同的恆河。」印度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他在二〇一四年以壓倒性的差距勝選為印度教民族主義人民黨(BJP,Bharatiya Janata Party)的黨魁——也刻意選擇恆河邊的古城瓦拉納西(貝拿勒斯)做為他的國會議區。莫迪將這條河稱頌為母親——恆河母(Ma Ganga)——並立即承諾淨化河水的計畫,同時將相關部門改名為「水資源、河川發展與恆河復興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 River Development & Ganga Rejuvenation)。

  恆河的重要性甚至超出到印度的海岸線以外。正在書寫這些文句的我剛從斯里蘭卡回來,我在可倫坡意外造訪了一座佛寺,除了佛陀之外,裡頭也布滿象神、毗濕奴等印度教神明的神像。原來這座佛寺名叫「根迦拉瑪耶」(Gangaramaya),據回答我問題的那位僧侶所言,它是這條巨河在北方三千公里之外的一條分流。「當地有座湖泊裡頭充滿了,」他說道,「恆河之水。」

  即便在遙遠的英國,恆河也擁有精神上的神聖地位。在調查期間,我意外發現一段趣事。一九六四年,恆河的水在愛丁堡公爵菲利浦親王面前儀式性地注入一座村莊的水井中。親王來到此地是為了促進印度與英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是這座位於雷丁(Reading)附近斯托克街(Stoke Row)上的水井的建成百年紀念,此水井由十九世紀一位慷慨的印度王侯下令開鑿,一直保存到現在。據說,當時有一位任職於聯合省(United Province,包含今日印度人口數量最多的北方邦在內的一個幅員廣闊的地區)的英國政府官員名叫愛德華.安德森.里德(Edward Anderson Reade),他在一場舉辦於貝拿勒斯王侯宮殿的晚宴中談及當時重創奇爾特恩丘陵(Chiltern Hills)的一場旱災。王侯在知道一位男孩因爲喝下加諸最後一滴水而被母親毒打的事件後,決定出資建造這座深井,至今依舊被稱為「王侯之井」。其實,王侯早在三十年前就曾聽聞里德曾融資在印度建設水井的事蹟,這無疑對此次的支援有所幫助。

  當時我為了替《金融時報》尋找題材來回奔波於印度和南亞之間,從選舉、工業自動化、氣候變遷到宗教衝突,幾乎無所不包。突然我理解到,若從源頭往出海口的方向書寫恆河,或許能窺見一點這個極度複雜卻又令人感到興奮的當代印度的狀況。在見證坎普爾的工業污水、瓦拉納西的家庭廢水,以及帕特納與加爾各答的垃圾之後,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一條在印度文化歷史上如此重要,象徵印度教信仰的河流,會遭受如此草率的對待?我想知道,這條印度最偉大的河流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做才能拯救它。

  有些朋友建議我應該寫一本談論莫迪的書。我曾經面對面採訪過他,他也在這本談論河流的書中佔據一角;然而,他是個已經出頭的政治家,總有一天也會像過去的其他人一樣下台。另外有人把我說的「恆河」(Ganges)錯聽成「甘地」(Gandhis),以為我想寫的是尼赫魯的後裔,目前代表人物為桑妮雅.甘地與她兒子拉胡爾的那個政治家族;由兩人領導的國民大會黨在二〇一四年被莫迪與人民黨擊敗。不過,我發現蜿蜒曲折的恆河在今日依然是條交織纏繞在印度身上的細線,甚至比尼赫魯-甘地的時代更能演繹當前的狀況。正如溫斯頓.邱吉爾針對泰晤士河與英國之間所描述的關係一樣,恆河正是印度歷史的那條「金線」。恆河沿岸有許多偉大的城市,有些依然存活,其他衰敗遺棄,都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在那個時代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比中國或者羅馬帝國都還大,幅員甚至是西歐的三倍之多。

  因此,為何受到如此大量印度人崇拜的恆河,同時卻也遭受同一群人的傷害?為何印度人和他們的政府有辦法忍受(即便只有一週)過量建設於聖河上的灌溉水壩——有時候甚至出現完全缺水的狀況——以及人類污染物與工業毒物的毒害?印度教徒堅信純淨的恆河不會受到這些污染影響,這是真的嗎?這條河還有得救的可能嗎?

