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受傷的母女關係中喊卡

因為,放棄也不是壞事

不再努力就是放過自己!

 

共感大推◎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序文力薦◎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

 

=====

 

「媽媽說,那是為我好。」

「媽媽說,聽話準沒錯。」

「媽媽說,都是因為我。」

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嗎?

母親,是愛的進行式,還是愛的破壞式?

 

 那些母女之間以愛為名、在彼此關係上的種種挫折與傷害,作者南琦絕對是不在話下的過來人──母親不重視她的需求、常對她說NO,她只能用憤怒、冷漠與特立獨行去應對從小的不平等待遇……,文科背景的她甚至為此再念心理學,就為找出自己與母親之間到底怎麼了;而也因為她看懂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愛恨情仇,更能同理且心疼有相同經歷的女兒們。

 所以她在書中說了一些故事,跨及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後的台灣女兒,也呈現了部分本土母親的樣貌;她不將「母愛傷害」與「母親」分類或貼上標籤,也不談「修復」或「把愛找回來」的信念,而是盡力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面向。母愛創傷對各階段的女兒有不同狀態的影響,母女關係的議題及困境或許也因人而異;然而作者期許的是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有所省思、好好沉澱,帶著現在的成熟與智慧,從可能已經破壞的母女關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痊癒力量」,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南琦
 文字工作者,本名劉南琦。

 國家高考合格臨床心理師,現任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醫院業務包括個別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親子議題、人際互動議題講座。

 相關著作超過二十本,近期著作有:
  ♥《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橡樹林 2015)
♥《網路社群讀心術:按讚、討拍拍、秀美照的背後,網友想怎樣?》(好優文化 2016)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遠流 2017)
♥《當我們滑在一起:與手機世代孩子共處》(活泉 2018)

相關著作:《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

 

目錄

 

推薦序 走過破壞、看懂傷害、學習愛/黃惠萱
開場 從關係而來的傷
前言 受過的傷也有痊癒的力量

第一部分  當年的孩子有些苦澀

第一章  為何在母女關係中受苦?

無法擺脫的命運,無法挑選的家人

無法不在乎的母女關係

第二章  母親「應該」是慈愛的嗎?

血緣關係≠天然的愛

我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第三章  當無法靠近母親時

童年的不愉快回憶——無法滿足的需求

常說NO的母親

第四章  供需不平的愛,一切自己來

關係放一邊,自我擺中間:屬於我的叛逆

情緒獨立後,自己更自由

第五章  母親的傷害該如何止血?

被體罰的自己,以後絕不打小孩:阿孺的故事

累積出走的能量:阿孺的圓夢計畫

第六章  若沒有母愛,該如何長大?

家庭破碎,我該怎麼辦?

我是自己長大的:健身房先生的故事

不去掌控、過度控制家人,而要祝福家人:黑皮的故事

 

第二部分 走過苦澀的青春歲月

第七章  所謂的叛逆,其實是被傷害、誤解

叛逆的女兒,不被了解的青少年:小柔的故事

第八章  我不是你們想要的樣子

只能在夢裡的甜點店:小希的故事

我是小提琴家+滑雪選手:陳美的故事

第九章 不典型的力量

以孝順為名的傷:女人不該man,男人不該娘

假兒子真女兒:長褲女的故事

這就是我的聲音:花美男的故事

性別議題,早晚要面對

第十章 沒有母愛還是可以學到愛

情緒是雙面刃,傷了母親又傷了孩子

失控的母親,失落的親情:小芷的故事

第十一章 都是為你好:社會期待的破壞力

堅持自己,拒絕相親:女醫師畫家的故事

「你開心就好」是真的嗎?
 

第三部分 成年之後更多的理解,改變與關係重建

第十二章 不良夫妻關係,母愛大扣分

抱怨老公的母親,無法盡的孝道

父母的樣子,自己的影子

第十三章 擺脫中產階級的家庭包袱

丟開家暴的包袱:背包小姐的故事

簡單的愛與社會地位無關

第十四章 擺脫傳統倫理的枷鎖

挑戰舊有的「應該」,重新思考

女人的折損,女人的心理病

跨越禁忌,邁向現代新女性

第十五章 擺脫角色的束縛

擺脫角色的義務與責任

主婦的強迫症,唯有看清才能解脫

第十六章 和解是可能的嗎?

