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人體使用手冊 - 目標管理養生法:20年慢性病調理經驗總結!重新定義疾病,簡單有效達成自癒養生目標

人體使用手冊 - 目標管理養生法:20年慢性病調理經驗總結!重新定義疾病,簡單有效達成自癒養生目標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著作全球熱銷逾250萬冊的肯定
數百萬人實踐驗證的養生健康觀念總彙整

「所有的病,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治病治因,你改變了生活習慣,就有機會不藥而癒!」

【目標】一天比一天好
只要今天能吃好、睡好、拉好、不生氣,今天就能比昨天好。
每天都能比前一天好,時間長了,大多數的病都能改善。
        *           *          *
把身體當成專案來管理,設定氣血上升趨勢的目標
這種「一天比一天好」的養生概念,適用於各種慢性病調理

繼《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與【漫畫版】之後,吳清忠老師第五本全新著作,分享長期以來利用養生克服幾種不同慢性病,以及四年來使用儀器輔助養生的經驗總結。 

醫療和養生的差異
    「醫療」是醫生要對病人負責,所有論點都要有憑有據。
    「養生」是對自己負責,自己想清楚最重要。
    現代醫學講求證據,只能從表象治症或治結果,大多數病因不明;
    但養生依循中醫之理,治因不治果。因此,要自己推理找到因,才能定養生的方向。

目標管理養生的概念
    只要過好每一天,創造一個氣血上升的趨勢,
    等氣血上升到一定高度,身體的自癒能力自會去除疾病。
    這是一個很簡單,人人能懂,真能生效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很容易操作。
    再重的病,只要能創造出氣血上升的趨勢,就有機會延長生命的時間,
    有了時間,持續上升,就有機會從重病中逃出生天。 

推理定因,重新定義慢性病,擬定調養策略和目標
    以管理學概念管理自己的健康,吃不好治吃,睡不好治睡,拉不順治拉。 
    調理養生變得簡單很多,不需要用奇怪的方法和藥物。

能量輔助,可能是人體自癒的極致手段
    充分利用人體的自癒能力,修復心臟損傷,是研究觀察中全新的經驗和收穫。
    原來輔助能量不只是用來修復心臟,也可以清除身體其他臟腑的垃圾,……
    同樣的方式也許可以用來對付各種不易修復的臟腑損傷。 

更多的觀察與發現,以及全新的經驗和收穫,書中都有完整的記錄分享。

人體自癒養生實踐之道~科學化養生成效,追蹤數據清楚可見,
升級全民養生健康觀念~一本最值得推薦給家人朋友的禮物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清忠
早期於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從事機器人研究,並在台灣生產力中心推動工業自動化發展;後將工作重心轉移至財經領域,從事直接投資基金管理工作,先後擔任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世界銀行中國工業貸款顧問、香港晨興集團中國區首席代表、台灣榮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由於健康關係,對中醫發生興趣,逐漸淡出職場,專心研究中醫養生及相關儀器開發。著有《人體使用手冊》、《人體使用手冊2:人體復原工程》、《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附親子手冊)》。其中《人體使用手冊》總銷量超過250萬本,並有日、俄、韓、泰、越等多國譯本,為2006年中國年度最暢銷圖書,並於2009年榮登中國大陸新華書局建國六十周年最具影響力的600本圖書中,三本養生書之一。

■吳清忠的科學化中醫FB:https://goo.gl/iFrd1i
■吳清忠養生網:www.rentibook.com/
■經絡科技網站:http://www.meri-tech.com/

相關著作:《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啟動自癒,排除垃圾,終結難纏的慢性病》《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 (附親子手冊)》

 

目錄

自序:建構人人都能理解操作的自癒養生系統 

PART1  方法篇____養生治未病
預防醫學和治未病仍然存在著差距。「治未病」做為醫療技術不易打開市場,卻可以做為養生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養生技術追求的最終目標。
【第1章】醫療和養生的差異
【第2章】以自癒為基礎的養生方法
【第3章】目標管理養生法 

PART2  操作篇____人體的自癒機制
對於自癒體系的理解愈多,會逐漸增強對人體的信心,養生的方向也愈來愈清楚——就是如何透過養生手段,不斷提升人體的自癒能力。
【第4章】什麼是人體的自癒
【第5章】自癒是中醫的核心概念
【第6章】自癒機制和免疫系統的差異
【第7章】人體自癒系統就像電腦的防毒軟體
【第8章】終止自癒徵狀的兩個方法
【第9章】人體「全修復」狀態的實例
【第10章】人體「全修復」狀態實例追蹤 

