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診療室裡,在意個案的治療師經常會遭遇到一種需要去體會個案的內在,原來到底是有一種「有」的特質還是「沒有」呢?做完工作後,是否在下一次的相遇一切又歸諸原點呢?失落與空洞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難道每一次與治療師道再見的失落,就讓人回到空洞裡了嗎?榮裕預設了失落造成空洞,直觀上確是如此,假如我們轉一個角度看,失落,是失落了自己原本的想像與自以為的「具有」卻未真的擁有,空洞似成必然。

  《夢的解析》雖然是處理夢的潛在動機和意義,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佛洛伊德的自傳,因為比一般的人生記錄還更像自傳。這本書是十九世紀重要的文明之書,內容繁複,改變了人對於自己是什麼的認知。筆者試著以直接或間接和李宇宙醫師的接觸,以及2016年紀念演講會相關的一些細節為材料,說明濃縮(condensation)和取代(displacement)機制,做為了解佛洛伊德對於「夢工作」(dream work)的論點及其複雜性的方式,顯示夢境背後可能的無止盡故事。

  在精神分析至今有限的焦點下,如果我們說嬰孩從母體出來、斷奶、原初場景、陽具欽羡和伊底帕斯情結種種挫折失落後,留下陰影和空洞,人要如何在這種處境裡,想辦法讓自己持續活著,仍能維持著對於未來的「錯覺」?這需要什麼必要的防衛機制呢?以及後來的人生裡,何以有著超高的理想,卻變成「殘酷的失敗者」,如同佛洛伊德所說的處於「潛意識的悲慘」?如何能在分析治療過程裡,走到「意識上的不快樂」呢?文明趕走黑暗後,黑暗去了哪裡呢?這才是主要追蹤的焦點,如果以目前的知識來說,黑暗推演出焦慮、憂鬱、邊緣和自戀......

  重讀古典精神分析理論,有趣的是何以當代「憂鬱症」是被接受的理由?何以有人說現在是「憂鬱」和「邊緣」的年代,而不再那麼強調是「焦慮」的年代?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從這些背景基礎,以佛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鬱》和《在自我防衛機能裡的分裂機制》為核心,加上他的其它文章,觀看臨床上,「憂鬱」和「邊緣」的現行狀態,讓古典結合當代的新意。

  在診療室裡,如果要掀開所謂「人性本質」,常是一場正面對幹的總攻擊,的確是一場冒險,偶爾還會是攸關生死的冒險,當然需要更多的謹慎。但是在文字象徵的工作裡,這種冒險的確值得做,反正就算是說錯了,或者說歪了,永遠有再校正的機會;精神分析和文學藝術的對話,談談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無謂的盛宴》,在微不足道的細微裡,看見了人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資深督導
  高雄醫學大學《阿米巴詩社》成員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兼執行委員會委員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運用和推廣委員會主委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委員會副主委

 
 

目錄

推薦序
林俐伶  著重憂鬱〈或自戀?〉本質的探索,近鄉情怯
李曉燕  我是空洞感?還是失落感?兩者皆是!
彭奇章  古典精神分析與海海人生
王明智  每個人有自己閱讀佛洛伊德的方式
呂思姍  古典精神分析的百年追尋  
粘慧美  兔子洞裡的意外發現
夢的解析: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的重逢和離散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緣起十五想
孤獨在失落裡有多孤獨
第一回合:先從夕陽談起
第二回合:佛洛伊德的父親過世這件事
第三回合:fort-da遊戲就是失落的故事
第四回合:斷奶和奶水遲到的經驗
第五回合:陽具欽羡會讓女人有多男人?或者它只是失去....
第六回合:都活下來了,就活著吧!至少有夢
第七回合:黑暗中的搖籃曲和「原初場景」
第八回合:春去秋來的感傷,失落在雀躍
第九回合:每次離開都是人生的失落
第十回合:以S/M來彰顯失落裡的性與客體
第十一回合:人生四處戰火裡的原始性,和森林大火的防火巷
第十二回合:如果有帶著不滿的抑鬱,但又不是憂鬱症,那是什麼呢?
第十三回合:克制和撕裂的糾葛過程,何以勝利者一無所獲
第十四回合:深沈難測的自戀,穿過古典理論,走回自己的所在
第十五回合:佛洛伊德的菜單說,預示了失落的空虛和空洞感

