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何理解中國皇帝?
如果我們思考中國歷史,要舉出其中幾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關鍵字,「皇帝」一定會是其中一個。所有的人都能夠舉出幾個皇帝的故事,有些人或許著迷於宮廷鬥爭的影視,成天追劇,欲罷不能。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最常被問的就是:那些電視劇演的是真的嗎?
這本書不會回答這些問題。攤在讀者眼前的這本關於皇帝的書,不會有皇帝的稗官野史,也不會有後宮的情愛糾葛。然而,讀完本書一定會讓讀者對於傳統中國皇帝有更深的認識。
從清末以來,不少學者進行批判,將皇帝視為專制、獨裁、封建和落後,視其為傳統社會黑暗的根源。近來對於皇帝的關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學界內部的思考,認為傳統中國皇帝的權力雖然專制,但是皇帝實際上難以個人的意志運作整個國家機器,仍必須仰賴官僚們的協作,方能貫徹施政作為。另外的是一般大眾對於皇帝和後宮的興趣,由於電視劇的關係,將皇帝和他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螢光幕前,使得大眾對於皇帝有種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本書就是在過往的討論上進行思考,並且提供可靠性的知識給予一般大眾。我們採取的視角是多元且帶有歷史的縱深,多元的面向呈現在方法和史料,過去研究皇帝多採制度史的角度,這樣的角度容易使得皇帝制度的發展呈現靜態,看不到其中的轉變和時代特性。
我們從秦始皇創制開始,除此之外,也理解異族統治(蒙古、金和清)下的皇帝制度有什麼變化?清代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軍機處的創建,留下很多的檔案材料可供我們思考皇帝制度的特質,也讓我們理解皇帝與官僚們的互動。最後,我們透過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討論,理解皇帝制度被推翻之後,當時的輿論是如何思考皇帝的存續。由於視角放寬,史料的利用也就更為多元,有最新發掘的考古和畫像資料,思考皇帝在圖像當中的呈現,也有多種語文的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動態的理解皇帝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
「皇」字原義,從最早的文字材料上看,是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用於名詞則是君王的尊稱。「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皇帝連稱,意思是「煌煌上帝」。秦始皇用「皇帝」作為人間君王的稱號,是合三皇的「皇」與五帝的「帝」而成的,有神格化人君的用意。
建立秦帝國與皇帝制度的始皇帝,其所成就的不僅在於征服當時的天下,殖民各個地方、建立各種制度,始皇帝還創造了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理想,是所有傳統皇帝都必須參照的藍圖,喜歡他的學習他,討厭他的避開他,但都離不開始皇帝。
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帝國秦朝以來,皇帝就成為帝制中國統治者的稱號。但是在長城以北的內亞也出現了由單于領導的匈奴帝國。如漢文帝劉恆給老上稽粥單于的信中所言,其父漢高祖劉邦曾規定「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此後內亞與中原形成皇帝與單于所分治的局面。但隨著內亞民族與政權的更迭,到了柔然興起後,可汗成為內亞統治者常用的稱號。而到了唐代,西南方的吐蕃帝國統治者則以贊普為號。後來征服中國的內亞統治者,如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其統治者也採用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不僅存在於中國本部,甚至影響到了週邊文化與民族。
漢唐間的轉換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化,宋代的皇權歷經五代十國軍人以兄弟、義子武力獲取天下的經驗教訓,獲得權力之後至少在趙匡胤始,開始做得不只是收歸軍事、財政、地方兵權、政治,而是將權力核心緊緊抓在中央,並且強化自身訊息的溝通管道。皇帝面對廣土眾民較龐大的人口,勢必要發展出一套新的管理方式。又宋代的宰相並不是一人,而是應該視為以宰執為主的行政團隊,皇帝的行動並沒有想像的自由。王瑞來曾經討論過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同樣提出「宰執集團」的概念,這樣的形式比較像是共治,皇帝會刻意挑選能夠幫助他處理正事與管理行政官僚。「皇權」與「相權」是相對建構出來的議題,比較接近實情是皇帝與宰執集團共同屬於決策團體,由他們決定政策的風向,實際的狀況應該是「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
從宋到清,經歷了遼金元等異族統治,清代既是異族統治,又沿襲了部分明代的皇帝制度。雍正年間,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軍機處的創建,皇帝可以事無巨細地掌握臣工言動,權力集中,因而被歷史學者視為中國歷史上皇權獨裁之顛峰。本書的觀點則從皇權與官僚體制互動的模式探討清代統治性質的演變,指出在雍正年間奠定下來的體制,雖然成為盛清政府的運作模式。但皇帝實際上很難以個人的意志運作整個國家機器,仍必須仰賴官僚們的協作,方能貫徹施政作為。然而,官僚體制本身就是一種「制君」的力量。雖然在清代中期以後軍機處與奏摺制度仍舊存在,但皇帝的個人意志卻逐漸隱沒於官僚體制的運作之下,實已非盛清的「獨裁」型態可比,呈現出清朝統治格局的重大變革。
清末民初的中國,面臨的是一急劇轉變的時代。上從國家型態、政治運作與思想文化型態,下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皆被人們重新思考、檢驗。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自是各方人士的論爭焦點。環繞著「帝制」的諸多討論, 從我們熟知的革命與立憲之爭,延續至民國肇建後的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事件,在在反映了「皇帝」似乎是中國轉入現代國家的進程中,一個難以揮棄的幽魂。從當時各種對此制度的論爭,也進而映顯了「帝制」、「國家」與「社會」在傳統中國內部複雜的關聯和交織互動。
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中國有皇帝,日本有天皇,兩者都是世襲制,中國的皇帝從始皇帝開始,其後建立了朝代共有三十六姓,長命的朝代如漢、唐、宋、明、清,短命的如秦和隋,只有短短十幾年。日本天皇的系譜較為統一,號稱萬世一系,東亞國家也只剩日本尚有皇帝。日本天皇於今年五月退位,新任天皇登基,本書通過中國與日本的比較,了解其中的差異與獨特性,讓讀者更能把握中國歷史的獨特性。
皇帝不只有一種,我們呈現的方式也盡量以多元的角度呈現傳統中國的皇帝。然而,皇帝雖然已經過去,但仍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二○一八年三月習近平通過廢除國家正副主席的任期限制。此舉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很多媒體都說習近平像是要回到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權力無上限而且沒有任期和時間限制的領導人,的確像個皇帝。對於中國人而言,回到以往的皇帝統治是否是件壞事呢?
讀完本書,讀者或許可以找得到自己的答案。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胡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