  在本書中,我將解釋印度人如何以污染扼殺恆河,恆河又如何反過頭來扼殺印度人。但故事並非毫無希望。書寫過程中,我逐漸了解到所有發生在印度的對與錯,也開始相信印度人能像歐洲人與美國人成功拯救泰晤士河、萊茵河與芝加哥河一樣拯救恆河。同時,我也意識到(有愈來愈多憂慮的印度人跟我一樣)虔誠印度教徒在心中將恆河實體上的污濁與其精神上的純潔區分開來,假裝物理世界無法侵犯精神領域,這件事是多麽荒謬。談及亞穆納河時,有位聖人曾經說過,河流本身才是「真正的神」,而非那些遙不可及的精神象徵。正是如此,恆河如此重要,首先就是因為它的物理性為人們供給了生命所需的水源與沃土,才以大自然之靈的姿態受到崇敬,最後演變為印度教眾神中一位豐腴的女神。

  我不是印度教徒,大概永遠也不會像數億名印度人那樣充滿熱忱地崇敬恆河,但我對這條河的愛就跟我愛其他所有偉大的河一樣多——或許更多,因為我還嘗試著去了解它——我很關心它的未來。外國人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懷抱環保理念的一群)很容易遭指控為偽君子,他們抗議道:「你們為了追求經濟成長破壞了自己的環境,現在卻想阻止我們發展。」或者「以前泰晤士河那麼醜陋,你們卻說我們這些污染的河流讓你震驚。」我過去在中國與南亞也曾遭受類似批判,令人吃驚的是,鮮少有印度人會因西方媒體對聖河的描述與報導出的問題憤恨發怒。我想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知道這些問題都是真的。

  本書大致以順流而下的方向進行,起始於恆河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源頭,終止在孟加拉灣的入海口。有些朋友堅稱這是悲觀處理此一主題的方式,因為河流源自於冰凍純淨的山區,愈往下游經過愈多城市就變得更髒,污染程度更嚴重,但我不這麼看。我喜愛恆河上游潔淨的空氣與水,但也同樣享受著航行於河上、擺脫沿岸大城那些無序的歡愉等過程,尤其遼闊海洋給我帶來了無限可能的感受。此外,恆河水隨著流程增加逐漸變髒這個說法也是錯的;大自然的多變,諸多支流注入新水量——最知名的就是發源自西藏的布拉瑪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以及沿途不斷發生的沉積與汙染物的擴散,都讓一切變得比想像中複雜許多。

  隨著章節前進,我們將順著恆河一路往下走,沿途有悲劇,有成功的喜悅,有古代與現代印度的諸多神祕謎團,以及演出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朝聖者、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農民、畫家,還有探險家——最後結束在孟加拉灣恆河三角洲的紅樹林沼澤。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95855
  • 叢書系列:Explore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瓦拉納西打破承諾
 
為了更詳實評估恆河在瓦拉納西的狀況,我與在瓦拉納西接待我的主人實地走了一趟尼薩德拉賈(Nishadraj)神廟與河壇;該命名來自傳說中的船族部落之王,他住在這條河上,曾應羅摩神的請求,助他過河拯救妻子希塔(Sita),而這座神廟就是船族的大本營。帶我們來這裡的是穿著體面的德文德拉.米斯拉(Devendra Misra),他是當地的藥廠業務員。他領著我們沿著河岸前進,到處都是垃圾,經過了歷來眾多王公建造的神廟,以及一座標示著「引水作業」的巨大抽水站;它為這座城鎮抽出河水,並形成了一道小型渦流——就在上游大約四百呎處髒汙的亞西水渠,直接將未經處理的汙水排放到恆河。
 
我們一面步行經過了正在進行修繕的老舊木划船以及一座小型的濕婆林伽神壇,米斯拉一面跟我說莫迪已經做了他辦得到的事情——他指著垃圾桶說道,現在甚至連垃圾桶都有了——並將恆河的問題歸咎於一般人民。「人們在公共場所一直沒有什麼衛生習慣,他們沒有屬於國家的精神,」他說,「莫迪先生已經竭盡所能了。而且傷害這條河的不止當地居民,還有來自村落的那些人,他們帶來一堆東西,最後都丟棄在河壇上。」不過我們抵達尼沙德拉吉古哈河壇後,他也附和其他瓦拉納西居民一同抱怨河流水量不夠,並感嘆那「透明清澈」到可以用來淨身的水已經不見了。「如今,我甚至不想把恆河的水含在嘴裡,我現在會有遲疑。」(「但他必須這麼做,他是婆羅門,」我的同事低聲說道,「他每天早上都會來河壇。」)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5.0
|
2024/12/22
(1)First Impression
十一月底去印度九天,參加Sandy在新加坡外派時認識的印度朋友的婚禮,Sandy三年前跟這位印度同事隨口說假如結婚記得邀請她,隨口一句話對方竟然認真,於是就有了這個天載難逢的機會去參加寶萊塢電影裡的婚禮。