古典精神分析理論

第一堂  從歇斯底里到憂鬱:詮釋和同理共感的動態消長
第二堂  關於自戀:要多少語言,才說得清楚自戀是什麼?
第三堂  分裂和潛抑機制:兩者混合出現的比例和方式,意味著什麼?
第四堂  防衛:失落和空洞是更重要的議題?成功卻可能一無所獲?
第五堂  移情:在這個虛擬的心理真實上工作
第六堂  記憶、重複和修通:分析技術的課題
第七堂  記憶寫在羊皮紙上:童年往事建構的想像
第八堂  戀物裡的戰爭和生死:人性和本能有說出什麼嗎?
第九堂  現實原則和享樂原則之間:自我不是自己房子的主人
第十堂  精神分析要多少性學呢:它在心理真實和歷史事實的命運
第十一堂  性學和客體選擇:伊底帕斯情結或之前的課題
第十二堂  日常的驚悚和夢的某些意義:無法命名的驚恐在尋找自己的名字
第十三堂  角色和性格在精神分析的初登場:不過仍是在伊底帕斯上打轉
第十四堂  精神分析實作進程的困難:從潛抑退行至分裂機制的漫長受苦
第十五堂  精神分析的有止盡和無止盡:但是又總有結束的時候

對 話:只因人的孤獨和謙虛
    
精神分析和文學藝術的對話:談談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無謂的盛宴》
一.  我寄出了三封信做為開頭
二.  我連恐龍化石都搬出來了
三.  一根羽毛有多少意義?
四.  一種孤獨被其它孤獨包圍,這情色嗎?
五.  沒有人明白史達林的玩笑?
六.  照片變成了一片扁平的化石
七.  問題是恐龍有化石,個案有什麼東西如同化石?
八.  人都會幻想要回到子宮裡的日子?
九.  原初場景比恐龍化石還要古老?
十.  一個故事,一個銅像,如何開展出一個人?
十一.  原來,這根空中飄浮的羽毛,是最佳的註解

跋  《失落的空洞》


 
 

推薦序

著重憂鬱〈或自戀?〉本質的探索,近鄉情怯

林俐伶


  終於,一本從理論細看佛洛伊德曾經想說卻又因不知名原因而沒有多說的中文寫作問世了!在世界各地,不少因「回歸佛洛伊德」而重新發現重要理論的理論家是從這樣的視角開始的,法國的拉普朗虛的「回到誘惑理論」即是一例。

  感覺起來,蔡醫師以這本專書為佛洛伊德立起一面鏡子,照著他還有些害怕看到的東西......

  在診療室裡,在意個案的治療師經常會遭遇到一種需要去體會個案的內在,原來到底是有一種「有」的特質還是「沒有」呢?做完工作後,是否在下一次的相遇一切又歸諸原點呢?失落與空洞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難道每一次與治療師道再見的失落,就讓人回到空洞裡了嗎?榮裕預設了失落造成空洞,直觀上確是如此,假如我們轉一個角度看,失落,是失落了自己原本的想像與自以為的「具有」卻未真的擁有,空洞似成必然。書的前半,透過對「原初場景」和「陽具欽羡」之臨床有效性地闡述,榮裕把焦點清晰地從「焦慮」轉向對「失落經驗」的探討。

  失落呈現的空洞是主要場域,而嬰孩在這種註定存在的空洞或陰影裡,做為舞台或家的感受,並在這個基礎上為了活著,而展開如麥克巴林(Michael Balint)所說的,創造區和原誤區般的自戀所發動的創造。這些創造能使用的材料就是自己的身體,這讓性學的發展如何被運用,是否性倒錯或戀物,有了活動展演人生的舞台。

  既然要講「失落」,我們自然要看人心會對失落的經驗做些什麼。這是我們在理性邏輯上做的推演,佛洛伊德不只是推演的大師,他其實從照顧並觀察自己孫子的心情與行為得到了一些線索:

  文明誕生,小孩面對母親的「不在場」,他無法做決定母親是否「在場」陪他,他只能被動承受,卻發展出文明的遊戲,來處理這失落的情緒。相對於本能的原始衝動,在面對失落時衍生出來的文明舉動,讓他在母親離開時,沒有出現抗議的舉動。甚至在丟出和拉回裡,是他主動做的,而拉回來時的愉悅感,讓原本是失落和抗議的戲碼,卻改變成自覺得可以控制,有失去也有復得的愉悅。......這一切都是在他的主動下發生的,這種主動感是很自戀式的,卻是一種偉大的發明。相對於自戀式的抗議和破壞來說,多了創意的層次,這是佛洛伊德對這遊戲的第一種詮釋方式。第二種詮釋是,小孩的這種遊戲具有報復母親的意味,把客體丟開,但自己再愉悅地撿回來,好像是對母親說,「好吧,你就走吧,我不需要你,是我把你丟離開的。」對於這遊戲的詮釋方式,可以說替後來的遊戲治療開了眼界,經佛洛伊德這麼一說,遊戲多了文明史裡的意義......

