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讓我以喜歡的方式去活
人的一生像是一場漫長又倉促的旅程。放進宇宙,我們的星球,只是遠方的一個光點,細小如塵,人的存在也渺小得只在那一瞬。
我們總有千絲萬縷的煩惱,關於生老病死,有過太多的討論,卻習慣忽略死亡總有一天會來到你面前。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希望可以在意識到自己差不多要告別這個世界時,舉辦生前告別式,因為如果是一般的喪禮,通常是大家都來了,而主角卻不在。他也不希望送毛巾或肥皂這些禮物,太沒有情感了,他希望把自己的物品都擺放出來,大家臨走前,帶走自己喜歡的,好好延續這些東西的生命,那他就滿足了。閱讀樹木希林的人生箴言,讓我獲得了滿滿的能量和療癒,但不免又想起她在訪問時說的:「咦?你說有人因為我說的話而得到了救贖?這已經是依存症了啊,拜託自己想想吧。」
是啊!我們都得自己想想,即使才剛被這些灑脫又帥氣的箴言觸動得內心激動,下一秒卻又被樹木希林的明朗直白帶回當下,不自覺地噗哧笑出聲。
身為演員,我也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個職業與環境,在樹木希林的坦率言語中,好像也思索出一些答案。對於演員,她說:「若只是一個好人,便無法觀察別人;還得要是令人討厭的傢伙,才做得來演員這一行。」並接著說:「我奉勸各位父母不要想讓女兒當什麼演員,婚姻一定會失敗,不可能順遂,要是順利的話就不適合做這行了。還得要看見人的不同之處,有與眾不同的點子。」
看到這段,我一個人在房裡大笑,說得太貼切了。當演員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其中滋味,還是要當了演員之後才明白。
這些看似把所有缺點都攤在陽光下的坦蕩,其實也是對演員這個職業熱愛的展現。有種「我都把話說這麼絕了,如果你還執意要當演員,那別怪我沒事先告訴你這個行業有很多心酸的部分喔!不過要當就去當吧,這是你自己的人生啊!」的泰然。
能這樣一邊發牢騷一邊轉身投入角色,瞬間啟動角色靈魂按鈕,牽動無數人心緒,一次次投入又一次次捨去放下的,就只有樹木希林了。
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相似的共鳴,就像樹木希林說的,想要靠自己看清楚「人」,就非得要獨立。
所以沒什麼好怕的,生而為人,我們自己要為自己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負責。
最後我想說,我真的非常喜歡書名的涵義,讓我以喜歡的方式死去,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解讀成,讓我以喜歡的方式去活。
連俞涵(演員)
推薦文
展演「存在」的高度
日本女星樹木希林於二○一八年去世之時,她的人生故事與名言,在社群網站上如大浪般翻湧了一波。「是個很酷的長輩啊」,很多人應該都和我有著一樣的想法,所以忍不住主動分享。但此前一年,我就在一篇題為<這個七十四歲的日本國民女演員,簡直活得比rocker 還rocker>的文章中,知道這位在電影裡總是帶著呢喃碎語的老奶奶,活得讓人折服。
對我這種對「世代」持著反叛心態的人而言,尤其熱愛其中某段問答:「對於年輕人,你有什麼樣的人生建議?」「請不要問我這麼難的問題,如果我是年輕人,老年人說什麼我都是不會聽的。」(本書中也有類似的句子:「傷害這世界的是老人的任性跋扈。時候到了,就收拾好自尊站到旁邊,把路讓出來吧。」)
銀幕裡的樹木希林充滿魅力,演繹了故事裡的某些角色,說出編導打造的漂亮台詞;然而,將這些人物性格打磨得發亮,讓台詞能擁有自己的生命,靠的是這個資深演員的人生歷練與智慧。她的真人故事,獨特的思考與語言,足以證實這一切。
過去那兩年,我總是忍不住分享樹木希林的故事,剪貼她的名句,好像光是這麼做,自己看待人生就可以睿智一些—當然這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但知道她的那些哲理名句被完整收錄在一本書裡,覺得很是感恩。搭捷運公車,或睡前翻一翻這本《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有點像是翻看宗教經文一樣,總會莫名得到些指引或者一點療癒:能這麼想,真的很酷。
例如這句:「邁向死亡該做的事,就是向人道歉。反正道歉也不用錢,對小氣的我來說很剛好。」
這本書從書名到內容,會讓我想到海德格那句,「向死而生」,亦即在時間的限度裡,活出自己的生命。樹木希林在婚姻的枷鎖、家庭的繫絆、工作的選擇等生活種種外,還在罹癌、老去、死亡這終點可見的向度裡,展演「存在」的高度。
書中的文句,便是在生病與生活,生命與死亡,束縛與自由等等充滿二元性的辯證中思考,例如:「人啊,也許就是這樣在自然之中,轉瞬就死去,然後又誕生。若能這麼想,人生就可以過得更愉快吧。」
說實話,這本書的「死亡」(疾病)的比重有些太多。我不確定對大部分讀者來說,算不算有用;對自認健康、年輕的眾人來說,是不是隔了一層?我十歲就對死亡充滿困惑,到了不惑之年,親見年紀相近的朋友一個一個罹癌,又或者突然死去,甚至自己的健康也大出問題,總是感嘆只有在病痛之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身體的存在,器官在運作,以及還在呼吸、仍然活著的真實。於是對於「生命」也像換上不一樣的眼鏡那般,產生不同的視域和理解—在終點線前,氣喘吁吁、精疲力盡的你,才會感受到那胸口隆隆的心跳聲,以及每一次呼吸。
而我就是這樣讀樹木希林這本書的。
阿潑(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