外國朋友很神奇,通常對於”朋友”都滿熱情的,在我的感覺裡外國人比較會把朋友放在心裡,我唯一一位通信超過十年的朋友也是外國人,大學參加活動認識的日本人,至今我們都還會互寄明信片,而且他是那種會突然寄信來的朋友。

婚禮辦在粉紅之城Jaipur,我們研究一下觀光路線,決定在Tripadvisor上面找一間評價很好的旅行社Indian Maharaja Tour,走印度旅遊入門路線金三角,就是從德里入境,接著去阿格拉看泰姬瑪哈陵,再去齋普爾。這是印度最多觀光客的路線,所以旅遊設施完善,競爭也很激烈,在網路上可以獲得好評的旅行社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品質。

印度未來會跟台灣有越來越緊密的合作,但你跟身旁的人聊印度,大部分都還是說聞到咖哩味;都是強姦犯;拉肚子有四種程度: 輕度、中度、重度、印度…這一些充滿歧視的印象。台灣受日本文化影響太深,幾乎都只想到要去日本旅遊,但明明去日本更貴,然後永遠都說以後再去遠一點的地方(就是永遠不會去)。我們也跟日本人一樣潛意識很排外,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都有一股優越感,明明東南亞、甚至印度在某方面都已經快超越我們了,卻還沉浸在亞洲四小龍的昔日榮光裡。

(2)Institution and intuition
年紀越大發現社會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機制,而且深深影響每個人,所以不用設想可以改變別人的看法。新聞學的使命是透過報導傳遞嶄新的觀點予閱聽人,有趣的是一些新聞人入行多年以後想通了,其實這些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而已。新聞有週期,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似曾相似的場景,然後大眾就會議論紛紛,但最後還是老樣子。例如國會打架,看久了就麻痺了,所以很多人政治冷感。我們回來後,那位新娘朋友還傳了國會打架的印度新聞畫面到Sandy的Whatsapp問她Is it real? 不愧台灣”硬”實力的輸出!

現在自己閱歷稍長,大概能理解緣由,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一個固定的模板,洞悉透徹的某些人就知道如何操弄這種思維模式。對創作者來說,如果還要維持創作熱忱,這個認知頗讓人失望,因為知道自己的創作只是向回聲筒說話,沒有人聽到就反彈回來。不過另一方面也讓人感到輕鬆,把話筒放下,抬起頭來看遠方,反而可以狂吼亂叫~~空谷跫音,跟大自然有了共鳴。難怪現代人都不想跟人說話了,寧願跟花草動物為伍,與AI伴侶談戀愛。大分眾時代,獨釣寒江雪,別有一番雅趣。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無法被別人改變啦,除非對方天生好奇有冒險精神,樂意接納新事物,否則很難說服別人做任何事。這種號召力或許是天生的,所以我很羨慕有領袖特質的人。

從印度回來跟坐我旁邊的同事分享,沒想到他竟然很快就決定跟這間旅行社下訂了。他一月要去不丹蜜月,未婚妻也熱愛冒險,他說既然印度是人生必去的清單之一,不如就順路怒衝一波吧! 真的到三十歲以後常有這種感覺,當下不做某件事,應該就沒機會了。

我很意外竟然有人會因為自己的分享就決定去印度”這種國家”,因為他”聽得懂”其實印度很安全,畢竟都跟著導遊根本不用擔心,但大部分的人應該都還是無法接受。這應該就是所謂磁場吧,人長越大越孤單,所以要努力找到理念契合的同伴,這一點我還要再繼續加油。

(3)Conclusion
扯了一波要回歸正常書評的寫法,接下來要來好好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我沒想過自己這麼快就有機會踏上南亞次大陸。印度文學在世界文學裡可見度很高,因為她是前英國殖民地,本來就有很多英國作家會來印度走跳,最經典的莫過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普林的《Kim》,他是19世紀英國殖民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出生於British Raj,所以他也以此為背景寫了很多作品,影響往後世人對於印度的看法。

如果你平常有在接觸外國文學的資訊,應該對於印度文學不陌生吧。我個人很愛讀閱讀世界文學,基本上來者不拒,我很愛去探索每個國家的文學地景,以前也研究過印度的書單,甚至還有寫過閱讀心得! 目前忙於工作沒空大寫特寫,world literature翻過一山,還有一山,這也算某種山岳文學嗎🥰?