  當然,我們不僅能創造文明,我們也是野蠻的能手,許多臨床家會把逼視野蠻的精神放到看見焦慮、邊緣、衝突、矛盾的戰場。佛洛伊德總是會提到但沒有做更多的著墨的,是榮裕書中一再說明的「憂鬱」的部分。也許,文明與野蠻本為一體,焦慮與憂鬱本為一體,而且自戀不僅只特屬於野蠻,它也可能是開創文明的原動力:

  佛洛伊德對於 fort-da 遊戲的兩種詮釋,指出兩種重要的面向,人在面對失落時,以主動反轉被動,並以文明的方式,如遊戲,來展現失落時的報復舉動。第二種詮釋意味著,是發明出種種方式,文明地處理愛恨矛盾和失落,包括症狀的呈現,相對於原始人性本能的赤裸裸直接流露。

  就這樣一段又一段,一篇又一篇地,蔡醫師為精神分析的讀者抽絲剝繭,揭開一些佛洛伊德已稍談到且深具臨床意義的概念。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邀請感,邀請讀者從各個角度、面向再多做思考,是一本可以慢讀慢想的書。

  因為慢,我們可能可以感覺到一種常在分析情境裡分析師與被分析者會經歷到的共同感受:近鄉情怯。榮裕寫道:「......後來的人生裡,何以有著超高的理想卻是殘酷的失敗者,如同佛洛伊德所說的處於『潛意識的悲慘』,如何能在分析治療過程裡,走到『意識上的不快樂』呢?」(p. 24)這與寇哈特的「悲劇人物 (Tragic Man)」相呼應,要讓意識去走那一段路,去對接上自己潛意識的悲慘,挑戰著一個人深入感受自己的能力,其實相當不容易,多數人滿是恐懼,需要一個他者同行,這是寇哈特講「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概念,這個同行者同時承載著希望與恐懼。

  人格的課題和前述的自戀和邊緣,加上不滿的抑鬱,它們有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結合,這是古典理論不足之處,回頭來看安娜歐(Anna O.)、朵拉(Dora)和狼人(Wolf man),都有這些傾向沈沒在背景裡。前台戲則是呈現出各種歇斯底里和強迫症等,如果潛意識裡也有前台和背景,說佛洛伊德一輩子是描繪前台戲的內容,也是不為過的說法,那些精細的想像和描繪,加上臨床經驗的萃取,建構了古典理論的重要基石。

  以前台戲與背景為比喻,看「焦慮」與「憂鬱」兩件事是具革命性的看法。因為醫學界線性及系統性的求知方式,往往使得焦慮與憂鬱被「分類」開來,榮裕以看見佛洛伊德(而非他的知識)為本,試圖看見人,一整個人。其實,我可以邀請讀者直觀地想:「你的焦慮背後沒憂鬱嗎?」再問,一個沒有憂鬱的人是怎麼回事啊?這裡說的不是嚴重憂鬱症患者,如榮裕所說的是另外一群,動力可能來自於有些血腥似的矛盾的人,我姑且稱之為「矛盾者的生命力」,寇哈特關注分析過程中生命力的流轉, 「生命力的憂鬱」和「生命力渺茫的憂鬱」是不同的,矛盾者有壓力,榮裕的「創意地處理壓力」一說,讓我想到自體心理學傾向把觀察到的臨床現象,盡量當成個案自己創意地處理他的某些經驗,即使是聲稱令他受苦不堪的症狀亦然,有一本書,名為《受苦的陌生人》(The Suffering Stranger, Orange, D., 2011)展現了這樣的精神。當我們視眼前這個人的所言所行為「陌生的」,自然而然地,他所呈現的即是他在你眼前這個舞台上之所創,因為他是陌生的,你不能對他下任何斷言。

