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推介】
剖析晚清到五四現代化歷程中,「小說」成為主流文學類型、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歷程;亦回顧和反思林紓等時代中文化人的命運。
本書立足詳實的文史資料,探討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如何經翻譯而置換了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從道聽塗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轉譯成現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全書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現代中國小說理論家梁啟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文論中演繹的「小說」概念,如何通過存「形」、保「音」、易「義」這種偷天換日的手法,承載了經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彙,慢慢成為了像「文學」、「社會」、「存在」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了新文學的出現,沿用至今。直至今日,「小說」都是富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流文學類型。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家吳趼人及翻譯家林纾的文學實踐例,描繪這一「小說」現代化歷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盪、明暗難辨,引發我們對文學、歷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家吳趼人及翻譯家林纾的文學實踐例,描繪這一「小說」現代化歷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盪、明暗難辨,引發我們對文學、歷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評價
「關詩珮審視了中國現代化中「翻譯」擔當的重要功能,這不僅對翻譯史作出重大貢獻,亦就中國小說傳統的幾次重大轉折,特別是從梁啟超「新小說」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折射出來的迂迴轉變,提出非凡的分析。她以中日資料,詳盡爬梳了現代小說在中國紛繁的誕生歷程。此著的原創性更彰顯在後三章,林譯西方小說在在革新了現代中國先行者的文學視野,爾後林紓的歷史功績,亦應從此正名。」
王賡武教授
東亞研究所主席
新加坡國立大學
本書特色
文學理論部分來自作者博士論文的中譯稿,在吳趼人、梁啟超、呂思勉、魯迅作品的基礎上展開,觀點新穎獨到,論述絲絲入扣。
「乙部」以林纾翻譯小說為例的闡述則是作者自2005年起相關研究的集結,以比較文學的視角立足文本進行扎實的分析,呼應甲部的理論基礎。作為學術論文發表時曾獲好評和榮譽。
雖為學術著作,但分析立足詳實的文學和歷史資料,視野貫通中國、日本、西方,語言凝練精準,邏輯層層推進,頗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