這一年多發現好多讓人雀躍不已的世界文學資料庫,例如令我興奮不已的”Words without Borders”,竟然可以用國家當作書單篩選器!! 好愛文字的力量! 究竟要敝帚自珍,還是毫無保留大方分享呢? 其實寫札記也是一種滿足當journalist夢想的好方法~凡寫過必留下痕跡,本來以為要寫國際評論,沒想到自己天生注定要寫的主題竟然是很瑣碎的個人隨筆。也好,以蔡瀾為師,方寸之間,白紙一張,任我揮灑😉。

(4)Foreign Correspondence
印度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家,號稱人種博物館,印度有超級多種族擠在這個次大陸,去年人口也超越中國,成為世上最多人的國家,目前已經有十四億人,幾乎佔了全球六分之一的比例。重點是印度人還不滿足,他們看到中國一胎化的下場,更堅決要更努力製造寶寶,讓印度文化綿延不絕。關於印度人口這個議題,有很多的書都在探討,它在印度政治圈也是一個禁忌,印度獨立建國後唯一一次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975-1977),某方面就是因為英迪拉甘地想要控制生育率祭出的鐵腕政策,結果適得其反。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宗教信仰虔誠,宗教一般都會鼓勵信徒要傳承香火,因為這是生命的自然節奏。加上莫迪這幾年提倡印度教優先,排擠穆斯林,執政黨BJP營造了一種緊張感,讓印度教徒認為穆斯林族裔正在大量”繁殖”(言下之意就是像害蟲),正在快速取代悠久而純正的印度教文化,因此政府鼓勵追隨者輸人不輸陣,一定要產出更多的Hindi babies讓印度文化源遠流長。莫迪也擔任總理超過十年了,他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離間原本和諧相處的多元種族,特別是穆斯林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

我以前讀過幾本關於印度的書,包含旅遊文學和報導文學。旅遊文學一定要讀奈波爾的《印度三部曲》,但我只讀完第一本。印度因為英文也是官方語言,所以國際特派員在這邊如魚得水,國際通訊社也都有滿多特派員派駐於新德里或孟買。

隨意在亞馬遜上瀏覽就能查到好幾本特派員所寫的書,我以前也讀過金融時報記者Edward Luce所寫的《印度的奇特崛起》,以及華郵印度社長所寫的《Rogue Elephant: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dia’s Unruly Democracy》,甚至還讀了一半2018年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商業圖書獎決選的《鍍金王國印度》,一般如果你要認識一個國家,去找國際特派員的作品保證讓你快速認識當地的政經環境和重要歷史脈絡。

假如你要從台灣視角認識印度,《孟買春秋》相信有研究過印度的讀者一定都知道,作者夫婿也是路透社記者。誠品印度書櫃其實就一兩排而已,頂多三、四十本。話說剛查到去年(2023)才出版的新書《前進印度工作去》,作者Cannie從2006年就到印度去闖蕩,至今已卓然有成,台灣創業家真的很厲害,一卡皮箱世界跑!

(5)Generation
我剛提到的幾本曾讀過的印度書籍背景年代都落在2008~2015年附近。金融時報的Edward Luce在他的書末感謝公司提供他輪調到印度的機會,原來金融時報內部有一個很搶手的計畫,可以讓申請人去印度外派幾年(感覺3~5年),歐美人最愛印度的靈性探索、瑜珈、古代文明等元素,他們就可以藉機四處旅遊,寫寫見聞,然後聚焦於某一個當下的主題,外派結束後公司會提供他們一年的空檔年寫書,他們就會回到歐洲或美國某個比較安靜的地方,例如羅馬某個基金會的villa,順便讓他們當駐村作家,靜心寫作,跟來自美國、南美、亞洲等地的藝術家交流。