  治療中的陌生時刻往往是驚悚的,也是動人的,本書的其一案例(p. 58)裡說到,有一個突如其來的臨床時刻,個案要治療師握住他的手,蔡醫師寫得生動,我聯想到寇哈特的同事好友安娜.歐因斯汀曾在一篇文章中詳細地寫出一個立刻要分析師擁抱她的案例,分析師的不行動引發了強大的情緒與行動反應,但安娜在過程中,緩緩地說著一些話語,試著要了解當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當下被啟動的是一個童年的記憶:個案在一次多人的耶誕慶祝會上,因為和別的小朋友玩,她的衣服被撕爛了,那個半裸著站在眾人面前的女孩曾經渴求母親衝上來抱住她、拯救她於無地自容的羞恥中,但是沒有人來,安娜「同感詮釋」的話語足以如迪士尼故事中的仙子婆婆,魔法棒繞出一圈圈如「擁抱」灰姑娘的煙霧,在新衣出現之前。寇哈特說,科學是發現、說明並了解已存在的;藝術則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富有情感、意義,即使不完美,也是無可取代的。我想他不是無端端地闡釋這些,如果我們以近似科學的精神,把個案帶來診療室裡的,視為原本已存在的現象,去試圖了解,再融合一種不免地在臨床時刻中兩個人的交手,也是一種藝術的創造,這裡會有個案的魔法加上分析師的魔法。

  再一次地,榮裕慷慨地以他的文學筆觸送給我們那對某種臨床技術無可取代的想像:

  森林之外的地帶,由於缺乏經營和能量的貫注,幾乎是沙漠的模樣,那是失落和空洞的結果。我想像葛林所描繪的,個案面對生活的死寂,要處理的技術不是詮釋,而是同感......我想到的同感技藝的圖像,......治療師的了解,最後能夠慢慢引出小河,有綠洲在黑森林外的沙漠裡長出來......

  最後,本書以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對微不足道的禮讚》為主體,穿插說明許多書中提到的精神分析概念,分析著亞瀾,想像著昆德拉,當然還有詩意的榮裕,我單純地喜歡這一句:「昆德拉變得很冷酷,也許他寫每一個字後,都要搓揉著手指,溫暖一下自己的心。」詩人,是有魔法的。

林俐伶
美國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副理事長暨執行委員會委員
秋隱精神分析工作室負責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01788
  • 叢書系列:【思想起】潛意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380頁 / 14.2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內文試閱一】
 
佛洛伊德的菜單說,預示了失落的空虛和空洞感
 
人是以焦慮和不安,來填滿空虛和空洞感嗎?這句話是否和臨床經驗貼近?具有代表性嗎?或只是某些案例的個別現象?從臨床經驗來看,潛在的脈絡裡,是隱含著自戀、邊緣型和帶有憤怒的抑鬱。
 
當佛洛伊德以拿菜單給肚子餓的人為例,來說明「詮釋」的侷限時,他所說的肚子餓的比喻,是空洞和空虛的延伸,也就是,佛洛伊德這個比喻裡,早就無意中說出自己的意向,是否他自覺想要表達的比喻裡,隱含著不自覺的未來方向?他花一生的功夫在說明,以精神官能症和詮釋為主的主要理論場域,那麼,從現在來看,他是否誤走了一生呢?
 
我倒不認為。他從臨床的實作出發,是得先如此,我們要走向生命更早期的經驗,總是得再穿過眼前的種種迷障。做為臨床家要穿越這些障礙或阻抗,自然得多方設想其中到底隱含著什麼內容?這些迷障,包括各式症狀如歇斯底里和焦慮等,可以說是「以焦慮和不安來填滿空虛和空洞感」,我覺得主張這句話很重要,這種說法不但不是忽略佛洛伊德的成就,而是我們得穿過佛洛伊德一輩子所描繪的場域,才有機會再往深處走。
 
精神分析取向的實作裡,必然可以觀察得到「退行反應」,所謂「退行」,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是指個案由於安全感的逐步建立,而更自然卻不自覺地呈現生命早年的某些經驗,包括創傷和修補的經驗總合。
 
如果只是看向空虛和空洞,而缺乏了解精神官能症狀群如何兼做戰士和使者,出來和當事者的人生糾纏,我們是很難往深處走。如果只是一心一意要避開這些症狀,就有些像是以催眠術避開阻抗的方式,以為這樣子就可以走到內心深處,但是就臨床經驗來說,以「建議」等技藝的施作,例如想以正向想法來取代負向想法,這些被避開的內容很快就會再包圍闖入者,讓正向想法變得孤掌難鳴。
 
這是佛洛伊德形容「移情」如戰場的緣由吧!對精神分析取向來說,不是避開它,也不是未經思索就直接迎戰,而是以我們的觀察、想像和猜測,顯微鏡般去描繪那些內容,和建構出它們是透過什麼機制發揮作用。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