PART3  定義篇____疾病的因和果
現代醫學是以眼見的身體異常和不適來定義疾病。但從中醫的觀點,這些異常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找不到原因,是無法開處方的。
【第11章】探究真正原因才能根治疾病
【第12章】健康的人容易生病?
【第13章】慢性病醫學存在的假設
【第14章】幾個重新定義克服慢性病的實例 

PART4  檢測篇____利用中醫儀器輔助人體自癒
透過經絡檢測結果,可判斷出受測者的致病行為、自癒活動及其可能產生的好轉反應和骨骼異常等資訊,並且找出當天最需要調理的臟腑。
【第15章】經絡儀的檢測及解讀
【第16章】經絡檢測判讀重點及養生實例觀察
【第17章】經絡檢測和節氣的影響
【第18章】氣血檢測是下一步需要開發的儀器 

PART5  反饋篇____養生心得分享
「你有多久沒有真正的開心?」學習中醫養生,至今已二十多年了,每隔一段時間總能得到一些心得,很多人追求完美,生命呈現卻是最不完美的狀態……
【第19章】失智症的案例解析
【第20章】「追求完美」的性格傷害
【第21章】對於「脾主思」的全新理解
【第22章】追求完美性格調整的實例
【第23章】家是休息和放鬆的地方
【第24章】老年人的養生心得分享
【第25章】營養補充品的使用
【第26章】牙齒健康與養生 

附錄____養生需要認識的中醫概念
多年來我的研究一直圍繞在自癒的範疇,而自癒是中醫的本質,所以最後這個部分,我想再跟大家多分享一些重要的中醫養生概念。
。網路結構的人體系統
。經絡是身體修復的通道
。人體器官分類是中醫精華
。人體的氣血能量是中醫專有概念
。中醫的人體水循環
。東西方對運動健身的理解
。斷食不是人人可以做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6696
  • 叢書系列:商周養生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3 x 17 x 1.4 cm / 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自序:建構人人都能理解操作的自癒養生系統
 
文 / 吳清忠

自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學習中醫養生至今,已經超過了二十年。包括一本漫畫在內,這是我寫的第五本書,是對於過去四年運用儀器輔助養生,以及長期以來利用養生克服幾種不同慢性病的經驗總結。中醫向來有「異病同治」的理論,在克服慢性病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些現代人慢性病的共通性。
 
我不是醫生,研究中醫基礎的養生,並且開發相應的輔助工具,是這些年來我努力的目標。做為一個工程師,希望把自己理解的養生方法,建立成為一套人人都能很容易理解和操作的系統。
 
養生和醫療的差異,在於養生主要依賴人體的自癒機制,因此我的研究一直圍繞在「自癒」的範疇,在過程中嘗試將經絡儀朝向解讀「人體自癒活動」的工具發展。經過四年來兩萬多例實際檢測的結果,總算建立了一套利用經絡儀來觀察人體自癒活動的養生輔助工具。
 
利用這個新的工具,讓我們有機會更精準的觀察人體的自癒活動,以及其所引發各種表面癥狀之間的關係,可說明許多養生者在調養過程中的好轉反應或瞑眩反應,也可以用儀器預測可能會出現的這些反應。
 
— ◆ —
 
「自癒」是養生最重要的一環,長期以來一直缺乏較深入的研究,也沒有相應設備能觀察其過程。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幫助眾多養生者,在養生的過程能夠更清楚身體的進展,確定養生的方法是否真對健康有益。
 
由於觀察自癒活動有許多不同的面向,這本書分別在不同章節陳述這些概念,並且為了讓讀者能更清楚的理解,書中引用的慢性病不多,在不同的章節用相同病例,從不同角度說明不同的概念。
 
除了利用儀器觀察人體自癒之外,同時也發展出幾種不同的干預設備。這些干預手段,目的都在提升人體的自癒能力。和經絡儀配合的研究,可以從觀察干預手段對於人體的影響,而對經絡檢測數據有更深入的理解。
 
這些設備都沒有侵入性,如依循經絡中體液流動設計的按摩椅,是將傳統疏緩肌肉的機能改為疏通經絡;氣束能調理則在體外三公分作用,沒有觸及人體,也沒有已知或可以檢知人體能量的變化。使用這些干預設備的目的,在於能較快地改變經絡的狀態,進而從變化中更能理解經絡檢測產生數據的真正意義。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楓樹林【現代人的健康煩惱咨詢室】書展:單書88折、三書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