Edward Luce聚焦的主題是印度的政治,他回來以後接棒的人就是標題這本《恆河生與死》的作者Victor Mallet(麥恆文)。他2012~2016擔任金融時報南亞分社長,我看書末的致謝應該就是內部的那個計劃。麥恆文後來又去巴黎當社長了,他們這種生活真的是讓人羨慕啊,但還好自己也可以亡羊補牢,用另一種方式來模仿與想像。

我有時候讀完書也會去臉書查一下每一位作者,他們這些二十世紀的新聞工作者通常不像二十一世紀的新聞人那麼辛苦要經營自媒體。新聞業跟其他行業一樣,有時候加入國際上最大間的公司有其好處,可以在公司品牌的保護傘下放心的當個時代的紀錄者,而不用擔心品牌方的贊助和流量轉換率。二十一世紀的自媒體新聞變成消費主義的紀錄者,促進資本主義的成長,網紅們的心得分享就是最接地氣的行銷手法。

社群媒體少數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讓讀者看見文字後面的真實人物。我們也可以從一側面認識他們寫作的靈感來源。麥恆文的發文看起來有很多花花草草或動物的照片,而且很誇張的是他跟老婆一起在地中海駕駛遊艇,駛入威尼斯潟湖去品嘗地中海美食。這種生活真的是讓一位台北社畜感到羨慕又忌妒啊。

重點是我可以理解他為何會選擇”恆河”當作他在印度期間的焦點了。他是一位熱愛流水的冒險家,他在書的開頭就提到他對於世界各地的河流都有一股莫名的感情,因為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搖籃,河流是文明的母親,如果你對於歷史人文有熱情,應該也都能感同身受吧。

(6)Contradiction
恆河又是世界上最具靈性的河流,她乘載了印度古文明數千年的歷史,卻又被當代印度社會徹底汙染,這種互相矛盾的原因何在? 他決定一探究竟,從恆河源自喜馬拉雅山的源頭開始,一路說故事直到孟加拉灣出海口。麥恆文畢業於牛津英文系,這種頂級學府出身的記者說故事的功力叫人俯首稱臣。他飽覽群書,深度研讀與印度有關的書籍,特別是與恆河相關的學術文獻或旅遊文學。

很有趣的是他引用的幾本書我竟然也有讀過,所以說書籍都是交互參照的知識網絡,跟網紅眼中的印度感覺像平行時空。以恆河水究竟有多毒為例,葛溫德醫生的經典《最好的告別》尾聲他來到瓦拉那西將父親的骨灰撒入恆河,回歸恆河之母的懷抱,儘管不願意,他還是履行長子義務,將自己泡入恆河水中一下子。他身為美國最優秀的醫生,事前已經設想過各種可能的病菌吃了抗生素,沒想到還是遺漏掉某一種寄生蟲或細菌,只好回國後再休養恢復,可見恆河多可怕。

麥恆文特別寫了一章探討印度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印度有世界最嚴重的抗藥性問題,超級細菌透過恆河水四處流動,被所有人喝進身體裡,恆河水的汙染也導致每年數十萬孩童死於腹瀉。

另一本書《Kaleidoscope City: A Year in Varanasi》作者又是一位記者了,他在聖城瓦拉那西住了一年,每個老外都很好奇為何恆河水那麼髒,他每次看到印度教徒在河壇燒屍體後放水流,旁邊的信徒依舊若無其事地泡進水裡,而感到不可思議。他訪談了最有名的寺廟的老僧侶,老僧侶很生氣說已經接受過無數次訪談,記者信誓旦旦表示會讓世人知曉恆河面臨的大問題,結果都徒勞無功,使他都已經心灰意冷,訪談到一半就憤而離席了。但這也是新聞人的某種無力感,筆桿子的影響力還是有其侷限。

麥恆文當然會讀到這一段,然後再次造訪這間寺廟,原來的那位老僧侶已經過世,這次接受訪談的是他的兒子,完美詮釋”繼承衣缽”這句話,他講的話一模一樣,印度政府的承諾都跳票了。莫迪在首次當選總理時,刻意選在這座聖城演說,表示他會把治理恆河汙染當作首要之務,莫迪開了很多選票,宣告會成立專責委員並落實。

但相信你也可以預料,民主國家在推動政策上往往效率低落,印度貪污又嚴重,經過麥恆文的調查,印度政府從1970年代就已經推動好幾次恆河治理計畫,卻都無疾而終,甚至從來沒有一個完整可靠的數據評估成果,連究竟撥了多少預算? 每個單位統計出來的結果差了數十倍,結論就是這些錢都流入貪腐官員的口袋裡了,他們隨便出具一份報告蓋章就結案了,反正也沒有人會去調查金錢的流向。