女人不一定要嫁掉:小敏的故事

只要讓步就沒有衝突

第十七章 如何向關係喊卡

設下停損點,停止被剝削與踩踏

不能說的秘密:高教授的故事

情緒的苦,身體最知道

 

第四部份  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母親的老後與老女兒

第十八章 老女兒的舊傷痛,漫長的療癒過程

還好沒有遺憾:帶母親去旅行

第十九章 新的親密關係:在過去中學到的事

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從母女關係到婆媳關係

想成為不一樣的母親

第二十章 不讓自己活在遺憾裡

表達需要,不拐彎抹角

理直氣壯的付出與爭取

第二十一章  不複製破壞性關係

母親的夫妻關係

努力不要成為過去的妻子與母親:小柔的續集

第二十二章 如果愛可以重來

陌生的媽,陌生的愛

用耐心化解對立

第二十三章 女兒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未來仍要繼續

關係界線進可攻、退可守

【後記】不容小覷的關係

被點燃的母女地雷

大病之後選擇放下
 

走過破壞、看懂傷害、學習愛/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

 「心理師,妳會不會覺得我很好笑,到了這個年紀還在為了這些小事痛苦?」、「其他正常人都是怎麼面對這些事啊?像心理師妳呀!妳是怎麼做的呢?」這類的問題我在晤談室裡常聽到。深陷痛苦的人總是感到自己非常孤單,想像別人(特別是坐在一旁表情平靜的我)跟自己不一樣;他們認為心理師應該有神奇的力量,默默在心裡嫉妒我可以倖免於這些凡俗的痛苦。


 人們常需要理想化自己的照顧者。就好比年幼時的我們會想要相信父母是完美的,如此一來才會感到安全;又像當我們踏進治療室、邁向辛苦的療癒之路時,孤獨而脆弱的狀態也讓我們需要理想化自己的心理師,好像這麼做才能保證自己可以從創傷中復原。然而,唯有漸漸走出幽暗的人,回想起來才會真的明白,從理想到幻滅的過程是心靈健康的必經道路,不論是對父母,或是治療師。


 在晤談室裡,求助者帶來的故事與難題才是焦點,所以心理師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部分的自我袒露,於是在一般人的心裡,我們是披著神祕面紗的「魔術師」。本書的作者是擅長描述故事的說書人,也是位勇敢揭開迷霧的心理師,她娓娓道來許多受苦於母女關係的故事,同時剖開自己的心,將個人爬梳療傷的過程書寫下來,讓讀者一窺心理師如凡人一般的苦楚與頓悟。


 即使同為心理師,我也很難有機會看見另一個助人者以赤誠袒露的姿態分享自己的內在經驗。如作者在書中一開始所說,她原本沒想過將自己在母女關係的療癒過程出版,而最後因著許多人的需要(我想也因著她自己的修復逐漸圓滿),決定將這些紀錄集結成書。


 在晤談室裡我常陪伴那些帶傷長大的女兒,幫助她們消化成為妻子與母親後,和丈夫小孩相處時的內心糾結。一直到這幾年,自己成人妻為人母,也深刻地經歷了這些複雜的心境。


 懷第二胎時,我一直很擔心大寶的情緒和適應,很擔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被弟妹搶走的心情,因為我自己是個長女,也曾經非常嫉妒自己手足;後來二寶出生,在小嬰兒的龐大身心需求之下,即使我非常努力,仍然無法時時兼顧大寶的需要,這對我來說是很挫折的經驗,我不但要負擔雙寶媽媽的疲憊,還深深因為讓大寶體會到和自己小時候一樣的感受而內疚。

 

 陪兩寶入睡永遠是讓人頭痛的事。當時兩歲多的大寶還捨不得和我分房睡,但是看著我側身餵小寶寶母奶,她總感到很寂寞;有一次她直要我轉過身來看著她,不要背對她,但是如果我面對她,在喝母奶的小寶必定夾在我們中間,大寶還是會傷心。在我與她爸爸的軟硬兼施下,她安靜地在旁邊等我哄小寶入睡。

 

 等到我可以回過身陪她入睡時,她反而退到床邊不讓我親近;當下錯愕、疲累、生氣、委屈……等感受,全都浮上我心頭。回想起來,我當時沒有大發脾氣,都要歸功於多年來我被治療的經驗(是的,你沒看錯,心理師也需要自己的心理師),對於自己的議題我已有多次的覺察與處理,但痛苦終究是痛苦呀!