麥恆文在書中會四處走動,跑遍印度南北,沿著恆河的主流、支流不斷移動,他也打趣的說當你去研讀”恆河治理”這個領域的文獻,你會驚訝的發現同樣的幾個人不斷出現,例如瓦拉那西大學的某位水利專家,或某個拯救恆河NPO的負責人。這些訪談有驚人的一致性,他們都對於政府感到絕望,甚至覺得恆河已經病入膏肓,但搖頭晃腦的同時,似乎又對未來保持某種樂觀,相信恆河之母終究會眷顧印度子民,未來總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剛有提到麥恆文很愛拍動植物的照片,你可以在書中讀得出來他有豐厚的生物學知識,他在描述恆河生態系時,對於各種動植物的名稱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令我印象深刻。恆河流經大片印度國境,穿越人口最密集的幾個北方邦,印度因為並未嚴格執行汙水管理,工業用廢水、民生廢水都直接毫無處理就排入恆河,一路”精華薈萃”,對於環境的衝擊顯而易見。

恆河目前只剩源頭和少數支流水質比較乾淨,在這些地方動植物有了難得的喘息空間。回顧古文獻時,我們可以讀到幾百前年的遊人對恆河生機勃勃的生態系感到讚嘆,水質也是如此的清澈乾淨,誠如恆河之母該有的潔淨。反觀今天汙濁的河水,已不可同日而語。

本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恆文身為資歷豐富的水手,他在書中匠心獨具,竟然以恆河上的船隻為主題寫了一個章節,介紹印度歷代在恆河上行駛過的各式各樣的船隻。對於這種超級專業性的技術細節,一定要是行家才能寫出來。恆河在以前水量充沛,一直都是歷代運送貨物的交通要道,直到二十世紀公路和鐵路建成以後才式微。

今天恆河水運的比例佔印度整體運輸量很低的比例,一部分的原因是上游蓋了超多運河及水壩,把水導向都會區,或是用來灌溉農田或水力發電,以至於下游的水量僅剩涓涓細流,使船隻也無法航行了。麥恆文很詳細描述恆河的地理狀態,她是一條難以預測的大河,常常乾涸見底,但雨季(monsoon,另一個文學關鍵字)的時候又氾濫成災,我們可以深度的學習印度的水文環境。

最後當然要提到宗教了,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耶那》及《摩訶婆羅多》至今依然建構了印度人的哲學世界觀。印度教有3.3億個神,但三大主神梵天Bhrama 、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hiva一定要記起來,接著把《朝聖者的印度》放到待讀清單。

(7)Last Expression
在Hilton Jaipur的一樓禮品店,老闆指給我們看放在天花板高處的象神Ganesh,表示每天開店前一定都要跟祂拜拜請求好運,因為祂代表財富及好運。我們跟他說台灣也有類似的儀式,我們是拜關公,一位古代的將軍,老闆就搖搖頭,印度人的回答都讓人摸不著頭緒😅。聽完以後我當然二話不說買了一小尊象神回台灣囉,又失心瘋買了其他物件,結帳時老闆的搖頭晃腦我就知道意思了,盤子敲得很響亮,關公也救不了,畢竟蜀吳對立,我是黃蓋,願打願挨了。

這次去德里只待了一天快閃,沒有機會去走訪當地的書局很可惜,唯一有逛到的書局是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的免稅店書局,這間書局滿大的,Ratan Tata的傳記一大疊放在最顯眼的入口處,也有幾個書櫃主題就是Indian Literature。我有看到很知名的Sashi Tharoor,還有我最喜歡閱讀的那種知識份子寫的essay collections。印度的紙本書裝訂的滿精緻的,價格落在200~400台幣附近,Bloomsbury等國際出版社也都有印度分公司,負責南亞的出版業務。

我本來心動想買幾本,但這趟旅程已經買了幾套印度當地服裝參加婚禮,行李已經裝不下了,只好先把這幾本書加入Goodreads,決定回台灣再去Kindle Store購買…沒想到印度的書好像都有區域版權限制,竟然無法購買! 印度是個會讓旅人想再次造訪的國度,一定會找機會回去,屆時再買吧。

Incredible India!
See you soon.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