 我對大寶說了一串話,最重要的一句是:「你是不是怕媽媽只愛妹妹不愛妳?」大寶聽完就大哭撲到我懷裡,於是我緊急召來爸爸抱走睡著的二寶,我則好好的抱著大女兒,聽著她用自己的語言跟我傾訴她的害怕,陪著她哭完,再心無罣礙的入睡。那一刻,我為自己流下眼淚,「我當時一定也很想要媽媽這樣抱我吧!」而我終於成了可以給女兒擁抱的母親。

 

 如果說心理師真的有什麼比一般人厲害,不是因為我們不會經歷母女關係裡面的各種掙扎,不是因為我們超凡脱俗,不是因為我們有魔法神力,不是因為我們心靈比較進化完美。要說真的有那麼一點點差別的話,就像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說的,「助人者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願意持續內省,我們願意養成不斷覺察的習慣,勇於接受不完美,將這些技巧和經驗帶到專業工作上,我們幫助來晤談的求助者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從愛的破壞力裡倖存,活出自己的樣子。」

 

 也許你沒有自己的心理師,但是看著一個專業心理師,坦然接納自己生命中母女關係裡的傷痛與破壞,看她裸露直白地道出人生中許多不完美和遺憾,看著她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活出自己想要的樣貌,你會想到自己的經驗,你會覺得自己其實不孤單,你會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想,你會知道你可以活得更自由。不管是出於對母女議題的關注,或是對心理師的生活感到好奇,相信這本書都可能讓你得償所願,收穫滿滿。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13914
  • 叢書系列:眾生
  • 規格:平裝 / 296頁 / 21 x 14.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內容連載

打破母女關係的刻板公式,迎向自己新關係的未來進行式!
 
這是屬於台灣女兒們的受傷心事,
 
從社會氛圍中省思、產生思維,尋找屬於我們的痊癒力量!

【開場】看懂傷害才有辦法愛

#本書的緣起

這是我第一本足足寫了六年多的書,從得知母親癌末開始,便一點一點整理自己心情、直到現在還在進行的療癒書。
 
一開始無意出版,因為我不確定這樣的私領域讀者會有興趣,直到開始與周遭朋友一點一滴的分享,朋友,甚至不認識的朋友的朋友反應出乎我意料的熱烈,紛紛很主動表示想跟我傾訴自己的母女關係故事,我才發現這樣的女兒竟然那麼多。
 
我們的分享不是為了指責母親,不是用來內疚,而是想回顧這段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和自己的母親都沒有做錯什麼,只是我們無法彼此相愛。
 
母親用她的方式守護這個家,也用她的方式照顧我,我想靠近她,只是我沒辦法。小時候的我不懂自己為什麼這樣被對待,我要不到答案,只能用憤怒、冷漠、特立獨行來表達,後來漸漸理解了一些事,也理解母親有自己的苦與問題,但過去累積的挫折、傷心與對母愛的絕望感已經存在,我有辦法消化嗎?這會對我與自己的家庭產生什麼影響?
 
念心理學的動機曾經以為「只是」對人的問題感興趣,這不就和許多人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理由一樣嗎?但我無法解釋這個「只是」,居然讓我願意克服過去數學理化都不及格的障礙,硬著頭皮修完所謂「高等統計學」(天知道我連低等統計學也學不會⋯⋯),花了足足八年的時間,在高手如雲的學術領域中低空飛過,然後又在臨床領域中硬是生存了下來,讓原來文科背景的我吃足了苦頭。
 
若不是背後有強大的動機驅使,我就無法咬著心理學不放。那麼我一定在心理學中找到了什麼,或者用心理學來服務他人,一定也得到了什麼,這些加起來就足以讓我十分感恩與喜樂的做著臨床心理師的工作。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04/11

真的適合媽媽跟自己有點問題的女兒看
非常療癒
看完後馬上買給自己妹妹看
我覺得不管是女兒的心態與成為媽媽之後的心態都很好 可以學習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